中药材地养护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6
中药养护常用方法一、干燥养护法:干燥可以除去药材中过多的水分,同时可杀死霉菌、害虫及虫卵,起到防治虫、霉,久储不变质的效果。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晾、烘等。
1、曝晒法:系受日光之光热作用散发水分而使药材干燥,通过紫外线杀灭霉菌,起到防霉、治霉双重作用。
直射日光温度可达50℃,适于曝晒后质量无变化的药材。
2、摊晾法:亦称阴干法。
即将药材置于室内或阴凉处所,借温热空气的流动,吹去水分而干燥,适用于芳香性叶类、花类、果皮类等。
3、高温(人工)干燥法(烘干):通过烘烤驱除水分,并有灭虫驱霉之效,须掌握烘温、时间及操作法,一般药材不超过80℃,芳香类药材不超过50℃。
此外,还有炒、焙法。
霉雨天,用此法。
4、石灰干燥法:生石灰为吸湿率20%~30%。
凡药材容易变色、价值贵重、质量娇嫩、容易走油、溢糖,回潮后不宜曝晒或烘干的品种,可采用石灰箱、石灰缸或石灰吸潮袋的干燥法。
5、木炭干燥法:将烘干木炭,用纸包好,夹置于药材内,或放于药材的上面或下面层,吸去水分而防霉。
优点:性质稳定、无污染,方便、经济,可重复使用。
一般可一个月烘干一次,霉雨季酌情增加烘晒次数。
6、通风法:利用空气的自然流动或机械使库内外的空气进行交换,调节与控制仓仓库的温湿度。
(1)翻垛通风(2)自然通风法(3)机械通风法(4)遥控通风法7、密封法:即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导热性差、隔潮性能佳或不透性材料,采取适当的形式,将储存中药的特定空间与外界隔绝,尽可能封闭,使其免受外界影响,处于较恒定的温湿变度环境中,达到安全储存之目的。
以起到防潮、防热、防冻的作用,有效地防止质变。
密封法是中药储存养护的基本方法,多数的养护方法都在密封或密闭的基础上进行的。
密封形式:整库密封、货架(橱柜)密封、堆垛密封小件密封:如箱桶、缸窑等、其他:如细贵药的真空包装。
8、吸潮法:(1)吸朝剂吸朝法:不与商品直接接触,用瓷盘、木箱等装盛;避免与水接触。
(2)机械吸朝法:空调抽湿机;电热去湿干燥器;垛底通风驱朝机;光电调控吸朝法二、冷贮养护法低温养护是利用机械制冷设备产生冷气,使药物贮存在低温状态下,以抑制害虫、霉菌的发生,达到安全养护的目的。
药材栽培管理制度一、药材的栽培1. 选地药材的地理环境对于药材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选地是药材栽培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药材生长的土壤应当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在平坦且有适当的光照条件下。
同时,栽培地点应当远离工业区和化工厂等环境恶劣的地区,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2. 土壤管理在药材的栽培过程中,合理地管理土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土壤的肥力,不断地补充有机肥料,并进行土壤松软化和改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其次,栽培地点要进行合理地轮作和休耕,保证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3. 种植技术在药材的种植技术中,要注意合理地进行整地和排水。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高产的药材品种,并进行合理的密植和间隔,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二、药材的管理1. 水源管理水源是药材生长的必备条件,因此管理水源对于药材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药材的管理中,要合理地利用水源,保证药材的需水需求,并进行排灌和蓄水设施的建设,以保证水源的供给。
2. 病虫害防治在药材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因此要合理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首先,要选择抗病虫害的药材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要合理地使用农药,并注意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以保证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3. 肥料施用在药材的生长过程中,合理地施用肥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地掌握药材的生长季节和需肥特点,以确定施肥的时间和量。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和化肥,并进行适量地施用,保证药材的生长需求。
三、药材的采摘和储存1. 采摘技术在药材的采摘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量地采摘药材,并选择合适的采摘工具,以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同时,要注意合理地处理采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助治疗效果。
2. 药材储存在药材的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干燥通风的地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以避免药材受潮和发霉。
同时,要选择适当的储存容器,并进行适量地包装和密封,保证药材的保存期限和质量。
中药材栽培与加工技术
中药材栽培与加工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种植、养护、收获和制备
方法,使中药材的品质和药效得到最大发挥的技术。
以下是中药材栽
培与加工的一些常见技术:
栽培技术:
1.土壤管理:中药材喜欢肥沃松散、具有保水保肥等特性的土壤。
应根据不同中药材的土壤要求,合理施肥,以充分满足植株营养需求。
2.养护措施:中药材生长期内需要适当的光照、温度、湿度、通
风等条件。
应根据中药材的特性,进行切实可行的养护措施。
3.病害防治:由于中药材生态环境、品种、生长条件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可能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害。
应在栽培的过程中,注重中药
材的病害防治,减少病害损失。
加工技术:
1.干燥技术:中药材一般需要经过干燥、烘培等加工处理,以保
持其药效和品质。
干燥技术是中药材制备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的
中药材,采取不同的干燥方法。
2.提取技术:中药材的提取是中药制剂制备的重要环节,提取技
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药效、提取物的用途等因素进行选择。
3.制剂技术:中药材制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剂
型和药效的制剂。
制剂技术应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配方的要求,采取
合理的加工工艺。
总之,中药材栽培与加工技术是保障中药材质量和药效的重要条件,应根据具体品种、环境、用途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技术,提高中药
材的品质和效果。
药业有限公司目的:规范中药材养护管理。
范围:所有中药材(含中药饮片)的在库养护管理。
职责:供应部负责人、仓库保管员负责规程的执行,质量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内容:1.仓库要求:1.1仓库须备有防虫、防鼠、通风、防火设施,在仓库内侧放置挡鼠板、库内放置粘鼠板、鼠夹等,库房门口安装灭蝇灯以防昆虫进入。
1.2建筑材料能抵抗昆虫、鼠的侵蚀。
1.3避直射阳光的照射。
1.4设有中药材库、饮片库(净药材库)、阴凉库。
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分类储存:其目的是把性质相似、变化相同的中药品种归为一类,选择合适的贮存处所,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保管措施,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2.1植物类药材重点养护的品种:指最容易虫蛀、霉变、泛油、变色的品种,应贮存在干燥、阴凉、四周整洁、温湿度管理严格的库房内。
2.2花类品种:应储存在干燥防潮、湿度严格控制的库房内,还应具有必要的固定吸潮器进行吸潮。
2.3全草及地上部分品种: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防潮的库房内。
2.4动物类药材:应储存在干燥、密封、四周整洁、无虫无鼠具有药剂熏蒸条件的和设备的库房内。
2.5贵细药材:应专柜存放、严格管理。
2.6中药材、中药饮片入库后根据气候情况和特殊品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损失和防止蔓延。
3.养护3.1温湿度管理仓库保管员根据物料的性质特点,对库存物料进行保管与养护。
上午9-10点,下午15:00-16:00监测温湿度,如实记录显示值,接近或已超出规定范围时采取调控措施。
监控库房、取样室(区)内温度相对湿度。
库房环境控制根据储存要求,设置不同温、湿度条件的仓库。
按药品储存条件设置阴凉库和常温库,其中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常温库温度为0~30℃;各库房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之间。
当温湿度超规定范围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恢复到规定的范围内。
3.2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养护技术3.2.1清洁养护法库区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经常对仓库周围环境进行清扫。
中药栽培技术管理
中药栽培技术管理是指对中药材的种植、养护、收获和加工等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
以下是一些中药栽培技术管理的要点:
1. 土壤选择:选择适合中药材生长的土壤,一般来说,中药材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pH 值适中的土壤中。
2. 种子处理:对中药材的种子进行处理,如浸泡、消毒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率。
3. 种植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
4. 种植密度:根据中药材的品种和生长习性,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以保证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
5. 施肥管理:根据中药材的生长阶段和需要,合理施肥,以保证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
6.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中药材的健康生长。
7. 收获和加工:根据中药材的品种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和加工方法,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总之,中药栽培技术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种子、种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和加工等多个因素,以保证中药材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简述中药饮片常用的养护技术有哪些。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下面是中药饮片常用的养护技术。
常用的中药饮片常用的养护技术干燥养护技术、冷藏养护技术、埋藏养护技术、对抗同贮养护技术、化学药剂养护技术、无公害气调养护技术等。
1、干燥养护技术干燥可以除去中药中过多的水分,同时可以杀死霉菌、害虫及虫卵,起到防治虫、霉,久贮不变质的效果。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晒、晾、烘、微波、远红外加热干燥法等。
其中高温烘燥法适合大多数药材;摊晾法则适用于芳香性叶类、花类、果皮类等;对于颗粒较小的中药粉末状饮片,采用微波干燥或远红外加热干燥。
2、冷藏养护技术采用低温贮藏中药饮片,从而有效防止不宜烘、晾中药饮片的生虫、发霉、变色、等变质现象的发生、贵重中药饮片多采用冷藏法,例如:哈士蟆油、人参等。
3、埋藏养护技术包括石灰埋藏法、沙子埋藏法、糠壳埋藏法、地下室贮藏法等。
4、对抗同贮养护技术此种技术是利用不同品种的中药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吸潮性能或特有驱虫及去霉化学成分的性质来防止另一种中药发生虫、霉变质等现象的一种贮藏养护方法,此种技术一定要实施于药材被蛀发霉以前,而不宜在其后进行。
如泽泻、山药与丹皮同贮防虫保色;藏红花与冬虫夏草同贮于低温干燥的地方,可使冬虫夏草久贮不坏;蜜拌桂圆、肉桂保味色;姜防蜂蜜“涌潮”;当归防麝香走气色等。
5、化学药剂养护技术此种技术是利用防雾剂和杀虫剂,抑制霉虫的生长和繁殖,其中包括最早使用的硫磺熏蒸法以及磷化铝熏蒸法、氯化苦熏蒸法、氨水熏蒸法以及醋酸钠喷洒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易变色、变味和质地脆嫩的中药、60多种花类和虫类药材不宜使用硫磺熏蒸法;另外,氯化苦有剧毒,对人体毒性很大,应特别注意不能讲氯化苦直接喷洒到中药上。
6、无公害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发即在密闭条件下,人为调整空气的组成,造成低氧的环境,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中药自身的氧化反应,以保持中药品质的一种方法。
药食两用虫草参大田栽培技术概述虫草参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和滋补食材,被誉为“药食两用”的珍稀中草药,具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广泛用于中药材和滋补养生食品的制作。
目前,随着虫草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大田栽培虫草参的技术也逐渐成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将从虫草参的特点、大田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虫草参的特点虫草参,又称“冬虫夏草”,是一种地下真菌,寄生于蝗虫的幼虫体内,形成蛹壳,发芽成虫草菌丝节和子实体的生殖孢子。
其主要生长条件为温度在-5℃至25℃之间,湿度在85%至95%之间。
虫草参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虫草素、虫草酸等,具有滋阴降火、补肾养血的功效。
虫草参除了作为中药材外,也可作为滋补食材使用,是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食材。
二、大田栽培虫草参的技术1. 地块选择栽培虫草参的地块应该选择平整、排水好、疏松肥沃的土地,土壤PH值应在6至7之间,对于土壤的肥力,可以施入有机肥来提高土壤肥力。
2. 种植方式虫草参的种植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播种,另一种是人工播种。
自然播种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利用蝗虫的寄生方式进行虫草参的生长和繁衍。
人工播种则是通过人工埋藏虫草参的菌丝体,促进虫草参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人工播种比自然播种效果更好,也更易于管理。
3. 环境调控在大田栽培虫草参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环境调控,包括温度、湿度等。
在冷季节要进行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在雨季需要保持排水良好,防止积水。
还需要进行适时的遮阳和通风,保证虫草参的充足光照和氧气供应。
4. 病虫害防治在大田栽培虫草参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虫草参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螨虫等。
此时需要采取及时的农药喷洒和病虫害的预防措施,保证虫草参的生长健康。
5. 收获管理一般来说,虫草参生长周期为三年左右,可以根据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状态进行定期的收获管理。
在收获时要避免损伤子实体,保持其完整性,以保证其品质。
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药仓储养护技术》中的应用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法。
在中医药类课程中,特别是关于中药仓储养护技术的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药仓储养护技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一体化教学法在中医药类课程中的优势与应用价值1.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一体化教学法不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职业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 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中药仓储养护技术的学习需要涉及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一体化教学法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实验教学:通过设置中药材的质量检测实验和仓储环境监测实验等实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加深对仓储养护技术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中药材仓储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近距离了解中药材的仓储环境和管理情况,感受中药材仓储养护技术的实际应用。
3.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中药材仓储养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职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采收、加工和仓储养护等职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中药材的仓储管理和养护操作,熟悉相关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
以上这些一体化教学法的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加深对《中药仓储养护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体化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药材的养护技术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资源,如果中药材的贮藏养护不当,会发生霉变,虫蛀、走油等变质现象,影响治疗,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做好中药材的贮藏养护工作,对防止中药材变质,节约资源,减少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中药材在采集以后,经过初步的加工处理或复杂的炮制过程之后,就可以入库,所以这段时间的保管与养护阶段是很重要的。
贮藏过程中,主要应避免虫蛀、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
一、一般造成中药材变质的因素主要是:中药材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各种药材所含的成分不同则性质也不一样,而各种自然因素对中药材贮藏养护影响较大。
1、温度:中药材对自然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中药材的质量都有影响。
中药材在贮藏养护过程中,温度在15 ℃-35 ℃之间,各种害虫及霉菌会大量繁殖生长,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的中药材容易生虫、霉变。
当温度在35 ℃以上时,含脂肪的中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脂肪分解及酸败,形成走油现象,从而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温度的升高挥发性成分散失,,芳香气味减弱,降低药物疗效;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又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 10~15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70% ,空气中水蒸气多,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一些含糖、淀粉类的药材,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湿度过低,容易使某些药物干裂、失润、风化等。
3、空气与日光: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氧气与臭氧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影响其质量。
药材成分的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在酶的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合作用形成大分子化合物,使药材的颜色加深,含有不饱和成分的油脂容易发生氧化酸败现象。
空气中的臭氧是强氧化剂,能加快中药材中脂肪油脂变质;阳光的紫外线光对中药材的颜色有较大的破坏,阳光照射后颜色减退。
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变色。
所以红色和绿色的药材,不宜在阳光下久晒。
因此,有的药材应密闭贮藏,有的药材应比光贮藏。
通常所见到的丹皮、黄精等的颜色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4、时间:药材贮藏时间过久,亦会变质失效。
二、中药材贮藏时常发生的变质现象:中药材贮藏过程中,药材易发生霉变、虫蛀及走油现象。
药材中都含有霉菌繁殖生长所需要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纤维素、水分等养料成分。
空气中的霉菌孢子散落在药材表面,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为菌丝分酵素,溶蚀药材内部组织,是药材的成分发生变化而变质。
药材害虫种类多、繁殖快、适应性强、分布面广。
药材在采集、加工、包装、运输不当都会带来害虫的虫卵和幼虫,随药材进入仓库;库房周围环境不清洁也容易潜伏害虫和虫卵,在适宜的期货环境下会滋生繁殖;药材的走油现象与空气的湿度、贮藏时间、药材的性质有关。
三、中药材的养护:中药材的养护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而细致的工作,保管人员要具有一定业务素质和较强的责任心,熟练掌管各类药材的性能,对中药材养护应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
1、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库房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洁净的贮藏环境,减少害虫、霉菌的滋生,避免药材被虫害、霉菌污染。
对入库的药材坚持验收制度,保持药材的干净度,防止外来虫害、霉菌的入侵;污染的药材进行杀虫、灭菌后才能入库。
库房管理人员对库存的药材经常进行检查,做到一看、二闻、三摸。
用眼观察药材变化,虫蛀霉变现象;鼻闻药材的气味是否正常;手摸药材是否受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传统经验养护与现代科学养护相结合。
中药材的传统经验养护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简单易行,行之有效。
现代科学养护见效快、效果好。
药材对抗、同贮养护。
在中药材的养护中,利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与易生虫药材同贮,可防止药材的生虫、发霉。
密闭养护:易吸潮、易氧化的药材应放在装有干燥剂的闭容器内养护,可防止潮解、软化粘连现象。
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养护: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养护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射的远红外线,使被加热的物体吸收,产生分子共震,引起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转动转变为热能,干燥迅速,使微生物细胞质的蛋白质变性,具有较高杀菌杀虫及灭虫卵的。
气调贮藏养护:气调贮藏养护是调节库内气体成分,充氮降氧、抑制细菌活动,使害虫缺窒息而死,保证库内中药材不霉变、不生虫、不走油、不变味。
库内气降到2% ,充氮气达 98% ,贮藏党参等中药材,缺氧养护一百天左右,药材色泽新鲜、味道正、无虫蛀霉变现象。
易生虫药材:虫蛀对药材的影响很大,每年5~9 月是中草药最易生虫的季节。
对易生虫的药材,在保管过程中除了要勤检查以外,还必须从杜绝害虫来源、控制其传播途径、消除繁殖条件等方面着手,才能有效地保证其不受虫害。
因此,贮存这类药材,如党参、党渣、大黄、黄芪等,首先要选择干燥通风的库房。
库内地面潮湿的,应加强通风,并可在地面上铺放生石灰、炉灰、木炭等;架底垫木高到 40cm 以上,在垫木上最好销上木板芦席或油毡纸等以便隔潮。
另外,对不同药材可以采取密封、冷藏、熏蒸、对抗等适当的养护措施,以保证药材不虫蛀。
易走油发霉药材:由于空气中存在大量霉菌孢子,如果散在药材表面,在适当的温度下(温度在 18℃~ 30℃)或湿度在 80%左右,或者药材的含水率高,贮藏室阴暗不通风,有些含淀粉、粘液性和糖类较高的中草药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药材发霉。
有些无机盐类中草药吸潮而使成分分解,粉末状的中草药吸潮出现粘结等变质现象。
而富含油脂的药材在日光、空气的作用下会氧化导致走油,或是药物受潮,未干透就堆放在一起而发热 ,从而促使氧化作用加快,油脂分解之故。
药材少油发霉,能够影响药效,特别是发霉严重的,霉烂变质后能完全失去疗效。
药材发霉,是指在药材上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称为“霉变”,对这类药材的保管,最忌闷热,故应置于通风干燥处,严防潮湿。
易变色及散失气味药材: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含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酶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药材变色 ;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材中所含糖及糖酸分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材变色。
部分花、叶、全草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由于所含的色素、叶绿素及挥发油等,受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等的影响,易失去原有的色泽和气味。
在贮存保管中应根据药材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养护。
贮存场所要干燥阴凉,严格控制库的温、湿度。
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做到先进先出。
最好单独堆放,以免与其它有特殊气味的药材串味。
易融化、怕热药材易融化、怕热药材:主要指熔点比较低,受热后容易粘连变形,或使结晶散发的那些药材,如阿胶、儿茶、樟脑等。
对这类药材必须选择能经常保持干燥阴凉的库房,并将药材包装好。
易潮解、风化药材:含有盐类物质的结晶体药材,在潮湿的地方或空气中湿度大,都会受影响而逐渐融化。
当开始融化时,一般称为“返潮”或潮解,如芒硝、大青盐等。
对这类药材应选择阴凉、避风和避光的库房,或在室内适宜的地方保管;包装物以能防潮不通风为宜。
需要特殊保管的药材对毒剧麻药、易燃性药材及贵重药类应根据各自的特殊性质进行分别保管。
①毒剧麻药:如砒石、水银、斑蝥、轻粉等,应专人、专库(专柜)、专帐保管,并且注意湿度、温度等影响。
贮存供应办法,应按毒麻药管理条例进行。
②易燃性药材:如火硝、松香、硫黄等遇火或高温易燃烧,如数量较多的应放在危险品仓库贮存,数量少的也应单独存放,并应远离电源、火源,也应有专人保管。
③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羚羊角等,在贮存中,由于成分性质不同,可发生各种不同变异现象。
如人参易生虫、麝香易受潮走味等。
所以对贵重药类应专柜、专库、专帐、专人负责保管。
一般用固定的箱、柜、缸、坛等密闭后,贮存在干燥、阴凉、不易受潮受热的地方贮藏。
另外,包装对中药材储存有很大的影响。
包装是药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持中药的完整、清洁,防止微生物、害虫的侵蚀,避免外界温度、湿度、有害气体、阳光等影响,起到保质保量的作用。
包装的类型很多,有麻袋、玻纤编织袋、塑料袋、纸箱、木箱等综上所述,中药材的种类成百上千,贮藏方法和要求也多种多样,必须认真研究学习。
在中药材产品的贮藏工作中,对在库药材要经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出库入库要有计划、有记录,仓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而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最常见变质现象是霉变、生虫、走油。
影响中药材变质的外界因素是空气、阳光、温度、湿度,其中温度、湿度对药材的影响最大,在适宜的条件下,中药材会生虫和霉变。
因此,在中药材的养护中,应用传统经验养护与现代科学养护相结合,防止中药材虫蛀、霉变、走油现象的发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