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屋一《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51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科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
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
春草怀恋家乡望乡。
《快乐读书屋一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四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提纲1.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读古诗,想象你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2. 查找四首古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3. 整理预习笔记教学过程一、情景境导入前几天,我们随同著名作家巴金欣赏了壮丽的海上日出,又和本土女作家萧红观赏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地魅力。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日月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这节课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一,学习《古诗四首》二预习交流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四首古诗的题目吗?1、指名古诗,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注意读准生字和多音字)。
2、小组或同桌交流预习题: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3、汇报: (读、解、抓、悟)。
课件出示:1.读古诗,初感受;2.解诗题,知诗人;3抓字眼,明诗意; 4想画面,悟诗情。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导引释疑1.自主尝试:自由读古诗,看看你自己读懂了什么?是抓住那些字词弄懂的?2.小组讨论,共同学习这四首古诗,你们小组喜欢哪一首?请选择一首,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
3.汇报学习我们小组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首诗,先请***来朗读这首诗,我来解诗题,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
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出使;至:到。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背景资料】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研究古诗四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带领学生感受古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在感性认识上得
到提升;
-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古诗四首的意思;
- 难点: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热情地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授课内容——《古诗四首》。
2. 师生一起唱唱《静夜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悟性。
研究(30分钟)
1. 分段讲解《江雪》,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研究词语。
2. 分段讲解《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和气氛。
3. 分段讲解《将进酒》,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豁达和自信。
4. 分段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缅怀。
5. 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反复朗诵并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10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古诗或赋词。
2. 邀请一些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
归纳(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手段
1. 大黑板、彩色粉笔等。
2. 相关的媒体设备。
教学评估
1. 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2. 考查学生对古诗四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少年行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单)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
无以计数的诗人或者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把视线落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者把眼睛…….其中有一群诗人对描写战场的题材情有独钟,他们是李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边塞诗人。
王唯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也来凑热闹,写下了《少年行》。
二、展示预习1、指名背诵《少年行》2、《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少年行(四首其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板书设计:《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马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导入: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课题,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一、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2、小结: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3、指名读、点评。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理解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古诗四首教案古诗四首教案1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教——扶——放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
并总结出学习方法。
通过按按按媒体对学习进行检测和稳固。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与学生共唱《读唐诗》窗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巫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二、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这节课老师首先带着同学们走进歌里“读唐诗”。
(出示课件《回乡偶书》)1.老师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能看得见的图画,能听见的声音,你想听吗?(要求:第一遍用耳朵仔细听,第二遍用嘴巴大声跟读)2.如果在读诗的时候我们能注意停顿和轻重音,我们也能读得像刚才录音中那样好听。
老师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注上了拼音,相信你读会了诗,便学会了字,快试试吧!3.孩子们,如果你能把古诗唱出来,那一定比读的好听多了,老师教给你一个快速学会唱一首诗的好办法。
4.古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看着书上的插图,试着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先自己试一试,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指名讲故事)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贺知章老爷爷从小离开家乡,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
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
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背)古诗。
三、学习古诗《赠汪伦》过渡: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读懂第二首唐诗。
这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大诗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
相传,李白一生既喜欢饮酒作诗,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
”意思是:“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家。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资料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3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
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
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第一、二课时初读课文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 读诗句。
2/ 小结三、作业: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
学习《示儿》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