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30.03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史媛媛(满洲里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满洲里 021400) 摘 要 本文从:(一)赛前心理训练;(二)赛期心理训练;(三)赛后心理调整三个方面对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短跑运动员 赛前心理训练 赛期心理训练 赛后心理调整 1 赛前心理训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准备对创造优异成绩具有显著作用,只有充分作好赛前的战术心理准备,才能在比赛中更好的发挥个人潜能,争取比赛胜利。
1.1追逐跑训练追逐跑训练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最大运动极限,从而有效地提高短跑速度,有利于提高“达标率”和体育运动成绩。
这种训练方法主要培养运动员在起跑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内心的紧张情绪,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在途中跑过程中反超对手,顺利完成比赛的能力。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安排在赛前的速度与强度课中。
让一名水平稍差的运动员在其之前跑出让其追逐,在追逐中超越领跑者。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从心理上解决运动员落后时的心理紧张情绪,反败为胜,并让运动员体会成功超越的自豪感,给比赛积累一定的经验。
1.2模拟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运动员很少听枪,一些经验少,心理素质不好的运动员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影响比赛正常发挥。
模拟训练就是在赛前的训练中加入听枪起跑练习,并在练习中所发生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经过反复练习使其心理得到适应,减少失误率。
1.3树立信心的训练在赛前训练中运动员选择何种水平的运动成绩作为自己比赛目标,这在比赛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常让运动员体验到训练的成功感,是增强运动员心理能量储备,提高运动技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米目标定为秒,运动员以秒跑完全程时,运动员就会体验到成功感,但如果把10.6秒作为训练目标的话,不但不会体验到成功感相反给运动员背上了很大的心理包袱。
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成绩就很难得以发挥,这就需要教练员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通过训练给运动员树立一个必须的信心。
短跑中的心理训练方法短跑一直以来都是田径比赛中备受瞩目的项目之一,无论是选手们的速度、协调性还是力量都是短跑的考验。
除了身体素质的训练外,心理训练也是短跑运动员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短跑中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并阐明其对运动员的积极影响。
一、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心的心理训练方法。
作为短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面对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保持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运动员可以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
比如,在跑步过程中,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有能力跑下来”等,这种积极的暗示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帮助运动员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二、放松训练短跑是一项要求爆发力和快速反应的项目,但紧张过度会导致肌肉紧张和失去正常反应速度。
因此,放松训练是一种帮助运动员摆脱紧张状态,保持良好心态的训练方法。
通过呼吸调节、肌肉拉伸、冥想等放松身心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更好地进入比赛状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想象训练想象训练是一种通过大脑模拟运动过程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心理训练方法。
在想象训练中,运动员可以尝试将自己置身于比赛的场景中,想象自己跑得非常出色,并且能够感受到全身的力量与速度。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运动技巧和动作感觉,增强对比赛的预期和信心。
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应对焦虑和压力焦虑和压力是短跑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会影响运动员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
因此,积极应对焦虑和压力也是短跑中的一项重要训练。
运动员可以通过正面思考、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压力。
此外,与教练和队友的及时沟通也是释放压力的一种途径。
只有在心态平和的情况下,运动员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竞争。
五、目标设定与反馈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及时给予反馈,是短跑中提高自我驱动力的重要方法。
运动员可以将比赛目标分解为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训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主要分为四种:一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表现:这种状态的运动员表现为情绪过早的过度兴奋,焦虑,惊慌,甚至害怕,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教练指导,记忆力减退,心率过速,呼吸变化,手脚发抖,四肢发凉,脸色苍白,有时出现口渴现象,比赛易失常。
产生的原因:出现这种状态由于大脑层兴奋性过高,产生扩散,以致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下中枢调解活动减弱而造成的。
产生赛前过分激动状态的原因也与运动员训练水平、比赛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比赛动机过于强烈有关。
克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丰富比赛经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节比赛动机以及作好赛前心理准备等。
二赛前淡薄状态表象:这种状态的运动员表象为情绪低落,四肢无力,迟钝,动作缓慢,意志消沉,缺乏信心,以致不想参加比赛。
产生的原因:产生这种状态由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时是由于激活水平不足,有时是因为过度紧张而走向反面造成抑制。
运动员过度疲劳,伤病长期不愈或思想上对比赛不利的条件想的过多,又缺乏解决办法,意志特征薄弱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这种状态。
克服办法: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端正比赛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信心、鼓舞斗志,以及防止在比赛前过度疲劳等。
三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表现:运动员看起来很兴奋,有时也很沉着,但内心比较空虚。
他们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困难的复杂性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其表现为浮躁,不愿冷静思考,总相信自己能轻易取胜,盲目乐观,对面临的困难报消极态度,不力争去动员自己全部力量克服困难。
这样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束手无策,因此往往造成比赛连锁失败。
产生的原因:思想作风较差、赛前心理准备不足、并缺乏自我评价。
克服的方法:教师或教练员有深入了解运动员的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充分认识到比赛中存在的困难,认识盲目自信的危害,客观地评价比赛双方的情况,动员一切力量做好准备,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敢于取得胜利四战斗积极准备状态表象:这种状态运动员表现有正确的比赛动机和良好的比赛态度,对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充满信心,注意力能集中在未来的比赛上,情绪饱满而稳定,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动作协调而有秩序。
河南省开封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惠[摘要]在运动员训练和竞赛中,不仅需要巨大的身体能量储备,还需要非常强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缺乏训练、竞赛所需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状态,便难以完成训练任务,更不用说取得比赛的优胜。
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尤其是情绪变化极大地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本文通过将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分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运动员访谈以及结合实践事例,对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教练员在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的教学、指导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参考和帮助,增强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能量储备。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训练调整方法1. 前言进行科学的赛前心理训练是调控运动状态的根本方法,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心理状态有序化。
在比赛日趋激烈,运动员之间实力差距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心理情绪状态稳定是技术稳定发挥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练员在赛前正确、客观地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针对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心理胆怯、过分激动、心理淡漠、盲目自信、注意力分散等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有选择地进行心理训练,将会对比赛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分类赛前的心理状态是指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所表现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综合体现,由于每个运动员对比赛的认识、态度、经验以及准备情况等都不尽相同,因此便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赛前心理状态,分类如下: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表现为运动员过早或过度的兴奋、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四肢颤抖、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教练的指导、记忆力减退,并伴随有恐惧、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
赛前冷漠状态:运动员在比赛前表现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心、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意志消沉、体力明显下降、知觉和注意程度下降,甚至不想参加比赛等情况。
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运动员,即使参加比赛成绩也不会好。
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对相比之下的不利条件考虑过多,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身体、技术及心理状态不佳等原因造成的。
心理训练在短跑教学训练中的方法和作用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摘要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者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很有必要,它可以增强运动员在竞技运动中的信心,以更完美的状态投入比赛。
从短跑的生理机制来看,它要求人体肌肉活动达到最大强度,要求大脑皮质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因此,要使学生提高短跑成绩,在运用常规教学训练法的同时,辅之以各种心理教学训练手段。
关键词心理素质短跑心理状态无氧代谢短跑属于田径径赛项目,是人们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确定的跑道上跑完规定的距离,并以最先跑完者为优胜的项目。
在人体机能供能方面,表现为人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能,并以无氧代谢供能的方式供能。
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属于极限强度的运动。
现代竞技运动场上的较量,早就不再是运动员简单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的竞争,更主要是心理能力的较量。
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构成了完整的科学训练体系,是运动员发挥潜力,保持和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短跑运动员可以通过大脑心理思维描绘从起跑到成功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的程序,通过想象对人体运动产生刺激神经的效果,使身体动作与心理活动的内容相吻合,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获得理想的稳定性比赛心理。
一、短跑在训练比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针对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和参赛动机的不同,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类型:(一)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对比赛报以消极态度,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求胜欲望差;动作出现不协调,给人的印象是疲乏、肌体的激活水平不足。
(二)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盲目自信对战略战术研究不足,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看似信心十足,盲目乐观、兴奋过度,但结果往往乐极生悲、事与愿违。
一旦碰到失误,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动作失调、反应呆滞、束手无策。
(三)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对比赛期待日久,准备充分,充满竞技的欲望。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调节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是比技术、战术和体能,更重要的比心理素质。
在田径运动竞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争取比赛中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运动员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比赛中发挥不了平时的水平,甚至有的好的还低于正常水平。
因此,有必要探讨关于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及调整方法的几个问题。
首先,分析和检查影响田径运动员比赛水平发挥的主要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运动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具体表现在:在主观因素方面表现有四种情况。
一是比赛动机过强。
运动员往往因个人方面的利益,把比赛成绩看得过重,有成败在此一举的想法.或对领队、教练的期望,或对亲朋好友的嘱托,处理不好,在心里上产生一定的压力,比赛过分保守或动作失调,害怕失败,顾虑重重,反而使比赛失利。
二是盲目自信。
运动员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沾沾自喜,对困难估计不足,当遇到困难时,又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事先没有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只好任期发展,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比赛。
三事战术失误,在田径运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合理的分配好体力,能与对手周旋并获得个人最好的成绩,才是最佳战术。
比如中长跑项目,需要合理利用体力,分段均速与最后加速的战术,即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是注意力的分配转移。
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正确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田径运动员在受本身的气氛及场外的干扰是,使得其注意力不能集中而表现为神态紧张,只想到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
因为好的成绩来自于好的技术动作,只有完成好的技术动作,才能创造出友谊成绩。
比如100米跑的起跑,运动员必须高度集中听裁判的发令和鸣枪以及自己的起跑动作,才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客观因素主要是赛场上风向和风速以及场所设备条件等不利因素,例如比赛设备不佳,径赛运动员的钉鞋和不同质量的路面(路面软硬程度不同)等等情况都将在客观上影响田径运动比赛水平的发挥。
那么,面对各种不同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组织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训练?首先是进行赛前长期刻苦训练,熟练准确的掌握技术动作,增强稳定发挥正确的技术动作,其次是进行赛前的心理准备。
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探讨摘要: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干扰,由于缺乏心理素质训练,使比赛受到影响,为使短跑运动员在赛前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并能取得好成绩,认为在平时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方法一、前言短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往往在毫秒之间决定运动员比赛的胜负,这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
多年的训练与比赛的实践经验已使教练员和运动员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其在比赛中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造好成绩的基础,合理有效的技术是发挥素质水平保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正常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关键。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确是优秀运动员的一项关键素质,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而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以自己学习和训练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和分析了提高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适宜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萧山普通高中部分短跑运动员共计20名,其中二级运动员9名、三级运动员11名。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萧山普通高中部分短跑运动员共计20名,其中二级运动员9名、三级运动员11名,在比赛前所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对所述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2)查阅大量文献:查阅大量关于短跑心理训练的文献资料获取信息。
(3) 数据统计法:对所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1.心理训练在短跑中的作用。
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运动员稳定的适宜的心理状态,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比赛中发挥出好的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有重要意义。
在短跑的比赛中,除运动员技术、战术水平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
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所起的作用,应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心理可以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术,创造优异成绩。
2.短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
(1)最佳的心理状态。
富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注意力集中,比赛目标明确,在大赛的压力下仍能毫不费力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达到忘我境地。
(2)消极的心理状态。
①焦虑。
焦虑是由运动员精神负担过重引起的。
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技术动作的完成上出现身体紧张,神经质,无谓的担忧,说话滔滔不绝,准备活动没完没了,对队友或教练表情冷淡,言谈举止不合群,这样的心理状态尤其在跳高、跨栏等项目上更为突出。
②自信心不足。
有些运动员在临近比赛时,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不断反省,怀疑平时的训练是否适宜,赛前准备是否充分,能否在比赛中正常发挥等,内心深处似乎都有“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通病。
他们总爱用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动摇自己的信心。
具体表现为紧张不安,对赛前准备心不在焉,言谈之中,自我贬低,过多地注意竞争对手,没等比赛就把名次的座椅让给了别人,早早地为比赛的失利寻找托辞。
③失去自控力。
重大比赛使运动员对严格的比赛秩序和规则无可奈何,加上随着大赛的临近,运动队各自制定的制度不断出台,更令运动员不知所措,使他们无法理智地控制情绪,集中精力准备比赛。
这种状态在个别离不开教练员“保护”和“指点”的运动员中表现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受挫感日连严重、行为不负责任、不能坚持完成赛前准备计划、注意力不集中、在行为和言谈中流出孤立无援之感。
3.赛前运动员身心状态和特征分析。
将受试者的反应分为认知、行为、情绪和身体四大类别,每类中最后续分为自我指向、关系指向和待定三类。
自我指向包括不直接涉及他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情况;关系指向类包括直接涉及他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情况。
如果不能明确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指向,则归为待定类。
20名受试者在描述赛前身心状态时积极受试的比例为60%,消极受试者的比例为40%,积极受试者是消极受试者的1.5倍;自我指向陈述比例为80%,关系指向陈述的比例为20%,自我指向陈述是关系指向陈述的4倍。
经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下表一:表一. 短跑运动员赛前感到担心或害怕的原因一览表在受试者写出的200个句子中,有30句表达了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占14.20%(“没有紧张的感觉”、“不怕对手”、“有时会紧张不起来”等带有否定词的句子不计)。
“紧张”出现在7句中,是第1高频词:“怕”与“害怕”出现在6句中,“担心”出现在3句,“发愁”、“焦虑”、“畏惧”、怯场”各出现1次。
以上30个表达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的句子中,有13句具体说明了感到担心、害怕的原因。
通过频率统计发现:(1)有一半原因属于可控性很低或较低的原因,如环境因素属不可控因素,比赛结果由于受到对方水平、裁判员等因素影响,可控性也相对较低。
运动员对此给予过多关注,实在于事无补。
(2)引起运动员担心和害怕的第一大因素为比赛过程因素,占所有原因的27.14%。
其中多为可控性较高的因素。
4.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随着短跑运动的发展,短跑运动员的水平越来越高,比赛越来越紧张、激烈,短跑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短跑训练中,要重点加强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赛前的心理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比赛任务。
参加运动竞赛的运动员,首先必须明确比赛的任务。
因为比赛任务是否明确,决定着运动员的奋斗目标。
为了明确比赛任务,要全面做到“知己知彼”。
(2)培养意志力。
意志是运动员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在运动上所表现出来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短跑的目的是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这就要求运动员应具有坚强的意志与疲劳作斗争。
运动疲劳不仅是体力上的,而且还包括了感觉、情感和意识上的多样性的疲劳。
因此,在比赛前要使运动员逐渐处于一种跃跃欲试敢与对手比高低的竞争状态,形成高昂的士气和不怕任何困难的战斗意志,从心理上压倒对手。
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平时训练的基础,提高战斗意志,增强意志的顽强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使运动员在比赛表现出任务愈艰巨,斗志愈旺盛,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的坚强意志。
(3)增加肌肉放松能力与肌肉用力感的训练。
短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速度快、强度大,紧张激烈,因此,应增强运动员放松能力的训练。
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强,能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时,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速度耐力,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增强技术动作的节奏感,使技术更加完善。
放松练习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训练过程。
训练中要使运动员心情舒畅地进行训练,想象自己在训练时有轻松自如之感,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但在放松之后,必须进行动员,使中枢神经系统重新兴奋起来,才能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这时就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肌肉用力感,我们知道肌肉用力感觉的准确无误对我们完成技术动作起着重要作用,肌肉用力感受性愈高、愈敏锐,就会更有效地领会动作的正确要领并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运动员只有经过长期的技术训练和时间才能掌握对肌肉用力大小的精细与区别。
(4)消除不良情绪。
情绪紧张是比赛中很常见的现象,情绪适度的紧张对比赛的成绩的提高是有好处的,在短跑训练和比赛中随着情况的变化,各种不良情绪因素很多,如队员之间的成见,教练的语言刺激、观众的反响、场地气候条件的变化等,都可能使赛前良好的情绪受到干扰。
因此,在训练中对运动员应加强:①适应能力的训练,如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根据赛季安排一些热身赛、模拟赛,以降低运动员对无关信息的感受性,使运动员对周围的各种干扰置之度外。
②由于疲劳、伤病,女运动员的月经前期等引起的情绪被动,应加强心理调节措施防止或减轻其对运动员的情绪干扰和影响,并教会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的方法。
③根据运动员赛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如对于急躁的运动员采用恰当的方法,缓解其紧张情绪,稳定其心理状态。
对于过于消极低沉的运动员,采取鼓励,动员或让其回忆过去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对于盲目自信的运动员,采取鼓励,动员或让其回忆过去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以克服盲目自信的错误思想。
(5)专门性心理训练。
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集中注意练习,模拟训练,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与我国的气功有类似之处,能达到消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四、结论1.短跑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素质是决定运动员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多参加大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
只有注重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强化,注意运动员的思想作风建设,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2.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应根据短跑运动员的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及比赛实践中的需要进行,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能促进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在竞赛中发挥较大作用。
3.在短跑训练中,要重点加强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其中,培养注意力、提高稳定性、培养自信心是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4.心理训练应引起科研部门、心理专家、短跑教练员、运动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1]李龙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赛跑心理素质调练探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7。
[2]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0。
[3]胡巍石方勇短跑教学与调练的新理念,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2。
[4]管勇生田径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田径,2004,5。
[5]邢晓虎林静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