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若干语句意义的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老子的名言及其解说老子的名言及其解说老子,又名老聃,其生平年代与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公元前四七九年)同时代或略早。
老子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自撰的哲学论著。
该书不仅对东亚文化产生过强烈的震动,而且对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潮乃至科学思潮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可以说得出的真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可以叫得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注解〕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关注的是人生,而不是大自然。
人生的体验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以忘言、直觉和悟性的方式去感知。
所以,老子认为,最为深奥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另,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有时指自然界法则,有时指人间真理,有时还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
2、〔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注解〕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有下列三种:无名→有名→万物无→有→万物道→1→2→万物其中,“无名”、“无”、“道”并不是真正的无,而是具有潜在物质的前宇宙形态。
老子的如上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颇为相近,日本学者即著有《老子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一书。
3、〔原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玄妙幽深,这是一切微妙道理的总门。
〔注解〕根据于老子的这一说法,晋朝的玄学盛极一时。
玄学将“无”看作世界之本,祟尚无为,以及放任自我。
4、〔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注解〕老子为了反对社会的罪恶现象,他干脆将整个人类文明都否定掉。
因为与智慧相伴而生的往往还有伪诈(“智慧出,有大伪”),所以人们应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5、〔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文〕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老子经典名言解读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思想析评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从“道”、“德”、“无”、“天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了“无为而治”、“反功利主义”、“反权力主义”等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进程,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是否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仍需要再认真思考。
一、强调“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了“深远而哉,众人皆孔之”,即“道”是深奥的普遍存在,并将其阐述为自然界自然的规律,指引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道”既不是可见的礼仪规范和行事准则,也不是被赋予外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物质或行为,“道”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操持。
二、提倡“无为而治”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是反对那些忙于张扬自己、奢求私利的人的一种思想倡导。
老子认为,不仅不能过于奋斗,更需要随顺顺势自然,不逆其自然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无为而治”是对主观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可以缓和社会的紧张氛围,降低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期望值,让人们在面临特别困难和遭遇新事物时,更为从容不迫地面对问题。
三、反功利主义老子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唾弃社会功利,并强调“非以利物为约”,既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权力,而是坚持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真,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这也是以守为主,不求当权,无私而不显。
预示着老子思想中反对功利主义的特点,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实的生命状态。
四、反权力主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不存在于人为的制度、机构和法律之外的无上权威,强调天人合一,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凌驾于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之上,以及强调让所有的人共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成果,体现了私权和权力的反对。
五、天地万物老子思想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尽的变化和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气流会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混沌未分的。
老子原文与解析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老子的原文进行解析,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记录了他对道和德的理解和思考。
下面将选取其中的几段文字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文字表达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
他认为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和确切命名的,但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他强调了无欲观察道的奥妙,有欲观察道的限制。
他将这两种状态统称为玄,表示其深奥和神秘。
而玄之又玄,更是众多奇妙之门的起点。
第二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文字强调了相对的存在。
老子认为人们只有了解美的存在,才会有丑的概念。
只有了解善的存在,才会有恶的概念。
他认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相对的存在相互促进和形成。
他说圣人能够做到无为而治,行动上不言传教诲,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成而不强求,生生不息而无所拥有,行为的结果自然而然而不留下痕迹。
只有不留下痕迹,才能保持长久地存在。
第三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文字着重讲述了放弃一些个人的欲望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民众的好处。
老子认为绝圣弃智能使社会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绝仁弃义能使人们重新培养孝慈之心,绝巧弃利能使盗贼无从生存。
他强调了这三种放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少思寡欲、追求朴实和简单、摒弃功利等观念。
通过以上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强调了道的晦涩和深奥,认为人们应该在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生活,追求朴实、简单和无欲的生活方式。
老子注释及评介道法自然,老子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注释并进行评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深入思考老子的学说。
《道德经》中的“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原则。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将“道”描述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超越了客观世界的至高道德准则。
1. 第一章第一章为《道德经》的开篇之作,简而言之: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形容了道不可言传的特性,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观念的。
老子认为,言语只能弥补而不是真实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受,《道德经》通过深入的思考对此进行了诠释。
2. 第72章第72章为《道德经》中的一章,它探讨了国家和统治的问题。
老子主张不干预社会事务,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那些被人民感知不到的。
3. 第33章第33章是关于道和德的探讨,《道德经》中这一章提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
老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根本规范,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
4. 第41章第41章是关于平衡和变化的章节,探讨了在世界中如何找到平衡点的问题。
老子认为,平衡是宇宙中的基本原则,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事物的稳定和和谐。
5. 第56章第56章是关于谦逊和谨慎的章节,老子形容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并告诫人们要避免自负和虚荣心。
他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谦逊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幸福。
尽管《道德经》的语言简洁而晦涩,但其思想深邃而耐人寻味。
老子通过《道德经》传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深入审视自己和世界。
老子的学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哲学思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学说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通过对道和德的探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说的名言名句解释
老子说的名言名句解释如下:
1.“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
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
的意思是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3.“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能够用言语称呼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宇宙万物的开端;有名,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因此,保持无欲的心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保持有欲的心态,才能观察到道的边界。
这两个方面,虽然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但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而又玄妙,这就是通往万物奥妙之门。
赏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即提出了“道”与“名”的概念,为整部道家经典奠定了哲学基础。
老子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表达了老子对“道”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因为言语本身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永恒的。
同样,对于“名”的理解也是如此。
名,是用来标识事物的,但事物本身是复杂的,名往往无法完全概括其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老子提出了“无名”和“有名”的概念。
无名,指的是宇宙万物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有名,则是指万物形成之后的形态。
无名是万物的开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这表明,在万物形成之前,宇宙处于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而在万物形成之后,宇宙逐渐呈现出有序、有序的状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两句,老子告诉我们,要认识道的奥妙,就要保持无欲的心态,才能洞察道的本质;而要认识道的边界,就要保持有欲的心态,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
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老子将“无名”和“有名”这两种状态都称之为“玄”,并指出“玄”是通往万物奥妙之门的关键。
这里的“玄”,既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奥秘,也包含了人生的智慧。
只有深入领悟“玄”,才能达到“众妙之门”,从而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章句]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万物之母③。
——《道德经》第1章[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
第二个“道”字,是“言说”的意思。
第三个“道”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专有名词,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作动词使用,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意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章句]有无相生①,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②,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注释]①有无相生:“有”、“无”,指普遍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
②音声相和: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
[意译]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章句]圣人之治,虚其心①,实其腹,弱其志②,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③。
使夫智者不能为也④。
为无为⑤,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3章[注释]①虚其心:使人的心灵开阔。
②弱其志:使人的意志柔韧。
③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④智者不能为也: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多事。
⑤为无为:以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事务。
[意译]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稳,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就没有不成功的。
[章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①!虚而不屈②,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③,不如守中④。
——《道德经》第4章[注释]①橐籥:橐籥,读tu? yu?,风箱。
②不屈:不竭。
③多言数穷:政令烦苛,加速败亡。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分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撰写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老子的思想旨在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与宇宙间的关系,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进行分析,探究其精髓所在。
一、非言语意义老子认为语言是有限的,它不足以表达真正的感受和经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非言语的形式来感知世界。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提到“道”,他认为“道”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存在,只有通过直觉和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本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以名之、天下萬物的根源、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又超越事物本身。
老子的思想深受道家观念的影响,而“道”这个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先天之物,永恒之理。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一系列比喻和隐喻来描述“道”的本质和特征,其中最经典的比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创造一切的根源,涵盖了无限的可能性,进一步演化为天、地、人三大部分,然后再延伸出万物。
这个过程远超过了我们能够理解的范畴,它展示了人类智慧的极限和道家哲学的深度。
二、自然无为道德经中,老子最为重视的就是“道”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自然界自有其规律,而这些规律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需要人为地干预。
他认为,只有在尊重自然运转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老子强调自然界的微妙和奥妙,他的思想与后来的宗教观念相类似,教人们要停止自我追求,遵循自然的流动而不是人为干预。
在社会关系中,老子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如果领导者能遵循自然的规律,即自然无为的方式,在领导战争、治理国家等方面都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这个思想显然与当今社会的管理策略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更加看重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或引导人类行为。
但是,仍有一些领导者从“道”的角度去思考社会治理,将其作为参考方向,不断努力。
三、功利主义在思想中,功利主义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方法,强调通过最大化利益来决定某一决策是否正确或正确。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歧解辨正作者:焦国成来源:《中州学刊》2017年第10期摘要:《道德经》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六字对于理解老子之道极为紧要。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存在严重的分歧甚至根本对立。
依次辨析几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解释,诸如“道不可言说,可言说之道非恒常之道”“道可言说,但非恒常不变”等,从而可以知道,这些解释均是未得老子本意的歧解。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仅仅是说:世人通常认为的一切可道之道(即可行之道),均属人为之道,虽其或可得一时之益,或可解一时之难,然必因人因时而兴废,皆非恒常之道。
关键词:《道德经》;道;可道;常道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099-06众所周知,《道德经》首章是理解整部《道德经》的门户。
然而,其首句“道可道,非常道”①,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且每一个字都极好辨认,但千百年来人们却几乎在每一个字上的解释都存在分歧。
其中有的分歧相当严重,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此句不明,实难很好地理解《道德经》的整篇宏旨。
鉴于此,本文在这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歧说加以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不可说”歧解辨析在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众多歧解之中,第一类歧解是把“可道”之“道”理解为“言说”,把“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解釋为可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之道。
从句式上说,这种解释是把“可道”作为第一个“道”字的定语,把整句的句式理解为“可道之道,非常道也”。
从实质内容上说,这种解释认为“道”或“常道”均不可说。
换言之,可道之道,或可言说的道,则非恒常之道。
从古至今,持此说者居多,在注解老子的众家之中占据压倒性优势。
然从微处论之,持此说者中又有一定的区别。
1.第一种见解认为,道不可说,凡说出者即为非道《淮南子·本经训》载:“今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说,遂不言而死者,众矣。
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老子》若干语句意义的辨析摘要:有关《老子》语意理解的分歧历时已久,尤其近三十年以来,伴随着《老子》文本的各种现代汉语翻译,大量类似的分歧乃至错讹更加显著地暴露出来,影响广泛。
举例而言,具有典型学术代表性的《老子说解》和《老子今注今译》两本专著对《老子》十三章、二十七章、五十六章、六十九章、七十一章和七十二章中若干字句的理解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老子;语句;现代汉语翻译关于《老子》诸多语句的理解,自古到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
尤其是近30年来,有关《老子》的著作大量出版,这种分歧更加显著地呈现出来,甚至许多错讹也随之流传开来。
以阐释《老子》文本意义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一般会将《老子》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这些现代汉语翻译恰恰直白地表现了著作者对《老子》的理解,包括分歧与错讹。
本文选择具有学术代表性的两种著作——张松如先生的《老子说解》和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分别就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字句的理解和翻译问题进行讨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张松如《老子说解》(以下简称“张本”)将此段理解为:“什么叫看重祸患好像看重自身?我之所以有祸患,乃是由于我有此自身;若是我无此自身,我还会有什么祸患?所以看重自身胜过天下,就可以寄以天下;爱护自身胜过天下,就可以托以天下。
”①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以下简称“陈本”)则理解为:“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②陈本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理解成“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笔者认为这是对的。
正因为人们都重视自身(或者自己的身体),所以人们才会争权夺利,才会给自己引来“大患”,如果人们不重视自身的利益或者自己的身体,就不会同别人争权夺利,也就不会给自己招致祸患。
很明显,“有身”是老子反对的,“无身”是老子赞成的。
所以,按照以上理解,我们得到的应该是不重视自己或身体的结论。
但是陈本接下来却又肯定“贵身”是对的,只有贵身才能寄托天下。
按照这个逻辑,只能得到以下这个荒谬的结论:一个因为贵身而给自己带来很多祸患的人是可以寄托天下的。
张本的理解也是承袭这种逻辑:一个“看重自身胜过天下”、“爱护自身胜过天下”的人,“可以寄以天下”,“可以托以天下”。
陈本认为:“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毁誉,莫不过分的重视,就像如临大患一样。
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老子唤醒人家要贵身,他要人贵身像关注大患一样。
‘贵身’的观念,可见于四十四章。
一般人亟亟于身外的名利,而不顾惜自身,所以老子感慨的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贵身的反面是轻身,二十六章中,老子责问轻身(作践自己性命)的君主:‘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③这个分析中强调的“贵身”和“轻身”的矛盾是多数关于《老子》的著作纠缠不休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这是我们后人自己假想出来的矛盾,甚至在《老子》中,从来就没有直接出现“贵身”和“轻身”这两个概念。
二十六章原文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陈本将“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理解为“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④;张本则理解为“为什么拥有万乘的主君,而轻率躁动以轻临天下呢”⑤。
笔者以为,陈本将“以身轻”变成“轻身”是错误的,不能通过改变原文来适应自己的观点。
陈本和张本都是从文字上把“贵以身”和“爱以身”简化成“贵身”、“爱身”,这样一简化就把本来前后逻辑一致的观点变成了前后矛盾的观点。
“以”在这两句话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语法上看,“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都是动宾结构,其中的“贵”和“爱”都是动词,“以身为天下”是“贵”和“爱”的对象。
“以身为天下”意思是用自身为天下服务,一个人如果用自身为天下服务,自然就是“无身”,就是不看重自身,就是没有“大患”的人。
相反,一个人如果“以身轻天下”,用自身轻视天下,就是“有身”,就是“贵身”,就是只管谋私利,必然有“大患”。
陈本还有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就是将“贵大患若身”理解成“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
按照这个理解,原文应该改为“贵身若大患”。
这倒符合陈本主张的“贵身”观点。
笔者将本段文字理解如下: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好像重视自身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心里)有自身,如果我(心里)没有自身,我还有什么祸患?因此,重视用自身为天下(服务)的人,就可以寄托以天下,喜爱用自身为天下(服务)的人,就可以托付以天下。
二、“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张松如《老子说解》理解为:“所以善人们呵,是善人的师傅;恶人们呵,是善人的财富。
”⑥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理解为:“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镜。
”⑦理解这两句的关键是“善人”和“不善人”。
普遍流行的理解在此都犯了语法错误,陈本和张本也如此。
这两句前面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恒善救人”、“恒善救物”,陈本理解为“善于行走的”、“善于言谈的”、“属于计算的”、“善于关闭的”、“善于捆缚的”、“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张本理解为“善于行走”、“善于言谈”、“属于计数”、“善于关闭”、“善于打结”、“经常善于挽救人”、“经常善于拯救物”。
这里的“善”都正确地理解成了“善于”,因此,从语法结构的一致性来考虑,下面紧接的“善人”中的“善”也应该翻译成“善于”,但恰恰在这里,“善”被翻译成了形容词,“善人”成了善良的人、好人。
笔者认为,“善人”就是“善于为人”,“不善人”就是“不善于为人”,这两句应该理解为:因此,善于为人的人,就可以作为老师,指导人善于为人;不善于为人的人,就可以作为借鉴,帮助人善于为人。
三、“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老子》第五十六章)张松如《老子说解》理解为:“所以不可能得以亲近,也不可能得以疏远;不可能给予福利,也不可能给予损害;不可能使他高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就为天下所尊重。
”⑧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理解为:“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⑨陈本对本段实质做出了准确判断:“指‘玄同’的境界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区别。
”⑩其理解也基本上表达了本义,但是采用了意译方式。
其实,用直译方式就完全可以,而且意思更加明晰。
在张本中,“不可得”被意译成“不可能得以”、“不可能给予”、“不可能使他”,如此这般,同一句话内具有同一种语法形式的同样的三个字,被理解成了三种意思,实在说不过去。
再者,如果与前文连接在一起,似乎“不可能”的主语就是“玄同”,这段理解实际上就成了“玄同不可能得以亲近”、“玄同也不可能得以疏远”、“玄同不可能给予福利”、“玄同也不可能给予损害”、“玄同不可能使他高贵”、“玄同也不可能使他卑贱”。
按照老子的本意,“道”、“玄同”等等虽然不能用语言符号去表达,但是圣人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即无为)接近,所以圣人可以亲近“玄同”,所以说“玄同不可能得以亲近”是错误的。
至于后面五句,则完全不知所谓。
笔者的理解:所以,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疏远,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偏利,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危害,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重视,不可以得到了就有所鄙贱。
四、“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第六十九章)张松如《老子说解》理解为:“这就叫做:行进没有行列,高扬没有手臂,执持没有兵器,攻打没有对敌。
”(1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理解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
”(12)本段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意,主要看是否遵循了“无为”的辩证法。
老子对于圣人治理天下的总体主张是符合“道”,具体思路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用兵自然也要“无为”而“无不治”,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治”的目的。
在一般军事行为中,为了战胜敌人,士兵列行前进,举起手臂,攻击敌人,手执兵器,每个行为都有实实在在的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有为”。
老子认为,正因如此,所以在对敌的时候,达不到最高境界——“无不治”。
所以,为了达到“无不治”的目的,必须将一般的军事手段升华到“无为”的境界,表现在日常军事活动中,就是以“无行”为“行”,以“无臂”为“攘”,以“无敌”为“扔”,以“无兵”为“执”,也就是说,必须追求“行”的最高境界“无行”、“攘”的最高境界“无臂”、“扔”的最高境界“无敌”、“执”的最高境界“无兵”。
这种“无为”性质的军事活动,就必然要求“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也就是后来孙子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陈本理解加进了转折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为”而“无不治”思想,但是“无行”、“无臂”、“无敌”、“无兵”理解成了“像没有阵势可摆”、“像没有臂膀可举”、“像没有敌人可赴”、“像没有兵器可持”,没有表达出“无为”的实质,因为老子强调的不是“像没有阵势可摆”,就是“没有阵势可摆”。
张本理解完全依照了原文文字顺序,但是逻辑不清,意义模糊。
笔者理解如下:这就是说以无行列为前行,以无手臂为高举,以无敌人为攻击,以无兵器为执握。
意译则如下:这就是说以无行列为前行(的目标),以无手臂为高举(的目标),以无敌人为攻击(的目标),以无兵器为执握(的目标)。
五、“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第七十一章)张松如《老子说解》理解为:“知道了,还以为不知道,高啊。
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糟啊。
”(1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理解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
”(14)此句理解的普遍问题是,各种著作都随意加入了若干不属于原文的补足语气和语意的字词。
“知不知”、“不知知”在陈本理解中分别加进了“自己”,“却自以为”,在张本的理解中分别加进了“还以为”,“而自以为”。
同时,这些理解也改变了本句的语法结构,因而也改变了原意。
“知不知”是动宾结构,知是动词,“不知”是“知”的对象,因此下面的“不知知”也应该是动宾结构,“不知”是动词,“知”是“不知”的对象。
“知道了,还以为不知道”、“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些理解都改变了“知”与“不知”、“不知”与“知”的动宾结构关系,变成了转折关系句,变成了前后各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