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旅游的概念、本质与特征1. 概念旅游是人们利用休闲时间,离开日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参观观光景点、体验文化风情、放松身心的活动。
简单地说,旅游就是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探索新的地方和文化。
2. 本质旅游的本质是人类对于新奇、刺激和放松的需求。
旅游可以带给人们新的视野和体验,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压力。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认识不同的文化,增强个人的修养和见识。
另外,旅游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旅游活动也常常成为人们家庭、朋友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3. 特征3.1 移动性旅游的特征之一是移动性。
旅游活动需要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或国家。
这种移动性体现了人们对于新的地方和体验的需求。
3.2 临时性旅游活动通常是一种临时的活动,人们往往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旅游,而不是长期居住在旅游目的地。
这种临时性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刺激感。
3.3 休闲性旅游的本质之一是休闲。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放松心情,远离繁忙的工作。
旅游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机会去感受自然风光、体验不同的文化,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3.4 教育性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也具有教育意义。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旅游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3.5 独特性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旅游可以让人们体验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每次旅游都会给人们留下独特的回忆和体验。
结论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满足对于新奇、刺激和放松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开阔视野。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和社交的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旅游,去探索世界的美丽与多样性。
旅游概念旅游概述“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按地理范围分类按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1. 国际旅游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是指他国公民到本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出境旅游是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2. 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是指人民在居住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内的旅游活动,也指在一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在该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从旅游发展的历程看,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
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旅游定义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定义旅游的三要素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
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逗留的时间。
国际组织定义(1)国际旅游者定义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因此在统计上迫切需要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1936年举行的一个国际论坛,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外国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他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1945年,联合国(取代了原来的国家联盟)认可了这一定义,但是增加了“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限定。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
这次大会是当时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英文名字的缩写为IUOTO,即现在的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发起的。
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
旅游的理解旅游是人们在休闲、度假或探索世界时所进行的活动。
一般指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地,去到别的地方观光、游览、体验文化或体育活动等。
旅游不仅是一种消遣方式,也是人与社会、自我与自然、文化与历史交流互动的方式。
这种交流互动能够增进人与自然的了解,增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能够带来经济和文化发展。
旅游的种类有很多,包括自由行、跟团游、文化游、度假游等。
自由行是指自己安排交通、住宿、饮食等,适合有一定旅游经验、想要体验自由自在的游客。
跟团游是指与其他游客一起参加由旅行社或者导游组织的旅游团,这种方式适合没有经验的游客或者不想烦恼行程安排的游客。
文化游则是以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可以让人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度假游则是为了休闲、放松、享受度假环境而进行的旅游。
旅游的好处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还有许多其他的积极作用。
首先,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见识和阅历,让人更加开阔眼界。
其次,旅游可以让人们逃离日常生活的繁琐和压力,享受独特的旅游体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旅游也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当然,在进行旅游之前,我们也需要做好准备和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提前了解当地的交通、天气、文化特色等信息,并做好行程计划。
其次,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
另外,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保障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总之,旅游是一项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拓展视野,也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人们获得全面的体验和感受。
旅游攻略包含什么在每次旅行前,制定一个完善而周到的旅游攻略是必不可少的。
一份好的旅游攻略可以帮助旅行者更好地规划行程,节省时间和精力,确保旅行的顺利和愉快。
那么,一份完整的旅游攻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行程规划- 目的地:确定旅行的目的地,包括城市或国家。
- 行程安排:列出每天的行程安排,包括参观的景点、活动安排、用餐和休息时间等。
- 交通方式:确定前往目的地和各个景点的交通方式,包括飞机、火车、公交、出租车等,并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
2. 住宿安排- 预订酒店:根据预算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住宿,包括酒店、民宿、青年旅社等。
- 位置考虑:考虑住宿地点的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和周边设施,选择适合自己的住宿地点。
3. 美食体验- 餐厅推荐:寻找当地知名的餐厅或特色小吃,尝试当地美食。
- 食品安全: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问题,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影响。
4. 旅游注意事项- 文化习俗: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习俗,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 安全提示:注意当地的安全情况,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确保自身安全。
5. 必备物品- 行李清单:准备好必备物品,包括证件、钱包、手机、充电器、药品等。
- 应急工具:备好应急工具,包括急救药品、紧急联系方式等。
6. 活动推荐- 项目选择: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包括观光、购物、体验当地特色项目等。
- 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贪多,避免行程过于紧张造成疲劳。
总结一份完整的旅游攻略应该是全面的、周到的,涵盖行程规划、住宿安排、美食体验、旅游注意事项、必备物品和活动推荐等内容。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旅行更加顺利和愉快。
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助您制定一份完善的旅游攻略,让您的旅行充满欢乐和意义!享受旅行,享受生活!。
旅游的概念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前往其他地方游览、观光、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的行为。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能够丰富自身阅历、增长知识、释放压力和改善心情的方式。
本文将从旅游的定义、特点、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旅游作为一种行为,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特点。
传统上,旅游被定义为人们从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并且不从事正式工作的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的定义也逐渐扩展,不仅包括休闲度假、观光旅行,还有商务旅游、探亲访友等多种形式。
而旅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人们自主选择进行旅游活动;第二,旅游是一种非常规活动,与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明确的区分;第三,旅游是一种跨地域的活动,人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第四,旅游是人们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可以丰富个人的经历和见识。
旅游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看,旅游可以提供独特的体验和享受。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景观,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
旅游还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幸福感。
此外,旅游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培养独立性、适应能力和团队意识。
从社会角度来看,旅游对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可以促进国内和国际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并且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创造就业机会。
旅游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影响力。
此外,旅游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友好,加深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然而,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这导致了许多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有必要限制旅游活动,这可能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收益。
去旅游的一百种方式旅游是一种探索世界的爱好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
以下是一些不同种类的旅游方式,仅供参考:1. 城市探索之旅: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深入城市的角落,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2. 海滩度假:在阳光和海浪声中放松身心,享受悠闲的海滩生活。
3. 山区徒步:在山林中徒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清新的空气。
4. 露营:在野外露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野外生活的乐趣。
5. 美食之旅:去一个地方品尝当地的美食,了解当地的风味和文化。
6. 历史遗址之旅:去历史遗址参观,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7. 博物馆之旅:参观博物馆,了解不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8. 野生动物观察:去野生动物保护区观察野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9. 极限运动:尝试极限运动,如蹦极、跳伞、滑翔等,挑战自我。
10. 文化交流: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学习当地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形式。
11. 宗教朝圣:去宗教圣地朝拜,了解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12. 修身养性之旅:去一个宁静的地方修行,放松身心,寻找内心的平静。
13. 摄影之旅:带着相机去拍摄美丽的风景和人文照片,记录旅行的点滴。
14. 自驾游:自己驾驶汽车去旅行,自由安排行程和路线。
15. 骑行之旅:骑自行车去旅行,锻炼身体,欣赏风景。
16. 邮轮之旅:在邮轮上享受海上旅行,游览多个目的地。
17. 热气球之旅:乘坐热气球在空中俯瞰大地的美景。
18. 滑雪之旅:去滑雪场滑雪,感受冰雪世界的乐趣。
19. 草原游牧:去草原体验游牧生活,了解草原文化和传统。
20. 民俗文化节庆之旅:参加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以上只是一部分旅游方式,实际上旅游方式还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
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旅游的意义和作用如下:
1. 享受和放松:旅游是一种休闲方式,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放松身心,享受美好的时光。
2. 拓宽视野:旅游可以让人们接触不同的文化、风景、人群和生活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3. 促进交流与理解:通过旅游,人们有机会与不同地区、国家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4. 探索和冒险:旅游可以带给人们新的探索和冒险的机会,挑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收获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
5. 经济推动: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汇流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
6.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旅游可以帮助维护和保护各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一、引言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
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
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
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
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
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
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
……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
“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
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
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
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
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
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
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
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
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
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
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
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
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
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
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
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
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
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
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
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
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
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
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
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
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
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 pure New 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 Adventure Capital)的独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