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上著名的教子故事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教子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 孔子教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教导自己的学生时非常注重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据说,孔子曾告诉学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教诲,强调重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2. 亚历山大大帝与亚里士多德: 相传,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请亚里士多德亲自教导他的儿子。
亚里士多德注重培养亚历山大的智力、道德和领导能力,为他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训练。
这一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儿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3. 乔治·华盛顿之父子情深: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父亲。
他重视子女的教育,经常与他们交流并亲自指导他们的学习。
华盛顿也以自己的榜样影响着孩子们,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品格。
4. 刘备与刘禅: 在中国历史上,刘备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领导人。
他对自己的儿子刘禅言传身教,教导他如何以谦虚、正直和勇敢的方式统治国家。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领导者应该教会下一代如何承担责任、服从道德原则的重要信息。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如何以榜样的方式教导他们的子女,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孔鲤不学诗无以立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的山东曲阜,孔子与他的儿子孔鲤在一次对话中提到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
据《论语·季氏篇》记载,一日孔鲤从庭前走过,孔子唤住他问道:“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于是孔鲤退而学诗。
几日后再一次对话中,孔子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孔鲤于是又退而学礼。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礼乐之道的重视,以及他认为礼乐文化对于人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强调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学诗,即学习诗歌文化,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便在社交场合中能够得心应手;二是学礼,即学习礼仪制度,了解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以便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立身处世。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孔子的家教风格,他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放松对他的教育,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他学习经典和遵守礼乐之道。
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子女成长的期望和责任。
总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个故事不仅强调了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孔子家庭教育的一个侧面,对于我们理解儒家文化和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子路的。
话说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头插着公鸡的毛,身披着野猪的皮,带着一个长剑,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为什么要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地好,砍下来直接可以做箭射穿牛皮。
这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资质很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很漂亮,不需要学习。
孔子摇摇头说,你想一想,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边插上羽毛,它岂不是可以射得更远,穿得更深吗?孔子这是在告诉子路,天赋很重要,不过如果在天赋好的基础上再加强学习,那就能表现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听了孔子的劝告以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优势了,就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时间去加强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更突出,让自己的特长更加冒尖,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成为顺势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
话说有一次子夏就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拜到您的门下跟您学习?孔子就告诉子夏,颜回懂得仁义,但是他不知道变通。
所以仁义心很强的人就要学习变通。
子贡口才很好、很聪明,但是不够谦虚,所以像他这种才辩之士要学习谦虚。
子路这个人非常地勇敢,但是不懂得避让。
所以像他这种勇敢的人要学习如何避让,如何回避。
而子张这个人为人庄重,但是他不太合群。
所以像他这种庄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跟别人沟通交流。
以上这些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他们发掘优点,改善缺点。
这个就是这么多优秀的人要跟着我学习的原因所在。
通过孔子这段话,我们能得到一个结论。
就是每个优点都会对应着一个缺点,一个优点特别明显的人,往往缺点也会特别地明显。
所以每一个优秀的人恐怕都要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漏洞,这样才能防止在前进路上出现巨大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逆势学习。
孔子教育孩子方法孔子是人类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辉煌的教育实践,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孔子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教育孩子方法:君子之远其子也君子与子女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论语·季氏》流传着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一天,陈亢问伯鱼说:你父亲私下给你讲过别的什么没有?伯鱼答:没有。
父亲一人立在门前时,曾严厉地教训我:要学诗学礼,不然就不会交谈、不会做人。
据《孔子家语》载:陈亢是孔子的学生。
鲤,字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因出生时,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故名鲤字伯鱼。
陈亢以为博学多才的孔子,会给儿子“开小灶、吃偏饭”,故试探着问伯鱼,伯鱼坦诚回答后,陈亢感慨地说:夫子教子女和门人一样,没有特别亲近之处:“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里的“远”,就是要理性地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近之则不逊”,如果与子女在情感行为上过于“近”,子女就会对你表现出“不逊”——即大不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把自己的孩子看做和别人的孩子一样:不溺爱、不娇惯、不护短、不偏心,孩子就会在理性阳光的照耀下健康成长。
君子要远离子女——折射出孔子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理性光芒:君子远子,理性至上。
孔子教育孩子方法: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在子女面前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
《论语·学而》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
据门人熟察而详记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即: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就连睡觉和平居都非常讲究仪态,故内心厚重而外表威严。
对门人如此,在子女面前也是如此。
《论语·阳货》载:一次,孔子碰到伯鱼问:你研读过《周南》《召南》了吗?人如果不研读《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着墙壁站着,一无所见。
《周南》《召南》为《诗经》首二篇的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人若不研读、领悟《周南》《召南》中的真谛,将失去立身安家之本;显然,此处孔子是在以威严的口吻训导伯鱼。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一)孔子教子学《诗》、《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和哲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颜回输冠颜回爱书,孔子爱子。
一日,颜回输书给孔子,孔子落泪。
而后,孔子说:“颜回者,心底纯善,贫而好学。
故仁字上有一横,是我不知有恶;至于输书,皆我儿之过也。
” 于是将儿子的帽子取下一顶,递与颜回。
哲理:孔子认为人的天赋和资质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关键。
颜回输书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关注,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孔子谈学习一天,孔子对颜回说:“回啊,你过来!我对你说:一个国家有五个人弄到饭吃,有四个人一定在饿肚子。
像这样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颜回回答说:“不仁啊。
不过,老师您若懂得耕田和织布,可能有更多的人有饭吃。
” 孔子听后反问:“如果五个人能种田,四个人能织布,他们一定能有一年或半年的粮食储备吧?” 颜回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学生我并不知道,虽是这样,但我还是觉得不仁。
” 孔子听了笑着说:“你也是对的。
”哲理: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思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
3.孔子与颜回同行孔子与颜回同行,孔子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颜回回答说:“是的。
” 过了一会儿,孔子又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颜回仍然回答说:“是的。
” 又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对颜回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这一次,颜回没有回答。
于是,孔子问:“回啊,你怎么不回答了?” 颜回说:“老师您一开始让我回答‘是的’,我口里虽然回答了,但心里并没有真的明白为什么不能超过前面的人;后来您再次让我回答‘是的’,我依然口里回答了但心里还是没明白;最后当您第三次让我回答时,我意识到前面的‘是的’已经让我习惯了顺从,这种顺从让我失去了自我,所以我才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过于顺从习惯,而要保持自我、独立思考。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习惯和传统束缚自己的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历代王朝为显示崇德报功,在不断追谥加封孔子、普建文庙祭祀孔子的同时,也不断加封孔子长孙,优待孔子子孙。
孔子子孙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和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以儒家伦理和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并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
一、诗礼泽长庭有训孔氏家族学诗学礼的祖训,来自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上层社会举行外交活动和雅集时,发表意见不能直抒其意,而是要吟诵合适的《诗经》诗句委婉表达,所以上层人士不熟读《诗经》,是无法参加上流社会的活动的;《礼》是礼仪规范,不熟悉礼仪,就难以立身处世,所以孔子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孔子后裔就以学诗学礼作为祖训。
历代王朝加封孔子长孙的目的除报功外,还希望孔子长孙读书循礼,成为士林的表率,所以也一再教育他们克谨家声,学诗学礼。
金章宗在颁给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的诰命要求他“家声久矣,无忘诗礼之传”。
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八岁袭封,明代宗十分关心他的成长,亲自篆写“谨礼崇德”四字并铸成金印颁给他,颁发诏书要求他“修身谨行,以孝悌为先;力学亲贤,以诗礼为本”。
清世宗当面教育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
且尔年齿尚少,尤宜勤学读书,敦品力行……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
清高宗八次到曲阜亲自祭祀孔子,多次赐诗给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告诫他“修己无过守礼乐”,要求他“克继家声慎勖旃”,幷亲笔题写“诗书礼乐”额颁给他。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
有一天,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我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走过。
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
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我退而学诗。
过了几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又恭敬地走过。
他问我:‘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
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我退回又开始学礼。
我只受教过这两件事。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认为学礼是立身之本。
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同时,孔子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言传身教,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来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
孔子的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诗和礼是成为君子所必需的素质,不学习这两者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同时,他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五句家规家训:一、无诗无礼,寸步难行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训子鲤》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诚的情感。
”又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时,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可以培养个人的志节,可以感通大众的情感,可以纾解委屈怨恨。
以近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
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诗经》,可以涵养性情,可以励志,可以学会处世之道,而且甚至有博物学的作用。
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包括有形的国家法律、民事规则、企事业规章制度,无形的风俗、习惯等,不了解的话,确实寸步难行。
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源泉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命子迁》此言出自《孝经》。
在古代中国,个人与家族、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集体中的人,并不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人是原子式的个体人。
基督教文明认为人是上帝所造,而儒家文明认为人是祖祖辈辈的血脉流传,因此,儒家文化首重孝道,强调忠君爱国,提倡个人通过为社会、国家服务获得名声,光耀门楣,以显父母。
三、学以修身,学以立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诫子书》《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色。
《圣经》开篇就是上帝创造世界。
比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儒家的道德品行需要学而来,而基督教是信仰而来。
学,要立志,没有远大的志向动力不足;学,要耐得住寂寞,声色犬马、利禄功名皆有害于学。
四、八句话,告诫后人如何成为有用之才有人问我尘世事,摆手摇头说不知。
须就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情之友。
退一步自然优雅,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耐一时快乐神仙。
贫莫愁兮富莫夸,哪见贫长富久家。
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像2500多年的教育大师,集民办学校的老师、班主任、校长于一身的孔子老师学习,学习什么呢?
学习他的不要心急、不恨铁不成钢、更不望子成龙?
我们知道教育圣人孔子,按照中国的传统老子英雄儿好汉说法,孔老师的儿子孔鲤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果怎样?
其子孔鲤一生似乎无所建树。
,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李景明的《孔子家族世系》中看出
孔鲤生有一子即孔伋(字子思),后来成为有名的儒家学者。
与父亲孔子、儿子子思相比,孔鲤的一声显得十分平庸。
曲阜一代流传这这样一则传说:孔鲤曾在孔子面前骄傲的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回头与自豪的对子思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
孔子和子思哑然相对。
(李景明《孔子家族全书:家族世系》辽海出版社1999年9月第27页)
这是真的吗?
是的,因为,在当时君子远其子好象是儒家教育的一个观点。
所以说,作为老师孔子,也很少过问儿子的学习,并没有给儿子开什么小灶、补什么课。
只是两次的庭中相遇,有没有学诗?有没有学礼?
那么,在古代为什么君子不能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学生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为什么主张不亲自教育儿子呢?
孟子说,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
怒则反夷矣。
(《孟子.离娄上》)
如果父亲教育儿子,有时候教育达不到效果,就不免会发怒,一发怒,就会使父子感情受到伤害。
为什么会岀现这种情况呢?主要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在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对孩子反复出现的不良情绪,失去忍性,往往大打岀手,结果父子反目成仇。
所以古时候人们一般不亲自教育儿子,而是互换儿子进行教育,以避免亲情受到伤害。
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古人的教育思想。
实际上,易子而教,现在也不过时,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或许是孔子老师的与众不同的高明之处吧。
可以这样说,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老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合格的老师,放心的交给他教育,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
其实,我们的老师的孩子,即便是不成才,也无所谓,是老师还是老师,是教育家你还是教育家,就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