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38.66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家,儒家创始人。
他带领弟子在六国讲学,发扬仁的思想。
孔子用言行教导三千弟子,也留下很多典籍给后世人。
那么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子路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
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与其弟子的故事之孔子与颜渊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
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
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
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
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
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
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
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
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
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
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
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
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1、颜渊问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的规定,就可以达到仁的标准。
2、子贡问政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杰出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应该先满足哪个。
孔子回答:“足食为先。
”
3、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性格最独特的一位,他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但孔子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并鼓励他思考问题。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只有具备了正义感才能有勇气去做好事情。
4、颜渊之死
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之一,他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
当颜渊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痛苦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下葬时,孔子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去送葬,并长时间地望着他的墓穴,哭道:“吾失之矣。
”
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有关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一次对话》
有一天呀,孔子和他的一群弟子们围坐在一起。
孔子看着弟子们,笑眯眯地说:“你们呀,平日里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呗!”子路一听,立马就跳起来了,他大声说:“我呀,就想去带兵打仗,保家卫国,那多威风啊!”孔子笑着点了点头。
这时候子贡也说话了:“老师,我呢,就想去做个大商人,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各地的好东西。
”孔子还是微笑着,不置可否。
颜回呢,他一直静静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慢慢地说:“老师,我就想好好地研究学问,把您的思想传承下去。
”孔子一听,眼睛都亮了,他高兴地说:“颜回啊颜回,你这志向真是太好了!”
子路一听不乐意了,撇撇嘴说:“颜回这志向有啥了不起的,又不能立马看到成果。
”孔子一听,佯装生气地说:“子路啊子路,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传承思想就像种树,难道你能一下子就看到大树参天吗?”
弟子们都不说话了,陷入了沉思。
孔子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都很好,但不要忘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啊,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才能爬到山顶啊,你们说是不是?”弟子们纷纷点头称是。
哎呀,这不就像是我们的人生道路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都得踏踏实实地去努力呀!难道不是吗?。
春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门下弟子很多,那么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子路的故事孔子是子路的老师,但是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却像一对好朋友,不仅仅因为子路可以直言不讳,更是因为子路可以顶撞孔子,批评孔子,可能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子路对于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子路对孔子是尊敬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子路见了文弱的孔子有点不屑,孔子教导其要学习,子路说“何学之有?”可见其傲慢与伉直。
孔子也不生气,说,要是能够装上羽毛,装上锋利的箭头做成一只弩箭,那么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吗?于是子路拜谢,说“敬受教。
”可见子路是鲁莽的,而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大度的。
而听过孔子的话后,子路立即对孔子表现出了尊敬。
在子路与孔子相处的过程中,子路有问题总是向孔子积极的讨教,比如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疗国家等,同时子路也毫不讳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孔子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赞同,孔子也并没有摆出师长的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子路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将子路完全的当做是一个弟子。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积极的启发自己的弟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的,孔子问学生们的志向的时候,子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志向,愿意与朋友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起乘坐自己拥有的车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与子路之间在长期的共处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游列国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国度的时候,想要扎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说,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听了很高兴,可见两个人是互相信任并且推崇的。
孔子与子路的情谊是相当深的,孔子对子路也是相当了解的,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就说“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惨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孔子门下的学生有很多,有颜回,子贡等,那孔子与学生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学生子贡的故事子贡的真实名字端木赐,因为他的字子贡,所以别名叫做子贡,子贡不但在成绩和政绩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
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物喻人。
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
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孔子与学生颜回的故事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通用5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篇11、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成心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刚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缺乏靠的时候。
2、树德与树怨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
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分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此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如今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初您审讯臣的时候,一开场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讯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
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擅长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擅长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
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子和弟子的故事盛唐时期,一位爱国宏传的文学家曾说:“闻孔子之名,想象君子之态;闻孔子之义,窥见君子之心。
”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他的思想、道德和哲学影响了几代人,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孔子故事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启迪性和富有哲理的故事。
从一个年轻的学生开始,孔子就开始了他作为人性、职业和尊严的道德教育的征程。
但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他的教训。
有一次,孔子耐心地教了一个年轻的学生,但是他发现这个学生怀疑孔子的教育。
孔子问他是否喜欢香味,学生回答说是。
孔子告诉他,无论香气来自哪里,只要有好的特点,就将其用于自己,就好像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一样。
最终,学生恍然大悟,认识到谦虚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孔子所倡导的思想是人性,因此他认为教育在维持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那个时代,金钱和地位被视为优先考虑之一,但孔子教导弟子不要被这些表象迷惑,而要努力追求人性的真正意义。
据说一次,孔子的弟子们在一间房子里吃饭,日落时,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一位老师在外面等候。
以前这种情况下,孔子会为学生们轻骂,因为他认为应该有礼貌和尊重老师的权利。
但这一次,孔子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他一直强调从学生身上学到的尊重他教给他们的道德。
孔子还提供了几个令人回味的教训,以确保学生们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一个例子是他经常问他的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你们怎么做到的?“然后,他会鼓励他们讲述他们的经验,从而让他们受益。
同样,当他的弟子们问他道德问题时,他会反问他们,以鼓励他们通过思考的方式理解事情。
尽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有这种深入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争辩或发生分歧。
在一次他的弟子们发现孔子没有按照他所教导的那样做某件事情时,他们询问原因。
孔子强调了敬畏的重要性,但是弟子们认为他超越了世俗的界限,因此不尊重现实。
然而,孔子认为他必须保持道德权威,并继续强调他那些令人信服的价值观。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
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关于他
与弟子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的风范,也传达了他
对待弟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
一些故事。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行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急忙找了一处避雨的地方躲了起来,可是孔子却依然站在雨中。
弟子们纷纷劝孔子也来躲雨,可是孔子却说,“我不是一片叶
子吗?我又不怕淋湿。
”孔子的这番话让弟子们深受启发,他们明
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在另一次的故事中,有一位叫子路的弟子问孔子,“如何才能
做到不忧愁呢?”孔子回答说,“不忧愁的方法就是不违背自己的
良心。
”这句话让子路茅塞顿开,他明白了做人要有原则,要做到
心安理得,才能不忧愁。
还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子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不违背自
己的良心?”孔子回答说,“做人要有忠诚,要对自己的职责尽心
尽力,不负自己的良心。
”这句话让曾子深受触动,他明白了做人要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在孔子与弟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待弟子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弟子们,让他们受益终身。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的风范,也传达了他对待弟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孔子的故事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牢记孔子的教诲,做一个有责任感、有原则、有坚强意志的人。
孔子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取得了不少成就。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弟子的故事:1.颜回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并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要通过思考和判断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2.子羔的故事:子羔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曾经在卫国从政。
有一次,卫国君臣发生动乱时,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个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又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又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最后,那个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子羔只好进去躲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3.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和机智。
有一次,齐国的官员田常打算发动叛乱,但是被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知道了,他们打算去告诉孔子并请他出面解决。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和时间紧迫,他们决定先赶去通知田常的封地晏城不要开门让田常进入。
当他们到达晏城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子贡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晏城城墙上有缺口!”可把守城人骗开城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发挥机智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解决困难。
4.闵损的故事:闵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以德行著称。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但是继母并不疼爱他。
继母经常在孔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是孔子一直很信任他。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教书育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
1.孔子与颜渊的故事: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非常仰慕孔子的教学理念。
有
一次,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教育学生,孔子回答说:“有教无类。
”意思是教育学生不应该区分门第、贫富、贵贱等,而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2.孔子与冉有的故事:冉有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孔子回答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说,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情,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同时也要耐心地教导学生,不厌其烦。
3.孔子与公西华的故事:公西华是孔子的又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
家。
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4.孔子与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勇敢。
孔
子回答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敢。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孔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和应用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与其弟⼦的事迹故事_史上最全的孔⼦教育⼩故事孔⼦可以说是中国乃⾄世界上⾮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今还闪耀着光辉。
既然这样,那么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孔⼦与其弟⼦的事迹故事,供⼤家参考。
更多孔⼦相关⽂章内容推荐(↓↓↓)孔⼦的故事1为善知度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奴的鲁国⼥⼦,赎回本国,那么,这个⼈,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
有⼀次,⼦贡在⼀诸侯国,赎回了⼀个鲁国⼈,却辞谢了官府的赏⾦。
孔⼦听说了这件事,就对⼦贡说:“⼦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效法,可以影响后代,⽽不会只是为了适合⾃⼰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少,贫穷的⼈多。
如果赎⼈回去领赏⾦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的刺激,愿去赎⼈的⼈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德⾏修养的⾏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
”⼦路在⼀旁听了孔⼦的这番教导,深受启⽰。
后来,当他救了⼀位落⽔者时,别⼈要送他⼀头⽜来答谢,⼦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会很多了。
”不久,⼦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灾,官府调集民⼯,春修各处沟渠。
⼦路见⼤家⼯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就⽤⾃⼰的部分薪⽔,接济每⼈,⼀份饭菜,⼀份汤⽔。
孔⼦闻说此事,连忙派⼦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的器具。
⼦路发现了,⾮常⽓愤。
他⽓哼哼地跑到孔⼦那⾥叫道:“⽼师难道会嫉妒我⾏仁义之事吗?⼦路在⽼师这⾥所学的,不过仁义⼆字⽽已。
仁义之⼈,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路将⾃⼰多余的粮⾷,与⼤家分享,⾏仁义之道,⽼师为何禁⽌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听完⼦路的诉说,摇着头道:“⼦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们饮⾷不⾜,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私⼈的俸禄做公义,这种⾏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你⾃⼰的德义。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对学生的教导,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非常聪明,但是性格有些骄傲自大。
有一天,曾子对孔子说,“老师,我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了。
”孔子听了,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你觉得你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呢?你应该虚心学习,不要骄傲自大。
”曾子听了孔子的话,反思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更加虚心地学习,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学生子路的。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非常聪明,但是有时候过于自信,缺乏谦逊。
有一天,子路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他感到很沮丧。
孔子走过来,对他说,“子路,你不要灰心,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和耐心,不要轻易放弃。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好成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是注重鼓励和引导的,他不会因学生的失败而责备他们,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八境”。
孔子说,“为师者,不可以不知也;为人师者,不可以不诲也。
诲人不倦,教人不厌,是亦为师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无知而厌烦,而是要持之以恒地教导他们。
这也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老师要不断地教导学生,学生也要不断地学习。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的方式是非常耐心和谦和的。
他注重德育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谦逊、虚心、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做出贡献。
孔子与弟子:十则简短小故事1. 颜回煮饭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未进食。
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在煮粥的过程中,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饭来塞进嘴里。
等到饭熟,孔子假装说:“我梦到自己的父亲,想用这清洁的饭来祭祀他。
”颜回赶忙回答:“不可以,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便把它吃了。
”孔子感叹道:“巧言乱德,即使是孝顺的人,也会因他的巧言而失去孝道。
”2. 颜回偷馒头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经过一个村庄,村里人很少,没有东西可吃。
弟子颜回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拿了两个熟馒头。
孔子问道:“颜回,你是从哪里弄来的馒头?”颜回回答:“我看到路边的锅里蒸着馒头,就趁热拿回来两个。
”孔子感慨地说:“我经常告诉大家‘即便是很饥饿,也不要非分之食’,你今天做到了。
”3. 子路请教子路向孔子请教何为“成人之美”。
孔子说:“你问的是什么意思呢?”子路回答:“比如说帮助人建立房子、成就事业等。
”孔子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是‘成人之美’呢?”子路回答:“扶持好人,制裁坏人,即为成人之美。
”孔子称赞道:“你说得很好。
但真正的‘成人之美’应该是以德行感化人,使人的道德得以提升。
”4. 颜回不愚孔子与弟子们坐在桥上看河水流动。
孔子问弟子们:“你们觉得河水在不停地流淌,那河里的水是先前的水吗?”弟子们纷纷回答,有的认为河水一直在流淌,先前的水早已流走;有的认为河水循环往复,先前的水仍在河里。
只有颜回默不作声。
孔子问:“颜回,你怎么看?”颜回答道:“夫子,河水不停地流淌,但河里的水却是不变的。
”孔子赞叹道:“颜回真是不愚啊!”5. 子路负米子路听说孔子生病了,非常担心。
他知道老师平素爱吃米,便决定去给他买一些回来。
子路匆匆忙忙地赶到市场,买了两袋米背在身上。
但回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山路泥泞不堪。
子路摔倒了几次,但他始终没有放下背上的米袋。
回到家中,他疲惫不堪地把米交给孔子。
孔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感慨地说:“子路真是我的好学生啊!”6. 孔子教子孔子有个儿子叫鲤,他去世后留下了很多书籍。
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他的传统思想和智慧对于古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今天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力。
孔子不仅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有很多重要的弟子,他们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也有重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小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弟子子路的。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互相谈论自己对孝的理解。
孔子问弟子们谁认为自己对孝的了解最深入。
子路说:“我住在家中,经常看到父母患病,就像要死一样,但我从未生出过哀怨的思想。
”孔子听完了他的话说:“这是表面的孝顺,看来你还没有理解孝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话让子路十分困惑,于是他继续思考并试图找到正确的答案。
过了一段时间,子路的父亲去世了,他收拾整个家庭的事情并协助母亲进行祭祀。
他一边思考着孔子的话,一边询问母亲关于孝顺的各种问题。
最终,他意识到,真正的孝顺是通过尽心尽力地为父母做好事情来体现自己的爱意,而不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来表现出自己的孝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孝心应该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弟子曾参的。
有一次,孔子请曾参作为仪仗队的领袖,带领孔子去参见国君。
曾参立即答应了,但当他到仪仗队的基地时,他发现其他队员都没来,之后他就开始在那里等候。
孔子一直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曾参带来其他队员的情况,于是他询问曾参。
曾参说,因为今天是星期一,其他队员都去市场买东西了。
孔子听完这些话就很不高兴,因为他认为仪仗队这个职务应该由最擅长礼仪的人担任。
他也认为曾参提供的借口毫无意义。
然而,曾参没有放弃,他告诉孔子,即使现在没有仪仗队的其他队员,他也可以来提供陪同,证明了他的忠诚和责任心。
他也表现出了细心和警觉,为孔子提供了一种舒适、安全的体验。
孔子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他开始重新衡量曾参,并把他视为弟子中的佼佼者。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子贡的真实名字端木赐,因为他的字子贡,所以别名叫做子贡,子贡不但在成绩和政
绩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
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
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
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
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
物喻人。
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
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
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
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
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
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
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
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
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
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
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
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
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
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
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
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从颜回与孔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人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彼此互相信
赖互相推崇,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师生情谊的最高境界。
公西华,姓公西华,赤是他的名,字子华。
他是孔子的弟子,公西华为人谦虚有礼,
善于辞令。
公西华侍坐原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该篇文章选自《论语》,
是讲述了孔子和公西华、曾皙、子路、冉有这四个弟子的一些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
可以看出孔子及弟子的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旁边,孔子谁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
而不敢说话了。
平常不是常说:‘没人了解我吗。
’那么现在让你了解你想了解的事,你
将会怎么做?”
子路最先站立来对孔子说:“一个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如果还夹在大国之间,还要
受到军队的侵犯,接着百姓还饱受饥饿,如果让我去治理这样的国家,不出三年,我可以
让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作战,并且知道做人的礼义。
”孔子听了他是话,对他微笑。
孔子问:“冉有,你觉得怎么样呢?”冉有说:“一个见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国家,如果是我
去治理,那么不出三年,一定会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那就要让贤人来治理了。
”孔子问:“公西华,你觉得怎么样呢?”公西华回答说:“这些不是我能说到就做到的,我愿
意学习,无论在宗庙的事,或者会见同盟,我都会穿好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相。
”孔子问曾皙,曾皙回答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只希望在春天的时候,能够穿上
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一起洗澡,然后再一起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
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
”
从公西华侍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及他的四个弟子的不同想法。
他们的抱负也都是
不一样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