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5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童趣》教案:启发孩子自主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童趣》是一个针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案,主要以情景导入、启发式教学和观察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借助《童趣》教案,启发孩子自主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教育一旦离开了孩子,就失去了作用。
而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玩耍、探险,以及充满童趣的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情景导入十分重要。
通过构建情景,从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入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以《童趣》第二单元《小镇里的“大日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节日、嘉年华等要素,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节日是怎样来的,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庆祝等问题。
通过让孩子们的大脑得到足够的刺激和挑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与发现,学习内容自然会深入他们的内心,留下持久的印象和启发。
二、启发式教学:探索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启发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探索问题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童趣》第四单元《知识的小木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建造一座知识的小木屋,你会需要什么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规划和设计呢?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们逐渐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智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观察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观察实践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的方式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童趣》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好邻居”》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小动物,如鸟、蚂蚁、蜜蜂等,通过收集信息、实践探索,让孩子们懂得这些小动物在生态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童趣》教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目标1.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3.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4.培养孩子好奇心、思考能力、细心观察力及自学能力;5.架起教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二、教学内容及方式1.引入活动:猜谜语教师出谜语,孩子们猜对后讲解答案和解释。
如:表面穿金色,一推就张开——书。
目的: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思考能力、细心观察力和记忆力,激发学习兴趣。
2.体验活动:自由学习时间安排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如选择阅读、画画、数学游戏等等,教师可以在一旁给其提示和指导。
目的: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3.游戏活动:一分钟挑战孩子们在一分钟内,完成一些简单的挑战,如摆叠衣服、做某些表情等等。
目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快速反应和行动能力,帮助孩子们培养坚持到底的毅力。
4.小组活动:问答环节设置几个问题,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分享和汇报。
目的:培养孩子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活动:学习日记为孩子们发放学习日记本,鼓励他们每天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和感想。
目的:帮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记录学习成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猜谜语教师可以出几个谜语,由孩子们竞猜,猜对者讲解答案和解释谜语的意思。
2.体验活动:自由学习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不能干扰其他同学。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的学习目标,如看完一本书、画一幅画、做几道数学题等等。
教师要在一旁指导和鼓励。
3.游戏活动:一分钟挑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挑战任务,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挑战用一分钟时间做一道数学题,或者用一分钟摆放几件衣服等等。
孩子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
4.小组活动:问答环节孩子们自由组队,进行讨论和分享。
《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以“童趣”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童趣”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学习识字:通过图画和游戏的形式认识与“童趣”主题相关的词汇;2.手工制作: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们动手制作与“童趣”相关的手工作品;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们分组完成一项小型团队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与“童趣”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大型海报展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第二步:识字游戏(15分钟)1.教师利用图片卡片或幻灯片展示与“童趣”主题相关的词汇,如“游乐场”、“玩具”、“糖果”等;2.教师与学生们一起玩识字游戏,通过发问、指认等方式帮助学生们认识这些词汇;3.学生们跟着教师一起大声朗读这些词汇,并进行拼写练习。
第三步:手工制作(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如折纸船、纸风车等;2.教师解释制作过程,并给予学生们指导;3.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演示,自主制作手工作品;4.学生们完成手工作品后,可以互相交流展示,并用词汇描述自己的作品。
第四步:团队合作(25分钟)1.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2.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小型团队活动,如搭建积木、画一幅大型彩绘等;3.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互相帮助,共同取得成果;4.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学生们进行展示和互评。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们分享制作手工作品和参与团队活动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们总结学习的收获和困难,鼓励他们相互表扬和鼓励。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们在识字游戏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参与度和词汇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们制作手工作品的创意和完成度;3.观察学生们在团队合作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童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一节内容主要是追忆童年的游戏生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细腻的童真童趣图。
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不是以一颗浪漫天真的童心来观察事物、描绘事物,充满盎然童趣。
这样有趣的文章内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选文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淡直白,比较易懂,作为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文言文,是非常合适的。
在教学中除落实知识点外,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寻找、发现自己的物外之趣。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借助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难点: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胡明道的导入:有两幅画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一幅画面中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喷烟,看蚊子在烟里怎么办;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砖头乱草愣愣看了一个多小时……怎么,听得不满足吗?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整理一下:∙为什么喷蚊子?他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两幅画面有什么联系?这两幅画面不是我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中回忆的童年趣事。
(板书:)当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举手,老师会帮助你。
二、朗读,读准字音指示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一次只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即可。
三、合作学习,疏通课文语句。
指示语: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靠一个人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
《童趣》教案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一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篇二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⑴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⑴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⑴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⑴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⑴文章开篇仅用32个字,以“物外之趣”总摄下文叙事,行文简洁。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⑴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林”指丛草,“兽”指虫蚊,“丘”指土砾凸者,“壑”指土砾凹者。
⑴句中的“庞然大物”指癞虾蟆,所拔之“山”指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草。
⑴文章分叙部分描写的“物外之趣”有:①观蚊成鹤。
在现今社会,不少的教学方法都是单调乏味,缺少趣味性,导致少年儿童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为此,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童趣》教案的出现拯救了很多缺乏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在幼儿园,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需要一些激励和引导。
《童趣》教案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设计的,它把趣味和教育结合起来,把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中逐渐成长。
所谓“童趣”,是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心和兴趣,用各种手段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可用的资源,如故事、游戏、图片、歌曲等,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创造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在教师使用《童趣》教案的过程中,他们会创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比如,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实验室场景,引领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神奇,让他们在变化和反应的过程中,领悟化学本质,提高他们对于化学科学的认知,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又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形式来教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竞争,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好地掌握数学思维的奥秘。
在使用《童趣》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确保课堂的秩序和安全。
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具备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涉及到较为危险的领域。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安全,是他们在快乐探索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指引。
“童趣”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可以为孩子们带来很多快乐和启示。
它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玩法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世界知识,领悟人生真谛,在智慧和美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展现自我的光彩人生境地。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3篇第一篇: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鞭”“驱”“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语法”,这些新课标中的要求在目标1和3中得以体现。
目标3则力求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物外之趣”。
2、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突破方法:导入时辅以歌曲,再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多遍朗读,每一遍朗读都有一个目标,由浅入深,培养语感,感受领会“物外之趣”。
探究时步步深入,由文章到生活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当提示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品位童趣。
2、合作探究法:在落实课文的翻译,赏析课文,生活链接时都可以引导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
五、课时设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应当设计为两课时。
但为保证本篇说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把它设计为一大课时,把前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后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也是可以的"。
《童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童趣》这篇文章。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3、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童真童趣。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将这种童趣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有趣情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吗?比如说,在草丛里捉蚂蚱,或者是对着天空幻想自己能像鸟儿一样飞翔。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清朝文学家沈复写的《童趣》,看看他小时候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儿。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词句。
(3)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如“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等。
4、深入探究(1)文章围绕“童趣”写了哪几件事?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情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比如说,在“观蚊成鹤”这件事中,作者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让平凡的蚊子变得充满趣味。
(3)从这些事情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有童真童趣的孩子。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的趣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童心,发现生活中的乐趣?6、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沈复童年的乐趣。
《童趣》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童趣》的基本内容,能够准确翻译重点词句。
11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113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珍惜童年时光,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1211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1212 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
122 难点1221 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222 学习文中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13 教学方法13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意。
132 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1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有趣情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1411 展示一些充满童趣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从而引出课题。
142 作者及作品简介1421 介绍作者沈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1422 简单介绍《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143 初读课文143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43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
143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144 疏通文意144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144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词句的意思。
1443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强调。
145 深入探究145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几件趣事,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145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这些趣事的。
1453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童趣的理解和感受。
146 总结归纳146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1462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童趣》教案方案(修订版)
知识与技能能力: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能力: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二.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作者:
①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本文共221字。
②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读准拼音:
童稚(zhì)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四.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实词的用法: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唳,鸟鸣。
)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赶、驱逐)
⑦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⑧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未染色的,白色的)(徐,慢慢地。
)
⑨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
壑,山沟。
)
2.虚词的用法:
(1)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
指“藐小之物”。
)
(2)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3)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
(5) 徐喷以烟。
(以,用。
)
(6) 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
(7) 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
(8) 以草为林。
(以,把。
)
(9) 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
指想像中的境界。
)
(10)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
(11) 驱之别院。
(之,它。
指癞蛤蟆。
)
3.一词多义:
①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③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④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4.几个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5.翻译几个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
五.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1) 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 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 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②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六.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七.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教后记
这是初中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
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
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逐个检查抽选段落考问费时又使学生惧怕。
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学生非常的欢迎。
苏科全科网[]--免费提供课件| 教案| 试卷| 苏科全科网 []--免费提供课件| 教案| 试卷|苏科全科网 []--免费提供课件| 教案| 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