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22
1.霍桑效应就是所谓“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有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后来通过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却无处发泄,而谈话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2.苏东坡效应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3.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以点概面光环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名人效应”。
例如: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认识人的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象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力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5.马太效应它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心理效应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阿伦森效应:说好说坏对人的正负面影响3、换物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观点。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甲组、丙组的人拥有100元的手镯,乙组、丁组的人拥有的是价值100元的手表。
如果让乙组的人主动提出以手表换甲组人手中的手镯,甲组无一人愿意换。
反过来,让丙组的人主动以手中的手镯换丁组的手表,结果持手表的人又不干了。
这种等同价值,并不存在吃亏问题,而换物中的主动方却被拒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换物效应。
出现这种现象,皆因社会刻板经验在起作用,即“对方主动跟我换,肯定他有利可图,我才不上当呢!”4、安泰效应:古希腊神话大力神,他的对手把握他的弱点将他杀害5、暗示效应: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去执行6、安慰剂效应:对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产生的积极反应7、参照点效应是指人们在实际评价一件事情或人的好坏时,在心里总是有一个比较或评价标准。
比如股市中一个人赔了一万元,遇到了赔了一千元的人,会觉得很难过,但遇到了赔了十万元的人虽不会高兴,但悲伤情绪也会降低。
这也是我们应对负性事件时的一种心理保护方式。
8、巴霖效应:解释星座和生肖能够准确指出人的性格因为描述的词都是人之常情9、半途效应:激励半途遇到心理和环境因素对目标的负面影响10、贝尔效应:领导者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和绿地精神,培养挖掘激发人才为下属创造机会11、哈洛效应:哈洛是画在圣像上的后光,“哈洛效应”是指借助于强大权威形成高于实体的虚像影响。
我国古代也有这样的典故,说的是有一人在集市上卖马,连续10日也无人问津。
后来,这人去找伯乐帮忙,伯乐到马前看了看,又转上几圈,结果“马价十倍”被人买走。
而现在的形象大使正是运用了这一效应,藉此创造出产品的外部光圈,达到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经营竞争力的目的。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看到名人宣传的同时,更要看到物品是否具有应有的价值。
1、刻板印象我们容易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比如男性自信,坚强,女性温柔,还有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美国人开放之类的,虽然有时侯也对,但是容易在交际过程中先入为主,有时候并不切合实际。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开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后来的人际交往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
近因效应就是说近期给人的印象起了重要作用的意思,一般出现在久未联系的朋友那里,一般比较注意最近给人的印象。
3、晕轮效应我们容易把对象的某个特征泛化,形成整体印象。
就是常说的发现一个某方面好,就认为他其他方面都是好的。
4、投射效应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某个特性别人也一定有,比如说发现自己喜欢的一首歌,别人都喜欢。
5、基本归因错误当出现一个行为的时候,如果是别人做的,我们容易讲它归结为别人的品质特征,如果是自己做的,会归结为一些外来因素。
比如别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容易归结为别人笨,如果是自己,容易归结为不够努力或者最近身边出了什么事之类的6、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个体在他人在场而产生一些效果,社会促进的情形,比如你弹一首你很熟悉的钢琴曲,有观众的时候,你会表现得更好。
社会抑制的情形,可以想一个相反的,才学的一首曲子,有别人在场反而弹得更差。
7、社会浪费在完成群体任务的时候,当只有总体的成绩被评定的时候,会出现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情况。
假如一个小组任务是搞一个presentation,最后每个人只能得到相同的小组的平均成绩,成员的努力程度会下降。
8、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旁观者之间出现了责任扩散,大家都没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匿名者,导致无人出手相助。
9、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到一个非常干净、文明的地方,我们是不敢随意丢垃圾的,但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地上有一些垃圾的地方,我们会丢的心安理得,垃圾的个数从一个、两个开始,后来就会泛滥。
100个心理学效应01. 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02. 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03.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04.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05.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06.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07. 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08. 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29种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
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4、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5、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11、门槛效应(层递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常见的九个心理学效应常见的九个心理学效应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看似普通的状态,其实蕴含着很多心理作用。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看透社会。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心理影响。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和他们有过黑暗的经历?1、墨菲定律如果做一件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其中一种会导致灾难,那么就会有人做出这种选择。
这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发生意外。
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清晰,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事先尽可能考虑周全。
如果不幸或损失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用微笑来回应。
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试图掩盖错误。
墨菲定律2、巴纳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3、登门槛效应进门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push your luck effect),是指一旦你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给别人一个一致的印象,你可能会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
4、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谁更厉害,看谁能脱下行人的外衣。
北风带着冷风来了,刺骨的冷。
于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
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阳光明媚。
行人觉得很温暖,就开始解扣子,然后脱外套。
南风效应也说明,一旦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不对,就会适得其反。
花太多精力在风雨飘摇的奋斗上,必然会导致工作不佳,职业发展缓慢。
如果和竞争对手灵活相处,取长补短,互相配合。
一旦改变了相处方法,正面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51个心理学效应大全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五、苏东坡效应(一)定义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
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
”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
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二)启示对自我的认识,如同观察所有事物的方法一样,自然不妨近些,再近些。
潜入海底,可证龙宫之虚;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无。
倘远远一瞟,雾里观花,隔岸看戏,就很难认清真面目。
然而近观,也并非一味地越近越好。
对此,有人比喻道,犹如看画,从一定的距离与角度看去,齐白石的虾趣图真是形似而神似,栩栩如生。
但是,倘过于贴近去看,又只盯住一处,满眼不过几个墨团,便无甚意趣了。
看画如此,看人亦然。
鲁迅先生说人是怎样的美人,倘用放大镜照她搽粉的臂膊,也会只看见皮肤的褶皱及褶皱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画。
名作与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常的作品与普通的人们了。
对自我的认识,也很有这种太远了不行,太近了又不行的境况。
“苏东坡效应”可不是“天外来客”。
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
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会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
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
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
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