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5.30 KB
- 文档页数:2
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是实现物联网普及和应用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是为了实现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交互。
一个典型的物联网系统包括物理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物理层物理层是物联网系统的基础,它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通信设备。
传感器负责收集环境信息,执行器负责控制物理设备的操作,通信设备负责设备之间的通信。
2. 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层。
它接收来自物理层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储存。
感知层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云计算。
3.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它使用各种网络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和LoRaWAN等。
网络层还需要考虑设备管理和安全性。
4. 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最上层,它提供各种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
物联网应用可以涵盖各个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和工业自动化等。
二、物联网系统关键技术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可以将实体世界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提供给物联网系统使用。
常用的传感技术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
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物联网设备之间通信的关键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中,如WiFi、蓝牙和ZigBee等。
此外,还有诸如NFC、RFID和LoRaWAN等新兴通信技术。
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物联网系统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存储。
云计算技术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
边缘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对物联网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提供了支持。
4. 安全与隐私技术由于物联网系统涉及大量的敏感信息,安全与隐私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套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效果,优化物流行业的供应链,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本文将重点阐述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构架1、系统架构的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的架构以数据采集为主线,其中包括诸如GPS定位、RFID标签、条形码、传感器、互联网和传输协议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收集手段。
同时,还需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完成物流信息的处理、传输、存储等功能。
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到物流业务的特殊性,因此在系统架构的设计上,一方面需要充分体现物流业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还需注重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功能模块的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运输计划管理、运输环节跟踪、客户服务和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
其中,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物流企业基础数据,包括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路线信息等。
运输计划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企业的运输计划,包括运输单、物流订单等。
运输环节跟踪模块则主要用于跟踪物流过程,包括货物运输过程、上下车等环节。
客户服务模块主要用于提供客服服务,包括在线咨询、投诉处理、客户反馈等。
数据分析模块则主要用于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等工作,为物流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的技术支持1、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建立一套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创建一个支持高并发、高可用的云计算平台。
在云平台架构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物流信息系统性能要求、数据安全以及成本的平衡问题。
云平台的基本架构分为三部分: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设计物流信息系统时,应该优先考虑SaaS架构。
2、数据中心的搭建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硬盘)、网络管理、备份/存储等多个部分。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和存储功能从云端数据中心移到设备附近的新兴技术。
物联网是相互连接的智能设备网络,其中设备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数据。
在大规模物联网环境中,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本文将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中,设备通过云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然而,这种架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物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通常是海量的,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不仅耗费带宽,而且延迟很高。
其次,在一些实时应用中,如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交通系统,时延和可靠性是非常关键的。
最后,天气原因导致的云端数据中心中断或故障可能会对关键应用造成影响。
边缘计算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将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放在离设备更近的地方,例如边缘设备、智能路由器或边缘服务器。
边缘计算可以在设备或网络边缘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减少数据传输量和延迟,提高应用的性能和可靠性。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关键挑战之一是资源限制。
边缘设备通常具有有限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无法承载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
因此,需要设计轻量级的数据处理算法,并优化资源利用。
例如,可以使用流式处理算法将数据划分为较小的数据流,并将其分发到不同的边缘设备进行并行处理。
另一个挑战是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在边缘计算环境中,大量的敏感数据可能会被存储和处理。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例如,可以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并使用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来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此外,边缘计算还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提供更高级别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
例如,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物联网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通过将机器学习模型部署在边缘设备上,可以实现实时的智能决策和推荐。
边缘计算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实时响应能力。
在一些实时应用中,如智能交通系统,需要对物联网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响应。
信息化智慧化集成系统设计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化智慧化引入到企业管理中。
信息化智慧化集成系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信息化智慧化集成系统设计方案。
1. 系统架构设计该系统采用了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将分为三层架构:终端设备层、数据传输层和云端平台层。
- 终端设备层:包括各种传感器设备、终端设备和执行设备,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智能门锁等。
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传输层。
- 数据传输层:将终端设备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层,可采用无线通讯技术,如Wi-Fi、蓝牙等,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 云端平台层:承载着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用户界面和服务发布等。
云端平台层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并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2. 系统功能设计该系统将提供以下功能:- 数据采集和传输:终端设备层通过物联网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平台层,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数据存储和管理:云端平台层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提供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快速检索。
- 数据分析和处理:云端平台层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 业务逻辑和流程管理:系统将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业务逻辑,自动执行各种操作和流程,如自动控制设备、自动报警等。
- 用户界面和服务发布:系统将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界面实时监测数据、查看分析结果和管理系统,同时提供API接口,以便开发者可以通过接口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
3. 系统安全设计系统安全是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该系统将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数据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访问控制:对系统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限制用户访问和操作系统。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物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利用云计算来搭建物联网应用平台的实践。
因为云计算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应用开发和上线速度,对于实现物联网的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它的大致思路如下:1. 构建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是本方案的起点,完整的平台能够提供云计算所需的一切基础设施,包括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网络安全、计算能力等。
此外,云计算平台还需要支持自动化管理和监控,为应用提供最大程度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云计算平台的部署可以采用自建或者使用云服务提供商的方式。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考虑平台的可扩展性,确保能够适应未来的不断增长和变化。
2. 实现物联网架构物联网架构应该由设备层、网关层、云平台层三个部分组成。
设备层负责收集和上传传感器数据,网关层完成数据转发和协议转换,云平台层负责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提供数据分析和应用服务。
在这三个层次中,云平台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主要负责处理海量数据并提供具体的应用服务。
3. 设计应用接口基于云平台实现物联网应用的核心就是业务逻辑设计和接口编写。
在接口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应用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保证应用的业务逻辑的实现对外部调用的保证。
4. 确定数据格式物联网应用平台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数据,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数据,应该明确数据格式和数据集的标准。
5. 实现推送和通知物联网监控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实现推送和通知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设计推送和通知功能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可以获取到数据。
6. 测试调试测试调试是任何应用开发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物联网应用中,测试调试要比传统的应用更加复杂。
因此,在测试调试阶段,需要采用多种测试手段,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等等。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详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物品、传感器、执行器等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技术。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下面将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解释。
一、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第一层,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
感知层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来收集物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温度、湿度、位置、重量等等。
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感知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传输到网络层。
感知层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需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的长期监测和控制。
在感知层中,传感器是核心设备之一。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它可以将温度、湿度、压力、重量、光等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能够提高物联网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另外,感知层还需要考虑执行器的设计。
执行器是一种能够将数字信号转化为物理量的装置,例如电机、控制阀等。
执行器需要满足快速响应、高精度、高稳定性等要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二、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第二层,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传输和通信。
网络层需要支持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协议,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可靠性保障。
在网络层中,无线通信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微波等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在物联网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满足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等要求,以便实现物联网系统的长期监测和控制。
另外,网络层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物联网系统需要面对各种安全威胁,例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因此,网络层需要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oT)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为各种设备和系统提供了无缝的连接和交互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二、物联网及Web技术的概述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远程信息传输和智能化管理的网络。
它以物品编码体系为基础,以RFID读写器、传感器等设备为信息感知手段,利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而Web技术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交互的全球性技术体系。
在物联网中,Web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备间的信息交互和用户界面的构建。
三、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
1. 感知层:通过RFID、传感器等设备,对物品进行信息采集和识别,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
2. 网络层:通过网络技术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传输到平台层,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3. 平台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4. 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将平台层提供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四、关键技术研究1. 数据传输技术:在物联网中,数据传输是关键。
通过优化网络协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海量的数据需要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 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
4. 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在物联网中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在设备端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压力,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五、研究展望未来,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基于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应用发布时间:2021-06-10T11:20:52.02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作者:季文军[导读] 在云计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日趋规模,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提升也提升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对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对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介绍与分析,其次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物联网应用进行深入地探讨,希望本文可为基于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安徽省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季文军 243000摘要:在云计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日趋规模,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提升也提升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本文对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对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概念与特点进行介绍与分析,其次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物联网应用进行深入地探讨,希望本文可为基于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字: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研究一、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其本质是借助网络“云”将海量的数据计算处理程序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程序任务,然后,通过分散在各地的服务器组成的“云”系统进行分析并处理这些子程序任务得到最终结果并传递给用户。
在云计算发展的早期,就是通过这些分布式计算,完成分发任务,同时合并这些计算结果。
因此,云计算又定义为网格式计算。
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轻松的在极短时间内(几秒钟)进行巨大的数据处理,以此提供强大的网络数据计算服务。
?[1]?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式相比,云计算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高灵活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化已经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绝大多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可以实现虚拟化,将虚拟化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放在网络“云”系统资源中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兼容性特点很强,既可以兼容不同级别、不同品牌配置的硬件软件产品、也可以通过外设获取更高性能计算能力。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架构与优化研究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和物体,使其能够相互通信与交互。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则提供了一种将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推向物联网边缘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架构,并提出一些优化研究思路。
一、物联网架构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在传统的物联网架构中,传感器将数据发送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存储。
然而,在海量数据和低延迟的要求下,云计算面临着带宽瓶颈和数据延迟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物联网在一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的性能问题。
边缘计算通过在物联网的边缘层部署具备计算能力的设备,使得数据可以就近处理和存储,从而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和时间。
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架构通常包括三个层次:设备层、边缘层和云端层。
设备层是由各种传感器设备组成,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边缘层是指边缘服务器、边缘节点等设备,负责数据的预处理和存储。
云端层则是指云计算平台,负责复杂的分析和存储任务。
二、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优化问题在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架构中,我们面临着一些优化问题,包括能耗问题、资源分配问题和网络传输问题等。
1. 能耗问题:物联网中涉及大量的设备,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能耗是一个重要的优化目标。
通过边缘计算,可以将部分计算任务转移到边缘设备上,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整体能耗的目的。
2. 资源分配问题:在边缘计算环境下,如何合理分配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计算任务的特点,通过优化算法来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可以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
3. 网络传输问题:边缘计算的引入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和时间,但仍然需要考虑网络传输的带宽和延迟问题。
通过合理的网络拓扑规划和传输协议设计,可以优化数据在边缘计算环境中的传输效率。
三、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优化研究思路在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物联网优化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1. 算法设计:针对能耗问题和资源分配问题,可以设计合适的算法来实现边缘计算的优化。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设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各种互联设备和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对于物联网系统的管理和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I. 平台需求分析在设计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之前,首先需要对平台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需求:1. 数据采集与存储:平台需要支持多种传感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并能够将数据存储到云端。
存储方案应该具备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需要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功能,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聚合、数据挖掘等。
这些功能可以帮助用户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平台应该具备数据可视化和实时报告的能力,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可视化工具应该直观、易于使用,并且能够支持多种图表和统计方法。
4. 安全与隐私保护:由于物联网系统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平台必须具备强大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机制,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等功能。
5. 可扩展性与互操作性:平台应该可以轻松扩展,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和用户量。
同时,平台还应该支持与其他系统和设备的互操作,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II. 平台架构设计基于以上需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以下是平台的架构设计:1. 传感器与设备层:这是物联网系统的底层,负责采集各种传感器和设备产生的数据。
传感器和设备可以连接到云平台,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使用云计算技术来存储大量的物联网数据。
可以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对象存储等技术来实现数据的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数据清洗、聚合和挖掘等功能,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科技信息2012年第1期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0引言2009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该报告中提到,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包括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此项概念提出后,立刻得到了各界关注,引起全球范围的瞩目。
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互联网络拥挤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云计算则通过采用大规模运算单元与IP网络连接而向用户提供按需定制的运算服务,其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性强的特点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其对互联网能力的扩展和增强也为物联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云计算和物联网概述1.1云计算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这无疑是一个信号,随即众多IT厂商纷纷跟进,云计算立刻席卷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云计算的基本含义可以表述为:通过整合网络上分布的各类资源,向用户提供按需计量的服务。
简单的说,云计算实现了将运算能力转换为公共设施的过程,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而无需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如同使用水、电、煤气一样简单、质高、价廉。
云计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弹性可扩展云计算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使用情况动态地分布资源,以满足用户应付峰值时期的使用需求,以及以高效的方式解决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访问量激增的问题。
2)低成本、低碳节能基于云计算平台服务,企业避免了无休止地更换损坏的硬件设备,从而降低了运维成本。
同时,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绿色节能,减少碳排放,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3)创业起步快速新兴公司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服务快速的实施商业计划,而无需筹措大量资金以支付硬件、软件等基础设施的不菲开销,同时也易于企业将业务扩展到全球范围。
企业只需将资金、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这对新兴企业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1.2物联网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其中有两层涵义:其一,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和延伸;其二,物联网是各种物体相互连结的网络,使物体间亦可进行通信和交换信息。
概括的讲,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遵循一定的协议,实时采集指定物体的声、光、电、方位等信息,并与互联网相连的一种网络,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跟踪、识别和监控管理。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
传感器技术早已用于计算机领域中,将模拟信号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
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技术,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该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物流管理、电子门票、一卡通、邮件处理等领域。
物联网从技术层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其中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主要用于识别物体和进行信息采集,其作用类似于人类的神经末梢,是信息的来源。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承担传输和处理的工作。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用户之间的接口,用以实现物联网的各类智能应用。
2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系统形态的综合技术,随着其不断快速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使物联网系统开始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2.1缺乏行业标准目前物联网技术终端设备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产品之间无法兼容的情形,物联网的应用开发只能针对某种终端产品进行,限制了终端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范围,为整合方案制造了困难,不利于产品的大规模推广使用。
同时,由于终端设备没有形成技术标准,使得行业间技术壁垒较高,影响了物联网的商业应用。
2.2服务规模有限终端设备和物联网应用的有限范围,导致物联网只能针对少量的应用进行服务运营,无法扩大运营规模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很难提供各类增值服务。
2.3运营成本较高由于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终端设备及应用资源,物联网的行业用户需要承担不菲的资金投入,而这通常会令企业望而却步,不利于物联网的拓展。
云计算的突出优势则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使物联网的应用可以轻松地被创建,同时可以提供给物联网超级计算能力,从而使物联网获得优质可靠的服务。
3物联网云的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物联网云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联网应用层次、物联网中间件层次以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层次。
各部分共同构成物联网云应用平台,向终端用户及平台管理人员提供服务。
各层次的主要功能为如图1所示。
3.1物联网应用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研究刘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天津300350)【摘要】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其他各国无可比拟的。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物联网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层面的难题、挑战,而云计算的优势特性则能够给物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通过建立物联网云的系统架构阐述了云计算对物联网的技术支持及其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系统架构Research on Architecture of IOT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L IU Yan(Tianjin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300350,China)【Abstract】Since Premier We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Sensing China",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has become one of the five ris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which has been wrote in the"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IOT has caused a great social concern in China much more than any other country.As a rising industry,IOT is facing a number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while developing.And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computing might bring some chances to the growth of IOT.This paper stat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meaning that the cloud computing brings to IOT industry by way of establishing the architecture of IOT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Key words】IOT;C loud computing;A rchitecture○IT论坛○209科技信息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2年第1期科●(上接第212页)2)对系统的访问用户,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访问组,并授予相应的权限。
3)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包括磁盘分区的访问权限及文件夹的访问权限,根据用户所在的用户组的权限赋予其可访问的范围,必要时可以利用“CREATOR OWNER 组”权限来保护用户自设的文件夹中的文件。
4)启用磁盘配额,即针对不同的用户权限,赋予不同用户的系统可用空间。
例如要将计算机的F 盘进行配额:在“我的电脑”中右键单击F 分区,选择“属性”命令,打开磁盘属性对话框。
点击“配额”选项卡,选中“启用配额管理”和“拒绝将磁盘空间给超过配额限制的用户”,同时选中“将磁盘空间限制为”,并把后面的数值设置为20MB ,把警告等级设置为10MB ,然后选中“用户超出配额限制时记录事件”和“用户超过警告等级时记录事件”,最后点击“确定”完成设置。
经过上面的设置,服务器中除了系统管理员外,在F 盘上每个用户只能拥有20MB 的空间使用权。
如果用户User1在F 盘上存放了1MB 的文件,这个用户就只能继续向F 盘存放19MB 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文件被用户User1删除,但没有清空回收站的话,这个文件仍然占据磁盘配额的空间。
通过启用磁盘配额,系统管理员便可以对网络中的客户机进行磁盘配额的设置,以限制客户的存储量,达到稳定网络的目的。
3.3.4为各个客户端安装专业的局域网认证技术认证又称为识别或确认。
认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重要技术,是应用系统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用来证实对象是否有效的一种过程。
当前的身份认证可分为两类:一是登录帐号与登录密码。
账号、密码应当定期改变,长度不易太短,不要选择容易被猜想到的口令,并严格管理和执行密码制度。
二是身份识别智能卡。
智能卡安全性较高,因为智能卡是可移动的,且必须在专门的读卡装置内才能改变或读取。
3.3.5安装强壮的杀毒软件为整个局域网包括服务器及客户端计算机选择一款优秀的杀毒软件(例如诺顿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系统以保护操作系统不被病毒或恶意软件的侵害。
所选的防毒软件应该构造全网统一的防病毒体系,支持对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实时病毒监控;能够在中心控制台向多个目标分发新版杀毒软件,并监视多个目标的病毒防治情况;支持对电子邮件附件的病毒防治,包括WORD 、EXCEL 中的宏病毒;支持病毒隔离,当客户机试图上载染毒文件时,服务器可自动关闭对该工作站的连接;支持日志记录功能;支持多种方式的告警功能(声音、图像、电子邮件等)等。
同时建议局域网的服务器连同客户端统一安装同一种杀毒软件,最好能够安装带网络版功能的杀毒软件,例如趋势网络防毒墙,这样的优点是能够统一及时的升级病毒库、全面监控网络客户端病毒情况及准确定位病毒来源等等。
4强化人员管理计算机局域网的安全控制,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从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使用、维护、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各级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等,一句话: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并将之运用到网络管理中来,如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1]李成大,张京.计算机信息安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2]张建忠.计算机网络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3]赵江,马宪延.局域网管理精讲[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4]朱建军.网络安全防范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7.[5]张千里.网络安全基础及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7.[6]陈锦花.网络安全策略研究[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责任编辑:常鹏飞]物联网应用主要通过应用管理中心提供的管理工具提供用户服务,包括用户管理、安全管理、资源管理、映像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