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239.65 KB
- 文档页数:2
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如何应对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制作服务提供商,合法和合规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当今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确保节目内容的版权和知识产权合法性是我们成功运营和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电视节目制作服务如何应对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第一,加强版权意识和培训。
作为电视节目制作服务提供商,我们的员工需要都具备较高的版权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和实践指南,以加强员工对版权和知识产权的认识和理解。
这将有助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更加谨慎地处理版权和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并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的合同和协议制度。
与才艺表演者、演员、编剧和其他创作者签订明确的合同和协议是确保版权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方式。
这些合同和协议应明确约定创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此外,在合同中应包含专门的条款,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和盗版行为。
我们需要与专业的律师合作,确保合同和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三,制定严格的版权管理和保护措施。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制作服务提供商,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和保护节目内容的版权。
这包括对节目的原创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没有侵犯他人的版权和知识产权。
此外,我们还应当制定内部的版权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版权库和管理流程,以便记录和跟踪节目原创性和版权转移的过程。
此外,我们可以考虑与版权保护机构合作,加强版权保护的力度。
第四,加强法律风险管理和诉讼准备。
面对复杂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争议,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风险管理和诉讼准备能力。
这包括与专业的律师团队合作,提前制定针对版权和知识产权纠纷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需要定期进行法律合规性审查,确保我们在节目制作和服务过程中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第五,开展版权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
特别睢簿I 融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蔽护出路金铃林(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200444)擅要: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电视节目模板早已发展为一种创意文化经济产业,但其知识产权保护争议却一直未有定论。
本文从电视节目模板法律概念模糊的角度分析了无法可蔽的法律空白现状,并提出电视节目模板并没有被版权摒弃于“作品”概念之外,最终应在较高的独创性认定标准和侵权认定标准下通过《著作权法》实现积极保护。
但鉴于如今的《著作权法》对节目模板保护“无明文规定”,可以先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极保护为过渡。
关键字:电视节目模板知识产权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近年来,各大电视台巧妙迎合社会价值观的现实碰撞,带着各种真人秀节目铺天盖地而来,彼此争奇斗艳,火药味十足。
但相反的,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没有原创性,却也是电视界众所周知的秘密。
节目问模仿、抄袭之风盛行,“撞车”事件层出不穷。
从98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克隆台湾的<非常男女>),到2006年底上海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被英国B B C节目《与星共舞》内地版权引进方北京世熙传媒公司提起诉讼,再到2010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遭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申诉,到如今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被国外节目模板所有人指控抄袭。
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争议一直持续,但如何保护却从未有定论。
在电视节目模板于国际市场上产生巨大产业的同时,为何其法律保护却一直举步维艰?作为智力成果的节目模板为何迟迟享受不到知识产权的蔽护?在如今电视节目模板国际流转市场的不断成熟之下,节目模板究竟该源于何法寻求蔽护?这一个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I一、“电视节目模板”无名统一在电视媒体行业中,“电视节目模板”(T el e vi si on P r o—gr am For m at)早已是一个惯用词,又被称为电视节目模式、电视节目板式。
它起源于一个创意,一般要再经过脚本、制作和摄制、播放,然后才形成通常意义上的节目模板。
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思考摘要:随着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电视系统在各地得以推行,大量优秀电视节目模板的涌现在衍生出巨大利润的新兴产业同时,由于缺少法律的保护,也催生出节目模式之间克隆成风的现状。
在我国,近年由《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之间因节目模式雷同而产生的争论引发学界对于电视节目模式领域的关注,以著作权法保护电视节目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著作权电视节目模式保护本土化一.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争论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新生法律问题,电视节目模式的著作权保护尚无一个在各国均能达成共识的机制。
学界对电视节目模式的界定认识不清、对案例的判罚尚存争议、法律理论与技术的不完善、文化价值与利益间的不平衡,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都导致了电视节目模式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其一,缺乏一个内涵和外延清晰的定义,构成了对电视节目模式著作权保护研究的实质性障碍。
其二,缺乏一个能达成共识的法律属性,使得电视节目模式是否可以受著作权法保护引发争议。
要判断电视节目模式能否受著作权保护,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属于“作品”,世界各国对作品的认定普遍有三个条件:(1)思想的表达(2)独创性(3)可复制性。
各国奉行的“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使得电视节目模式很难被著作权法认可。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及trips协议,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抽象、外人无法感知的思想本身。
建立在创意之上的模板的主张往往因“还未形成具体形式”为由遭到拒绝。
在此基础上,模式的独创性及侵权的认定标准难以掌握。
两台节目之间的相似之处往往很难判断,如果一些公有领域的思想被追究责任,则势必造成创造者对思想的垄断,从而阻碍全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以著作权法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是否符合著作权的构成要件。
(1) 电视节目模式源自创意,是体现创作人员智慧的智力成果,具备公开性、非物质性、社会性、创造性。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保护工作的通知正文:----------------------------------------------------------------------------------------------------------------------------------------------------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节目版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年9月26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中央三台,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近年来,经过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的共同努力,全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播出机构侵权或盗播影视剧情况有明显改观。
但仍有部分播出机构无视国家法律和总局有关规定,违规、侵权播出未获得合法授权或未取得发行许可的节目,影响了广播电视的社会形象。
为进一步严肃纪律,整顿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秩序,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总局有关规定,现通知如下: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广播电视发展的全局出发,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来抓,贯彻管理工作始终。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挂帅,辖区内播出机构负责人参加,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指导和监管辖区内各播出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健全制度,严格审查。
各级广播影视版权管理部门要切实督促各播出机构做好播出节目的审查把关工作,要在机构内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节目播出行为。
要认真落实节目“三审制”和重播重审制度,确保节目内容导向正确,坚决杜绝播出存在违反《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和总局有关规定内容的影视节目。
三、认真审验各项手续。
各播出机构在播出非本机构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和其它电视节目时,要严格按照《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总局有关规定,认真审核所播节目的《许可证》手续或批准文件,要确保所播节目具备合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或《电影片公映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