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哦,香雪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哦,香雪》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哦,香雪》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
4.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评估。
3.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表现。
2.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同伴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哦,香雪》的文本。
2. 作者相关作品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哦,香雪》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5.1 教学时间1. 本章节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5.2 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引入新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新授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哦,香雪》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这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艺术魅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导入——赏读标题:哦①é:吟哦低声唱,吟咏。
②ó: 哦,怎么回事?疑问、惊奇等。
③ò: 哦,我明白了。
领会、醒悟。
④ò: 哦,我一定会改的。
承诺、答应。
⑤ò: 哦,太棒了!惊喜、赞美。
任务:请立足全文情节,结合香雪这个主要人物来考虑分析,并且试用你觉得最好的感觉和声音读这个题目。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
高中毕业,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
后回保定,在《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4 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 年和1988 年先后发表的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中篇小说《麦秸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等。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哦,香雪》的文学价值。
2.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香雪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香雪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2.2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哦,香雪》的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参考书籍。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朗读录音: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人物形象分析表格: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表格,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课文分析和主题探讨成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4.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哦,香雪-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理解《哦,香雪》这首诗歌的基本意思;3.能够感受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4.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哦,香雪》是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课本中的一首诗歌,作者是宋之问。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在寒冷的初冬里走在路上,看到地上的积雪和枝头的霜花,感叹这冰冷的美丽。
2. 诗歌特点1.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2.用语简练、清晰,意境深远、抒情典雅;3.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4.韵律优美、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诗歌分析1.诗歌结构:本诗歌共3段,每段都是6句3律诗;2.诗歌意义:本诗主要表现了少女对冰冷美丽事物的感慨,诗歌中蕴含了对生命、爱情和理想的思考。
4. 诗歌赏析1.诗歌情感:本诗歌充满了对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引人深思;2.诗歌语言:本诗歌用语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美的情感和力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本课歌词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2. 课文讲解通过读诗歌、逐句解释、整体分析等方式对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结构、意义及思想感情表达。
3. 诗歌朗诵教师可以请一些学生上台朗诵这首诗歌,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4. 诗歌分析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分析,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其特点、意义及思想感情表达。
5. 诗歌赏析通过课堂讨论、个人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赏析。
四、教学评价通过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程中,我认为导入环节的设计不够生动有趣,需要进一步改进;课堂中的分析和赏析环节需要更好地结合文本和实际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的意义与情感。
《哦,香雪》《哦,香雪》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五课。
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要求学生能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主题,明确其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
作为选修课的阅读篇目,尤其应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讲析法,本文是现代小说,学生要读懂内容并不难,但要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领悟小说的主题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还须教师适当的讲析;2、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3、提问法,带着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有利于推进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归有光的资料。
一、 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哦,香雪》教案《哦,香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
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
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①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③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高中语文《哦,香雪》逐字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等方式,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 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3. 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哦,香雪》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品味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句美段;(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欣赏心得;(3)教师总结,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小说语言把握香雪这一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并结合情节、环境等描写来分析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铁凝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2年发表的《哦,香雪》使她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
读她的的短篇小说《哦,香雪》,犹如一股五月槐花香的清新,扑面而来。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又好像在眼前的大山深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塑造了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姑娘群像。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儿沟的姑娘们。
二、解读文本:1、请同学速读文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台儿沟因列车停留一分钟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姑娘们先是看火车,然后开始和车上的乘客做买卖。
作者贴别写了香雪的表现,“看火车想学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
这表明香雪内心很迫切地要接受新事物,但在接受新事物是又有些犹豫。
3、以往的台儿沟是怎样的?明确:从文中相关语句信息中,可以得出台儿沟是贫困、落后、封闭、传统的。
4、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那么它带来了些什么?明确: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现代、开放、文明、富裕、等等。
5、火车的驶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关注的物品一样吗?明确:凤娇们关注的是金圈圈、手表、发卡等;(物质方面)香雪关注的是皮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上大学等。
(精神方面)三、作业:预习后文香雪夜行30里路这一情节,感受香雪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第二课时一、导入:人们常说人生如梦,梦是美好的,但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必须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去奋斗,去追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香雪的脚步去踏上她的追梦之旅。
二、重点把握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1、学生交流并展示。
2、品读自己圈划的描写性语句,体会香雪的内心情感。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哦,香雪》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1.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火车、香雪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2.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香雪、父亲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哦,香雪》的主题思想。
2.1.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2 分析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1.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4.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火车、香雪等,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4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香雪、父亲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哦,香雪》的读后感。
5.2 评价标准5.2.1 理解能力: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5.2.2 分析能力:是否能够对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语文《哦,香雪》逐字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哦,香雪》,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哦,香雪》,培养学生对我国农村生活的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哦,香雪》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哦,香雪》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哦,香雪》的含义和作用。
(2)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如香雪、父亲等,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感情。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举例分析。
(4)解析课文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和主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3. 课程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我国农村生活现状及其变化。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推荐与《哦,香雪》类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访问农村、了解农村生活等,提高学生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和关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哦,香雪》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1
一.导语设计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
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赏析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
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
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
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
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提问: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
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
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
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
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提问: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又代表着什么呢?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
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
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明确:因为小孩少不更事,他们的思想还很稚嫩;老者们已近垂暮,他们已经不再能担负起台儿沟的发展和兴盛;而青年男人们虽然有年轻的思想,可以很快接受新兴的事物,也有开创新气象的勇气。
但是从小说的创作需要来看,小说是通过一群女孩子来衬托香雪这个主人公,而男人一般比较独立,他们很少成群结对地出门。
其次,那些拿鸡蛋换东西做买卖的事情一般只有女孩子才能做得来,小伙子一般从事体力劳动。
另外,女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感受,乘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她们。
五.小结课文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
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
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
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
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