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1消息二则导学案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xiǔ,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jiān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汉字。
cuī()枯拉xiǔ() jiān()决(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 ) 溃.退( ) 荻.港(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字的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的第七笔是 ; ; “区”的第二笔是B.“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C.“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D.“破”的第七笔是 ; “区”的第二笔是2. 学校准备组织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①在大漠荒原,驰骋渺无人烟的戈壁滩,我知道了祖国疆域的广大辽阔;在丝绸之路,脚踏外贸交易的通道,我通晓了祖国文化的悠久灿烂;在塞外长城,抚摸[甲],我懂得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坚强。
②,曾有那圆明园屈辱的烈火,也曾有那东亚病夫耻辱的悲愤,内忧外患,岁月蹉跎,人们在黑夜里苦苦等待。
③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东升的太阳,一个[乙]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饱经苦难的祖国母亲,擦去满眼的泪花,露出笑容。
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城墙的累累弹痕[乙]摧枯拉朽B.[甲]城墙的累累弹痕[乙]振聋发聩C.[甲]弹痕累累的城墙[乙]摧枯拉朽D.[甲]弹痕累累的城墙[乙]振聋发聩(2)此次活动已邀请到资深记者李女士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时间、地点通过电话告知她,下面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A.9月15日下午两点,在我校阶梯教室举行演讲比赛,请您参加。
1、新闻两则导学案【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芜.湖() cuī()枯拉xiǔ()溃.退()荻.港()诸.()城坚jué()泄气( ) 要塞(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锐不可当.(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知识链接】一、新闻相关知识(一)什么叫“新闻”“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是指消息,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
所以,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是对标题的(扩展)。
所以,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所以,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部分。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四)新闻的特点: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简明性。
(五)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如:体会[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导学案《消息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二则》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型。
4.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内容。
2.准备教学课件和相关练习。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家中早上吃饭的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消息二则》的标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消息二则》的正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哪一部分?(2)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4)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5)第四段和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3.词语解释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语法练习让学生完成以下语法练习:(1)连词“而且/并且”用在句中起什么作用?(2)第五段中的“此外”是什么意思?5.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同一话题的其他文章,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和表达方式,并讨论哪一篇文章更好。
6.学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
四、课堂延伸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1.课堂小练习:让学生以《消息二则》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相关新闻。
2.背诵赏析:让学生背诵《消息二则》中的部分句子,并让他们分析这些句子的用意和含义。
3.探索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短文,包括现代通讯工具的种类、用途和优劣。
五、教学反思《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通过课堂延伸活动的设计,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消息二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导学目标】1.学习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法指导】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一、研学指导熟悉文本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导学目标”中的要求自主学习。
(1)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 每个小组派 1~2 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成果,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这两则新闻(消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三、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你能读准加点的字吗?芜.湖( ) 摧.枯拉朽 ( ) 溃.退 ( ) 荻.港( ) 歼.()灭锐不可当.()(wúcuī kuì díjiān dāng)2.根据解释填词(1)因被打垮而后退。
1《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2..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注重搜集新闻素材、构思立意、草拟采访提纲、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新闻作品的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消息、新闻特写、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领会新闻独特的语言特点。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学习难点】培养关注时事的兴趣,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过程】一、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这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解释下面的词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3.走进文本和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代表作品《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等。
4.背景链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消息二则》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2.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一)基本概念1.消息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
2.新闻结构:、、、、。
3.新闻的特点:、、。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为主,可适当。
5.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的“六要素”。
(二)生字新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荻.港:()2.解释词语。
经营:溃退:摧枯拉朽:(三)、析新闻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2)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二、合作探究:议新闻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2.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3.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练、铿锵处,说说精妙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八年级消息两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要素。
2、学会阅读和写作简单的消息。
3、培养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2)能够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2、难点(1)学会撰写符合规范的消息。
(2)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觉,提高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三、知识链接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
2、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
(2)及时性:消息要在事件发生后尽快报道,以满足人们对最新信息的需求。
(3)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3、消息的结构(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4)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5)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补充说明。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以下两则消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消息一:_____市_____中学八年级举行秋季运动会近日,_____市_____中学八年级在学校操场举行了秋季运动会。
本次运动会设有田径、跳远、跳高、铅球等多个比赛项目,吸引了全年级各班同学的积极参与。
在比赛中,同学们充分发扬了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展现了良好的体育竞技风貌。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八年级(3)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消息二:_____社区开展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_____社区于上周六组织开展了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理发、打扫卫生等服务,并与他们亲切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此次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也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1、⑴标题、导语、主体;⑵用事实说话2、人民解放军(de)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胜利3、依次为: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4、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⑵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5、⑴加点词语用语简洁,突出了国民党军队(de)不堪一击.⑵“不到”突出时间短,“即已”说明人数多,两个词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de)锐不可当. 6、英勇(de)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7、一条千古不变(de)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de)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de)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de)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de)第一步;最震撼人心(de)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8、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9.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10本义
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 11.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de)战斗12.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诵读导入: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屏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
(学生再读)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屏显)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屏显)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三大特点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活动一:当一回编辑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第01课《消息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4.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学习过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5.利用工具书,完成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kul)荻港(M)泄气(xi6)摧枯拉朽(XicD歼灭(jiαn)要塞(Sdi)督战(du)锐不可当(dang)(2)解释词语意思溃退:(军队)被打垮后而后退。
督战:监督作战。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指匕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当:阻挡,抵挡。
(I)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了解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3、通过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预习导学1、文体知识:消息即新闻,是用 ( )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 )或 ( )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和( ),其中导语是消息的( ),它以简洁的文字扼要地介绍( )、( ),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消息的( )、( ),把握了这两个要素,也就把握了消息的价值所在。
4、阅读消息要注意消息的( )和( ),这是消息最有价值的内容。
三、探究与练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2)这则消息的导语中包含的要素是否齐全?如果有不齐全的,请你补上。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句消息的核心内容,按新闻要素的要求应补足哪三个内容?2、阅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探究回答问题:(1)这则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什么形式?这种标题形式有什么特点?(2)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它和副标题“蒋军仓皇溃退”的关系是什么?有何作用?(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应该着重写哪几个方面?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两则消息探究的问题形式灵活,有的运用填空题,有的运用选择题,有的运用简答题;既有对课文的探究,又有拓展延伸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探究中要合作、讨论,直至探究出较有价值的答案。
通过两则消息的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理解消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特点,把握消息的写作技巧。
同时关注时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所得,模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1、消息二则导学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
2、学会理清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要素。
2.把握提取消息的要素、结构的方法,明确消息的特点和作用。
预习案【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品集》里。
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前预习,自学质疑1、夯实基础:即.()已抵.()抗芜.湖()摧枯.拉朽.()()溃.退()荻.港()锐不可当.()泄.气()督.战()要塞.()歼.灭()签.订()溃退:摧枯拉朽:风平浪静:2、读材料,梳理新闻知识阅读教材第2页新闻阅读策略、《消息二则》的旁批、第9页的知识补白、第17页的技巧点拨等资料,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工具自主梳理消息的有关知识,了解阅消息的基本方法。
3、我的困惑?:探究案【学习环节一】分享预习成果(学生展示预习案中的思维导图,教师答疑解惑,明确新闻的相关知识)【学习环节二】课堂探究,讨论领悟探究一读消息理要素1、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圈画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2、展示分享3、方法小结(教师导学点拨,怎样准确概括消息的六要素)(1)、抓住关键词句(2)、辨析、整合同类信息(3)、精确概括核心要素探究二读消息,明结构1、阅读两则消息,参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旁批,梳理消息的结构,并填写2、展示分享3、追问深化认识:(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分工:记录员、计时员、发言员等)●如果要把这则消息迅速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概要性地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结合以上问题,说说你又有什么新发现?4、小组讨论分享:5、方法小结(教师导学点拨,明确消息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学习环节三】小试牛刀1、根据前面的学习,参考第二则消息的旁批,自主梳理其结构和要素,检测学习效果。
1、消息二则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