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1-3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进出口商品金额(2019)
- 格式:xlsx
- 大小:20.62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及常用的统计指标本章重点介绍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及常用的统计指标。
学生在学习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有必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其本类型和分类;在分析和研究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统计数据。
这些都是学习、研究国际经济贸易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章希望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介绍,能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对外贸易的基本分类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与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例如中国与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对中国而言所有这些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部分。
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都存在着此类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或服务的交换活动。
对世界各国来说,这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交换活动,都是他们对外贸易的一部分。
当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国家之间发生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时,我们便称之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因此,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
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常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而国际贸易也常被称为世界贸易。
一国的对外贸易按不同的方法,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下介绍一些基本的分类方法。
一、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对外贸易可分为: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所谓“本国化产品”是指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这一现象也称为复出口(Re-export Trade)。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进口贸易是指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有时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如出口退货、或未能售出的寄售商品等,本国出口的货物出口后在国外未经任何加工或改造便又被运回国内,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复进口(Re-import Trade)。
商品分类[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海关总署按协调编码制度( HS )分类,分为 HS4 位编码指数和 HS2 位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 BEC ),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缩写 HS ,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 CCCN )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2002 年版《协调制度》有 22 类 99 章。
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
例如,活动物在第 1 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 41 章,而皮鞋在第 64 章。
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
我国从 1992 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 6 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 7 位和第8 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缩写 SITC) , 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 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
SITC 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
SITC 第 3 版采用 5 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 10 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
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经济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表现的重要依据。
这些经济指标反映了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发展水平和潜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济领域的指标体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态势,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二、劳动力市场指标1. 就业率(Employment Rate)是指就业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就业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市场的状况和劳动力利用率。
2.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正在寻找工作但未能就业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市场供求关系。
三、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常用的物价指数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Price Index, PPI)。
1.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是衡量通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胀率的高低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2.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生产领域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指标,它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变动情况。
PPI的上升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而影响消费行为和经济增长。
四、外贸指标外贸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情况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 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货物和服务贸易中出口收入大于进口支出的差额。
贸易顺差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2.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持有的外国货币和黄金等国际支付手段。
商品分类[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海关总署按协调编码制度( HS )分类,分为 HS4 位编码指数和 HS2 位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 BEC ),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缩写 HS ,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 CCCN )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2002 年版《协调制度》有 22 类 99 章。
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
例如,活动物在第 1 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 41 章,而皮鞋在第 64 章。
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
我国从 1992 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 6 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 7 位和第8 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缩写 SITC) , 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 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
SITC 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
SITC 第 3 版采用 5 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 10 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
国际贸易的有关统计指标第一个指标是贸易总额。
贸易总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和进口总值的累加。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换量。
贸易总额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并且可以根据不同货币的兑换比率进行换算。
第二个指标是出口额。
出口额是指一个国家出口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出口额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较高的出口额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较大的份额。
第三个指标是进口额。
进口额是指一个国家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值。
进口额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
较高的进口额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较大,并且从其他国家进口了更多的产品。
第四个指标是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
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那么该国家具有贸易顺差;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那么该国家具有贸易逆差。
贸易平衡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收支平衡情况。
第五个指标是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和进口中不同产品和行业的比重。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例如,较高比重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可能意味着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第六个指标是贸易伙伴。
贸易伙伴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最多贸易的国家。
贸易伙伴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通过了解一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和合作情况。
最后一个指标是贸易关税。
贸易关税是指一个国家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费。
贸易关税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和贸易的规模。
较高的贸易关税可能导致贸易壁垒和贸易限制,而较低的贸易关税则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反映,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规划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多元综合性比较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此,建立包括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三大层面各种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统一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活动指标(一)经济成长指标。
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投资收益率、外贸出口总额、消费品价格水平等指标。
(二)经济结构指标。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比重(农业、工业、服务业)、投入要素比重(劳动、资本、能源)、市场结构比重(外贸、国内贸易、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投资比重、收入结构比重等指标。
二、社会发展指标(一)人类发展指标。
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质量(健康水平、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等)、资源环境损失、社会保障覆盖率、科技进步等指标。
(二)城乡社会发展指标。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支出、消费行为、城乡基础设施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等指标。
三、社会公共服务指标(一)公共服务可及性指标。
包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综合指数)、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可用性、便捷性、安全性、质量)等指标。
(二)公共服务发展指标。
包括公共服务配置比例、国民福利总量、社会保障投入比例、扶贫投入比例等指标。
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系统为了做到全面、系统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把握发展趋势,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具体制定具体指标方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指标系统要全面、完备、精确,要确保每一项指标含义准确、范围充分,要能够反映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变化和内容的完备性;(二)指标体系要搭建在经济社会问题的客观框架内,从政策角度、行政管理角度和科学研究角度统一考虑,要能够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发展战略;(三)指标体系要同步反映社会发展不同层面的实际,要有利于全面评价成果,有利于检验不同层面问题的发展水平;(四)指标体系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发展需求,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发展,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要有利于开展局部区域及全国性长远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