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 格式:xls
- 大小:6.43 MB
- 文档页数:52
11、(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
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非常重要。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通报财务保证.财政收入主要包括:①各项税收: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②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③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④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策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1、(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附录二(2—3)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表,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二〇〇九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1445.13亿元,实现增加值5091.90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937.37亿元,实现增加值3337.12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2679.64亿元,实现增加值893.00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2828.11亿元,实现增加值861.78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水养殖产值1400.39亿元,实现增加值842.47亿元;海洋捕捞产值1155.38亿元1,实现增加值623.3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2759.31亿元,实现增加值1525.52亿元;淡水捕捞产值294.53亿元,实现增加值174.27亿元;水产苗种产值327.76亿元,实现增加值171.48亿元(渔业产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9.32%,比上年增长0.34%。
二、渔民人均纯收入据对全国10000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数核定,渔民人均纯收入为8166元,比上年增加591元,增长7.80%。
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116.40万吨,比上年增长4.51%。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681.55万吨,占总产量的52%,同比增长3.20%;淡水产品产量2434.85万吨,占总产量的48%,同比增长5.99%。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8.32千克,比上年增加1.46千克。
在国内渔业生产中,鱼类产量2990.72万吨,甲壳类产量532.42万吨,贝类产量1171.98万吨,藻类产量149.12万吨,头足类产量64.33万吨,其他类产量110.12万吨。
总产量中,养殖产量3621.68万吨,占总产量的70.79%;捕捞产量1494.72万吨,占总产量的29.21%。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1405.22万吨,比上年增加64.90万吨,增长4.84%。
其中,鱼类产量76.79万吨,比上年增加2.04万吨,增长2.73%;甲壳类产量101.69万吨,比上年增加7.51万吨,增长7.98%;贝类产量1053.05万吨,比上年增加44.96万吨,增长4.46%;藻类产量145.65万吨,比上年增加7.04万吨,增长5.08%。
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统计资料参考书,旨在全面汇编和发布中国各领域的重要统计数据。
本文将围绕中国统计年鉴2009,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33.5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7%。
这证明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
在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的增长势头持续迅猛。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1.1%,比上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制造业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渐向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
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
2. 人口与社会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人口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截至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达到了13.14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0.57%。
这反映了中国人口增长的放缓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不断提高。
此外,中国统计年鉴2009还详细记录了中国的就业情况、教育水平、社会福利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33.5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7%。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2009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17.9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7%。
农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3.89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3%。
《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录一、卫生机构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 1 1-1-1卫生机构数 3 1-1-22008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 4 1-1-3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数 6 1-2-12008年医疗机构数10 1-2-2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非营利性)11 1-2-3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数(营利性)12 1-3-12008年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级情况13 1-3-22008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14 1-4-12008年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妇幼保健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数15 1-4-22008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医院数16 1-4-32008年按床位数分组卫生院数17 1-4-42008年各地区按床位数分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18 1-5村卫生室数19二、卫生人员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1 2-1-1卫生人员数23 2-1-2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24 2-1-32008年卫生人员数(按市县/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分)28 2-1-42005年卫生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29 2-1-5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30 2-1-6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市)31 2-1-72008年各地区卫生人员数(县)32 2-2-1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2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3 2-2-32008年各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4 2-32008年医疗机构人员数35 2-4-12005年执业(助理)医师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37 2-4-22005年各地区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38 2-4-32005年分科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构成40 2-4-42005年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1 2-4-52005年各地区医师执业类别构成(%)42 2-5-12008年各地区医院人员数43 2-5-22005年医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4 2-6-12008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人员数45 2-6-2200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6 2-7-12008年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数47 2-7-2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48 2-8-12008年各地区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数492-8-22005年妇幼保健院(所、站)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0 2-9-12008年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数51 2-9-2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2 2-10-12008年各地区卫生监督所(中心)人员数53 2-10-22005年卫生监督机构人员性别、年龄、学历及职称构成(%)54 2-10-32005年卫生监督员数及构成55 2-11-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57 2-11-22008年村卫生室人员数57 2-11-32008年各地区村卫生室人员数58 2-12-1医学专业招生及在校学生数59 2-12-2医学专业毕业人数60 2-12-3医学专业研究生及出国留学人数61三、卫生设施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63 3-1-1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65 3-1-22008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66 3-1-32008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68 3-1-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70 3-1-5医疗机构分科床位数及构成71 3-1-6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床位数72 3-22008年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台数74 3-3-12008年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76 3-3-2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78四、卫生经费简要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79 4-1-1卫生总费用81 4-1-2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亿元)82 4-1-3卫生事业费83 4-1-4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84 4-2-12008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85 4-2-22008年卫生机构资产与负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87 4-2-32008年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88 4-3-1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89 4-3-22008年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按经济类型/主办单位/地区分)91 4-3-32008年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92 4-3-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与支出93 4-4-1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94 4-4-22008年五级综合医院收入与支出95 4-5-1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96 4-5-22008年各地区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97 4-6-12008年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98 4-6-22008年五级医院30种疾病平均住院医药费99五、医疗服务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01 5-1-1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105 5-1-22008年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6 5-1-3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7 5-1-4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8 5-1-5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情况109 5-1-62008年医疗机构分科门急诊人次及构成110 5-2-1医院诊疗人次数111 5-2-22008年各地区医院门诊服务情况112 5-2-3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门诊服务情况113 5-2-4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门诊人次数114 5-2-5综合医院分科门诊人次及构成116 5-3-1医疗机构入院人数117 5-3-22008年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18 5-3-3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19 5-3-4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20 5-3-5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住院服务情况121 5-3-62008年医疗机构分科出院人数及构成122 5-4-1医院入院人数123 5-4-22008年各地区医院住院服务情况124 5-4-3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住院服务情况125 5-4-42008年各地区医院分科出院人数126 5-5-12008年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28 5-5-2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29 5-5-3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30 5-5-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床位利用情况131 5-6-1医院病床使用情况132 5-6-22008年各地区医院床位利用情况133 5-7-12008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4 5-7-22008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5 5-7-32008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6 5-7-42008年政府办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137 5-8-12008年各地区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138 5-8-22008年各地区政府办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139 5-9-12008年各地区医院医师工作负荷140 5-9-2综合医院工作效率141 5-10-1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42 5-10-22008年城市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46 5-10-32008年县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150 5-11-1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合计)154 5-11-2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男)158 5-11-32008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女)1625-12-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166 5-12-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7 5-12-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8 5-12-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及未就诊率169 5-13-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0 5-13-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1 5-13-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172 5-14-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3 5-14-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4 5-14-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5 5-14-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176 5-15-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7 5-15-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8 5-15-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住院率(‰)179 5-16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经常就诊单位及原因构成(%)180 5-17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住户距最近医疗单位距离和时间构181 成(%)5-18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构成(%)182六、农村与社区卫生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83 6-1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医院工作情况185 6-2各地区县及县级市妇幼保健院(所、站)工作情况186 6-3各地区县及县级市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工作情况187 6-4乡镇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188 6-52008年乡镇卫生院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成188 6-6-1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189 6-6-22008年各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情况190 6-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人员数191 6-8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科床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及构191 成6-9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192 6-102008年各地区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193七、妇幼保健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195 7-1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197 7-2监测地区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197 7-3儿童保健情况198 7-4-1孕产妇保健情况199 7-4-22008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200 7-5妇女病查治情况202 7-6-1计划生育手术情况203 7-6-22008年各地区计划生育手术情况2047-7-1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合计)206 7-7-2婚前检查保健情况(男)207 7-7-3婚前检查保健情况(女)208八、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09 8-1-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211 8-1-2各地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212 8-2-1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213 8-2-2年龄别男女期望寿命213 8-2-3各地区婴儿死亡率与期望寿命214 8-3-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5 8-3-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6 8-3-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7 8-3-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218 8-4-1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19 8-4-2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20 8-4-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患病率(‰)221 8-51998、2003、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疾病严重程度221 8-6-1199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2 8-6-2199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3 8-6-32003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4 8-6-4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225 8-7-1城市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26 8-7-2农村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27 8-7-3城乡青少年身体发育情况228 8-8-1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229 8-8-2城乡居民膳食结构(%)230 8-8-3 城乡居民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231九、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33 9-1-12008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数排序235 9-1-22008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序236 9-1-3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237 9-1-42008年各地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245 9-2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253 9-3-1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53 9-3-2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治疗率(%)253 9-4-1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254 9-4-2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男)254 9-4-3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女)254 9-4-4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城市)255 9-4-5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2559-5-1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情况256 9-5-22008年血吸虫病查灭螺情况256 9-6-12008年克山病防治情况257 9-6-22008年大骨节病防治情况257 9-6-32008年地方性氟中毒(水型)防治情况258 9-6-42008年地方性氟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259 9-6-52008年地方性砷中毒(水型)防治情况259 9-6-62008年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防治情况259 9-6-72008年碘缺乏病防治情况260 9-7-1农村改水情况261 9-7-22008年各地区农村改水情况262 9-7-3各地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263 9-7-4农村改厕情况264十、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265 10-1-1199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7 10-1-21995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7 10-1-32000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8 10-1-42008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8 10-1-52008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9 10-1-6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269 10-2-1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70 10-2-2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74 10-2-3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278 10-3-1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82 10-3-2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86 10-3-32008年大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290 10-4-1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294 10-4-2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298 10-4-32008年中小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302 10-5-1199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6 10-5-2199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6 10-5-32000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7 10-5-42008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307 10-6-1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合计)308 10-6-2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男)312 10-6-32008年农村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1/10万)(女)316十一、卫生监督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21 11-12008年建设项目卫生审查情况323 11-2-12008年食品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23 11-2-22008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常性监督监测情况32411-2-32008年食品抽样监测情况324 11-2-42008年食品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5 11-3-12008年公共场所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26 11-3-22008年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26 11-3-32008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7 11-4-12008年饮用水卫生(供水)被监督单位情况328 11-4-22008年饮用水卫生(涉水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328 11-4-32008年饮用水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28 11-4-42008年涉水产品抽样监测情况328 11-4-52008年饮用水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29 11-5-12008年化妆品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0 11-5-22008年化妆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30 11-5-32008年化妆品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1 11-6-12008年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情况332 11-6-22008年消毒产品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情况332 11-7-12008年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被监督单位情况333 11-7-22008年职业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4 11-7-32008年职业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6 11-8-12008年放射卫生被监督单位情况338 11-8-22008年放射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39 11-92008年医疗卫生监督处罚案件340 11-102008年采供血卫生监督处罚案件(件)342 11-112008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案件(件)343十二、医疗保障制度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45 1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347 12-22008年各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347 12-3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情况348 12-4生育保险情况349 12-5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情况350十三、人口指标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51 13-1人口数及构成353 13-2人口基本情况354 13-3各地区总人口(万人)355 13-4各地区市县人口及城乡人口356 13-5各年龄段人口数(万人)357 13-6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358 13-7各地区性比例、人口密度与抚养比359 13-8入学率、升学率及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360 13-9各地区文盲人口和文盲率361附录一、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63 附录1-1-1全国行政区划(2008年底)365 附录1-1-2城乡基层组织情况366 附录1-2-1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367 附录1-2-22008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支368 附录1-3价格指数(上年=100)369 附录1-4就业和工资情况370 附录1-5农村居民贫困状况370 附录1-6-1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371 附录1-6-2各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372 附录1-7城市设施水平373附录二、世界各国卫生状况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375 附录2-1死亡及疾病负担376 附录2-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4 附录2-3卫生服务覆盖392 附录2-4环境危险因素396 附录2-5卫生资源404 附录2-6卫生经费408 附录2-7人口与社会经济4/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中国人口统计与就业统计重点细节解读1、《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各地区市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的统计范围首先需要对年鉴户籍统计资料中的市、县和镇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说明,这里的“市”指市区与县级市,市人口指除县以外的人口,市人口+县人口=全国人口,“镇”指县、县级市与市区所有的镇,镇人口包括在市人口和县人口之中。
农业、非农业人口为公安部的户籍数据。
“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农业、农业人口,如北京市、河北省的非农业、农业人口等。
“各地区市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根据前面市人口的说明,是指市区与县级市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不包括市辖县的数据。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是指是各个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数。
2、《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表3-1人口数及构成”城镇人口一列,1995年及以前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只有1000多万,但从1996年开始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突然达到2000多万的原因1995和1996年的城镇化率问题,其统计口径没有变化,1995年数据为1995年1%人口调查推算数据,1996-1999年数据在人口变动调查推算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结果,以1995年为起点进行了修订,而1995年前数据未做修订,由此产生了城镇化率的增长幅度变大的现象。
3、统计年鉴中把人口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划分标准与《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2009年发布)关系,统计年鉴中有从1978年以来的城镇乡村人口数,其划分规则1982年以前数据为公安户籍数据,城乡划分也是按公安户籍的划分标准。
1982-1999年城乡划分标准分别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进行划分。
其中,1982年及以后为常住人口口径,即分别在城镇或乡村区域内常住半年以上(或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000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2000-2005年城乡人口数据根据此暂行规定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