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记。

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

C.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

D.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有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顾的《爱莲说)。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人称山中宰相。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C. 雨果,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D.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是元代的散曲。

B.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都是小说。

C. “三十而立”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四十不惑”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D.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答案】 C

【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三十而立”指所成就的年龄。“四十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关注课本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4.下面是歌词《说唱脸谱》中的节选部分。横线处所填的内容与人物脸谱,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a________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b________的曹操,c________的张飞叫喳喳……

A. a处应填脸谱(2),此脸谱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符合关羽的形象。

B. b处应填脸谱(1),此脸谱表示性情奸诈的人物,符合曹操的形象。

C. c处应填脸谱(3),此脸谱表示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人物,符合张飞的形象。

【答案】 C

【解析】【分析】认真对这首歌词的积累可知,a出应填红脸,b处应填白脸,c处应填黑脸。观察脸谱图片,结合对人物形象和戏剧脸谱的常识分析,(1)脸谱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符合a关羽的形象;(2)脸谱表示性情奸诈的人物,符合b曹操的形象; (3脸谱表示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人物,符合c张飞的形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戏剧脸谱常识的积累。解答此题要在认真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戏剧有关知识的积累做出选择。“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5.下列成语出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扑朔迷离——《木兰诗》

B. 不亦乐乎——《礼记》

C. 舍生取义一一《孟子》

D. 一鼓作气一《左传》

【答案】 B

【解析】【分析】B.“不亦乐乎”选自《论语》。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如果以选择题出现的话,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6.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 《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 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掌握。“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A项有误,2019年应该是农历己亥年,是属猪人的本命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7.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长河落日圆”“饮于河渭”“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诗文中的“河”指的是“黄河”。

B.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里面的父亲指的就是曹操。

C.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五猖会》,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

D. 《傅雷家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对待生活。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父亲指的就是曹操”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一门父子三词客”中的“三父子”中的父亲指的是宋代的苏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一门父子三词客”中的“三父子”指的是父亲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正误辨析。这类题目难度较大,涉及面宽,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练习辨析,有错归类修改。D项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卿”的意义有,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6. 姓。7.朋友之间亦能称“卿”。本题的“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9.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

气势恢宏。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错误,下片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

C.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问的诗歌,共305篇。【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有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名家名篇、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一定要牢固掌握,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1.阅读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完成小题。

(1)课文原题为《“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说说这个标题属于哪一类。(2)本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飞天”凌空为主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副标题。

(2)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作用: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插入碧波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解析】【分析】⑴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标题一般分为主标题、副标题和分标题几种。本文标题“飞天”凌空为主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副标题。

⑵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如文中句子: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插入碧波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故答案为:⑴“飞天”凌空为主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副标题。

⑵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作用: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插入碧波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用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的掌握能力。根据平时的文学常识积累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种写作手法。

12.词,又称长短句,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牌名即由此而来。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A. 沁园春

B. 水调歌头

C. 行香子

D. 丑奴尔(采桑子)【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只要回忆曾经学过的类似句数、字数的词即可知道词牌名。细读全词,根据字数和音韵可知,这首词的词牌是“行香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行香子·述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等变体。“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13.下列哪一部作品属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春秋》【答案】 D

【解析】【分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四书指的

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故答案为:D

【点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14.下列不是俄国作家的是()

A. 泰戈尔

B. 普希金

C. 高尔基

D. 契诃夫【答案】 A

【解析】【分析】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故答案为:A

【点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5.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C. 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方里》《神秘岛》这三部曲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不仅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它们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面、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内容的表述有误。《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凡尔纳的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16.选做题。(下面两个小题任选一题回答)

(1)《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77位诗人的诗,这些诗人的诗歌风格各异,填入下面空格处的诗风正确的一项是()

王昌龄的诗风是,王维的诗风是 ,李白的诗风是,杜甫的诗风是。

A.①沉郁顿挫②飘逸豪放③雄健浑厚④恬淡生动

B.①飘逸豪放②恬淡生动③雄健浑厚④沉郁顿挫

C.①雄健浑厚②恬淡生动③沉郁顿挫④飘逸豪放

D.①雄健浑厚②恬淡生动③飘逸豪放④沉郁顿挫

(2)《泰戈尔诗选》收录了《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的诗作,对这些诗歌(诗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吉檀迦利》是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作者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B.在《园丁集》中,诗人通过寓意深刻的寓言诗和言简意赅的哲理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由衷赞美。

C.《新月集》里着力描绘地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

D.《采果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这些诗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题材主要为离别、边塞,风格雄健浑厚;王维的诗以恬淡生动、自然脱俗为风格,展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的风格飘逸豪放;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风格沉郁顿挫。据此分析,应选D。

(2)B项表述错误,在《园丁集》中,诗人通过寓意深刻的寓言诗和言简意赅的哲理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艺术地回答了人应该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故选B。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多读、多看、多记。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或: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A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答案: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2)解题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

3、有时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

4、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示例: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3)按材料三所说“写境”即写实之境,而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写实之境。而其它几项则不是写实。

故答案为:(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或: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2)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

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3)A.

【点评】本综合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多练习这些题型,解答并不难。

18.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松鹤延年》,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图画画面的内容。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对联“东海白鹤千秋寿,南岭青松万古春”。

【答案】(1)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从近及远分别是是仙鹤,青松和高山。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南岭青松万古春”。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2)对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而且“千秋寿”和“万古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表达了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⑴整幅图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两边是文字,中间是图案,中间的图案部分是画面的主体,由远及近分别是高山、青松、白鹤三种事物,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写的是“南岭青松万古春”,下联的最左侧有作画的时间和作者。据此作答即可。注意在介绍图画内容时要求观察仔细,不能漏掉图画的一些小细节,表述要准确,明了。

⑵对联中的“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故在修辞上用典;接着“千秋”和“万古”也都表示长久的意思,这些一般用于对老人的祝福之中,因此这幅对联表达的是对老人的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⑴整幅《松鹤延年》的画面是由图案和文字构成的,画面的主体是中间的图案部分,从近及远分别是是仙鹤,青松和高山。画面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海白鹤千秋寿”,下联是“南岭青松万古春”。画面的最左侧有作画时间和作者。

⑵对联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东海白鹤”和“南岭青松”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都是长寿的象征。而且“千秋寿”和“万古春”也都表达了长寿的意思,表达了对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观察图画上的内容,各个部分都是什么内容,然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需要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就是分析对联的对仗特点,结合图画内容赏析。

19.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参加“‘和’文化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1)“和”为形声字,原作“龢”,古字形由“龠”(yuè,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和“禾”构成,前者表意,后者表声。请依据“和”字字形的构成,判断以下哪一项词义为“和”的本义。()

A.调和五味

B.天气暖和

C.古代军队的营门

D.古乐器

(2)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究“天人合一”,饱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请将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3)下面文字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和”的境界的解读,横线上依次所填词语的正确选项是()

“和”是__________,人类文明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是__________,傲慢与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的最大障碍;“和”是,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A.包容、平等、和谐

B.和谐、平等、包容

C.平等、和谐、包容

(4)芳菲四月,春光明媚。请写一段话,描绘春日美景,并用一个含有“和”字的成语或四字短语。(不少于50字)

【答案】(1)D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B

(4)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50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和”字的词语,如: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

【解析】【分析】(1)从“和”的形旁即可得出正确的判断,“和”原作“龢”,形旁是“龠”,像笙箫类的古乐器。即可推断出“和”的本义是“古乐器”,其它几项都是引申义。故选D。(2)要求写出陶渊明《饮酒》中表现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名句。实际上是在考查理解性(情景)默写。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此题要注意“篱”与“悠”的书写。

(3)选词填空。“交流互鉴”是一种“和谐”;“傲慢与偏见”正好与“平等”相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是一种“包容”。故选B。

(4)要求写一段话,内容是描绘春日美景。这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运用含有“和”字的词语。如: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完美的词语诗句来形容和赞美春天。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惠风和畅,阳光明媚,它给大地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服装,使大地焕然一新,满园春色,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给人们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我爱这迷人的春天。故答案为:⑴D;

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⑶B;

⑷注意几点要求,一、不少于50字;二必须带有一个含“和”字的词语,如:风和日暖、风和日丽、和风细雨、和光同尘、惠风和畅、春和景明;三、描写春景。

【点评】⑴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⑵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

⑶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

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语段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找出恰当的词语。

20.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文章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B.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其中写景是全文的中心。

C.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西湖,看到雪中的西湖风光不凡。

D.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便作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首诗答谢。

【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B项中的“ 其中写景是全文的中心”一句错误。应该是“议论部分是全文的中心,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故答案为:B

【点评】做此题时,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一定要多、准。包括名篇的作家作品以及作品的内容都要有了解。对一些名人事迹也要有了解。所以平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积累,才能顺利做好此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