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14.20 KB
- 文档页数:2
传播的特点:一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三是双向的互动行为;四是一种行为及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作为系统,包含了五个方面的要素:传播者(传播主体、信源、发信者)、受传者(受信者、传播客体、传播对象、信宿)、信息(内容)、媒介(渠道)、效果。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之所以首先在美国产生的原因?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一是媒介背景,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传播现象的普遍化、传播媒介规模化、传媒作用的显性化和传播活动的职业化。
二是学科背景。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一个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的国家。
由于相对比较安全,从而吸引了一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其中也包括不少的科学家。
由于美国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开展科学研究,而且本身积聚了优秀的人才来开展这些研究,使得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或地区。
传播学的发展,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中,有两个人就是来自于欧洲,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一个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前者来自于德国,后者来自于奥地利。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作者是:( A )A. 施拉姆B. 拉斯韦尔C. 霍夫兰D. 卢因2.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的是:(B )A. 施拉姆B. 拉斯韦尔C. 霍夫兰D. 卢因3.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D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ABD)A. 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B. 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C. 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D. 创立了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E. 主张“内容分析法”1.拉斯韦尔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具体包括传者、受者、讯息、媒介、效果,首次科学地分析传播的结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首次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②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③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传播学“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传播学“四大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8)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1)1927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是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之作。
(2)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学来说,是早期(1948年)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是一部纲领性的力作;是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
所有的传播学研究都是对拉斯维尔这一论文的注释,因为它涉及了传播学中的绝大部分基本内容。
总体看来,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①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
拉斯维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ich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
同时,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五种分析涵盖了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
②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
开阔了传播的三大作用: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
这三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
补充: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充了“娱乐”功能。
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3)其他贡献: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信息的方法论;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到美国社会科学,并使其与政治分析相结合,从而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弗氏理论;帮助创办了政策学。
虽然拉斯韦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传播学学者,但无疑在今天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弥漫着诸多拉斯韦尔的思想和作品。
他的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