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5.34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从众行为分析作者:位何君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4期摘要: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更加丰富多元、获取信息更为迅速等。
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谣言传播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期舆论热潮中,“罗一笑”事件虽包含不实信息,但仍有大量微信用户疯狂转发和打赏,实令人费解。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视角分析“罗一笑”事件中的从众行为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从众;强关系;网络信任危机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及科技获得长足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CNNIC发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数量已达6.56亿。
微博、微信等信息获取与交流平台具有实时性、多元性,愈发受到我国网民的喜爱与支持。
但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社会热潮中,令人费解的是:大量网民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从众现象,如:最近发生的“罗一笑”事件一时间轰动了微信朋友圈,含有不实信息的求助文引发大量微信用户的疯狂转发、打赏,这一现象是为何?背后又有何种力量在推动?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理论来剖析“罗一笑”事件中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及背后动因。
二、“罗一笑”事件概述2016年9月10日,罗尔在其微信号首发《我们不怕讨厌鬼》一文,文中提到其女儿罗一笑在体检中查出血小板低并已住院观察。
发表文章时,微信打赏功能也已开启。
9月13日,罗尔继而发表第二篇推送《耶穌,别让我做你的敌人》。
9月21日,微信打赏金额已累计32800元。
11月25日,罗尔推送《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文中提及罗一笑突然病重。
此文开启打赏功能,快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11月27日至29日,深圳市小桐人旗下公众号P2P观察相继转发罗尔的文章,每日打赏均及五万元上限。
时至30日凌晨,数以百万计的微信用户疯狂的转发和打赏再次冲破微信上限,打赏总额已超200万元。
关于从众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摘要:2003年11月5号,四川都江堰中兴镇老桥桥头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的事件:一名弱女子深夜遭遇歹徒追杀。
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声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还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了卷帘门!这名女子最后在绝望中被暴徒殴打致死,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人喊一声。
这则新闻与许多年前纽约发生的一桩悲剧极为类似。
凯蒂在清晨三点钟时遭遇歹徒袭击。
她拼命地呼喊求助.然而她的38个邻居(或者更多些).在听到她可怕的喊叫声后,走到自家的窗前站在那里呆呆地看了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凶手完成了他那可怕的暴行。
先后攻击了三次,竟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几乎到最后才有人打电话叫警察。
同样的案例。
同样的冷漠.在控诉良心被冻死的同时,我们更应深深地反省。
“明哲保身”、“别人都没动静.我逞什么能”,这两个案例都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从众。
社会心理学把从众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大流”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
以衣服为例,每年都有一种流行颜色、流行款式。
今天某人穿了还是“独树一帜”,第二天一看: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可见从众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个体发生从众行为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作为迫使个体发生从众的社会群体压力,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个体主观想象的。
它使人们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性,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
“心服口服”是从众的典型写照。
关键词:从众群体因素适应影响正文: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浅谈从众行为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一个现象:周末的早上,很多的人都想睡个懒觉,此时,如果宿舍中有一两个人比较早起,并准备到图书馆好好学习,那另外的人也会觉得自己应该向他们看齐,别人都在奋发图强,自己怎能自甘堕落呢?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提到从众,就会想到它的负面影响。
但是,事情往往不能一概而论,总有不同性质的两方面。
所以,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没主见,从众就只有消极的方面。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
这就是从众效应的积极影响,向好的方面从众,也会催人奋进。
再者,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
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
当你到另一个地方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
因此,对“从众”这一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从另一个方面说,个体从众性越强,其偏离群体的可能性就越小。
理性从众,有助于群体成果产生一致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促进群体团结,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改变个体错误观点或行为。
当然,从众也有其消极的影响。
盲目从众会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甚至会助长坏风气。
相信大家都听过“两个傻瓜一头驴”的故事。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也称乐队花车效应什么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一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二是从众能够规范人们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三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新书热”等;四是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五是多少抑制了受传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二是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从众效应的表现形式对从众效应也要具体分析。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
论从众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一、问题的提出情景一:一个寝室的五个女孩说好了一起去逛街的。
在一家大的商店里,A看中了一件漂亮的风衣。
式样和面料都不错,A觉得就是自己一直想要买的那种,怎么看怎么喜欢。
试穿的时候,其他同学都说不好看,不适合A,可是A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件衣服,然而,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呀,A犹豫了……情景二:班长开会回来后,向全班同学传达了开会的主要内容——向云南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
大家纷纷往捐款箱里扔自己的“爱心”,物质形式表现为“5元”、“10元”的人民币。
某同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本来打算只捐1元钱的,后来发现同学们最少也是捐“5元”,因此,他也苦闷了……上述两种情景看似平凡,但却折射着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社会从众心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有11种本能,其中两种本能“屈从本能”(自卑感)和“群居本能”(孤独感)就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
不只人类,在动物界,如牧群、鸟群也可以发现这种“从众”的现象。
人类的从众既有由于恐惧孤独而产生的本能成份,也有其社会属性的作用。
所谓从众,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因此,在我看来,从众是一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意志不坚”的心理现象,它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人际交往间,也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当今社会新一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的另一种解释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
它是指在团体或媒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
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
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论流行书风传播中的“从众现象”作者:徐学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对这一从众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书法爱好者的功利性目的和情感的需求,外在原因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流行书风;从众现象;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55-01一、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从众行为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从众”。
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①从众行为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在流行歌曲领域中的从众现象。
随着书法热潮的出现,从众现象在书法领域也日渐突出。
“流行书风”便是这种从众行为的极端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家C.A基斯勒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有四种需求和愿望:(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
②关注当下流行书风中的从众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当某一类书风正在流行时,特别是该书风被大众传媒不断传播时,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喜欢该书风,并且自觉地模仿、学习。
对正式群体和展览中的从众现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对个体来说,书写能力较差的书法爱好者的从众心理往往比书写能力好的强。
由于书写能力较差,对书法各要素的把握不是很到位,要创造一种与别人不同,又能被群体认同的风格是一时难以实现的一种个人主观愿望。
因此,书写一种大家比较认同的即在流行书风,既是一种时尚又省去创新的苦恼,同时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得不甚明显。
这样既可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又使自己的心理获得一种安全感、平衡感,自尊心得到满足。
二、功利目的、情感需求与从众行为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中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一、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1.从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看从众心理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
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
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
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
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
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
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
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
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二)次重要概念1、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3、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间的的隔阂等。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6、符号解读——即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与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7、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或交流的精神内容。
8、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情的行为。
9、编码——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即大众传播中,其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10、解码——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1、象征符——是一种由其解释着产生的符号,作为与之同义的某个别的符号的替代品,它不仅从形式上讲是一种替代物,而且从内涵上讲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一种解释。
12、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3、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4、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15、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6、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7、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它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
论传播过程中从众现象的原因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
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
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传播学认为,人们越是认识模糊,越是容易对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群体产生依赖和从众,越需要权威性的信息和观点。
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从众行为就是个体迫于群体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
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
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
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
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就拿当今的大学生为例,大多数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1.学习从众班级、宿舍等群体内,很多人有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多数得奖学金、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成功的学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而逃课、旷课、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沉溺网络聊天、打游戏的学生也大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宿舍。
2.消费从众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一致性或相似性。
有些大学生为了面子上不落伍,不但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观念,还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过分地讲究高档消费。
这不仅会造成学生自身生活的压力,也给其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3.恋爱从众大学生寝室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个学生要么都没谈恋爱,要么几乎都在谈恋爱。
有些学生一直坚持“上学期间不谈恋爱”的态度,但不知不觉看到身边的好朋友谈恋爱了,慢慢地自己也想谈恋爱,最后也成了大学生中的恋爱一族。
可以说,从众是大学生普遍谈恋爱的原因之一。
4.就业从众有的学生择业不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出发,而只简单考虑哪一行挣钱多,或是看别人找什么工作,便随波逐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很多抱着考研想法的学生,当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学生纷纷签了约,原本考研的坚定决心动摇了,要么放弃了考研,要么边找工作边考研。
可见,从众心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
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
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
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
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