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后张法施工构造

预应力后张法施工构造

预应力后张法施工构造
预应力后张法施工构造

后张法施工构造

1,后张有粘结预应力:

1.1预应力筋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筋和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6?15mm,孔道截面面积宜取预应力筋净面积的3. 5?4. 0倍。

1.2后张法预应力筋孔道的净间距和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2.1对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1.2.2在框架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1.5倍孔道外径;从孔壁算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板底不应小于30mm…

1.3预应力筋孔道的灌浆孔宜设置在孔道端部的锚垫板上;灌浆孔的间距不宜大于30m。竖向构件,灌浆孔应设置在孔道下端;对超高的竖向孔道,宜分段设置灌浆孔。灌浆孔直径不宜小于20mm o

预应力筋孔道的两端应设置排气孔。曲线孔道的高差大于0.5m时,在孔道峰顶处应设置泌水管,泌水管可兼做灌浆孔。

1.4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曲线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束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4m;对折线配筋的构件,在预应力钢筋弯折处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

曲线预应力筋的端头,应有与曲线段相切的直线段,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300mm o

1.5预应力筋张拉端可采用凸出式和凹入式做法,采用凸出式做法时,锚具位于梁端面或柱表面,张拉后用细石混凝土封裹。采用凹入式做法时,锚具位于梁(柱)凹槽内,张拉后用细石混凝土填平。

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外露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处于一类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处于二、三类易受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o

1.6预应力筋张拉端锚具最小间距应满足配套的锚垫板尺寸和张拉用千斤顶的安装要求。锚固区的锚垫板尺寸、混凝土强度、截面尺寸和间接钢筋(网片或螺旋筋)配置等必须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锚垫板边缘至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50mm0

当梁端面较窄或钢筋稠密时,可将跨中处同排布置的多束预应力筋转变为张拉端竖向多排布置或釆取加腋处理。

1.7预应力筋固定端可釆取与张拉端相同的做法或釆取内埋式做法。内埋式固定端的位置应位于不需要预压力的截面外,且不宜小于100mm。对多束预应力筋的内埋式固定端,宜采取错开布置方式,其间距不宜小于300mm,且距构件边缘不宜小于40mm。

1.8多跨超长预应力筋的连接,可采用对接法和搭接法。釆用对接法时,混凝土逐段浇筑和张拉后,用连接器接长。采用搭接法时,预应力筋可在中间支座处搭接,分别从柱两侧梁的顶面或加宽梁的梁侧面处伸出张拉,也可从加厚的楼板延伸至次梁处张拉。

2,后张无粘结预应力:

2.1为满足不同耐火等级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

合表16-54、表16-55的规定。

板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16-54

2.2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间距宜采用200?500mm,最大间距可取板厚的6倍,且不宜大于lm。抵抗温度力用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间距不受此限制。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2. 0mo

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采取带状(2?4根)布置时,其最大间距可取板厚的12倍,且不宜大于2. 4m。

当板上开洞时,板内被孔洞阻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可分两侧绕过洞口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至洞口的距离不宜小于150mm,水平偏移的曲率不宜小于6.5m,洞口四周应配置构造钢筋加强。

在现浇板柱节点处,每一方向穿过柱的无粘结预应力筋不应少于2根。

梁中集束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宜在张拉端分散为单根布置,间距不宜小于60mm,合力线的位置应不变。当一块整体式锚垫板上有多排预应力筋时,宜采用钢筋网片。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端宜釆取凹入式做法。锚具下的构造可釆取不同体系,但必须满足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锚具的防护应符合结构耐久性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固定端宜釆取内埋式做法,设置在构件端部的墙内、梁柱节点内或梁、板跨内。当固定端设置在梁、板跨内时,无粘结预应力筋跨过支座处不宜小于 Im,且应错开布置,其间距不宜小于300m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