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生 物 类 群 介 绍
- 格式:docx
- 大小:20.61 KB
- 文档页数:18
微生物的知识点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的体积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在生物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代谢方式和遗传物质的组成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细菌可以根据形状、营养需求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和合成维生素,而有些细菌则会引起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细胞具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和蘑菇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它们在自然界中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赖于寄生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复制,它们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
病毒在人类和动物的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微小:微生物的体积很小,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繁殖迅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有些细菌每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次。
3. 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形态、代谢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微生物类群介绍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指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低等生物的统称。
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指所有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虽然对于微生物的认识晚于植物和动物,但是人们和微生物打交道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人们是不自觉地利用微生物,如大家熟知的发面和酿酒。
在生活中,人们与微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用谷物、大豆可以做出面包、酒精和酱油;通过发酵可以大量生产抗生素、味精和酶制剂;农业上利用豆科植物轮作可以提高肥力;衣服发霉、食品腐败;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传染病的流行等,所有这些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说到微生物的类群,首先要知道生物的界级划分研究简史。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
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仅分为植物界(Plantae)与动物界(Animalia)两大界。
到19世纪中叶,霍洛(Hogg,1860)等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
1959年魏塔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
其中将原生生物界的真菌独立成为了一界。
1974年李代尔(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细菌,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
直到1969年,魏塔克将分类系统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五界系统: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有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单元。
二十世纪70年代,伍斯(Woese)根据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证据,将自然界的整个生物被重新划归三大超界,即原核的古菌、原核的细菌和全部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超界被划分为五界,即动物界、管毛生物界(Chromista)、真菌界、植物界及原生动物界。
(完整版)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第⼀章:微⽣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细胞型:病毒细胞型:原核微⽣物:细菌、放线菌等,(⽆明显核,也⽆核膜、核仁。
)真核微⽣物:酵母菌、霉菌,(有明显核,有核膜、核仁。
)第1节:细菌Bacteria是微⽣物⼀⼤类群,主要研究对象。
细菌是单细胞的,⼤⼩在1um左右,1000倍以上显微镜才能看到其形状。
⼀、细菌的形态和⼤⼩(⼀)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式不同⼜分为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式是由于细胞分裂⽅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 (Bacterium):杆状或圆柱形,径长⽐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 (菌体只有⼀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与螺旋体Spirochaeta 区别:螺旋体⽆鞭⽑。
细菌形态不是⼀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异常形态⼀般,幼龄,⽣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
⽼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畸形: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
(⼆)细菌⼤⼩如何测量:显微测微尺球菌直径0.5-1um,杆菌直径0.5-1um ,长为直径1-⼏倍;螺旋菌直径03-1um,长1-50um;细菌⼤⼩也不是⼀成不变的。
细胞重量10-13-10-12g ,每g细菌含1-10万亿个细菌。
⼆、细菌细胞结构研究细菌细胞结构是分⼦⽣物学重要内容之⼀,有了电⼦显微镜才有可能。
其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每个细胞都有,如细胞壁、膜、核。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不是每个都有,如鞭⽑、荚膜、芽孢。
(⼀)基本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的概念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现在已经知道的微生物有十万种左右;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生物。
2、个体小、胃口大:每毫克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积比每毫克人细胞的表面积大30万被左右;积极活动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2000倍的乳糖;3、繁殖速、转化快: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既可分裂一次;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在52小时内细胞数目增加了32亿倍;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000倍;4、适应强、变异易:一九四三年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在每毫升发酵液中只能分泌20单位左右的青霉素,通过60多年来的不断育种,加上其他条件的改进,目前每毫升已经超过10万单位。
(三)微生物的分类:1、按微生物的作用分:有用的(污水外理)、无害的(肠道菌丛)、有害的(引起腐烂)、危险的(致病菌)。
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3、按温度分:嗜冷菌、嗜温菌(金葡球菌)、嗜热菌(芽孢杆菌)4、按PH分:嗜酸菌(乳酸杆菌)、嗜中性菌(芽孢杆菌)、嗜硷菌(弧菌)5、按食物来源分:自养型和异养型6、按对氧气的需求分类:需氧菌和厌氧菌7、按形态人结构分:主要分细菌、真菌、病毒。
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现择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及其产物各类微生物简介(一)细菌: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常用13类微生物菌种介绍一、枯草芽孢杆菌1、在芽孢状态下稳定性好,耐氧化、耐挤压、耐高温,能长期耐 60℃高温,在 120 ℃温度下能存活 20 分钟以上;耐酸碱,在酸性环境中能保持活性,可以耐唾液和胆汁的攻击。
2、枯草芽胞杆菌以芽孢状态进入土壤中后,迅速由休眠状态复活,在短期内繁殖成高含菌量的优势种群,并能产生大量抑菌物质,建立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病原菌的生长。
3、在快速繁殖过程中,还可以产生大量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蛋白酶(特别是碱性蛋白酶)、糖化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活性产品,能降解土壤中复杂的有机物,从而促进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
4、安全高效,无药残,无毒副作用,能减少抗菌性农药的使用,增强植物免疫力。
5、对果树、瓜类、茄果类、姜、马铃薯、麻山药、三七、人参等作物的枯黄萎病、根腐病及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巴拿马病等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二、侧孢短小芽孢杆菌1、侧孢短芽孢杆菌可促进植物根部有益菌大量生长,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并能活化土壤养分(固氮、解磷、解钾),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
2、由于侧孢短芽孢杆菌具有耐高、耐盐、耐酸碱的特点,适合工业生产(与生产复合肥条件相同)。
使用侧孢芽孢杆菌生产复合肥的无机养分可以达到30%,且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3、它的抗病能力非常强,尤其对真菌性病害和线虫病非常明显。
有“抗重茬金刚”之美誉。
4、菌种在 12 个月之内衰减率低于 20%。
三、胶冻样类芽孢杆菌1、可促进磷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溶解,有利于矿质元素从难溶态转化为可溶态,丰富土壤中有效态的磷和钾。
2、作为植物根及微生物,它能够产生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刺激植物生长。
3、能够产生抗生素类物质,有效降低作物病害,胶胨芽孢杆菌在作物根际形成优势菌群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
4、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质地,改良土壤。
5、以胶冻样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成份的生物钾肥在缺钾土壤上对各种农作物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常见微生物介绍常见微生物篇一:高中常见微生物一、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根瘤菌、硝化细菌、乳酸菌、结核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放线菌、支原体)(5)它的基因组DNA为拟核中的一个环状分子。
同时可以有多个环状质粒DNA。
2.根瘤菌(异养需氧)(1)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能促使植物异常增生的一类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杆菌。
(2)正常细胞以鞭毛运动,无芽孢。
可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并产生相当量的胞外粘液。
3.硝化细菌(自养需氧)(1)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
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2)硝化细菌分类:自养性细菌。
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代谢群:亚硝酸菌属及硝酸菌属,它们包括形态互异的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3)大多数为专性化能自养型,不能在有机培养基上生长,只有少数为兼性自养型,也能在某些有机培养基上生长(4)从形态上看,也有多样,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但均为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有些有鞭毛能运动,如亚硝化叶菌,借周身鞭毛运动;有些无鞭毛不能运动,如硝化刺菌。
一般分布于土壤、淡水、海水中,有些菌仅发现于海水中,例如硝化球菌、硝化刺菌。
4.乳酸菌(4)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的细菌统称为乳酸菌。
这是一群相当庞杂的细菌。
除极少数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菌群,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
目前已被国内外生物学家所证实,肠内乳酸菌与健康长寿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关系。
(5)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益生菌。
乳酸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因而得名。
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有助人体肠脏的健康,因此常被视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内。
(3)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细菌1.特点: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无真正的细胞核,核糖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分类:根据形态、代谢方式、环境适应性等特征,细菌可以分为厌氧菌、嗜热菌、光合细菌、硫杆菌等。
3.重要性:细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细菌参与了循环作用中的氮循环、硫循环、碳循环等重要过程;另一方面细菌在医疗和工业领域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生产抗生素、清洁环境等。
二、真菌1.特点: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为丝状菌丝体,具有分生孢子繁殖的特点;含有真正的细胞核。
2.分类: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子实菌门等,其中子囊菌门中包括了酵母菌、霉菌等常见的真菌类群。
3.重要性: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形成等;同时在医疗领域,真菌也可能引起人类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等。
三、病毒1.特点: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寄生细胞内进行繁殖。
2.分类: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根据感染生物的种类又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
3.重要性:病毒在疾病传播和生物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病毒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另一方面,病毒对生物进化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遗传物质的交换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总结: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分类;真菌是多细胞微生物,以丝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繁殖为特点;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寄生于细胞内进行繁殖。
这三大类群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并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微生物类群介绍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指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低等生物的统称。
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专门名词,而是指所有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虽然对于微生物的认识晚于植物和动物,但是人们和微生物打交道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人们是不自觉地利用微生物,如大家熟知的发面和酿酒。
在生活中,人们与微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用谷物、大豆可以做出面包、酒精和酱油;通过发酵可以大量生产抗生素、味精和酶制剂;农业上利用豆科植物轮作可以提高肥力;衣服发霉、食品腐败;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传染病的流行等,所有这些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说到微生物的类群,首先要知道生物的界级划分研究简史。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
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仅分为植物界(Plantae)与动物界(Animalia)两大界。
到19世纪中叶,霍洛(Hogg,1860)等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
1959年魏塔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
其中将原生生物界的真菌独立成为了一界。
1974年李代尔(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细菌,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
直到1969年,魏塔克将分类系统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五界系统: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有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单元。
二十世纪70年代,伍斯(Woese)根据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证据,将自然界的整个生物被重新划归三大超界,即原核的古菌、原核的细菌和全部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超界被划分为五界,即动物界、管毛生物界(Chromista)、真菌界、植物界及原生动物界。
随着研究的深入,1987年,伍斯提出生命三域学说,域是比界更高一级的分类单元,整个生命界分为: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
现在,该分类系统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和认可。
微生物主要包括原核类微生物、真核类微生物、非细胞类微生物等三大类群。
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还包括古细菌。
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
细胞内没有核膜,DNA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真菌(如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等)、原生动物、显微藻类和粘菌等。
这一类群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生物。
细胞结构较为高级,具有染色体、DNA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
非细胞微生物有:病毒和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
这类生物结构很简单,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或者只有其中的一种化学成分。
由此看来,“微生物”既包括原核的细菌和古菌,也包括真核的酵母菌和霉菌,以及动物中的原形虫和植物中的单胞藻类等,它们的共同征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下面再说下菌物的概念,菌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它是指真核菌类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群,即真菌界、管毛生物界和原生动物界。
真菌界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
管毛生物界(Chromista)又名假菌(Pseudofungi),包括丝壶菌门(Hyphochytriomycota)、网菌门(Labyrinthulomycota)及卵菌门(Oomycota),该界还包括金藻、褐藻、硅藻及隐藻等藻类。
原生动物界(Fungi)包括集胞黏菌目(Acrasiales)、黏菌纲(Myxomycetes)、原柱黏菌纲(Protosteliomycetes)、网柄菌纲(Dictyosteliomycetes)、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粪黏菌亚纲(Copromyxidae)、涌泉菌亚纲(Fonticulidae)等。
因此,“菌物”作为一个整体,在系统生物学中也没有地位,犹如“微生物”作为整体在系统生物学中没有地位一样。
下面,我们再探讨下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几大微生物类群。
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而短(一般直径约为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多分布在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细菌的基本形状为球状、杆状、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当然也有些形状特殊细菌。
在自然界中腐生着大量的细菌,它和其他腐生真菌联合起来,把动物、植物的死体和排泄物以及各种遗弃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以完成自然界物质循环作用,还供给植物和农作物肥料。
有些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氮化物,供给豆科植物营养;利用细菌发酵作用可用制造乳酸、丁酸、醋酸、丙酮等;在医药方面,如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肠膜状明串珠菌产生右旋葡萄糖酐,是很好的代用血浆;人们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力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也利用细菌的代谢活动,制取抗血清和抗生素。
但细菌的有害方面,也不容忽视,如痢疾,伤寒、鼠疫、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原菌,侵入人体,可以发生严重疾病,危害生命。
家畜、家禽的传染病菌,如马炭疽菌、猪霍乱病、鸡霍乱病等,可致家畜、家禽死亡。
腐生细菌能使肉类等食物腐败,人误食后会引起中毒。
真菌(Fungi)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大多为丝状体,不含叶绿素,靠寄生方式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低等真核生物。
真菌主要特征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陆生性较强。
它主要包括四大门类,即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和接合菌门。
有些学者还将半知菌类(还没有发现其有性阶段的真菌类群)放在真菌界中。
酵母菌(Yeast)是一个通俗名称,是指一类单细胞的真菌,有些属于子囊菌,有些属于担子菌。
其特点是: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多数营出芽繁殖;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俗称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酵母菌及其发酵产品大大改善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例如乙醇和有关饮料的生产,面包的制造,甘泊的发酵,石油及油品的脱蜡,饲用、药用或食用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从酵母菌体中提取核酸、麦角甾醇、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和维生素等生化药物。
当然,酵母菌也常给人类带来危害,如腐生型酵母菌能使食物、纺织品和其他原料腐败变质。
少数嗜高渗压酵母菌如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蜂蜜酵母(S. mellis)可使蜂蜜、果酱败坏;还有些是发酵工业的污染菌,它们消耗酒精,降低产量或产生不良气味,影响产品质量。
某些酵母菌可引起人和植物的病害。
例如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可引起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等到多种疾病,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usneformans)可引起慢性脑膜炎、肺炎等。
霉菌(Mould)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霉菌分布广泛,是真菌的主要代表。
真菌主要作用是分解各种复杂有机物,尤其是数量最大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
正是由于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化学转化活动,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异养生物即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需要,并促进了整个生物圈的元素循环。
霉菌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工农业生产、医疗实践、环境保护和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如各种酶制剂的生产,酿制酱、酱油、干酪等。
其危害主要是可造成工农业产品发生霉变,特别是粮食的霉变;引起植物病害;引起动物疾病等。
蕈菌(Mushroom)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从外表来看,蕈菌不像微生物,因此过去一直是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但从其进化历史、细胞构造、早期发育特点、各种生物学特性等研究,都可证明它们属于真菌,我们可将其大型子实体理解为一般真菌菌落在陆生条件下的特化与高度发展形式。
蕈菌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更为丰富。
目前已利用的食用菌约有400种,其中约50种已能进行人工栽培,如常见的双孢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和金针菇等;新品种有杏鲍菇、珍香红菇、柳松菇、茶菇、阿魏菇和真姬菇等;还有许多种可供药用,例如灵芝、云芝、马勃和猴头等;少数有毒或引起木材朽烂的种类则对人类有害。
地衣(Lichen)是一类能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的特殊真菌,也称为地衣型真菌,其中98%属于子囊菌类,少部分属于担子菌类或半知菌类。
地衣是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多样性演化中最为完善典型。
在真菌中,有46%的属于地衣,其他的为非地衣型真菌,即真菌包括地衣型和非地衣型两大类菌物。
估计世界地衣种数约10万种以上,已知约2万种,我国地衣已知约2000余种,实际上未知地衣比已知地衣多得多。
关于地衣的利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在药用方面,其次是生物试剂、食用饲用、日用香料、治理沙漠、地质探矿、冰川测年、考古研究及监测大气污染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衣资源的利用将会日益扩大。
估计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可达300万种,可是已知的物种还不到9万种,因此,微生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在世界各国有3000多个菌种保藏机构,20多个具有国际权威性的专利培养物保藏机构,众多的微生物数据库建立,也为菌种的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一类宝贵而又丰富的生物资源,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制药、环保、冶金和农业等众多行业。
这类资源如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必将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经济的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