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货币史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白银的历史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
银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贵金属,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银比金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取得的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
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规定,银的价值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
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货币。
1、世界白银发展史白银生产的重要分水岭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而发现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矿,因此带来了世界白银生产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
这段巅峰同时伴随着白银提炼技术的升级,从质和量上提高了开采银矿的利用率。
随后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是加强了白银生产的基础,并且提高了银矿开采的速度。
从累计产量来看,世界上只有大约25%的白银是生产于1770年代以前。
在1900年以前的纪录仍然不完整,但是对历史累计产量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介绍白银生产的历史。
旧世界的白银(公元前4000年-公元1500年)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被认为是首个开采白银的主要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
安纳托利亚地区为近东、克里特和希腊地区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银资源。
银器工匠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岛,以及希腊大陆上迈锡尼文明统治的地区。
银矿集中开采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
首次成熟的银矿石加工是在公元前2500年,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
当时对银器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繁荣的克里特文明和稍后的迈锡尼文明,令现今是亚美尼亚的地区对银矿的定位和开采逐渐发展起来。
在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遭遇灾难性毁灭、以及大约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陨落之后,白银生产的中心地区转向靠近雅典的劳瑞姆(Laurium)地区。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
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
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
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
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
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
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
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
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
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傅衣凌先生。
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
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
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
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
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万明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因此,研究明朝白银本身,已经构成了货币史上的重大意义。
然而,其意义却又绝不仅此而已。
长期以来,晚明社会出现的令人瞩目变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对此变化,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或称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研究则主要是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加以论证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对于以往形成的“规范”认识,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层反思和质疑,说明研究正走向深化。
但是,以上解释模式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发展不是停滞的,要进一步表明明代社会已经处于向近代的转型,显然不够充分;难题还在于就是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宋代的“经济革命论”,也还存在距离。
因此,在切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研究范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商品经济发展论使学术界长期没有足够注意到货币经济发展的存在,很少留意白银在明代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更极少注意到白银货币化的重大影响。
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此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归纳认识,具体探讨和重新诠释明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
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
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
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有”废银论”。
银,永远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纯银是一种美丽的白色金属,银的化学符号Ag,来自它的拉丁文名称Argentum,是“浅色、明亮”的意思。
它的英文名称是Silver。
银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可以碾压成只有0.00003cm厚的透明箔,一克重的银粒就可以拉成约2公里长的细丝。
我国也常用银字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如银河、银杏、银鱼、银耳、银幕等。
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英镑和我国解放前用的银元,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铜合金。
我国古代常把银与金铜并列,称为“唯金三品”。
《禹贡》一书便记载着“唯金三品”,可见我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发现了银。
银白色,光泽柔和明亮,是少数民族、佛教和伊斯兰教徒们喜爱的装饰品。
银首饰亦是全国各族人民赠送给初生婴儿的首选礼物。
近期,欧美人士在复古思潮影响下,佩戴着易氧化变黑的白银镶浅蓝色绿松石首饰,给人带来对古代文明无限美好的遐思。
而在国内,纯银首饰亦逐渐成为现代时尚女性的至爱选择。
银是古代就已经知道的金属之一。
银比金活泼,虽然它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是黄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取得的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
公元前1780至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规定,银的价值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
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货币。
现知最早的银币是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铸制的银饼,其规制与含量已不可考。
汉武帝元待四年(前119年),铸行银锡合金、以银为主的银铸币,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圆形龙币,重8两;中品为方形马币,下品为椭圆形龟币,由政府担保成色,使用时无需称量。
王莽铸行均重八两银货二品,上品直铜钱1580枚,下品直铜钱1000枚。
三国时,蜀主刘备曾以银饼赏赐臣下。
宋代大量使用银锭和铜、铁钱,宫廷只使用金银铸币。
白银的货币属性在大多数人眼中,闪耀着金灿灿光芒的黄金,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是当之无愧的货币。
殊不知,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白银的分量丝毫不比黄金轻。
翻看厚厚的货币史,你会发现在其中白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关于白银的货币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早有定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金银等金属货币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具备货币职能,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二是它们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在充当货币之后,金银便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变成一种使用价值“二重化”的商品:既具有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诸如制作器皿、装饰物等;还具有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一般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
与黄金一样,白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
它曾是许多国家主要的货币,在国际50多种语言中,白银都是“钱”的同义词。
甚至,在货币历史上,白银比黄金更早地充当了本位货币的角色。
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
铸造货币的金属,是“白色的金子”。
这种“白色的金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纯金,而是天然的金银合金。
早在4000年前,由于其殖民地马其顿、色雷斯等地蕴藏着丰富的银矿,古希腊就铸造了大量的银币。
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希腊的银币开始大量流通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俨然成为贸易活动的纽带。
同时,银币也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根基。
其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先后大量铸造银币。
后来,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崩溃,其带来的一些改变却没有很快消除,例如白银被当做货币的历史就延续了下来。
从长达上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再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再到工业革命……可以这样说,整个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金银币就是钱的代名词:钱就是金银币,金银币就是钱,从未发生过改变。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历史大踏步向前进,在西方国家中,白银身上的货币色彩逐渐开始淡化,直到被从“货币宝座”上拉下来。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与世界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货币流通的快慢和规模的大小等直接反映了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
明代使用的白银以锭为主,“元宝”形状,还有各种重量不等的小元宝。
元宝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携带比较方便。
但是,白银成为明代主要货币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
所以在明代用银为主币之前,铸币主要用铜。
我们知道,如果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足,那么就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巨大需求,更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哪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呢?笔者认为影响明代白银货币化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纸币宝钞的没落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甚至禁用金银交易。
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未记载有“银法”。
明朝初期发行纸币----“宝钞”。
明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为了使明代大明宝钞更广范围的使用,明代初期朝廷官俸、军饷这二项最大财政支出以及盐税、茶税、关税、商税等田赋以外重要的大宗国税收入,不收银而以钞钱为主。
但是,大明通行宝钞在发行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明朝初期,政府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
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价格不一,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另外,明宝钞的发行,推行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
政府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
实际上,为了维护宝钞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就屡次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白银。
但在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朱元璋一再严令禁止无奈大都无果而终。
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到弘治年间(1488—1505)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白银和铜钱进行交易。
明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钞法的败坏,最终使得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
宝钞的退出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提供了契机。
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今天早上醒来,打开电脑一看,纽约黄金和白银飞上天!
前几天我在优酷网观看了电影白银帝国,今天就先讲白银。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法定货币,具有金融储备职能。
中国将白银作为货币历史悠久,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在战国,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国前期,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做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年。
我们可以看到,银本位在中国的确立,是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府,但和大家想的相反,中国并不是白银生产大国,支撑中国历史上银本位的白银不是出自国内,而是依赖进口。
1493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全世界85%的白银和75%的黄金,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就将美洲当成了财富掠夺地,把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当成结算贸易赤字的支付手段,也就是当做货币来购买中国出产的茶叶、瓷器、丝绸等。
大量白银年复一年地长期地流向中国,不仅推动了明清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利于明清两代的财政制度改革,为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提供了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也曾经因为拥有世界最多的白银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一位曾长期在菲律宾传教的西班牙传教士在1630年写到:“中国可说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我们甚至可以称她为全世界的宝藏,因为银子流到那里以后便不再流出,有如永远被监禁在牢狱中那样。
”英国后来逐渐采取金本位制度,白银集中流向了中国也是原因之一。
白银的货币史
发布时间:2013-07-01 17:07:30
在大多数人眼中,闪耀着金灿灿光芒的黄金,是货真价实的宝贝,是当之无愧的货币。
殊不知,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白银的分量丝毫不比黄金轻。
翻看厚厚的货币史,你会发现在其中白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关于白银的货币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
里早有定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金
银等金属货币具备两重属性,一是具备货币职能,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二是它们
本身也是一种商品。
在充当货币之后,金银便不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变成一种使用价值“二重化”的商品:既具有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诸如制作器皿、装饰物等;还具有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一般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
与黄金一样,白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
它曾是许多国家主要的货币,在国际50多种语言中,白银都是“钱”的同义词。
甚至,在货币历史上,白银比黄金更早地充当了本位货币的角色。
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
铸造货币的金属,是“白色的金子”。
这种“白色的金子”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纯金,而是天然的金银合金。
早在4000年前,
由于其殖民地马其顿、色雷斯等地蕴藏着丰富的银矿,古希腊就铸造了大量的银币。
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兴起,希腊的银币开始大量流通到地中海周边地区,俨然成为贸易活动的纽带。
同时,银币也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根基。
其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先后大量铸造银币。
后来,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崩溃,其带来的一些改变却没有很快消除,例如白银被当做货币的历史就延续了下来。
从
长达上千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到文艺复兴,再到地理大发现时期,再到工业革命……可以这样说,整个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金银币就是钱的代名词:钱就是金银币,金银币就是钱,从未发生过改变。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历史大踏步向前进,在西方国家中,白银身上的货币色彩逐渐开始淡化,直到被从“货币宝座”上拉下来。
在
中世纪的西方,当时每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王国,都会铸造自己的金币和银币。
国家之间、王公贵族之间的大额交易使用金币,平民之间的交易使用银币,一些更小的交易则使用铜币。
金银铜币“各司其职”。
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美洲的贵金属在大量开
采之后被运往欧洲。
数量增多之后,贵金属不再贵重,普通人也可以使用金币或银币进行交易。
麻烦也随之产生:虽然金币和银币是每个国家都在使用的货币,然而,由于供应和铸币中贵金属含量等差别,每个国家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两者之
间的兑换比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美国独立之后,在1792年将金银兑换比率定为
1∶15,而法国则在1803年将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率定为1∶15.5。
各国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率之间的差别,留给投机者一些可钻的空子,他们用15磅白银,在美国换取1磅黄金,然后拿到法国兑换成15.5磅白银,再将15.5磅白银拿回美国换取1磅多的黄金……以此来投机套利。
这样做的结果是,投机者盈利越来越多,美国国内的白银也越来越多。
见此状况,1834年,美国将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率修改为1∶16。
不过,这次修改并没有阻止投机者的“倒卖”活动,此时,法国的金银比率依然为1∶15.5,在利益驱动之下,他们又展开反向操作:在法国用15.5磅白银换1磅黄金,然后拿到美国换成16磅白银……周而复始。
特殊的交易手段,又恰逢特殊的年代。
在人为投机干扰以及市场供应变动的双重压力之下,货币体系变化频繁,让各国政府头疼不已。
以至于1873年美国通过《铸币法案》,其中对银币铸造就只字未提。
这一举动,意味着白银在美国的货币体系中不再“受宠”。
到了1900年,美国通过《金本位法》,正式放弃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宣告了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