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CORE
- 格式:pdf
- 大小:181.32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张明洁;章宸浩;张婷素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24(62)10
【摘 要】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乳腺癌的发病
率位居女性之首,给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目前,乳腺癌治疗首
选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西医手段虽可延长乳
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依然存在。研究表明,中医药可有效改
善术后患侧肢体水肿症状、预防并治疗皮瓣坏死、缓解胃肠道反应、调节内分泌紊
乱等。本文对中医药在乳腺癌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临床应用
参考,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4页(P99-101)
【作 者】张明洁;章宸浩;张婷素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
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主要术后并发症的进展2.探讨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概况3.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4.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相
关并发症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
目前治疗强调以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中医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疗!中医在乳腺癌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药的治疗可以贯穿于综合治疗的任何一个环节,近年来在乳腺癌的治则治法、辨证分型治疗、专方专药治疗及外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之处。
本文在此就这些方面综述如下。
【关键词】乳腺癌综述中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目前治疗强调以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中医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疗!中医药的治疗可以贯穿于综合治疗的任何一个环节,且近年来在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治疗、专方验方治疗及外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 病因病机总体来说,乳腺癌的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脾、肾为主,标实以气滞、血瘀、痰浊、热毒为多。
唐汉钧[1]认为本病正虚邪实,正虚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的降低等内环境失调;邪实包括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互相交结,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金静愉[2]认为病因有情志、饮食、体质、外因等因素,病机以痰瘀阻络、化热成毒为主。
王桂绵[3]认为乳腺癌多由于忧思郁怒、邪毒内蕴而生。
气滞、毒邪是发病之因,进而正气受损。
瘀血阻滞,为病之渐,痰浊内停为病之成。
郁在气分、毒在血分,郁毒互结,而成乳岩。
宁全福等[4]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热毒瘀结。
总体来说乳腺癌的发生及其机理离不开一个“郁”字,在病因上为情志抑郁,忧思恼怒;在病变机理上则为肝气郁结,气火内盛。
王银山等[5]认为乳腺癌其发病是由正虚所致;忧思郁怒,情感内伤是其成因;其形成是由于毒邪蕴热煎熬气血津液而致血凝痰结所致。
2 治则治法目前治疗乳岩的大法概括起来有疏肝清热、清肝解郁、养血调肝、益气养荣、清气化痰、大补气血、健脾和胃、滋阴补肾、活血养血、清热解毒。
中药复方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一、前言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癌症,也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其中包括乳腺癌。
中药复方是中药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本文主要探讨中药复方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二、中药复方的常见种类中药复方依据其治疗作用可以分为养阴清热型、活血化瘀型、化痰止咳型、化瘀消肿型等,其中常见的中药复方有6味参芪汤、四物汤、益母草汤等。
不同的中药复方针对不同的病症,因此在选择中药复方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三、乳腺癌的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乳腺癌可以辅助手术、放疗、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缓解患者的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肿瘤的能力。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药药膳、中药贴敷等。
中药复方在中药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由多种中药药物组合而成,具有治疗乳腺癌的综合效果。
常用的中药复方有四物汤、黄芪桂枝龙骨牡蛎汤、橘红丸等。
四、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中药复方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
目前,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进行干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2. 促进细胞凋亡: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个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4. 减轻治疗副作用: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减轻放疗、化疗等现代治疗模式的副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五、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中药复方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一项研究显示,与单纯使用化疗相比,中药复方益母草汤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化疗的副作用。
中医药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孙淼;姜大庆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24(31)8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归属于中医学中“乳岩”“石痈”等范畴,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复发风险高的等特征。
因其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致使其对内分泌及靶向治疗不敏感,因此现阶段临床上对其有效的治疗方式仅限于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更多的学者逐渐将中医药辨证融入现代医学治疗手术段中来辅佐临床治疗,以期减少患者放化疗副反应,降低复发概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来达到支持扶正,为患者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的作用。
本文分别从中医及西医两个角度对该疾病病因进行探讨,并对中医药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现状与进展做出综述,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能够有效治疗疾病与缓解症状提供依据。
【总页数】5页(P183-187)
【作者】孙淼;姜大庆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郭勇应用中医药治疗辅助期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经验
2.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比较
3.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4.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模式及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5.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中医理论的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案研究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
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中,手术、化疗、放疗等常常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然而,中医理论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中医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基础,而情志、饮食等因素则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外在条件。
在辅助治疗方面,中药调理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可能会使用疏肝理气的方剂,如逍遥散加减;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则会给予益气养血的中药,如归脾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旨在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
针灸也是中医辅助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患者的症状。
例如,针刺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刺内关、神门等穴位,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乳腺癌患者的饮食中,应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的食物。
比如,山药、大枣、枸杞、薏米、绿豆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也不可忽视。
乳腺癌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
中医认为,不良的情志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的辅助治疗方案需要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相结合。
例如,在放化疗期间,中药可以减轻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手术前后,中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预防复发和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辅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二)2024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二)引言: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沿进展。本文将继续探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向。
正文:一、综合疗法的应用1.手术与放疗的协同治疗:手术是治疗乳腺癌最常见的方式,而放疗则可以迅速杀灭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2.化疗与靶向治疗的结合:化疗可以针对乳腺癌的全身病灶,而靶向治疗可以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3.中西药物的联合应用: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和减轻化疗副作用的作用,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1.HER2靶向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如Herceptin、Perjeta等药物的应用,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2.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中的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来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生存率,如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Aromasin等药物。
3.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如PD-1和PD-L1抗体的应用已经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二)20244.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应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以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如Avastin等药物的应用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5.多靶点治疗:针对乳腺癌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多靶点治疗的新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辅助治疗的创新1.中医辅助治疗:通过中医的调理,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缓解治疗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2.恢复治疗: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完成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包括体力恢复、精神调适和社会支持等方面,以提高生活质量。
3.心理和心理治疗:乳腺癌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乳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癌等疾病。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在乳腺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其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1.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治疗疗效研究乳腺增生是乳腺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中医药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可以缓解乳房胀痛、乳房肿块等症状,同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进展。
中医药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的目的。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与病情的轻重有关。
对于乳腺增生较为轻微的患者,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式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乳腺组织的营养状态,减轻疼痛感。
而对于乳腺增生较为严重的患者,中医药需要结合手术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其疗效与病情的轻重、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2. 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疗效研究乳腺癌是乳腺疾病中最为恶性的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会带来副作用和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其具有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中医药通过中药汤剂、针灸、中草药等治疗方式,可以减轻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医药还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肿瘤的坏死和消退,减少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联合传统治疗,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对于减轻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及研究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到详细、由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最早将其归于“痈疽”类疾病,自宋代开始将其称为“乳岩”,并作为单独的局部疾病进行诊治。
笔者整理相关古代文献资料,并总结现代中医药对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1.1乳腺癌的命名许多学者认为中医文献关于乳腺癌命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中,但笔者及部分学者认为,早在《内经》时代就对乳腺癌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中记载的“上之皮天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是对乳腺癌皮肤“橘皮样”特点的初期认识。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不赤不痛……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这是“乳岩”的首次出现。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载:“经络痞涩,聚积成核……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
”不仅定义了“乳岩”的概念,还指出其预后不佳,这与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不谋而合。
另外,明•龚居中《外科百效全书》中首称“乳岩”为“乳癌”。
1.2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九针论篇》中记载:“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提出正气不足,六淫外邪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机。
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载:“……名曰乳岩,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这是乳腺癌病因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一认识得到后世医家的认同并有了进一步的探索。
明•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聚结成核”。
这表明,乳腺癌主要因情志失调,致肝脾受损,气血亏虚而致病。
此外,“癌发,四十岁上”、“女子已嫁未嫁俱生此候”等文献记载表明了我国古代中医医家早已认识到乳腺癌的发病与年龄、生育有关。
1.3临床表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石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但结核如石”,“不痛者,其肿结确定,至牢有根,核皮相亲”,描述了乳石痈乳房肿块坚硬如岩石、与皮肤粘连的形态及症状特点。
- 152 -*基金项目:辽宁省中医大师(辽宁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辽中医药综合字[2021]32号)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王文萍中医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韩雯珺① 王文萍② 喻明② 曹莹② 【摘要】 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位居第一的癌症,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药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病机及防治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系统评价中医药的优势及其仍需改进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中医药 综述 研究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24.10.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10-0152-07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HAN Wenjun, WANG Wenping, YU Ming, CAO Yi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10): 152-158 [Abstract] Breast cancer is the cancer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at present,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is one of the unsolved clinical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icac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recognition,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shortcomings that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Recurren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世界上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乳腺癌,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癌症之一。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研究进展标签: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综述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因其“祛邪”作用的直接性、快速性以及“根治”性,已成为针对乳腺癌实体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的治疗,已从古代重视乳岩的辨证,发展为现代重视乳腺癌术后的辨证,中医药在提高手术耐受性,改善手术、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是中医现代化的趋势,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医“证”及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热点。
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标准化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探索。
广东省中医院林毅教授等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提出将乳腺癌分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及巩固期的分期辨证体系[1]。
中医药参与乳腺癌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以及术后长达5年的巩固期的治疗,这就使仍以“实体肿瘤”治疗为主旨的现行标准、规范远滞后于临床。
乳腺癌术后是中医药参与治疗较长的一个时期,乳腺癌术后辨证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都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客观的、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证候分类标准,乳腺癌术后辨证分型不统一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参与到乳腺癌治疗中的瓶颈问题。
下面就乳腺癌术后中医证型研究作一综述。
1采用传统中医辨证研究乳腺癌是全身疾病,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指导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尤其是乳腺癌术后的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特色。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精髓,证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桥梁,长期以来,有关证候及证型规范化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
刘胜等[2]参照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3]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中医诊疗常规》[4]的诊断标准,将40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规律探析,临床辨证为气阴两虚证384例(9435%)及冲任失调证331例(8157%)为多,气血两虚证22例(5141%),肝气犯胃证79例(1941%),而气阴两虚伴冲任失调证型313例(7690%),亦有三证并存的情况。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研究概况摘要:乳腺癌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药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避免术后复发转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改善患者体质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等治疗上都取得了明显优势。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研究;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祖国医学称之为“乳岩”,据资料报道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到妇女的生命安全,同时也降低了生存质量。
乳腺癌防治方法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在减轻术后并发症、减轻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的毒副反应、防治术后复发转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治未病等诸多方面优势显著。
中医药学在侧重临床研究的同时,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1.乳腺癌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作用邪毒留滞以及正气不足是导致患者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中医临床采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放化疗期以及巩固期不同阶段的临床证候予以辨证施治,对患者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失衡进行调节,能对乳腺癌的临床症状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
1.1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对于病变局限于乳房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患者往往容易发生皮瓣感染、坏死、患侧上肢水肿以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中医药则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术后恢复。
陈海滨[1]观察43例乳腺癌术后伴有局部创面血运障碍者,采用内服血府逐瘀汤的同时外用湿润烧伤膏换药,观察局部皮瓣坏死率的研究,结果表明:3例患者发生皮瓣坏死,坏死率仅为7%。
罗崇谦等[2]以治疗组五苓散加减与西药爱脉朗片对照观察其治疗本病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五苓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而对照组爱脉朗片总有效率为57%,证明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服用中药五苓散加减效果明显。
1.2降低患者的毒副反应乳腺癌患者难免会接受放疗、化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而治疗后所造成的毒副反应也非常易见,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毒副反应发生。
第6期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孙放,孙行云,刘占春,姜冰,郭淳,胡秀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乳腺癌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其特殊的优势,对于减轻手术及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术后复发率等方面效果显著。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抗癌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乳腺癌细胞的耐药性、调节基因表达、阻滞细胞周期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药;乳腺癌;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723(2014)06-0085-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044)收稿日期:2014-08-13作者简介:孙放(1985-),女,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通信作者:胡秀华,E-mail:xiuhuahu@126.com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37卷第6期2014年12月Vol.37No.612.2014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有超过宫颈癌成为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的趋势[1]。
由于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其对于患者心理和家庭方面存在很大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压力,许多病人因此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
并且乳腺癌发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仅表现为轻微的乳房疼痛,多为钝痛或隐痛,至晚期癌肿侵犯神经时,才有较为剧烈的疼痛[2]。
乳腺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是它的发展的最终形式,也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3]。
据统计,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26%,乳腺癌死亡的患者几乎都死于转移[4]。
肿瘤治疗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治愈肿瘤,延长生命,更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存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这方面,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中药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消肿散结类中草药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16T03:03:54.401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8期作者:吴勇辉[导读]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吴勇辉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东佛山,528244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发现,消肿散结类中草药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抗炎、调节免疫能力等药理活性,被应用于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
本文对消肿散结类中草药的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为中草药治疗乳腺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消肿散结;中草药;乳腺癌;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均逐年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乳腺癌发病率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2020年全球女性癌症死亡443万例,乳腺癌占15.3%,死亡率远超女性其他癌症类型。
目前乳腺癌治疗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绝大多数乳腺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根据术后的病理结果给予化疗、放疗,分子靶向等治疗。
这些治疗手段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而且化疗、放疗因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
近年来中草药抗肿瘤机制研究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研究发现消肿散结类中草药在抗乳腺癌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治疗乳腺癌,作用表现在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能力、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等方面[2]。
常用的消肿散结类中草药主要有夏枯草、山慈姑、瓜蒌、牡蛎、海藻、昆布、猫爪草、龙葵、元参、贝母等。
中医临床应用表明消肿散结类中草药有软化恶性肿瘤病灶,并促其消散的作用,其提取物及复方制剂与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联合治疗乳腺癌,达到增效减毒的临床效果[3-4]。
[9]LiangP,WangY.Microwaveablat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J].Oncology,2007,72(Suppl1):124-131.[10]MartinRC,ScogginsCR,McmastersKM.Microwavehepaticabla-tion:initialexperienceofsafetyandefficacy[J].JSurgOncol,2007,96(6):481-486.[11]陈建勋.孙昌勤小肝癌行手术切除与微波热凝固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2007(28):1387-1388.[12]林宙,杨维竹,江娜,等.CT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10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3):4-7.[13]薛峰,毛武德,徐建,等.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1):983-984.[14]秦军,姚清深,周林荣,等.磁共振导航经皮穿刺肝癌冷冻消融治疗27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11):996-998,1001.[15]李兴福,张骍,耿智隆.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190,194.[16]李年丰,张阳德,李坚,等.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肝癌105例[J].广东医学,2007,28(11):1819-1821.[17]董宝玮,梁萍,于晓玲,等.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原
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797-800.[18]李东方,宋晓红,梁晓玲,等.腹壁烫伤———肝癌微波凝固治疗
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329.[19]郭大伟,魏云涛,侯学忠,等.肝癌微波治疗术中出现血红蛋白
尿的影响因素[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3):504-507.[20]傅晓辉,黄兆明.微波凝固联合双重血管介入治疗肝癌合并门
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06,41(2):82-84.[21]赵阳,戴朝六.开腹微波固化联合术后无水酒精注射消融治疗
中心型小肝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8):683-685.[22]梁贵文,田华琴,黄志庆,等.槐耳颗粒联合微波热凝固治疗原
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2):1-2.[23]彭齐荣,肖必,程涛,等.拉米夫定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
癌40例[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4):755-757.[24]李欣.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
杂志,2010,16(7):523-526.收稿日期:2011-12-08修回日期:2012-05-16编辑:孙洪芳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魏拴林1△(综述),张志明2,徐金森1※
(审校)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科,福建厦门361003)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2)17-2794-03
摘要:乳腺癌是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顽疾,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尽管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已广泛应用,但仍未找到良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药可以贯穿乳腺癌治疗的整个过程,已经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关键词:中医药;乳腺癌;病理机制
ResearchProgres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sforBreastCancerWEIShuan-lin1,
ZHANGZhi-ming2,XUJin-sen1.(1.SchoolofLifeScience,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2.DepartmentofBreastSurgery,XiamenUniversityFirstAffiliatedHospital,Xiamen361003,China)Abstract:Breastcancer,causedbymanyfactors,isachronicdiseaseaffectingwomen'semotionandphysicalhealth.Althoughsurgery,chemotheropyandendocrinetheropy,etc.arewidelyusedinthetreatment,nogoodtreatmenthasbeenfoundsofar.Howev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itsuniqueopinionsinepiology,pathogenesisandtreatmentaccordingtosyndromedifferentiation,whichhasalsomadesomeprogressinclinicalcareandbasicresearch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beenbeingplayingaveryimportantandusefulpartthroughoutthewholeprocessofbreastcancer'scomprehensivetreatment.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reastcancer;Pathomechanism
乳腺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全身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
率仅次于胃癌和肺癌占第3位[1],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2]。中医药对乳
腺癌的治疗有高效低毒的优势,使得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呈上升趋势,深入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在中药领域内寻找有效药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开辟新途径。1乳腺癌的病名溯源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乳腺癌被称为“乳石痈”、“石榴翻花发”、“乳栗”、“乳岩”等[3]。对该病的早
期描述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乳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热自歇……谓之乳石痈”。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及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中对乳岩的临床症状和病程进展作了详尽描述:“乳岩即乳中结核,不红热,不肿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则无已。未溃时,肿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坚硬,秽气渐生。已溃时,深入岩穴,突如泛蓬,痛苦连心,时流臭血,根肿愈坚。”男性乳腺癌虽较为罕见,在乳腺癌中只占1%左右[4],但古代医家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证治准绳》中提及:“夫男子患乳岩者少矣,其起又甚微渺,而三为盲医所误。”《马培之外科医案》中曰:“乳岩、乳核,男女皆有之,惟妇人更多。”近代对乳腺癌的认识与记载亦多与现代医学同步。2乳腺癌病因和病机2.1中医理论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乳腺癌发病的关键,不良心理刺激是“促癌剂”[5]。历代医家对乳腺癌的病机认识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肝脾郁结、阴寒内盛、阳气虚衰、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近代的刘胜等[6]提出“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两大主要病因。李桃花[7]认为,乳岩的病机主要是素体正气不足,忧思郁怒,饮食不当,导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凝结于乳中而成癌。2.2西医理论一般情况下,乳腺癌发展机制模式为“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8]。但具体乳腺癌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4972·医学综述2012年9月第18卷第17期MedicalRecapitulate,Sep.2012,Vol.18,No.17普遍认为与内分泌、生育因素、饮食、电离辐射及遗传等因素相关[9]。3中药的治疗方法乳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疏肝解郁、调补冲任、清热解毒、益气养血,及疏肝清热、解郁健脾、滋补肝肾、活血养血等多种具体治疗方法[10]。吴学瑾[11]曾统计过50例中药处方,出现频数最高的是白术、薏苡仁、茯苓、北沙参、柴胡、浙贝、穿山甲、郁金、羊乳、香茶菜等,频数为30~46次,平均用量为8~30g,以利水消肿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利水消肿药有增强细胞免疫和抗肿瘤作用;补虚药调补气、血、阴、阳,对影响机体的每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大多能升高白细胞、增强细胞免疫等作用;清热药有解热、抗毒、抗炎和增强免疫等作用;适量的活血化瘀药有抗凝与促纤溶作用,使抗肿瘤药物和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更容易与肿瘤细胞接触,从而提高疗效。除了上述处方外,尚有利用中药制剂[12]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法[13]来治疗乳腺癌病及其并发症,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中药成分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4.1抑制生长和增殖生长和增殖是癌细胞的重要特征,也是癌细胞扩散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研究表明,中药可以作用癌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细胞所需的DNA或RNA或蛋白质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使癌细胞停止于增殖周期中的某一个环节[14]。刘超等[15]用白花丹醌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较好的抑制生长作用,IC50=0.263g/L,对乳腺癌细胞克隆原形成的IC50=5.13×10-3g/L。Kang等[16]用DNA微阵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的定量分析证实,黄连提取物通过上调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干扰素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发挥其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4.2诱导凋亡细胞凋亡现象贯穿于生长、发育、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癌症的发生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失衡有着密切关系。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两种[17]。①凋亡相关因子途径:Jo等[18]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发现,甘草以剂量、时间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增殖,结果揭示甘草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家族蛋白的表达对人乳腺癌起化学预防效应。②线粒体途径:Yang等[19]研究发现,23,24-双氢葫芦素B浓度在1.8~3.6μmol/L时,乳腺癌细胞Bcap37停留在G2/M期,并且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凋亡的。4.3干预癌细胞的转移转移是提高恶性肿瘤临
床疗效和生存期的主要障碍,因此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向丽萍等[20]探讨经验方菊藻丸对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将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采用手术化疗治疗,试验组同时口服菊藻丸12个月,在随访的5年内,试验组的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4.4干扰微管作用有些中药可进入肿瘤组织内,促进微管蛋白的装配,抑制其解聚,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21]。Bo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