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4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9·江苏马坝高级中学上学期期中)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大气受热过程]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答案 D解析图中①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⑦表示射向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D项正确。
2.[考向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的影响]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答案 C解析图中①表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故温度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故温度低,由此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C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3~5题。
3.[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讲义(详细解析)读图(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回答1~3题。
1.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2.对空中起保温作用的是( )A.箭头a表示的辐射 B.箭头b表示的辐射C.箭头c表示的辐射 D.箭头d表示的辐射3.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添加时( )①箭头f能够增强②箭头e能够增强③箭头c能够增强④箭头a能够增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以下图为〝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区分是( )A.①和③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5.影响我国东部地域夏季气温散布的主要要素有( )①太阳辐射差异②大气环流影响③距海远近不同④地形差异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2021·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以下图在北半球5 000米的等高面上,图中等值线是该等高面与对应近空中的垂直气压差值线(只思索温度要素),近空中不思索地形坎坷。
读图回答6~7题。
6.F点空气运动方向是( )A.西北风 B.西北风 C.北风 D.南风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乙对应的近空中此刻是阴雨天气 B.甲的温度比乙要高C.甲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运动D.乙对应的近空中能够是夏季陆地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进程表示图,回答8-9题。
城市天气现象(白昼/夜间)最高温/最高温北京28 ℃/18 ℃上海25 ℃/19 ℃哈尔滨24 ℃/11 ℃西宁22 ℃/3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②④9.据表判别,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如今12时 B.上海该日的降水能够是受台风影响所致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能够是夏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由于距海近10.读〝北半球某空中水平气压散布图〞,回答以下效果。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 大气的受热过程(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①、②温度较③、④高,所以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图;在丰雪年,由于丰厚雪被的保护,双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小,且平均气温高;在枯雪年,由于没有丰厚雪被的保护,双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大,且平均气温低。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给出的平均气温,无法判断最低气温高于-16℃;丰雪年与枯雪年气温相差1℃左右,所以气温日变化相差不大;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变幅较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变幅大,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枯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但是丰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变幅较小,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2A.双层膜可以阻隔热量的传导B.膜外积雪削弱到达膜内的光照C.积雪降低积雪覆盖处的温度D.双层膜可以由外向内传递热量(2) 突破3A.根据均温线确定最低气温值B.根据曲线弯曲程度判读温差变化幅度C.比较气温曲线判定温差幅度D.比较气温曲线特征判定一致性答案:(1)AB (2)C突破1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突破2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建议用时:45分钟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飞机平稳的飞行在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1、2题。
1.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 ( )A.有若干电离层方便通讯B.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C.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D.气温上冷下热,气流平稳2.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特点是( )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解析】1选C,2选A。
第1题,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所在的大气层,之所以适宜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高。
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部分。
空气密度极低近于真空是高层大气。
气温上冷下热,对流旺盛,不平稳。
第2题,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
水平运动显著的是平流层,无云层。
不是单独的上升运动显著或下沉运动显著。
2019年5月1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4.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解析】3选C,4选D。
第3题,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第4题,Ⅰ层为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Ⅱ层为平流层适合飞行;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Ⅱ层紫外线强烈,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加固训练】(2019·济南模拟)下图为大气层中臭氧源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进程与大气运动1.(2021广东文综卷)大规模的火山迸发能够形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迸发招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添加B.高纬度地域极光现象增加C.地球外表长波辐射增强D.抵达空中的短波辐射削弱解析:D 大规模的火山迸发喷出少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抵达空中的太阳短波辐射削弱,招致空中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加,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21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的现象。
某校气候兴味小组在十月下旬阴沉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停止逆温测定。
以下图为该小组屡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2—3题。
2.以下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画,正确的选项是( )A.逆温强度近空中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到达最大,后削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逝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3.形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缘由是( )A.大气吸收空中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2.A 3.C 2.依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到达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逝,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3.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由于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求一个进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空中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有关,与高度有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空中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2021四川文综卷)以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夏季等温线散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能够位于( )A.回归线左近大陆西岸B.40°N左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左近大陆东岸D.40°N左近大陆东岸5.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招致市中心( )A.降水的能够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能够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分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熄灭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4.D 5.A 4.由图读出该城市夏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40°N左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拟吻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随堂演练巩固对流层中的上升流会使飞机在飞行中颠簸。
导致对流层空气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下图中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完成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 3 000 —6 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 6 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 6 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解析】据图可知,①图中3 000米以下递减率大约为10 ℃/1 000米,远大于6 ℃/1 000米的垂直递减率,3 000 —6 000米的递减率约为8 ℃/1 000米,也远高于垂直递减率,故选B项。
【答案】 B2飞机可在5 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从①—④图可计算出,①③表示的递减率都大于垂直递减率,则这三处的大气运动显著,而④图0 —6 000米温差,只有35 ℃左右,递减率低于6 ℃/1 000米的垂直递减率,对流运动不明显,故飞机在此处5 000米高空可平稳飞行,选D项。
【答案】 D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D>C>A>B B A>B>D>CC C>D>A>BD C>D>B>A【解析】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A处的气压高于B处;近地面的气压分布与高空相反,即D处高于C处;且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故四地气压值的正确排序为D>C>A>B。
【答案】 A4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近地面大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即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故北半球大陆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即向北凸出。
【答案】 A课后作业夯基一、选择题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考点训练: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甲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2.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A.①减弱B.④增强C.③增强D.②增强3. 照片拍摄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D.12—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答案】1. D 2. B 3. B【解析】1. 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①>②的原因是大气对①能够吸收、反射、散射,从而对①起到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D正确,ABC错误。
2. 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阴天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增温保温,故B正确,ACD错误。
3. A、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增加④会提高土壤的温度,因此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通过增加④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故A错误。
B、7-8月,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天气,气温高、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
故B正确。
C、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有较强的保温功能,但却弃而不用,说明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为了要达到保温、防低温冻害的目的,因此不可能是11—12月。
故C错误。
D、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有较强的保温功能,但却弃而不用,说明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为了要达到保温、防低温冻害的目的,因此不可能是12—次年1月。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考点4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9·江苏马坝高级中学上学期期中)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大气受热过程]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答案 D解析图中①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⑦表示射向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D项正确。
2.[考向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的影响]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答案 C解析图中①表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故温度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故温度低,由此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C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和7月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3~5题。
3.[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答案 D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故D项正确。
4.[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10°~10° B.40°~60°C.70°~90° D.70°~90°答案 B解析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由图中可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气温最高,故B项正确。
5.[考向大气的垂直分层与气温]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答案 D解析对流层热量来源于近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越弱,气温下降得越快,故D项正确。
(2020·河北邢台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下图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考向热力环流的判断]据图可知,此时( )A.山谷气温较低B.山顶气压较高C.山坡降水概率大D.夜晚可能性大答案 D解析图示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风由山顶往山谷吹,可能为夜晚。
山顶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受重力作用沿山坡向下流动,山谷气温高。
山谷海拔低,山顶海拔高,故山顶气压较低。
气流下沉降水概率低。
7.[考向热力环流]与此现象类似的有( )①海陆风②湖陆风③城市风④太阳风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海陆风、湖陆风、城市风属于热力环流,与其类似;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与其不同。
故选A项。
(2020·贵阳摸底)下图为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8~9题。
8.[考向风向的判断]此时,乙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半球,附近气压北高南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
因此乙地的风向是东北风,故B项正确。
9.[考向风力的判断]此时,风力最强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 A解析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图中四地中甲地等压线最密,因此风力最大,故A项正确。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图一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二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完成10~12题。
10.[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升高,④增强 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 D.降低,①增强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由材料可知,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尘埃颗粒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增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温度降低,故D 项正确。
1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 B解析夏季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快,释放出的氨数量多,因此再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的尘埃颗粒更多,削弱作用更明显,故B项正确。
12.[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A.昼夜温差变大 B.海冰加速融化C.海水蒸发加剧 D.极地东风加强答案 D解析北极地区,大气的尘埃颗粒增多,白天气温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加强,昼夜温差减小,A项错误;温度降低,海冰融化不会加速,B项错误;温度降低,海水蒸发减弱,C项错误;温度降低,冷空气势力加强,极地高压势力加强,极地东风加强,D项正确。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
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5题。
13.[考向热力环流与降水]影响甲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热力环流C.植物蒸腾 D.大气环流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北京时间8~20时(白天)降水较少,21~8时(夜晚)降水多,甲地应位于盆地(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地区夜晚降温慢,气温较高,谷底的暖空气被山坡下沉的冷空气抬升,形成降水;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流上升,谷底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因为山坡和山谷温度不同形成的大气运动为热力环流,所以甲地降水量的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
14.[考向热力环流]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于甲地( )A.土壤水分条件较好B.气温日较差更大C.降水量较多D.地形较平坦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夜间降水多,夜间气温低,蒸发量小,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乙地白天降水多,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故A项正确。
15.[考向热力环流]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A.江苏省 B.甘肃省C.山东省 D.云南省答案 D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山区。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排除A项;根据降水量推测,该地降水丰富,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
读图回答16~18题。
16.[考向等压面的判读]图中A、B、C三点气压相比较( )A.P A>P C>P B B.P A<P C<P BC.P C>P B>P A D.P A=P C=P B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P A=P C=P B,故D项正确。
17.[考向气压分布与天气]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答案 D解析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
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A对应的近地面应是高压,B对应低压。
所以A近地面晴朗,B 近地面阴雨,D项正确。
18.[考向风向判断]C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 B.偏北风C.东南风 D.东北风答案 C解析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
结合前面分析,风由A吹向B,在北半球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判断,风向是东南风。
我国华北某地西北靠山,东南面海。
下图示意该地15日11时~16日11时近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9~20题。
19.[考向热力环流]据图推断,该地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是( )A.15日14时B.15日23时C.16日0时D.16日11时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15日空气相对湿度高,16日空气相对湿度低;相对湿度越低,空气中水汽量越少,排除C、D两项。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读图可知,在15日14时气温明显高于23时,A项正确,B项错误。
20.[考向大气的水平运动]该地15日23时~16日0时受阵风影响。
该阵风的风向与性质是( )A.西北风;暖湿 B.西北风;暖干C.东南风;暖湿 D.东南风;暖干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15日23时~16日0时,气温迅速升高,说明气流较为温暖;空气湿度迅速降低,说明气流较干,干燥气流一般由陆地吹向海洋,结合“西北靠山,东南面海”可知,风向为西北风,即气流顺山坡下沉增温,气流暖而干,故B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21~22题。
21.[考向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解析膜内温度高于自然状态下的温度,故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要小于无积雪时的温度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22.[考向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 C解析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②有较大变化;①②分别为丰雪年、枯雪年的温度日变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