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善养浩然之气
- 格式:docx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2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一则孟子〔先秦〕“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对“浩然之气”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文章的深入理解。
2. 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3. 教学PPT或其他展示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出本课的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Step 2: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Step 3: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和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Step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Step 5: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感悟文章。
2. 推荐一本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变化,看是否符合“浩然之气”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参考教学参考1214 075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参考重点、难点1.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养气学说以及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日病矣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贫贱不能移选文解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在第1则选文中,弟子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和公孙丑谈“知言”的部分,本教材的选文中没有选,只选了他谈“养浩然之气”的部分。
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以直养而无害”,有的学者理解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有的学者理解为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
此处取第一种说法。
“塞”指充满。
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
“馁”本指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朱熹认为,“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参见《孟子集注》)。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即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出其不意夺取的(也就是说,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
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孟子和告子的争论,这里不必给予太多的关注。
只要把握住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这就是“集义”,就是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1.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掌权,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能再次建立起来吗?”孟子说:“你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罢了。
有人问曾西说:‘你和子路相比,谁贤?’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问:‘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谁贤?’曾西顿时很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样卑微。
你为什么竟拿我同这个人相比?’”(孟子接着)说:“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为我会愿意吗?”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君主称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扬名,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孟子说:“凭齐国的条件称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我这个学生就更糊涂了。
凭文王的德行,寿近百岁才去世,尚且没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
现在您说起称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孟子说:“哪可以同文王相比呢。
从商汤到武丁,贤圣的君主出了六七个,天下归顺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难改变了。
武丁使诸侯来朝拜,统治天下,就像将它放在手掌中转动一样容易。
商纣距武丁的时代不算长,(武丁时代)勋旧世家遗留的习俗,及当时流行的良好风气和仁惠的政教措施,还有留存下来的,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这些都是贤臣,一起辅佐他,所以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失掉天下。
(那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还是在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所以是很困难的。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
’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
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
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含义;(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了解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2.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3. 体会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2. 儒家思想中“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背景知识、教学课件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实例分析(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浩然之气”的体现;(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5. 课堂小结(2)强调在生活中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吸收;(3)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卖被元军所俘。
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
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决心以身报国,丝毫不为所动,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
这首诗是他死前一年在狱中所作。
原文:正气歌南宋-文天祥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翻译: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古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翻译赏析文言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公孙丑问说):“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
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那浩然之气,与仁和义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ORg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
不要像宋人那样。
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
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
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夫子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
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
”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
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
’(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
’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
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
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
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意思1.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哎呀呀,这说的不就是要清楚明白自己说的话,还要善于培养那股正直浩大的精神气嘛!就像咱平时,说话得靠谱,还得让自己内心充满正能量,好比你坚持每天做好事,这就是在养浩然之气呀!2. 你想想看,“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正气嘛!就好像一个勇士,勇敢地面对一切,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像雷锋叔叔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浩然之气的体现啊!3.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怎么说话,并且培养高尚的品德呀!就如同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定地向前走,那股子劲儿就是浩然之气呀!比如运动员们努力拼搏,为了荣誉而战,他们身上不就有这种浩然之气吗?4. 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不就是要让咱说话算数,还要有那种大气魄嘛!好比面对坏人坏事,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正气呀!像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就是在展现浩然之气呢!5. 咱来理解理解“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哈,就是得会说话,还得让自己充满正义的力量!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放弃,努力攻克,这股坚持的劲儿就是浩然之气的一部分呀!比如那些学霸们,刻苦钻研知识,不也是在养浩然之气嘛!6. 哎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就是提醒我们要说话恰当,还要修炼自己的正直之气嘛!好比看到别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忙,这种善良不就是浩然之气的表现吗!像那些热心公益的人,他们就在很好地践行着呀!7.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意思就是要明白自己说啥,然后培养强大的精神力量嘛!就好像面对挫折不抱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有浩然之气呀!比如那些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不就是拥有浩然之气嘛!8. 大家想想,“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就是要让我们说话有分寸,还得让自己充满正能量嘛!好比在团队合作中积极贡献,为了共同目标努力,这就是浩然之气的展现呀!像那些优秀的团队成员,他们就是很好的例子呀!9.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实就是要咱好好说话,然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嘛!就像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比如那些坚持真理的人,他们身上不就有浩然之气嘛!10. 最后来看看“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明智,还要让自己有那种高尚的气质嘛!好比在生活中诚实守信,这就是浩然之气的体现呀!像那些老老实实做人的人,不就是在养浩然之气嘛!我的观点结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真的很有意义呀,它提醒我们要在言行和品德上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拥有浩然正气,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呀!。
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每每看到这一段句话,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满是激动与波澜起伏,万般感慨涌上心头。
浩者,白也,乃天地之气;浩者,盛大且刚直;然者,自然而然也;气者,为精神也。
孟子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兼有的概念表达了一种蕴涵于天地之间,能使万物运动变化而生生不息的能量。
这种能量称之为“气”。
一元之气,催生万物,日升月隐,潮涌波平、鸢飞鱼跃、草长花开。
万物流转不息。
人类源于天地,秉天地万物之灵气,故而天地精神乃人文精神之源泉与内核。
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通,故而转化为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人类用自己的思想实践天地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合,这是浩然正气的根本。
浩然正气是从凝聚着正义与道德的生命个体中展现出来的,他是大义与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一个人有了浩然正气做人格底蕴,就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最好的坚强与从容。
这是靠躯体的坚持与感情的倾注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理性的蔓延就像铁轨一样一样坚定。
这是《孟子》里边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根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概念。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广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身。
”通过孟子的论述,一个立体的大丈夫形象就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内心坚强,意志坚定,理念清晰,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人,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英雄。
写到这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跨越了历史的洪流,走过了时代的荒野和喧嚣的都市向我走来。
他用热血、笔墨以及珠玉之身诠释了浩然正气的真正内涵,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赫然选择了与国家一起共生死存亡。
他用自己的一腔壮烈化作了最最真实与震撼的唱响。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每次读到这一首诗,就感觉一股惊人的正气铺面而来,心中总有一股热血要喷薄而出,恨不能与如此英雄生在同一时代,看一看当年的他是何等的风采飞扬。
他用毕生的精力与忠诚写下的这首《正气歌》,为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不少的激励,这种精神境界,也成为了很多文人的人格理想。
国泰民安之时,是治国为民的辛劳与努力,是守护家国的抱负与理想,国难之时,是宁死不屈,与国同亡的壮烈与勇气。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用惊天地、泣鬼神、辉
映千古的“浩然之气”铸造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这种决裂、壮烈和高旷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抛弃苟且偷生的日子、憎恶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生活,憧憬圣洁而高尚的人生目标,竭力为人类的迈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道:“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也”苏东坡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以天地为心,以万物为友,以人间哀乐为怀。
他获得了与宇宙相对称的灵魂。
他周身沛然的浩然之气不可抑制,发之为美轮美奂的绝世妙文。
一个仲夏之夜,清风自江面徐来。
水犹与雾气相接,东坡与友人就着月光饮酒赋诗。
有箫声传来,如慕如怨,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东坡的心灵超越并解脱于世俗功利的羁绊。
水月交辉的优美、宁静、和谐在月光与波光的默契中又不期然地浸入了世人的性灵。
和谐的诗意从他的思绪中膨胀开来,成为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
东坡顿悟: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一夜的月光给百代之下的芸芸众生多少精神上的抚慰呀!体悟天地万物间的生命存在,认同宇宙生命,从而使生命得以净化,提升性灵,实现生命的真正回归。
这就是东坡的浩然之气对于生命的观照所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
人类诗意的本质不会泯灭,人类的灵魂亦永远期求着升华。
浩然之气维系着人类最美的文化艺术和最圣洁的精神,向失去信仰的、迷惘的人们发出友好而亲切的呼唤。
它是我们最后精神依恋之乡,是我们精神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