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伏羲简介上古时期三皇之一的伏羲的故事传说导语:伏羲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
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
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天水市是人伏羲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
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
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天水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龙城天水”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
伏羲:一个叫华胥的美丽的女人所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
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
简介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或称羲皇、太昊,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
为上古三皇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说文》:庖鼎(厨房里烹调的器具);庖厨(厨房);庖屋(厨房)。
做动词时“庖”表示“烹调”的意识又如:庖馔(烹调);庖脍(指脍、炙佳肴);庖霜(细切的鱼肉片。
因色白如霜,故称);庖膳(膳食);庖炙(烧烤肉);庖正(掌管饮食官);庖羞(喻执政之臣)庖厨páochú指厨师。
“牺”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伏羲”这个别名的含义,揭示出他是一个懂得用水与火烹调畜牧的人,原始时代利用的是自然火种)、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伏羲的别称。
《易纬坤灵图》:“苍牙通灵,昌之成运,孔演命明经道。
”旧注:“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孔则孔子也。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人物:伏羲氏古代人物:伏羲氏别名: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生地:山东济宁或甘肃天水等地(有争议)简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人物简介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写作伏牺,为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黄(帝)之祖。
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贡献成就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
这个雷泽据考证就在现今的天水市境内。
再后来,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
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
但兄妹成婚毕竟是很难令人接受的的,于是他们商量由天意来决定这件事。
怎样决定呢?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合,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
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天意成婚,人类从此得以延续。
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探索和研究。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
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
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
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
一、马。
马长八尺为龙。
二、蜥蝎、鳄鱼。
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
三、恐龙。
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
【名人故事】伏羲氏简介伏羲氏个人资料中文名:伏羲氏别称:宓羲、庖辕、皇羲、太昊、条叶辕性别:男出生地:甘肃天水所处时代: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民族:华夏族在位时间:一百十五年职业:上古时代首领成就:创造八卦,文字,渔猎,婚姻制度伏羲氏概述伏羲氏即伏羲。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同时他还是中医学的创始人,在中华民族追求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中,具有奠基和启蒙之功。
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他就是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和黄帝之祖父,就是女娲(也表示女娲氏)的哥哥并任丈夫,为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奉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奉为人文初祖。
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也就是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
伏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建都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一百十五年,因而伏羲被列为“三皇”(伏羲、神农、轩辕)之首,亦称人皇。
关于伏羲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在一些古代画像中,伏羲氏散发出外套,披上鹿皮,一派远古风范。
据说伏羲蛇身人首,与其妹女娲结婚,生儿育女,沦为人类的始祖。
由于人首蛇身就是图腾主义的痕迹,“蛇身”也就是“龙身”,故华夏民族存有“龙的传人”之说道。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封禅泰山。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办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二、伏羲女娲与龙、凤、虎图腾华夏儿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是由于当华夏族(炎黄集团)形成之时,他们确定了以“龙”为图腾的族源标志所导致的。
但实际上,在远远早于炎黄的伏羲氏部落就已经进入了龙图腾崇拜时代。
长期以来,由于受疑古主义者的影响,认为伏羲之事为神话传说,不是信史,于是把炎黄之前的两千年文明史一笔勾销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认为,华夏文明至少应有七千余年的历史,作为龙族第一代祖先当推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这里,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华夏儿女不仅为龙的传人,同时也是凤、虎、龟的子孙。
民间口头传说与史籍记载的传说均有伏羲为“龙种”之说。
羲皇故里天水一带流传的神话传说《葫芦娃》中说:伏羲由其母与龙神相配所生,其妹为女娲。
龙神是先知先觉者,伏羲和女娲生下几年后,龙神知道天下要发生大洪水,便要带伏羲母到天上去,临行前把一只葫芦交给伏羲和女娲。
不久,果然一场漫天洪水暴发了。
兄妹俩摇身一变,成为两条小龙钻进了葫芦,顺水飘荡。
不知过了多久,洪水总算过去了,他二人从葫芦里爬出来,放眼一望,天下再没人了,于是就用泥土捏人,这下惹怒了地母,没办法之下,兄妹便结了婚,成了夫妻,繁衍人类……这则神话告诉我们,伏羲和女娲的父亲是龙神,他们为龙种之后,其自身亦为龙。
从神话形态与性质来讲,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产生于制陶时代,最迟不晚于原始社会的中期。
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同构思想成为原始思维的主要特点。
本神话中,人与龙的相配及人变为龙的情节,完全与这个时代的观念及思维特征相吻合。
史籍中记载的有关伏羲与龙的内容相当丰富。
《列子》:“伏羲女娲,蛇身而人面”。
《左传·昭公十七年》,其文云:“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晋)杜预注:“太皞伏牺氏,风姓之祖也。
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也。
”(唐)孔颖达疏云:“太皞以龙为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玄中记》:“伏羲龙身,女娲蛇躯”。
伏羲,风姓。
龙图腾的起源作者:张集青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3期图腾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流传至今,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但是在世界众多的图腾文化里面,以汉民族的龙图腾最为神秘。
关于龙图腾起源的传说也特别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最近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龙图腾起源于熊图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依据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华民族先民崇拜熊图腾,龙与熊有着直接的关系,龙的身上体现出熊的特征,用熊图腾一说可以解释龙的起源。
(二)以蛇为原型的综合图腾说。
闻一多《伏羲考》:“它(引者注: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三)马说。
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龙源于马。
”《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
”(四)鳄鱼说。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1989年):“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
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
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五)云神说。
何新《诸神的起源》(1986年):“云从龙。
”“召云者龙。
”(引自《易传》)据《淮南子·地形训》:“黄龙入藏生黄泉。
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学号:1361010704姓名:周颖怡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时代,人们把龙当成了是神威和力量的象征,对其加以崇拜,又由于吉祥观念的驱使,人们把龙奉为吉祥神物,加以信仰、礼奉,并给与各种形式的表现。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与中华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不管是在建筑、服饰、瓷器、雕塑、绘画等都有龙纹的特殊文化。
下面我想主要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龙纹的形成。
原始氏族社会,先民本能地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与大自然的各种灾害、猛兽与氏族之间不断进行生存较量,为了便于识别,每个氏族都确立用一种图样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族徽,也就是氏族图腾。
在氏族社会中,古人崇拜大自然,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的东西,这种物种就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于是就把大自然中的各种强者的神物形象画在旗帜等物体上,以求其保护和精神上的寄托。
图腾还有用来显示自己氏族强大的作用,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大的氏族征服吞并了其他氏族,同时也吞并了这些氏族的图腾纹样,选取某些优秀的部分重新组合在自己的图腾纹样中。
如以蛇纹为图腾的氏族逐渐强大起来,吸取了其它图腾的鹿角、鹰爪、鱼尾等,经过不断变化,就形成了龙的原始形象,也就是原始龙纹。
2.商周时期——龙纹真正形成。
原始龙纹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大约是在商周时期。
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商周时我国青铜制造业发达,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
青铜器作为沟通各种神灵的礼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义,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更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各种灾害。
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虽然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十分丰富,但以龙作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最早只见于商代后期,而商代中期的陶器上仍然用龙纹装饰,可见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应源于陶器。
龙的历史演变过程龙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图腾崇拜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已经有了自己的祖先形状,这表明龙的产生实际上与当地氏族祖先尊敬和敬畏的动物直接相关,并与当地生存的动物种群有关。
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
例如,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
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神灵崇拜阶段:在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的时期,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
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
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在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
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
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龙的形象也经历了由初级形态到具像化的演变过程。
在初级阶段,龙的形象更多是一种有明确头和身体的一种蛇状的龙。
到了成形阶段,龙的形象已经出现了后世所有的一些环节,如角、鳞、爪、尾、鼻、鬣发等,这些环节在之后被不断的丰富和改变。
至南北朝开始,龙形已经非常的成熟,大量的圆雕和高浮雕开始出现,表现手法也趋于娴熟。
到了唐朝,龙的形象演变成一个高峰期,龙吻细长,顶部收尖,鼻孔的形态开始出现牛鼻的状态。
总的来说,龙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神灵崇拜,再到与帝王崇拜和印度龙崇拜相结合的过程,同时龙的形象也经历了由初级形态到具像化的演变。
■ 文 宴池伏羲文化即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华本源文化,具有其精神实质的龙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远古文明的缩影——伏羲文化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
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
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龙师。
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祝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伏羲传说世界蛮荒,混沌初开,一个叫伏羲的东方夷族部落首领,为了寻找一片适宜繁衍生息的地方,便带着他统一了的部落子民从干旱、荒芜的成纪(今甘肃天水),沿黄河而东下。
这支队伍浩浩荡荡,跋涉数千里,餐风宿露,终于来到了一个水美土肥、树茂林密、水中有鱼、林中有禽兽、土地上丛生着可以裹腹的植物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这儿丰衣足食。
这儿有丘陵,洪水来了,祖先们就到丘陵上居住。
这里还有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湖泊,这个大湖泊一万六千多亩,比著名的杭州西湖还大一倍。
湖像一条盘旋的巨龙,紧紧地包围着陈州城。
城西北的一面叫西柳湖,像巨龙的头,城东北的大面积湖面叫东柳湖,像巨龙的身躯,城南的湖面叫南坛湖,像巨龙的尾巴。
伏羲和他部落的子民们就沿湖居住了下来。
这儿就是宛丘。
伏羲在宛丘建立了他的都城,他以龙纪官,自号龙师,宛丘就成了龙都,他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龙子龙孙,这些龙子龙孙繁衍生息,再繁衍生息……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就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
据传说,伏羲时代,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结为夫妻。
各位指导老师,各位育心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上次跟大家聊到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往往会想到易经中所提到的包牺氏,我们都知道,包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伏羲出生之迷》。
伏羲是如何出生的?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
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综合以上古籍记载,伏羲出生的情节大致是: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不知不觉感应受孕,而且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华胥氏,传说是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领,华古字通“花”,陆思贤先生说:“华胥也即…花醢‟,今言…花蜜‟,华胥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也许是说华胥氏是个美丽的女子。
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过“胥”、“雅”、“夏”等古字相通,据此,“华夏民族”可能最早就源于华胥氏了。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古籍中把故事讲得很神乎,华胥氏踩个脚印,就怀孕了。
说到踩个脚印怀孕,历史上无独有偶,周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
中国龙图腾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
《说文》: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鳞虫”即水蛇、鳄鱼之类。
龙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
龙的形象相当泛化,但标准的龙形体现在帝王身上:伏羲女娲人首蛇身。
“蛇身”即蛇形纹身,是古越族习俗。
后世帝王不再纹身,但黄袍上的龙还是细长蟠曲的蛇形之身。
《说文》:南蛮、东南越,蛇种。
《路史》:三皇蛇身。
《乙巳占》:越云如龙。
这些记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来源于越文化的蛇。
自古龙凤连称。
龙为雨,凤即风。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
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
其声如戛铜盘。
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也许记住它,你也可以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呢!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皋陶谟》:“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左传·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中国龙诞生的故事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
《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
”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
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
《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广雅》记载,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历史渊源】自古以来,龙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其实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
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
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
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
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在敦煌遗书中,有题为《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的问答体残卷四件,伏羲、女娲之所以能在洪灾中存活,是由于他们“衣(依?)龙上天”(穿龙衣或攀龙身上天)的缘故。
伏羲女娲为洪水后各民族的新一代共同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
伏羲的神话故事有哪些伏羲是"三皇"之一,他曾经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来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
当时的古人就用这些符号来记载生活里发生的各种事情。
传说中,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耕田狩猎,为原始渔业、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伏羲钻木取火,教民熟食;豢养牺牲,驯服牛马;教民养蚕纺织、制定嫁娶礼议;制作琴瑟,创作音乐,建造“建木”天梯,通天上人间;观天察地,演变八卦。
传说,伏羲是雷神和人间极乐国王的女儿所生的儿子,他的妹妹就是女娲。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女娲也是人类的始祖,至今仍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
《太平御览》引言:女娲氏,风姓。
会制作牺牲祭品,有厨艺。
蛇身人首。
也叫女希,是女皇。
而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也记载:伏羲死后,女娲继位,成为女皇。
神话故事和历史文献记载都明确的说明伏羲与女娲是兄妹,对于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关系应该是确认无误的。
如《风俗通义》有言:“女娲,伏希羲之妹。
”又有《春秋世谱》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
”从这里看伏羲与女娲确是夫妻,那他们是怎么从兄妹变为夫妻的呢?在唐末李元的《独异志》中记载最祥:“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
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涨,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个葫芦瓢里,幸免于难。
等到雨停水退,他们从葫芦瓢里走出来后,世界上已杳无人迹一个仙人对他们说:“这世界上已没有人了,你们结为夫妻吧不然人类要灭种了。
”他们没有同意,因为过去听老人说过,亲兄妹不能结为夫妻。
他们向前走去,一只乌鸦飞来,劝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很生气,砍下了乌鸦的头说:“如果你能接活,我们就结为夫妻。
”刚说完,乌鸦的头与身又连在一起,呱呱叫着飞走了。
伏羲阴阳八卦龙
伏羲阴阳八卦龙是中国古代神话宇宙世界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中的经典之作,充满了精彩的想象和文化内涵。
据传,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之一,被称为“人皇”,同时也是最早的帝王之一。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现在的淮阳),封禅于泰山,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氏。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始创八卦台,在此设台作八卦,仰观日月星辰之象,伏察地内山川陵谷之形,揭示天地阴阳,世间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伏羲认为,最原始的物质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宇宙的变化用八卦图形来表示,这些八卦象征了天地之道和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和变化,通过理解八卦,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且可以运用八卦来预测未来和指导生活。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想象和思考,伏羲阴阳八卦龙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并且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界相处和生存,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元素,同时也蕴含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别婚姻,纯正血统。
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
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满意回答2008-06-01 09:51伏羲和女娲是兄妹。
,古代传说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
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
” 《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
”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至于他们是怎样由兄妹而结为夫妻的,李冗的《独异志》中讲了这么一则神话: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涨,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个葫芦瓢里,幸免于难。
等到雨停水退,他们从葫芦瓢里走出来后,世界上已杳无人迹。
一个仙人对他们说:“这世界上已没有人了,你们结为夫妻吧,不然人类要灭种了。
”他们没有同意,因为过去听老人说过,亲兄妹不能结为夫妻。
他们向前走去,一只乌鸦飞来,劝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很生气,砍下了乌鸦的头说:“如果你能接活,我们就结为夫妻。
”刚说完,乌鸦的头与身又连在一起,呱呱叫着飞走了。
可是伏羲兄妹仍不肯结为夫妻,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观音娘娘。
观音娘娘劝他们结为夫妻,并说这是天意,他们不信,观音娘娘说:“你们各去一个山头,各燃一堆火,如果两股烟能合到一起,就说明天意要你们结为夫妻。
”他们照做了,果真两股烟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就结为夫妻了。
后来,他们生下了一个怪胎,是一个肉团。
他们很难过,但观音娘娘教他们把肉团剁碎,撒向大地。
他们把它撒在山岗上,就长出了瑶人;撒在平原上,就长出了汉人;撒在山边和圩边,就长出了壮人……伏羲文化节[1]天水伏羲文化节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典礼的群众性节庆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而天水就是伏羲的故乡。
上古小讲堂:凤图腾的由来凤图腾的由来前面我们讲过,龙图腾源于上古的伏羲部落,是伏羲结合其他部落的多种动物图腾形象所创。
而说到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图腾——凤。
一直以来都有“龙凤配”的说法,但其实二者之间还有更深的渊源。
创立龙图腾的伏羲,也被称为“太昊(皞)”,为三皇之首;而凤图腾的创建者为“少昊”,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太昊”和“少昊”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老李”和“小李”,两人之间可不是父子关系,少昊金天氏乃是黄帝与元妃嫘祖的长子。
少昊名为玄嚣,在年幼时很早便被黄帝送去东夷集团的凤鸿氏部落中历练,而后娶凤鸿氏之女为妻,成为凤鸿部落的首领,从此少昊便有了属于自己的部落。
都说虎父无犬子,在黄帝和嫘祖的悉心教导下,少昊终于成为了整个东夷部落的大首领。
于是,就如同龙图腾的诞生,少昊将原先东夷大联盟中诸多部落的飞禽图腾融合为一体,凤图腾由此而生。
少昊之政有趣的是,少昊以凤鸟立制,简单说就是给各类鸟儿委以官职,例如燕子、伯劳、鹦雀、锦鸡掌管四季;鹁鸪因孝顺而掌管教育,鸷鸟因凶猛而掌管军事,雄鹰因威严而掌管法律等等,不同种类的鸟儿各司其职。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想到“爱鹤失众”的卫懿公。
虽然同是飞禽,但这位卫懿公与少昊却有着云泥之别。
这就像在阪泉之战中黄帝驱使熊、虎、貔貅等猛兽参战一样,更符合史实的说法是这些动物指代的都是部落或氏族的图腾,因为无论是黄帝所驱使的,还是少昊所任命的,都极有可能是以这些生灵为图腾的部落。
这与“人畜不分”的卫懿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华夏民族凤图腾在少昊时期达到了鼎盛,而在此时以龙为图腾的伏羲部落依旧存在。
我们都知道凤者为雄,凰者为雌,龙凤本不是一对,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龙”、“凤”两个部落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联姻,使得凤凰“雌”化,才有了今天“龙凤配”的民俗。
而少昊之所以和太昊称谓如此接近,是因为太昊伏羲氏教会人们品行教化,注重德行,而少昊在道德品行上对人的教化并不落后与太昊,代表仁善、祥瑞的凤图腾便是最直接的体现。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
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
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
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
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
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
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
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
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
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
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
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
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
一、马。
马长八尺为龙。
二、蜥蝎、鳄鱼。
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
三、恐龙。
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
距今4500-3900年前,汾水流域分布的龙山文化陶类型中,出现了以蛇为原型的原龙纹。
在河南濮阳漳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中,又发现了以鳄鱼为原形的蚌塑原龙纹,距今6460年。
另外辽河流域5000年前的先民创造了以猪为原型的原龙纹。
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江苏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又有以虎为原型的原龙纹。
原龙纹虽然都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但它们的含义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这些原龙纹都不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动物形象,而是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
它们都起着沟通天地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作用。
这些原龙纹在长时期的并行、并存之后,全部相对稳定地延续到商文化中。
但是,以这六种原龙纹的原型来说,蛇、虎、鱼、鲵鱼都于伏羲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不妨说,伏羲氏,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
当然我们也就是羲皇子孙,龙的传人。
至于炎、黄,本身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是羲皇子孙。
伏羲的姓氏、帝号由于古书记载的不统一,伏羲氏的身世有许多谜。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记》中讲:“太皞庖羲氏,风姓”,又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
太皞,在先秦书中,又作太昊。
最早的文献中太昊和伏羲是分开的,没有同时出现,战国末年的《世本•帝王世系》开始连称。
太,也就是大。
昊,明亮的意思。
大而明亮,暗示伏羲氏功盖千秋,如同太阳之与万物。
庖牺为部落名,相付伏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
伏羲时代,人们开始把野生的猪、狗、牛、羊驯化并圈养,什么时候想吃或者给自己的祖先做祭祀的供品,才拉出来宰杀。
并且,伏羲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以前生吃的东西就可以做成熟食。
同时也发明了制陶,先民再也不用喝生水了。
伏羲氏在饮食条件和习惯的改善上做也了巨大的贡献。
“庖牺”又写作“包牺”,包字小篆为,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包,像人怀孕,巳在甲骨文中像小孩形。
则庖又含有生殖的意思了。
伏羲氏又称宓羲氏,虑牺氏。
古文中宓为严密的“宓”。
虑为伏牺之“虑”,即伏字。
汉魏以来借宓为虑,就混淆了。
司马贞说:“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
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发明了网罟。
网是用来捕鱼的。
罟的作用是先挖一个大坑,然后用罟覆盖,再铺上树枝树叶,把野兽从山上赶进这个陷阱,最后捕杀。
或者张网于树上,捕抓鸟雀。
宓,从文义上讲,宝盖头和必字的“X”像渔网一角,里面的点似乎可以表示捕获的猎物。
这样解释,句意虽然通顺,但和宓字的古义相背。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宝盖头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组成,八为左右分开,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丝绳的箭,射出后还可以收回来,表示男性生殖器。
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义。
中国的姓氏,凡是从母系氏族来的姓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姚、姒等等,伏羲氏风姓,没有女字旁。
这并不是说伏羲氏不是从母系氏族而来,而是伏羲氏做为最有影响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关健,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更高阶段。
因此,相对于其他父系氏族来说,伏羲氏的创始意义更大。
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风一吹,万物开始复苏生长,风姓也有殖的含义。
因此,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创始人。
《周易》中讲到,八卦可以代表一个家庭。
乾、坤两卦分别为父、母,震、坎为长子、次子、三子,巽、离、兑为长女、次女、三女。
父母年岁已大,已不具备生殖能力,不能繁衍后代。
坎、离、艮、兑尚未长大成人,只有作为长子、长女的震卦和巽卦,也就是雷和风的结合才能繁衍后代。
在古文献中,伏羲氏的母亲为华胥氏,华胥风姓,华胥履迹于雷泽,雷泽有神为雷公,雷公相薄而生万物,又于八卦生殖之说暗合。
可见,伏羲氏风姓,实在是暗示伏羲是中华远祖中第一位男性始祖。
龙文化——龙源周口:一、伏羲与龙太昊伏羲是中华龙的鼻祖,龙的传人。
先秦典籍记载,太昊伏羲“龙形”“蛇躯”“鳞身”;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伏羲、女娲亦为“蛇身人首”,是龙的形象。
在清代乾隆时,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发掘出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画像,其中有“蛇身人首”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像(《武梁祠画象•卷一》)。
早在西汉时期,鲁恭王所建灵光殿里,也刻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壁画。
鳞身也好,蛇躯也罢,都是说的是“龙形”。
本世纪,又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诸如:在河南新郑县出土的*腹花纹(见《新郑彝器》);滇东北昭通出土的东汉石棺(孙太初《云南古代画象石刻》,云南《学术研究》1963年5期);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浮雕(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公社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重庆沙坪坝出土的东汉石棺(常任侠《重庆沙坪坝画象石棺研究》《时事新报》渝版《学灯》第41期);陕西咸阳出土的北周石棺石刻(《陕北东汉画象石刻选集》);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代绢画(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考古特号》第3号,中国科学院1952年印)。
这些石刻画象均类似西汉鲁灵光殿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像,变证明了伏羲、女娲是“龙”,是“龙形”。
从人类发展史考察,人的形体从离开动物界发展成为万物之灵长,人兽已有了严格的分野。
人就是人,兽就是兽,人的形状不应当是半人半兽的形状。
但从文献记载、画像石刻、绢画,人类学故事传说、伏羲和女娲却为“蛇身”“龙形”。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到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无不接过太昊伏羲的龙图腾主义而龙袍加身,自称为“龙”,为“真龙天子”。
二、龙的出现太昊伏羲故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史称“龙都”。
伏羲定都淮阳后,国家井井有条。
后来,黄河中出现了一个马身龙鳞生着双翅的怪物,人们都十分惊奇地报告给伏羲,伏羲看后认定是匹龙马,说龙马出现是“文明之兆”。
因此,他就把部下的官员都以“龙”字命名。
如命朱襄为飞龙氏,让他造书刻字;命昊英为潜龙氏,让他作甲历、计年月,分昼夜,标明东、西、南、北、中五方;命大庭为居龙氏,让他主管建造房屋、烧制陶器;命混沌为降龙氏,为民灭虫除害,驱赶猛兽;命阴康为土龙氏,负责耕种田地,发展农业;命栗陆为水龙氏,掌管疏浚河道,繁殖草木。
又命春官句芒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龙的图腾就此诞生,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
在早期的文献中,《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曹植《女娲画赞》说:“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楚辞•天问》说:“登立为帝,谁首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乎?”屈原被流放在外,看到王庙伏羲女娲异常人的壁画像,感到奇物,发出“孰执匠乎”的感叹。
所以汉代王逸注中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孰制而图之乎?”这些简单的记载,佐证了在战国之前,伏羲、女娲人头蛇身的龙的传说已经风传,汉承先秦之说,除王逸所说的“女娲人头蛇身”之外,还有王文考(延寿)在其《鲁灵光殿》中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灵光殿是鲁恭王余的建筑物,赋中所描写的是类似武梁祠刻石壁画。
从恭王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间,殿字几经修茸,但那伏羲女娲画像不曾变动,可见其神而渊古。
晋人王嘉《拾遗记•卷一》中记:“春皇春,庖牺王别号……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发垂委地。
”卷二中又说禹开凿龙门,迷失路径而见一神,“蛇神待侧。
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
”蛇身这神即羲皇。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女娲氏代立,亦风姓也。
……亦蛇身人首。
”三、周口与龙龙都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
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死后,葬于淮阳。
其妹女娲代理首领。
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
当时野兽渐少,人口渐多,常常食不果腹。
神农就领导先民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
夏代,陈属豫州。
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
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
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
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
龙湖《诗经》《东门之池》中的“池”,指的是陈城东关湖,《泽陂》中的“陂”泛指陈城龙湖东关湖。
那时候,湖内有蒲有荷,遍生嫩蒲荷花,已是人们观光赏心之地,是年轻男女情侣们相聚倾心之所。
《诗经》是一部春秋民歌总集,从记载看,说明了龙湖东关湖历史之悠久,在西周时代就有东关湖了。
1986年,龙湖东关湖滩上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陶片、陶器、木炭;1994年,龙湖东关湖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和铜方壶等,*是帝王贵族洗手或饮酒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