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布老虎布老虎图腾老虎
- 格式:docx
- 大小:686.07 KB
- 文档页数:13
96SHEJI设计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
有人认为它有八九千年历史,从考古实物看,至少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就出现了虎文化,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的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发现的龙虎图案便是最好的说明。
一、 虎图腾文化的起源中国彝族的史诗中,有一首记载了天神造天地的创世神话传说,它即《梅葛》。
《梅葛》中说:“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时候没有地。
”天地是由格滋天神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造的。
当天地刚产生时,“天地间的万物是虎尸所化生的”。
天神造好了天地却稳不住,无奈之下,造天的五个儿子得到天神的启示,找来世间最猛的老虎,用虎的“四根大骨作撑天的柱子”,用虎的“肩膀作东南西北方向,才把天撑起来了”,使天地稳定了。
天地造好后,却什么也没有,神又将剩下的虎继续尸解,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变雾气,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中国传统虎图腾文化与民间布艺文/王珍慧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民间布艺中涉及到虎图腾文化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布老虎、虎头帽、虎头鞋、老虎枕、虎围嘴等等。
布艺品的艺术语言和神秘的民俗符号,充满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虎皮做地皮,排骨做道路,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
从此才有天地万物、山川河流及矿物、动物和植物。
从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在人类历史初创时期的创世的心理意识:虎是主宰万物之主,是创造万物之神。
有了虎,世间一切无法解决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而且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万物亦应运而生。
这就打上了彝族虎宇宙观的烙印,阐明了虎创造天地和诸物的起源学说,从而产生了朴素的虎图腾文化。
以上只是关于虎图腾文化起源的一种神话传说。
就实物而言,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发现的蚌塑龙虎图形,堪称为“天下第一龙虎”或“中华第一龙虎”,可视为第一代文化虎和虎文化始祖。
文/白英目光射日斑尾摇,逞世杨风步若猫,不住深山蹲炕角,宁家护院驱魅魈。
黎侯虎憨态可掬的形态,色彩鲜明的装扮,简单质朴的工艺,虎虎生威的造型里积淀着千年的智慧,虎气腾腾的意象中凝结着岁月的洗礼,虎头虎脑的可爱中蕴含着匠心的巧思。
黎侯虎作为黎城民间手工技艺的缩影,集刺绣、布艺、剪纸、书画于一身,汇历史传说、图腾崇拜、信仰审美为一体,带着万千百姓渴望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传承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大地太行山中。
从1998年黎侯虎登上戊寅年生肖邮票,到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只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中国第一虎”已蜚声海外,名扬世界!一只有颜值的虎从山西省长治市到黎城县,高速公路驱车只需20分钟,这是一处坐落在大山中的小城,地处晋、冀、豫千年布艺黎侯虎古老图腾焕生机三省交界处,依两漳(清漳河、浊漳河)而卧太行。
县城一角,新开发的黎侯古城虽然是一处商业中心,但这里曾经出土的西周黎侯国君墓文物考证出,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今天黎侯虎的传承地之一黎城县北桂花村,距县城仅几公里,这是一座典型的太行山小山村,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秀美而宁静。
农家小院,一畦菜地,几位妇女黎侯古城裁剪剪“王”屋中闲聊,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中,一只只布艺黎侯虎在她们指尖上的编缝剪绣中逐渐成形,这就是李小梅经营的专门制作黎侯虎的公司。
家里的客厅就是公司的展厅,三面墙都是展柜,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黎侯虎。
而屋子和院子,就是公司的生产车间。
在李小梅的带领下,村里的妇女们凑在一起做着手里的活计,有的在剪样,有的在缝合,有的做眉眼的小部件,还有的在做最后的整形和包装。
她们手中诞生的黎侯虎,四蹄直立,昂首挺胸,敦厚健壮,憨态可掬;粗、短、胖的肢体造型,既有虎的威风,又有虎的可爱,透着简约美和质朴美。
李小梅是位年轻的“70后”巧手,长发披肩,穿着精致,一副眼镜架在鼻梁。
文质彬彬,斯文儒雅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奇绝民间(12)——⼭西布⽼虎⽼海诗赞:祖辈先⼈灵光现,岁运吉祥指掌间;虎鞋虎帽⼩虎娃,撑起晋⽔⼀⽚天。
布⽼虎是⼭西民间玩具的传统题材。
提起⽼虎,⽆⼈不惧。
古⼈⽈:“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魅。
”但民间玩具中的虎的形象却总是憨⽓可爱。
民间艺⼈对它有⼀种特殊的感情,借助它的威⼒把⾃⼰制做的虎当做勇敢、强悍、吉祥之物。
⽤虎的形象传递爱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希望和眷恋。
⼭西民间玩具是造型粗犷、质朴、⽣动优美,注重装饰性,⼤胆取舍细节,⾼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乍看来是那样笨拙,姿态不符常情,结构不合⽐例,边⾓没有规则,但这⼀切不但没有减弱,反⽽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健、浑厚,更显得古拙粗犷,⽣机勃发,舒展奔放。
粗犷的外观不觉粗糙,稚拙的外表更富韵味,静中有流动和节奏感,使内在精神更加凝重集中。
⾊彩在⼭西民间玩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玩具以“喜庆、吉祥”为主题,因此,以它红⽕、热烈、艳丽的⾊彩⽽⾯世。
鲜红的虎⾝上着以青⾊梅花,尾巴⼜是黄⾊艾叶,红头上⼜有两只绿⽿朵,在明快的⾊调中,黄中有紫,红上叠绿。
民间艺⼈不是再现⾃然⾊彩,⽽是突破了⾊彩透视原理和时空观念。
这种⾊彩观念与古⽼的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相联。
“天有⾦⽊⽔⽕⼟,⾊有青红⿊⽩黄”,民间称其五⾊为正⾊。
玩具上,⽩底施以青红相间的花纹,⿊质上涂以黄、红、绿的点缀,简明⽽醒⽬,浓艳⽽谐调,依据⾃然⼜超脱⾃然,这种健康朴素的⾊彩观,充满着热情和活⼒,具有⼀种震撼⼈⼼的感染⼒。
布虎玩具在⼭西随处可见,形象各异,千姿百态。
⽐如:绛县的布虎系列就有⼆⼗四种之多,虎头鱼尾、虎头蛇尾、虎头⽯榴尾、独⾓兽……芮城县的狮虎头⾝镶嵌,晃头摆尾;雁北地区右⽟左云、怀仁县的布虎肥头⼤⽿,胖圆的⾝躯;晋南、万荣、稷⼭的布虎,⼤部分是柳叶眉、核桃眼,⼩⼩的嘴巴,胡须⽤绒⽑制作,其背上多做装饰,尾细长且弯曲上翘;晋北的布虎浓眉⼤眼阔嘴,须⽑多为描画,线条豪放,尾粗直。
浅析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山西布老虎手工艺是山西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色。
布老虎是一种用布料制成的虎形玩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艺术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布老虎手工艺逐渐受到了冲击,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手工艺成为了现实问题。
本文将就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起源于山西省昔阳县及其周边地区。
布老虎是当地人民在农闲时制作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需要经过设计、剪裁、缝制等多道工序,工艺复杂。
布老虎手工艺品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富有浓厚的民俗特色,成为了山西省的传统特色之一。
布老虎手工艺在过去是当地农村儿童的主要玩具之一,孩子们利用布老虎进行游戏娱乐,寓教于乐,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文化内涵。
布老虎手工艺也在民间传统节日和婚庆仪式上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山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布老虎手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很多老手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对这一手工艺的认知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减弱,导致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保护山西布老虎手工艺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布老虎手工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老手艺人的传统技艺传承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建立布老虎手工艺传承基地和博物馆,为老手艺人提供一些适当的生活保障和技艺传承的场所。
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并关心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宣传和展示布老虎手工艺,提高人们对这一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和了解。
民间力量也是保护布老虎手工艺的重要力量。
鼓励传统手工艺爱好者参与到布老虎手工艺的制作和传承中来,并推动其走向市场,帮助其实现商业化运作,提高其经济效益,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山西布老虎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自山西省的民间手工艺传统,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
布老虎手工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织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品逐渐失传。
传承与保护山西布老虎手工艺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历史山西布老虎手工艺起源于山西省的民间手工艺传统,据史料记载,布老虎手工艺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至今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古代,布老虎被当作避邪之物,人们相信布老虎有驱邪祛病的作用,因而布老虎手工艺在当时被广泛制作和使用。
布老虎手工艺以其独特的纹样、精湛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传承至今,已成为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成品。
需要选择上等的棉纱和丝线作为材料,然后通过纺织、织布等工序,将原材料加工成布料。
需要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通过刺绣技术绣在布料上,并使用特定的染料上色,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布老虎作品。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借助传统的手工织布工艺和绣花技术,耗时耗力,并且需要工匠对传统工艺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经验。
山西布老虎手工艺被誉为工艺品中的“艺术品”。
三、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山西布老虎手工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一种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艺术品。
布老虎代表了人们对祥瑞和平安的向往,被认为有驱邪祛病的作用,因而在古代就被广泛用作护身物。
布老虎图案也融入了山西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故事,充分展现了山西丰厚的文化底蕴。
山西布老虎手工艺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山西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四、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现状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山西布老虎手工艺逐渐失去了它的生存土壤,风光不再。
现如今,制作布老虎的技艺已经失传,愿意从事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浅析山西布老虎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山西省的布老虎手工艺是古老而有趣的传统手工艺品种之一。
山西省米脂县的布老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之一,由于它的可爱形象和强大的吸引力,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布老虎制作需要经验和技巧,每只老虎都独一无二,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都有所不同,每只老虎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灵魂。
因此,在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种的制作中,需要实地培训和传承。
布老虎是由特制纸张、稻草和绳索制成的,制作流程十分繁琐。
制作布老虎首先要准备稻草骨架,然后将稻草缠绕起来,最后用纸张覆盖。
布老虎的制作需要用到附近森林中的姜松纸和稻草,所以制作布老虎的成本较高。
从制作原料到最终成品,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保护布老虎这种传统手工艺品,米脂县从多个方面开展了保护和传承工作。
米脂县政府在2010年制定了专门的布老虎保护计划,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布老虎手工艺。
首先,政府组织了专业人士和老师为当地的手工艺师实地培训,并为学习布老虎手工艺的新手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当地政府在推广布老虎工艺品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如举办展览、举办比赛、推介品牌等,为当地手工艺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
最后,当地政府还加大了布老虎手工艺产品的法律保护力度,并定期开展排查,防止抄袭和损坏等现象。
总之,布老虎手工艺品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种面临消亡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和传承人士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们。
文化·非遗CULTURECloth Tigers in Huang County 黄县布老虎文/遇颖在烟台,经常会看到有布缝的小老虎流通,这些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大小不一、形状各样,看着虎头虎脑、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人们会冠以地名称呼这些玩偶“黄县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2008年6月7日,布老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县布老虎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
图/张莲The cute Huang County cloth tigers are very adorable.黄县布老虎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黄县(今龙口)廒上村、中村、北皂前村、南山村等西部沿海地区和东南山区一带,制作者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
人们缝制布老虎,是因为虎是驱邪避灾和平安吉祥的象征。
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树枝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
树下有兄弟两个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武艺高强。
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看管好桃树。
通过他俩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桃树长得枝繁叶茂。
眼看着桃子就要成熟了,一群恶鬼冲上山来,企图抢摘桃子。
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
打翻一个,捆住一个,老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
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
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震,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是坚强、勇敢的象征,被祖先视为神兽。
此外,在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
因此,虎形器物常被人们用来避邪。
烟台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山东布老虎布老虎介绍布老虎是旧时孩子最普遍的一种玩具。
老人们企盼百兽之王能护佑孩子百毒不侵,健康成长,虎虎有生气,反映出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
这些出自村妇巧手下憨态可掬的布老虎,伴随每个乡村孩子的童年在浓浓爱意里随岁月流走,而作为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代表,不同地区的布老虎也反映出不同的装饰和姿态。
山东布老虎 布老虎是旧时孩子最普遍的一种玩具。
老人们企盼百兽之王能护佑孩子百毒不侵,健康成长,虎虎有生气,反映出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
这些出自村妇巧手下憨态可掬的布老虎,伴随每个乡村孩子的童年在浓浓爱意里随岁月流走,而作为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代表,不同地区的布老虎也反映出不同的装饰和姿态。
山东布老虎的特点山东境内的布老虎色彩多以红、黄色为主,黄、红色也是我国北方传统文化中喜庆和吉祥的颜色。
但沂水布老虎在色彩上却不拘泥于黄、红两大主色调,也用黑、青、白、花、蓝色土布及蓝印花布料。
色块对比强烈,热烈明快,使得整个布老虎形象鲜明生动。
潍坊布老虎▪说到山东虎,马上会想到景阳冈,想到武松,想到山东快书,“武松打死一只虎,留下美名天下扬”。
旧时在齐鲁大地上,老虎是被唤作大虫的,有《水浒》为证,施耐庵老先生在里面写的明白:母大虫就是母老虎,病大虫就是病老虎。
大概是被唤作大虫的缘故,山东的虎应该不是特别的厉害。
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虫,其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武松厉害;一是老虎不厉害。
总之,厉害的肉食动物是不会被叫做虫的,即使叫做大虫。
▪有句俗话:老虎不发威,你还当我是病猫呢!病猫也比虫厉害些吧?山东的真大虫不厉害,弄得山东的布大虫也不厉害,眼前这只潍坊的布大虫,看上去就很面,温文尔雅,憨态可掬,脸上似乎还透着些孔孟之乡的书卷气,唉!是只儒大虫。
沂水布老虎在沂水农村给小孩做的布老虎,用的是做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用料方便,色调鲜艳,在造型上夸张变形,重在寄情寓意,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特色,达到了怡情寄趣的目的。
它不仅反映着农民意识和民间文化心态,还具有装饰效果,强调喜庆色彩。
《布老虎》ppt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课程介绍•《布老虎》书籍简介•《布老虎》ppt内容解析•《布老虎》ppt设计技巧•《布老虎》ppt教学应用•《布老虎》ppt背后的故事目录01课程介绍1课程背景23《布老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儿童玩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老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其在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价值仍不容忽视。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布老虎的介绍和制作,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目标掌握布老虎的基本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
了解布老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布老虎的起源和发展•布老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布老虎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布老虎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布老虎的制作材料和选择标准•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介绍•第三部分:布老虎的制作实践•学生动手制作布老虎,掌握制作技巧和方法•对制作好的布老虎进行装饰和美化,展现个人创意和审美•第四部分:布老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布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布老虎在儿童成长和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部分:总结和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个人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02《布老虎》书籍简介作者介绍姓名:萧红生平: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职业:作家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背景主题故事情节描述农民的生活、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以布老虎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故事03书籍内容0201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展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者评价书籍评价03《布老虎》ppt内容解析ppt结构解析包含标题、作者和背景图片,介绍本次ppt 的内容和主题。
山西非遗布老虎的民间故事
山西非遗布老虎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起源于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
根据民间传说,布老虎是一只神奇的动物,它具有保护家庭免受邪恶势力侵害的能力。
布老虎通常被制作成小巧可爱的形状,用来装饰家居或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据说,山西的一个村庄曾经遭受了一连串的灾害和恶劣的天气,村民们非常困惑和害怕。
一位老人在一次梦中看到了一只巨大的老虎,它躺在村庄的中心,保护着村子的安宁和幸福。
老人认为这只老虎是神的化身,决定将它的形象制作成布艺品,希望能够给村民们带来好运和保护。
于是,老人开始亲自动手制作布老虎。
他选择了最好的绸布和丝线,用心细腻的手法将布料剪裁成老虎的形状,并用彩色的线进行绣花。
他不仅注重老虎的形象,还在布料上绣上各种吉祥符号和福字,以增加其神圣和祝福的意义。
制作布老虎的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复杂的工序。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布料和线材,并按照特定的图案和样式剪裁和绣制。
然后,将剪裁好的布料缝制在一起,填充棉花或者棉絮,使其有一定的立体感和质感。
最后,通过精细的绣花等工艺处理,使布老虎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布老虎在山西村庄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发现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更能带来好运和保护。
布老虎成为了村庄的吉祥物,不仅出现在家庭的客厅和卧室里,还经
常出现在庙宇和公共场所中。
人们相信,只要拥有布老虎,就能够远离灾难和邪恶势力的侵袭。
如今,布老虎已经成为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在山西传承发展,还开始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许多人将布老虎视为收藏品和纪念品,认为它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布老虎引言:布老虎(Buluohu),也称为波罗乎,是我国广东省一座风景秀丽的古镇。
这个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名字,但实际上,布老虎是一个充满着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地方。
一、历史渊源布老虎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镇上保留着许多传统建筑,展现出悠久的历史底蕴。
布老虎的名字是根据当地一位古人布老有的名字和白虎村的音译来的。
如今,这个古镇已成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二、文化与民俗活动布老虎是一个以传统文化闻名的地方。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抬花轿、梆子戏等。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镇上都会举行盛大的乡村庙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庙会期间,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浓厚的传统氛围。
此外,布老虎还是广东精品西游乐园的所在地,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不同寻常的旅游活动。
三、古建筑与名胜古迹布老虎拥有丰富多样的古建筑和名胜古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镇建筑、寺庙和古民居。
1. 古镇建筑布老虎的古镇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窄窄的巷道、鳞次栉比的石屋,给人一种宁静古朴的感觉。
这些古镇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
2. 寺庙布老虎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观音寺和文昌庙。
观音寺是布老虎最大的寺庙,以观音菩萨为主神,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
而文昌庙则是布老虎的文化标志之一,供奉文昌帝君,被当地居民视为学业进步的保护神。
3. 古民居布老虎的古民居多为木结构,保存完好。
这些古民居展示了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居住风格和生活方式,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结语:布老虎作为一个充满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还拥有精美的古建筑和名胜古迹,让游客感受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感兴趣,布老虎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布老虎的制作方法引言布老虎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手工制作项目,可以用来作为玩具或是装饰品。
制作布老虎不需要太多的材料和工具,只需要一些布料、缝纫机和填充物。
下面将提供一个详细的步骤,教你如何制作布老虎。
材料准备在开始制作之前,你需要先准备以下材料:- 面料:选择两种颜色不同的面料,例如橙色和黑色布料,用来制作老虎的身体和条纹。
- 缝纫线:与面料颜色相匹配的线。
- 缝纫针:用于缝合布料的针,最好选择中号至大号之间的针。
- 填充物:可选择合成棉或棉花来填充布老虎。
- 剪刀:用于剪裁布料的工具。
- 针线盒:用于存放针线和其他缝纫工具。
制作步骤1. 准备布料首先,将橙色布料折叠,并剪下两块相同大小的布料,用于制作老虎的前身和后身。
然后,从黑色布料中剪下一条较窄的长布条,用于制作老虎的条纹。
2. 缝合身体将两块橙色布料的正面朝内,使用缝纫机在边缘缝合两块布料,留下一个小口用于翻转和填充。
3. 翻转和填充通过留下的小口,将布料翻到正面,并用剪刀小心地修剪边缘以获得更好的外观。
然后,用填充物将布老虎的身体填充满,确保它看起来丰满而均匀。
4. 缝合条纹将黑色布条放在橙色布料上,并使用缝纫机将其缝合在身体上。
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条纹的大小和间距,使布老虎看起来更像真实的老虎。
5. 制作头部和尾巴使用橙色布料剪下一个稍大的圆形来制作布老虎的头部,并使用黑色布制作耳朵。
在头部上缝合两只耳朵,然后将头部缝合到身体上。
另外,可以用橙色布料制作尾巴,并将其缝合到身体的后面。
6. 细节处理为了更加逼真,可以使用缝纫线在布老虎的脸部绣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细节。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和线迹来营造出老虎的面部特征。
7. 收尾最后,检查布老虎的每个部分,确保缝合牢固,并修剪任何多余的线头。
至此,布老虎的制作就完成了。
结论通过本文详细的步骤,你应该能够轻松地制作出一只可爱的布老虎。
这个制作项目既简单又有趣,不仅可以用于自己的娱乐和收藏,还可以作为独特的礼物送给喜欢手工制作的朋友或家人。
试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陈虎(08城规 084130402)目录摘要 (2)引言 (2)概述 (2)历史 (3)特点 (4)习俗 (4)遗产保护 (5)个人建议 (6)摘要布老虎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了解不布老虎的起源、历史、特点等来了解布老虎,本文目的是在于让人们对我国的文化遗产有个初步认识与了解,从而继续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字起源发展历史特点1.引言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2.概述2.1起源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
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
”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所以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2.2种类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2.3寓意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人们便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
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
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
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
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3.历史3.1形成与发展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我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非遗中国:布老虎布老虎图腾老虎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布老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老虎历史源流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
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类自身的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的强者。
而老虎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民间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
因此,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
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的平安。
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
彩之家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
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
”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中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画,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近数十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汉朝早期的岩画中,也充分表露出自然界猛虎的形象,画中的老虎正扑向羊群进行捕食。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
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
老虎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自有其原因。
从原始墓穴中的壁画到用丝绸、象牙和木头做成的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赞美虎。
虎拥有矫健的体态和高大的身躯,十分威猛。
黄色的皮毛上配以一道道黑色条纹,额头正中那清晰的条纹像一个“王”字,更衬托出无比的勇健,因此人们便奉其为“百兽之王”。
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但它的出现都是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联的。
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
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
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存在形式对于虎的崇拜存在于各个民族宗教中。
在道教中虎视天门的守护神,西王母、东王公是半虎半人的神仙,道教经典称为“龙虎经”,炼丹叫“龙虎丹”,在佛教中虎又成为听经修身,被佛教训化从而为宣传佛法服务,成为改恶从善的“禅虎”。
布老虎在彝族中,男人称罗颇(公虎),女人称罗摩(母虎)在举行祭祖大典时巫师都在葫芦瓢凸面绘一红底板绘黑虎头。
纳西族也以虎为始祖,《东巴经》卷首多绘黑虎头,祭祖也供奉黑虎头。
土家族崇白虎,认为自己乃廪君之后。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便记载了廪君为族人和盐神斗争,射死盐神的故事。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虎是健康的象征,人们用“虎头虎脑”、“生龙活虎”比喻身体的强健;虎象征着威猛雄武,《诗经·鲁颂·泮水》称勇武之臣为“娇娇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虎象征着权力,国家用兵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都以虎字名称为“虎符”、“虎节”。
“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可见“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
布老虎虎更是赈灾辟邪的象征,《风俗通》曰:“上古时有神茶、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上桃树,下常简阅百鬼。
鬼无道理着,神茶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
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
”可见,从皇帝时期就画虎贴于门上以御凶护宅辟邪保平安了。
布老虎头颅硕大,尾巴颀长,造型雄壮。
全身彩绘虎斑,头顶上饰“王”字,憨态可掬。
其眼内原嵌有眼珠,现已脱落。
这个布老虎白天能当玩具,晚上也可以用作枕头,既美观又实用。
相关种类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人们便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
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
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
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
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布老虎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
因为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
主要特点神似: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
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
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
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十分地夸张。
除了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
正象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
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夸张变形: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
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
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布老虎风俗习俗美好寓意:除了端午节,在春节、元宵节等其他节令,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人们也常常做各种形式的布老虎,同样具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形态各异:山西民间玩具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晋南主要为黄河、汾河沿岸,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洲地带,地处河谷水道,沟壑纵横,加之古文化悠久,民间风俗古老,这一带民间玩具比较古朴雅拙;晋中地区处于平原地段,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比较秀丽雅致,精巧细腻;晋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间玩具比较雄浑豪放、粗犷质朴。
虽然各显神工,各有异趣,但又有鲜明的三晋风韵的一致性。
如同为香袋,晋南的以缝制人物、动物为主,以串带之,布老虎踩着蛇、蝎子、壁虎、癞蛤蟆、蜈蚣五毒虫,形象生动,足乱其真,色彩艳丽,红里透鲜,以闻喜、新绛、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
布老虎人格化:在太昊陵,尤其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
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它们虽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态,可是,当人们看到它们时仍以为虎。
相关传说布老虎主要产地集中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省。
在山东17市均有流传,尤以潍坊、临沂、滨州、胶州、济宁、枣庄最具特色。
有关布老虎起源的传说,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据《山海经》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树枝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
树下有兄弟两个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技艺高强。
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看管好桃树。
通过他俩的辛勤劳动,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眼看着桃子就要成熟了,一群恶鬼冲上山来,企图抢摘桃子。
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
打翻一个,捆住一个,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
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
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震,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是坚强、勇敢的象征,被祖先视为神兽。
此外,在民间方言中,“虎”与“福”谐音,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
因此,虎形器物常被人们用来避邪。
布老虎老百姓更是把虎看做是儿童的保护神,“小猴孩,你别哭,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
民间在春节、元宵节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以及平日里喜欢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有些地区连小围嘴也绣成虎头形。
山东沂水民间还流传很多关于老虎的俗语,如“家里有狮虎,平安又幸福”,“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新中国成立以前,医学不发达,新生的娃娃夭折多,要把一个小孩养大成人确实不容易。
乡民们把孩子夭折认为是邪魔作怪,而老虎被认为是威力无比的象征,能降伏一切。
因此,人们把老虎作为娃娃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妇女们用布做一些老虎放在家里。
端午节,把做好的布老虎里边装上艾叶,缝在娃娃肩膀上,叫“艾虎”,用来“镇邪除恶”。
同时,鲁南地区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
新生儿要在出生8-12天时绞头,一般是女孩第9天、男孩12天。
俗称“九绞娘娘十绞官,十二绞得是状元”,也有的则是“九绞娘娘八绞官,十二绞得是状元”。
姥姥来绞头,并送布老虎,表示祝福。
布老虎布老虎无尖角、硬刺,突出了团块美,符合民间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则,显现出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
在沂水农村,布老虎伴着小娃娃长大,白天是玩具,晚上是枕头。
小孩枕这种枕头不易落枕,十分舒服。
风格特征因为布老虎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手头不同的材料,凭着自己的想象和审美缝制出造型和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她们缝制的布老虎,改变了老虎原形,在形态上夸张了布老虎的头部,虎头的大小几乎与虎身相同,大幅度地收缩了老虎的身子、尾巴,缩短了四条腿,并突出表现了眼睛、嘴部,腿部和尾部大多比较短小,以头大、眼大、嘴大、身小来突出布老虎勇猛威严的神态,凸显了“不肖形似,而求神似”的传统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