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 格式:ppt
- 大小:39.21 MB
- 文档页数:94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前言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
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
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代替 GB 14925-1994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一、实验动物的环境
1、温度
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有不同类型,每种动物有不同的温度环境要求,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温度环境范围应该介于20°C-29°C之间,不能突破这个温度范围,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节。
温度过高会导致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过低会导致动物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能力。
2、湿度
湿度是影响实验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应该保持湿度在20%~70%之间,低于20%的湿度会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功能,而高于70%的湿度会增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繁殖,对实验动物的健康有害。
3、光照
实验室中的动物环境应有良好的日夜变化,一般情况下,保证每天白天12小时以上,夜晚12小时以下,正常情况下,实验室中的光强应该在80-120lux之间,但也可以根据实验特殊情况进行调节。
二、实验动物设施
1、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
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大小应与动物的体型相匹配,确保动物足够的空间,使其可以自由活动,容器内部应有足够支持动物活动的设施,
比如箱子、洞、攀爬架等。
容器的表面应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2、实验动物用具
实验动物用具的种类和数量应与动物体型相适应,以满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动物间的接触,降低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损害。
3、实验动物饲料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必须符合标准,以确保动物营养的全面均衡,饲料应该保持干燥,避免变质。
饲料的数量应根据动物的重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外环境。
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
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
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
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
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气候因素。
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
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
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
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
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
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环境学概论动物环境学概论一、实验动物的环境实验动物生长发育、繁殖交配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特定场所和外在条件,称为实验动物的环境。
可将其分为外部环境(Outside Environment)和内部环境(Inside Environment)。
(一)外部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
在开放饲养条件下,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内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内部,即动物直接生活的场所。
内部环境又可分为内部大体环境和局部微环境。
(1)实验动物内部大体环境即设施内部大环境,是设施建造时所必须考虑的各种环境控制指标标定范围。
(2)实验动物局部微环境是指特定的、个别的或少数实验动物所生活的微小巧境,包括实验动物笼盒结构款式,所处的位置、垫料的种类以及实验动物的密度等。
二、实验动物设施外部环境因素实验动物设施外部环境与实验动物生活的区域的经纬度有关系,而且随季节的变更而变动,即使在一昼夜内,外部环境也有很大的变动,比如凌晨与中午外部环境的多项指标变化都很大。
(一)温度外环境温度随季节交替而变动,并与设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联,即使在一昼夜内温度也有很大变化。
一般而言,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北方气温普遍低于南方,特别是冬季这种差别更是突出;昼夜中的正午温度最高、午夜温度最低。
南方地区夏季炎热,设施建设主要考虑夏天制冷,而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设施建设则多侧重于冬天加温。
由于温度对实验动物生长发育及其对接受实验处理后的反应影响巨大,如何尽可能地节省能源,降低消耗是各种屏障设施建设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湿度外环境空气中含有水汽,因而为湿空气。
湿空气中含水汽的多少用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来表示。
绝对湿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的含水量;相对湿度是把湿空气中的实际水蒸气分压与该温度状态下能够存在的最大水蒸气压之比,用“%”表示。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实验动物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
一般认为在40%~70%相对湿度范围内,实验动物能很好适应。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