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_第五章_动态数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15
动态数列的概念
动态数列是指将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它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动态数列又称时间数列,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列形式,用于描述和分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时间数列可以是按照年、月、日、小时等时间单位排列的数据,也可以是按照其他时间段排列的数据。
动态数列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
通过对时间数列的分析,可以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动态数列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可以利用动态数列分析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金融领域中,可以利用动态数列分析股票价格、汇率、利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总之,动态数列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学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简述动态数列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分析指标。
动态数列是统计学中术语,它表示数据变化的过程,又称现时序列。
动态数列主要用于研究某一变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变量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它是一种非平衡状态,并可以帮助研究者做出正确决策,有助于研究变量的发展。
动态数列的概念是指某一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它表示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参数,从而可以描述变量的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有助于表达某一变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实际研究中,它主要用于表示一个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其他变量间的关系。
动态数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决策。
例如,研究人口增长的趋势,可以通过动态数列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的特征、趋势和变化过程,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民众的行为模式,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动态数列的主要分析指标包括序列的增长率、变化速率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
其中,序列的增长率研究是衡量变量的发展水平,可以用来衡量变量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从而了解变量发展的态势;其次,变化速率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变量变化的情况;第三,稳定性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变量的波动特征,以及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特性。
综上所述,动态数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概念,它可以帮助研
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决策。
它的主要分析指标包括序列的增长率、变化速率和稳定性,可以分析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动态数列在实际研究和决策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统计学基础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教学目的】1.区分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方法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种类,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指标的相互推算4.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5.计算季节比率,并且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教学重点】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特点2.动态比较指标和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3.动态数列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平均指标的计算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3.动态数列分析方法中的季节变动分析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12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动态数列,也叫做时间数列。
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通过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首先可以从现象的量变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和趋势,研究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通过对动态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第三,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已成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下面图表列举了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的动态数列。
表5-1 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二、动态数列的种类按照构成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动态数列可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类型。
其中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的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是派生数列。
(一)绝对数动态数列在这种动态数列中,统计指标值表现为总量指标。
根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时期数列,年底人口数就是时点数列。
1.时期数列时期数列中,每一指标值反映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
统计学基础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教学目的】1.区分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方法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种类,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指标的相互推算4.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5.计算季节比率,并且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教学重点】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特点2.动态比较指标和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教学难点】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平均指标的计算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12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动态数列,也叫做时间数列。
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通过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首先可以从现象的量变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和趋势,研究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通过对动态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第三,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比照分析。
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已成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下面图表列举了我国2004~2007年假设干经济指标的动态数列。
表5-1 我国2004-2007年假设干经济指标二、动态数列的种类按照构成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动态数列可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类型。
其中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的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是派生数列。
(一)绝对数动态数列在这种动态数列中,统计指标值表现为总量指标。
根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时期数列,年底人口数就是时点数列。
时期数列中,每一指标值反映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
第五章动态数列例1、“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单位:亿元试计算“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中各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解:【分析】这是时期数列资料,可按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计算结果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发展水平78432.7亿元33711 83AF 莯+)31116 798C 禌22548 5814 堔23888 5D50 嵐35943 8C67 豧其中:第一产业平均发展水平14258。
3亿元;第二产业平均发展水平39100.1亿元;第三产业平均发展水平25074.2亿元。
例2、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见下表:解:【分析】新增长人口是时期指标,故平均增加人口数量仍用计算。
年平均增加(万人)例3、某商店2010年商品库存资料如下:30139 75BB 疻\22102 5656 噖36028 8CBC 貼j20316 4F5C 作$单位:万元解:这是一个等间隔时点数列,用“首末折半法”计算:试计算2002年该企业平均工人数。
解:【分析】这是不等间隔时点数列,用间隔月数进行加权的公式计算平均工人数:=385(人)解:【分析】应该按两个时期数列对比组成的相对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算式计算:该企业利润年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解:【分析】这是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所组成的相对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问题。
分子和分母均应按“首末折半法”计算序时平均数后加以对比。
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工人数比重(%)=另外,7月初工人数为2250人。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上半年平均工人数。
(2)上半年平均总产值.(3)上半年平均劳动生产率。
(4)上半年劳动生产率。
解:【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劳动生产率的概念;认识月初工人数是时点指标,总产值是时期指标,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加以对比。
(1)上半年平均工人数(2)上半年平均总产值(3)上半年平均劳动生产率(4)上半年劳动生产率例8、某公司的两个企业2004年2月份工业增加值及每日工人在册资料如下:解:先按公式计算平均工人数甲企业:20820 5154 兔25732 6484 撄33684 8394 莔 =38234 955A 镚 0乙企业:全公司:31005 791D 礝m $36894 901E 逞{ 33238 81D6 臖解:【分析】动态分析指标中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前期水平与增长1%绝对值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依据. 就是结果如下表所示: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统计学基础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教学目的】1.区分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方法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种类,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指标的相互推算4.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5.计算季节比率,并且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教学重点】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特点2.动态比较指标和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3.动态数列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平均指标的计算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3.动态数列分析方法中的季节变动分析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12课时【教学容参考】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动态数列,也叫做时间数列。
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通过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首先可以从现象的量变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和趋势,研究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通过对动态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第三,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已成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下面图表列举了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的动态数列。
表5-1 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二、动态数列的种类按照构成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动态数列可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类型。
其中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的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是派生数列。
(一)绝对数动态数列在这种动态数列中,统计指标值表现为总量指标。
根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又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国生产总值就是时期数列,年底人口数就是时点数列。
1.时期数列时期数列中,每一指标值反映在一段时期发展的结果,即“过程总量”。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可加性。
时期数列中,各个时间上的指标值可以相加,结果表示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的“过程总量”。
如全年的国生产总值是一年中每个月国生产总值相加的结果,各月份的国生产总值又是月份每天的国生产总值之和。
第二,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所属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由于时间数列具有可加性,故每一指标值所属的时间越长,指标值越大;反之,指标值则越小。
第三,指标值采用连续登记的方式取得。
在时期数列中,各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发展的结果,因而必须把该时段现象所发生的数量逐一登记,并进行累计,这样才能得到所需的指标值。
2.时点数列时点数列中,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水平。
如年底人口数的动态数列中,各个指标值说明在各年年末这一时点上人口数所达到的水平。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不可加性。
时点数列中,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不能相加,因为各时点上的指标值只表明现象在该时点上所处的状态,相加后的数值并不能代表现象在这几个时点上的状态,故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点间隔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在时点数列中,两个相邻指标值所属时点的差距称为时点间隔。
时点数列不具有可加性,时点间隔的长短对指标值大小没有直接影响,例如,年末的人口数未必比某月底的人口数大。
编制时点数列时决定时点间隔长短的因素是现象的变动状态,变动较大或较快的现象,间隔应短些;否则间隔可以长些,确定时点间隔时,以能反映现象的变化过程为宜。
第三,指标值采用间断登记的方式获得。
依照时点数列的性质,只要在某一时点进行统计,取得的资料就代表现象在该时点上的数量水平;不同时点上的资料用来反映现象的发展过程,无须对两个时点间现象所发生的数量逐一登记。
(二)相对数的动态数列在这种动态数列中,统计指标值表现为相对指标,它可以反映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不同时间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相对数的动态数列。
在相对数动态数列中,由于各个指标值对比的基数不同,所以不具有可加性。
(三)平均数的动态数列在这种动态数列中,统计指标值表现为平均指标,它可以反映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
例如,不同时间的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就是平均数动态数列。
平均数动态数列中的各个指标值也不能相加,因为相加所得的数值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
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编制动态数列的目的是通过对数列中的一系列指标数值进行动态分析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
因此,保证动态数列中各指标值的可比性是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编制动态数列时应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时间长短要相等。
对于时期数列此原则是指各指标值涵盖的时间长度要相同,因为此时时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了指标值的大小,时期长短不同指标值便不可比,例如,一个月的销售额和一年的销售额就不能比较。
对于时点数列此原则是指各指标值对应的时点间隔要相同,虽然时点数列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但保持相同的时点间隔才能准确地反映现象的变化状况。
2.总体围要一致。
无论是时期数列还是时点数列,指标值的大小都与现象总体围有关系。
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象总体围发生了变化,如地区的行政区域划分或部门隶属关系变更,那么在变化发生前后,指标的计算围不同,指标值就不能直接对比。
只有经过适当调整保持了总体围的一致性,进行动态比较才有意义。
3.经济容要一致。
指标的经济容是由其理论涵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同一名称的指标,其经济容也会发生改变。
编制动态数列时不注意这一问题,对经济容已发生变化的指标值不加区别和调整,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
例如,1993年以前产品成本是指生产产品的完全成本,而1993年以后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
4.计算方法要统一。
对于指标名称、总体围和经济容都相同的指标,计算方法不同也会导致极大的数值差异,如按生产法、支出法和分配法计算的国生产总值,结果就有很大差别。
因此,同一动态数列中,各个时期(时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统一。
第二节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一、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指动态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上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是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
发展水平一般是时期或时点总量指标,如:国生产总值、在册工人数等;也可以是平均指标,如: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库存额等;还可以是相对指标,如: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
设动态数列各项指标数值为:a0,a1,a2,a3,…,a n。
用符号a代表发展水平,下标0,1,2,3,…,n表示时间序号,a0为最初水平,a n为最末水平,在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之间的称为中间水平。
在动态分析中,将所要研究时期的指标数值称为报告期水平,将作为比较基础时期的指标数值称为基期水平。
发展水平在文字上习惯用“增加到”、“增加为”、“降低到”、“降低为”来表述。
如2007年某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9.77万人,2008年增加到45.05万人。
二、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是一种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动态数列中各时间上的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抽象了现象的个别差异,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
【案例】2008年某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513元,它就是把各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抽象化了,反映全体农村居民收入的一般水平;再如,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零四个月中我国大陆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它是把人口增加数在不同年份上的差异抽象化了,反映人口增长的一般水平。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般平均数抽象的是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同一时间上的差异,从静态上说明现象总体各单位的一般水平;序时平均数抽象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由于发展水平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而绝对数又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因此,用它们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方法各不相同。
(一)由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期数列具有可加性,其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就比较简单,常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将各时期指标数值的总和除以时期项数。
其计算公式为n aa∑=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要精确计算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就应掌握每一时点的资料,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是把一天看做一个时点,即以“天”作为最小时间单位。
这样便有连续时点数列和间断时点数列的区别。
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的是连续时点数列;资料不是逐日登记,而是间隔较长一段时间(月、季或年)后再登记一次,然后依次排列的是间断时点数列。
这两种数列的类型不同,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
(1)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连续时点数列有两种登记方式:第一种是时点数列的资料是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的,即已掌握了整个考察期连续性的时点数据,因此可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来计算序时平均数,即以各时点指标值之和除以时点项数。
其计算公式为na a ∑=【案例】某系学生星期一至星期五出勤人数资料见表5-4.计算该系学生本星期五天平均出勤人数。
(人)2455150249242244240=++++==∑na a第二种是时点数列资料登记的时间仍是一天,只是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
此时就要用每次资料持续不变的时间长度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
其计算公式为 ∑∑=faf a 【案例】某企业2008年11月份产品库存额资料见表5-5,计算该企业11月份平均产品库存额。
)(73.105868754千克=++++=a(3)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间断时点数列也有两种登记方式:第一种是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时间间隔相等。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案例】某企业2008年第一季度职工人数资料见表5-6。
计算该企业第一季度平均职工人数。
表5-6 某企业2008年第一季度职工人数资料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首先求出各月的平均职工人数,然后再对各月平均职工人数计算平均数。
求各月平均职工人数时,按理应该计算该月平均每天的职工人数,但由于未能掌握该月每天的职工人数资料,所以只能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推算。
即把下月初的职工人数看成是本月末的职工人数,并假定各月职工人数的变动是均匀的,每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就等于月初数加月末数除以2,这样,可计算出2005年该企业第一季度平均每月职工人数为)(14303214401450214501420214201400人=+++++=a经过上述讨论,可以得出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122121-++⋅⋅⋅++=-n a a a a a nn 这种方法也称做“首末折半法”,它便于应用,实际计算中主要采用这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