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软件聚类分析过程的图文解释及结果的全面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3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应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样本进行分类和分组,通过群组间的比较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通过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二、实验步骤1.数据准备:选择合适的数据集进行分析。
数据集应包含若干个已知变量,以及我们需要进行聚类的目标变量。
2.打开SPSS软件,导入数据集。
3.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包括处理缺失数据、异常值等。
4.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和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5.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确定最佳的聚类数目。
6.对不同的聚类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7.结果展示和报告撰写。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学校学生的体测数据作为聚类分析的样本。
数据集共包含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共有200个样本。
首先,我们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包括处理缺失数据和异常值。
对于缺失数据,我们选择用平均值进行填充;对于异常值,我们使用离群值检测方法进行处理。
然后,我们选择了合适的聚类方法和变量,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样本进行分组。
我们尝试了不同的聚类数目,从2到10进行了分析。
根据轮廓系数和手肘法定量评估了不同聚类数目下聚类效果的好坏。
最终,我们选择了聚类数目为4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聚类结果的均值,我们发现不同聚类之间的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
这说明聚类分析对样本的分类和分组是合理和有效的。
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应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对样本进行分类和分组,通过群组间的比较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征。
通过分析聚类结果,我们发现不同聚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参考。
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对于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聚类分析是一种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找出样本数据中的相似性,并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二、实验步骤1.数据准备:在SPSS软件中导入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等。
2.聚类分析设置:在SPSS软件中选择聚类分析方法,并设置分析参数,如距离度量方法、聚类方法、群体数量等。
3.聚类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并生成聚类结果。
4.结果解释:分析聚类结果,确定每个群体的特征,观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三、实验数据本实验使用了一个包含1000个样本的数据集,每个样本包含了5个变量,分别为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和消费偏好。
下表展示了部分样本数据:样本编号,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消费偏好---------,------,------,------,---------,---------1,30,男,5000,大专,电子产品2,25,女,3000,本科,服装鞋包3,35,男,7000,硕士,食品饮料...,...,...,...,...,...四、实验结果1. 聚类分析设置:在SPSS软件中,我们选择了K-means聚类方法,并设置群体数量为3,距离度量方法为欧氏距离。
2.聚类结果:经过聚类分析后,我们将样本分为了3个群体,分别为群体1、群体2和群体3、每个群体的特征如下:-群体1:年龄偏年轻,女性居多,收入较低,教育水平集中在本科,消费偏好为服装鞋包。
-群体2:年龄跨度较大,男女比例均衡,收入中等,教育水平较高,消费偏好为电子产品。
-群体3:年龄偏高,男性居多,收入较高,教育水平较高,消费偏好为食品饮料。
3.结果解释:根据聚类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每个群体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为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对样本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得出了3个不同的群体。
spss聚类分析步骤什么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通过将相似的样本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以便于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
在聚类分析中,研究者希望将数据样本划分为若干个互不重叠的群体,每个群体内的样本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群体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
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sps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
在spss中,可以使用聚类分析功能来进行数据样本的分组和分类。
聚类分析功能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规律和群体。
使用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似性将样本分成若干个组,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spss聚类分析步骤以下是使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1.打开数据文件:首先,需要打开包含要进行聚类分析的数据的spss数据文件。
可以通过点击菜单栏的“文件”选项打开数据文件,或者通过键盘快捷键“Ctrl + O”。
2.转换变量类型: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将数据中的所有变量转换为合适的类型。
例如,如果有一些分类变量,需要将其转换为因子变量。
可以通过点击菜单栏的“数据”选项,然后选择“转换变量类型”来进行变量类型的转换。
3.选择变量: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确定要使用的变量。
可以选择所有的变量,也可以只选择特定的变量。
选择变量可以通过点击菜单栏的“数据”选项,然后选择“选择变量”来进行。
4.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好变量之后,可以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通过点击菜单栏的“分析”选项,然后选择“聚类”来进行聚类分析。
5.配置聚类分析参数: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配置一些参数。
例如,确定要使用的聚类方法和相似性测度。
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参数。
6.运行聚类分析:配置好参数之后,可以点击“确定”按钮来运行聚类分析。
spss会根据选择的变量和参数,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并生成相应的结果。
7.分析聚类结果: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后,可以对聚类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对聚类分析最好的诠释。
一、聚类分析可以分为: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Q型聚类),此类聚类的代表是K-means聚类方法;对变量(标题)进行聚类分析(R型聚类),此类聚类的代表是分层聚类。
常见为样本聚类,比如有500个人,这500个人可以聚成几个类别。
下面具体阐述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说明(分层聚类将在之后的文章中介绍):聚类分析(Q型聚类)用于将样本进行分类处理,通常是以定量数据作为分类标准。
如果是按样本聚类,则使用SPSSAU的进阶方法模块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其会自动识别出应该使用K-means聚类算法还是K-prototype聚类算法。
二、Q型聚类分析的优点:1、可以综合利用多个变量的信息对样本进行分类;2、分类结果是直观的,聚类谱系图非常清楚地表现其数值分类结果;3、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比传统分类方法更细致、全面、合理。
三、分析思路以下分析思路为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1)指标归类当研究人员并不完全确定题项应该分为多少个变量,或者研究人员对变量与题项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充分把握时,可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各量表题项提取为多个因子(变量),利用提取得到的因子进行后续的聚类分析。
特别提示:分析角度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各量表题项提取为多个因子,提取出的因子可以在后续进行聚类分析。
比如:可先讲20个题做因子分析,并且得到因子得分。
将因子得分在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
最终聚类得到几个类别群体。
再去对比几个类别群体的差异等。
(2)聚类分析第一步:进行聚类分析设置如果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出来的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当提取出五个因子时,应该首先计算此五个因子对应题项的平均分,分别使用平均得分代表此五个因子(比如因子1对应三个题项,则计算此三个题项的平均值去代表因子1),利用计算完成平均得分后得到的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第二步:结合不同聚类类别人群特征进行类别命名聚类分析完成后,每个类别的样本应该如何称呼,或者每个类别样本的名字是什么,软件并不能进行判断。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利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揭示数据中的隐含规律。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将数据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相似性以及群组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SPSS软件在聚类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提取数据的特征和隐含信息,为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1.引言2.实验方法2.1数据收集与准备本实验使用到的数据集是从公开渠道获取的一份包含各个地区收入、消费、教育等特征的数据集。
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将被分析的数据进行了匿名化处理。
2.2SPSS操作步骤(1)导入数据集:将数据集导入SPSS软件,并进行数据检查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合的聚类算法,这里选择了k-means算法作为聚类算法。
(3)设置聚类参数:设置聚类的类别数、迭代次数等参数,以得到最优的聚类结果。
(4)进行聚类分析:运行聚类分析模块,观察聚类结果和聚类中心的分布情况。
(5)结果解释与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和差异比较,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数据样本的聚类结果。
根据平均轮廓系数和间隔分析等指标,确定了最优的聚类类别数,并得到了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和分布情况。
3.1聚类类别数的确定为了确定合适的聚类类别数,使用平均轮廓系数方法和间隔分析方法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不同聚类类别数下的平均轮廓系数和间隔分析值,选择具有最大平均轮廓系数和最小间隔分析值的类别数作为最优的聚类类别数。
经过计算分析,确定了聚类类别数为33.2聚类结果与分析根据聚类类别数为3的聚类结果,将数据样本分为了三组。
分别对每组数据进行了特征分析和差异比较。
3.2.1类别1:高收入、高教育水平、低消费该类别的个体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但消费水平较低。
IBM SPSS Modeler 实验一、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关注的内容是一些相似的对象按照不同种类的度量构造成的群体。
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
IBM SPSS Modeler提供了多种聚类分析模型,其中主要包括两种聚类分析,K-Mean 聚类分析和Kohonen聚类分析,下面对各种聚类分析实验步骤进行详解。
1、K-Means聚类分析实验首先进行K-Means聚类实验。
(1)启动SPSS Modeler 14.2。
选择“开始”→“程序”→“IBM SPSS Modeler 14.2”→“IBM SPSS Modeler 14.2”,即可启动SPSS Modeler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启动SPSS Modeler程序(2)打开数据文件。
首先选择窗口底部节点选项板中的“源”选项卡,再点击“可变文件”节点,单击工作区的合适位置,即可将“可变文件”的源添加到流中,如图2所示。
右键单击工作区的“可变文件”,选择“编辑”,打开如图3的编辑窗口,其中有许多选项可供选择,此处均选择默认设定。
点击“文件”右侧的“”按钮,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选择安装路径下“Demos”文件夹中的“DRUG1n”文件,点击“打开”,如图4所示。
单击“应用”,并点击“确定”按钮关闭编辑窗口。
图2 工作区中的“可变文件”节点图3 “可变文件”节点编辑窗口图4 文件选择对话框图5 工作区中的“表”节点(3)借助“表(Table)”节点查看数据。
选中工作区的“DRUG1n”节点,并双击“输出”选项卡中的“表”节点,则“表”节点出现在工作区中,如图5所示。
运行“表”节点(Ctrl+E或者右键运行),可以看到图6中有关病人用药的数据记录。
该数据包含7个字段(序列、年龄(Age)、性别(Sex)、血压(BP)、胆固醇含量(Cholesterol)、钠含量(Na)、钾含量(K)、药类含量(Drug)),共200条信息记录。
SPSS聚类分析过程聚类的主要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标准化)2.构造关系矩阵(亲疏关系的描述)3.聚类(根据不同方法进行分类)4.确定最佳分类(类别数)SPSS软件聚类步骤1.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从Transform Values框中点击向下箭头,此为标准化方法,将出现如下可选项,从中选一即可:标准化方法解释:None:不进行标准化,这是系统默认值;Z Scores:标准化变换;Range –1 to 1:极差标准化变换(作用:变换后的数据均值为0,极差为1,且|x ij*|<1,消去了量纲的影响;在以后的分析计算中可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Range 0 to 1(极差正规化变换/ 规格化变换);2. 构造关系矩阵在SPSS中如何选择测度(相似性统计量):→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常用测度(选项说明):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二阶Minkowski距离),用途:聚类分析中用得最广泛的距离;Squared Eucidean distance:平方欧氏距离;Cosine:夹角余弦(相似性测度;Pearson correlation:皮尔逊相关系数;3. 选择聚类方法SPSS中如何选择系统聚类法常用系统聚类方法a)Between-groups linkage 组间平均距离连接法方法简述: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
(项对的两成员分属不同类)特点:非最大距离,也非最小距离b)Within-groups linkage 组内平均连接法方法简述:两类合并为一类后,合并后的类中所有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C)Nearest neighbor 最近邻法(最短距离法)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d)Furthest neighbor 最远邻法(最长距离法)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e)Centroid clustering 重心聚类法方法简述:两类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重心之间的距离,对样品分类而言,每一类中心就是属于该类样品的均值特点:该距离随聚类地进行不断缩小。
banner学习者请关注这里:实例系列教程问题:spss软件聚类分析怎么用,从输入数据到结果,树状图结果。
整个操作怎么进行。
需要基本思路。
_问题描述:具体操作步骤,以前从未接触过,请高手指导,十分感谢答案1:: excel表:整理一份excel数据表,第一列为材料或数据的名称,后几列为各项数值导入数据:打开SPSS,点击File——Open——DATA, 选择已经编辑好的excel表点击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数据导入variables,表头项导入label case by;选择Method 项,根据需要选择方法,点击Plots选择dendrogram(打对勾),其余各项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要计算的统计量,点击ok即可。
答案2:: 基于SPSS的聚类分析的实用方法(层次聚类法和迭代聚类法)层次聚类法和迭代聚类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层次聚类法的聚类结果受奇异值的影响非常大,且聚类过程是单方向的,一旦某个样本进入某一类,就不可能从该类出来,再归入其他的类;迭代聚类法的聚类结果受奇异值和不合适的聚类变量的影响较小,对于不合适的初始聚类可以进行反复调整,但其缺点是聚类结果对初始聚类非常敏感,而且它也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一)层次聚类Analyze--; C1assify--;Hierachical Cluster在“C1uster”组中选择聚类类型:要进行变量聚类选择指定“Vanables”;要进行观测量聚类指定“Cases”。
指定参与分析的变量,将选定的变量通过按钮箭头转移到箭头按钮右侧的“Variable[s]:”矩形框中;将标识变量通过下面一个箭头按钮转移到按钮右侧的“Label Cases by:”下面的矩形框中。
如果不使用系统默认值,或由于参与分析的变量量纲不一致需要指定选择项,则应该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执行下述某些步骤。
1.确定聚类方法在主对话框中,点击“Methed”按钮,展开分层聚类分析的方法选择对话框,即“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Method”。
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一、方法原理1.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
我们在多元分析中处理的是多指标的问题,观察指标的增加是为了使研究过程趋于完整,但由于指标太多,使得分析的复杂性增加;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指标间经常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使得观测数据所放映的信息有重叠,故人们希望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但依然能放映原有的全部信息,于是就产生了因子分析方法。
2.聚类分析(ClusterAnlysis)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特性来研究个体分类的统计方法,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来研究的事物分类。
3.市场细分方法的流程图二、实证分析已调查35个城市的总人口、生产总值、消费总额、人均年工资、年度储蓄总额、年度财政总收入等数据,试对上述城市进行分类研究。
1.因子分析:·选用Analyze→DataReduction→Factor……·引入因子分析的6个变量(总人口、生产总值、消费总额、人均年工资、年度总储蓄额、年度财政总收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Method):主成分分析法·提取(Extract)可选: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旋转(Rotation)的方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因子得分(FactorScores):作为新变量存入表 1 方差解释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表 2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2.聚类分析:·选用Analyze→Classify→K-MeansCluster……·引入聚类分析的2个变量(即上面的2个公因子)·聚类的数目(NumberofClusters):3类·聚类方法(Method):仅分类·储存新变量(SaveNewVariables):聚类成员表 3 各类数量分布表(Number of Cases in each Cluster)3.均值多重比较:·选用Analyze→CompareMeans→One-WayANOVA……·将2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多重比较方法(MultipleComparisons):邓肯法Duncan 表 4 3个类对于因子1的重视程度比较表 5 3个类对于因子2的重视程度比较4.综合。
SPSS聚类分析过程
聚类的主要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2.构造关系矩阵(亲疏关系的描述)
3.聚类(根据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4.确定最佳分类(类别数)
SPSS软件聚类步骤
1.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从Transform Values框中点击向下箭头,此为标准化方法,将出现如下可选项,从中选一即可:
标准化方法解释:None:不进行标准化,这是系统默认值;Z Scores:标准化变换;Range –1 to 1:极差标准化变换(作用:变换后的数据均值为0,极差为1,且|x ij*|<1,消去了量纲的影响;在以后的分析计算中可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Range 0 to 1(极差正规化变换/ 规格化变换);
2. 构造关系矩阵
在SPSS中如何选择测度(相似性统计量):
→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常用测度(选项说明):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二阶Minkowski距离),用途:聚类分析中用得最广泛的距离;Squared Eucidean distance:平方欧氏距离;Cosine:夹角余弦(相似性测度;Pearson correlation:皮尔逊相关系数;
3. 选择聚类方法
SPSS中如何选择系统聚类法
常用系统聚类方法
a)Between-groups linkage 组间平均距离连接法
方法简述: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
(项对的两成员分属不同类)特点:非最大距离,也非最小距离
b)Within-groups linkage 组内平均连接法
方法简述:两类合并为一类后,合并后的类中所有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
C)Nearest neighbor 最近邻法(最短距离法)
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
d)Furthest neighbor 最远邻法(最长距离法)
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
e)Centroid clustering 重心聚类法
方法简述:两类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重心之间的距离,对样品分类而言,每一类中心就是属于该类样品的均值
特点:该距离随聚类地进行不断缩小。
该法的谱系树状图很难跟踪,且符号改变频繁,计算较烦。
f)Median clustering 中位数法
方法简述:两类间的距离既不采用两类间的最近距离,也不采用最远距离,而采用介于两者间的距离
特点:图形将出现递转,谱系树状图很难跟踪,因而这个方法几乎不被人们采用。
g)Ward’s method 离差平方和法
方法简述:基于方差分析思想,如果分类合理,则同类样品间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类与类间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
特点:实际应用中分类效果较好,应用较广;要求样品间的距离必须是欧氏距离。
谱系分类的确定
经过系统聚类法处理后,得到聚类树状谱系图,Demirmen(1972)提出了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来确定适当的分类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根据谱系图来分类的准则:
A.任何类都必须在临近各类中是突出的,即各类重心间距离必须极大
B.确定的类中,各类所包含的元素都不要过分地多
C.分类的数目必须符合实用目的
D.若采用几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处理,则在各自的聚类图中应发现相同的类
实例分析
SPSS19.0分析软件聚类分析
4.2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法
在数据编辑窗口的主菜单中选择“分析(A)”→“分类(F)”→“系统聚类(H)”(如图-4所示),
弹出“系统聚类分析”对话框,将“地区”变量选入“标注个案(C)”中,将其他变量选入“变量框”中,如图-5所示。
在“分群”单选框中选中“个案”,表示进行的是Q型聚类。
在“输出”复选框中选中“统计量”和“图”,表示要输出的结果包含以上两项。
单击“统计量(S)”按钮,在“系统聚类分析:统计量”对话框中选择“合并进程表”、“相似性矩阵”,如图-6所示,表示输出结果将包括这两项内容。
单击“绘制(T)”按钮,在“系统聚类分析:图”对话框中选择“树状图”、“冰柱”,如图-7所示,表示输出的结果将包括谱系聚类图(树状)以及冰柱图(垂直)。
单击“方法(M)”按钮,弹出“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话框,如下图-8所示。
“聚类方法(M)”选项条中可选项包括如图-9所示的几种方法,本例中选择“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N)”选项条中可选项包括如图-10所示的几种度量方法,本例中选择“平方Euclidean距离”:
“转换值-标准化(S)”选项条中可选项包括如图-11所示的几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本例中选择“全局从0到1”:
冰柱图解释
聚类分析冰柱图形状类似于屋檐上垂下的冰柱,因此而得名。
横轴:案例(Case)表示被聚类的对象或变量;
纵轴:群集数(Number of clusters)表示被聚成几类;
观察冰柱图应从最后一行开始。
举例如下:
当聚成6类时X4和X8和X6聚成一类,其他个案自成一类,用白板将6类一下挡上可以看出如图;
当聚成5类时X4和X8和X6和X2聚成一类,其他个案自成一类。
冰柱图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显示出不同类数时个案所属的分类结果,还能表现出聚类的过程步骤,生动形象;缺点是不能表现出聚类过程中距离的大小。
若生成的树状图如下,看不清楚。
可点击右键导出文件,生成word文件,然后可以看出聚类过程。
导出的word文档中聚类过程如下:
可看出聚类过程为如下表所示:
分类过程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