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专题课时4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4
大学毛概第八章教案模板第1篇:大学毛概第八章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党对总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领会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和重大部署。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现出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党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地商品经济,提出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案(2019年春使用)一、思维导图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它所受的平衡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物体将()A.立即停止运动 B.逐渐减慢,最终停下来C.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2.下列运动的物体中,受力平衡的是()A.自由下落的苹果 B.加速上升的火箭C.沿斜面匀速下滑的木块 D.减速行驶的机车3.计划于2019年,“嫦娥三号”将把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华牌”月球车送上月球。
“中华牌”月球车装有六个车轮,车轮上刻有螺旋形花纹是为了()A.增加摩擦 B.减小摩擦 C.增大压力 D.减小压力4.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我国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轮胎上装防滑链,是为了减小摩擦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5.杂技表演中,一位杂技小丑穿着很长的大皮鞋(如图所示),站在水平舞台上向观众鞠躬致意,双脚不动上身没有躬下,而是整个身子笔直缓慢向前倾斜却不倒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丑的鞋可能很重,有助于降低重心B.小丑的鞋子长,支撑面扩大了,使重心在支撑面以内C.小丑的鞋底受到了地面的摩擦力D小丑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小丑的支持力大小相等6.如图所示,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7.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就会运动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8.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下列各图中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9.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经常在手上沾些水,下雨后在泥地上走路容易摔倒,这两种情况下,水的作用()A.都增加摩擦 B.都减小摩擦C.前者增大摩擦,后者减小摩擦 D.前者减小摩擦,后者增大摩擦10.骑自行车上下班是一项非常环保又能锻炼身体的运动。
培训课程安排表篇二:课程计划表课程计划安排第一章:立体几何(计划课时4次)主要知识点: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二面角的求法,三视图。
第二章:数列(计划课时3次)主要知识点:数列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等比数列和球和公式。
数列综合题。
第三章:不等式(计划课时3次)主要知识点:不等式的性质,不式的解法,均值不等式,线性规划。
第四章:直线与圆的方程(计划课时3次)主要知识点: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参数方程和标准方程),综合题型第五章:概率与算法初步(计划课时3次)主要知识点:概率的计算,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算法框图计算第六章:三角函数(计划课时3次)主要知识点:三角函数的图像,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余弦定理第七章:函数(计划课时4次)主要知识点:指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导数的计算(基本函数的导函数),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大,极小值。
第八章:圆锥曲线(计划课时4次)主要知识点: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离心率和渐近线;圆锥曲线综合题。
在下一章讲课的前45分钟对上一章进行一次简单测试。
第三章结束后要对前三章进行摸底考试(1小时),第六章讲完后对4,5,6章进行摸底测试(1小时),第八章讲完后对于所有内容进行2次模拟测试(100分钟),最后一次课将回顾总结考试重点和讲解考试中的技巧以及时间安排。
总课时约为30次。
平均每周2次。
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下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
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授课内容和进度!篇三:课程计划表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计划表1 2010—2011学年度普通高中二年级课程计划表234附件二2009—2010学年度普通高中二年级课程计划表5篇四:课程安排计划xx中学美国课程实验班教学时间规划和重大考试安排关于课程方案的说明:1.本课程方案为二元制结构,由安生和项目学校分工负责各自承担的教学和教学保障任务。
安生负责实验班美国高中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负责提供美国高中课程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语言、英语文学、经济学、世界历史等学科分年级的教材、教学大纲、课时计划、练习、考试评价、选修指导、学科教研、教师及师资培训计划,项目学校提供后勤支持。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习目标】课题学习目标第1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第2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知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与发展的主要史实。
2.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增强振兴中国经济的使命感。
第3课 1.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认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
4.认识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影响和作用。
5.确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7.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8.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知识梳理】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
(1)会议召开:1944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史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通过的文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1945年成立,美国取得决定性的控制权;(3)《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4)“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意义:①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②积极影响:国际金融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的购买力,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③消极影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1947年月10月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2)性质: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也是由缔约国组成的非正式国际组织;(3)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授课章节目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授课时数:2课时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主要特征。
特别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参考书:1、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十七大报告3、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4、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布置作业: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
课后记要: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课堂问卷调查:大家对新农村及“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单选)①自己就身在农村,非常了解②对三农问题非常关心,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③比较关心,不过不是特别清楚④不管我的事,不关心(一)基本问题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什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2、三农问题是什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关系,如果三农能够很好的解决的话,那么就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反过来的话,如果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达到和谐的话,就能够带动三农的建设。
(二)如何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建设新农村?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要把“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晕一根本原则。
第八章专题学习课程本文档旨在介绍第八章的专题研究课程内容和目标。
本章的主题是XX,通过研究本章的内容,学员将能够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 理解XX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XX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分析XX对XX的影响和挑战。
4. 探讨XX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本章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立学员对XX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与XX相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学员研究和探索XX进展的平台。
4. 激发学员对XX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课程内容本章的课程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XX的定义和概念。
2. XX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XX与XX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4. XX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议题。
研究方法在本章的研究过程中,学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加强研究效果:1. 阅读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深入了解XX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成果。
2.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与其他学员一起交流和分享研究心得。
3. 完成相关的作业和项目,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领域动向。
预期成果通过研究本章的专题课程,学员将能够达到以下成果:1. 具备扎实的XX知识和理论基础。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与XX相关的问题。
3. 对XX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
4. 具备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基础。
请学员们按照课程安排和要求,积极参与研究,共同实现研究目标。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设计背景:本节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假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停下来”出发,与同学已有的力和运动认知(牛顿第一定律)激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提供自制器材让学生探究活动,并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知道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并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力和运动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学生自备器材实行探究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相对应结论。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实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水平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整体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流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初步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2) 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 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实行合理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2) 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实行语言表达水平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2) 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五、教学资源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升空的火箭视频。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实验探索水平、分析概括水平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水平。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实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运动和力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运动和力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1、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相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防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是指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策划工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一)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专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1)写课时计划的步骤:A,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B,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C,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D,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E,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一份教案的核心是涉及教学进程。
2)完整课时计划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时间的分配。
二、上课(一)课的类型与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1)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2)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专题训练(孟疃初中)复习目标1、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问题。
2、能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解决问题。
一、预习生疑生成目标(一)课前复习:自主复习课本,梳理重点知识。
(二)自我检测:请回顾本章所学习的知识,完成如下基础训练题。
1、下列现象中,可以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运动员跳远时需要助跑B、锤头松了,可将锤柄在石头上撞击几下,锤头就可以紧紧套在锤柄上了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最后停下来D、小轿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安全带2、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是()A、正在启动的汽车B、从空中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C、钟表的指针在匀速转动D、火箭推动宇宙飞船飞离地球3、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三)写出在自我回顾过程中自己存在的困惑或疑点。
二、合作探疑展示释疑(一)惯性知识的应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小丽同学认为:惯性定律实质上就是惯性。
她的观点正确吗?若正确,请做一说明;若不正确,请阐明理由。
例如: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是()A.跳远时要助跑B.小型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C.苹果从树上落下D.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二)二力平衡的条件例:一重为10N的台灯静止在水平书桌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台灯受到的地球引力和台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台灯受到的地球引力和桌面对台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台灯受到的地球引力和台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台灯受到的地球引力和桌面对台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思考】:(学习要求:请先自主完成,之后小组内交流,并进行展示)根据上题你能总结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吗?(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轮船从长江驶入海洋,轮船所受的浮力增大B.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推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高速公路上之所以对汽车有最大限速,原因是速度越大惯性越大三、训练化疑反馈拓展(先独立思考,完成后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1、下列现象与惯性无关..的是()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C.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D.踢出去的足球继续向前飞行2、下列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推力B.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推力C.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D.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四、检测查疑巩固提升1. 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A、火车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B、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C、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D、火车没有受到阻力。
课题: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1)主备:李艳 课型:新授 审核:王士林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经历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统计的过程,发展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2、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应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来估计总体;难点是如何抽取样本。
【课前预习】1、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以下抽样方法中比较合理的是( ) A .调查全体女生 B .调查全体男生C .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 .调查七、八、九年级各50名学生2、下列调查中,适合用普查方法的是 ( )A .电视机厂要了解一批显像管的使用寿命B .要了解我市居民的环保意识C .要了解我市某种水蜜桃的甜度和含水量D .要了解你校数学教师的年龄状况 3、根据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201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人口比重教育程度2000年、201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统计图年年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填空:(1)2010年我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 _________; (2)2010年我国具有________文化程度的人口最多;(3)同2000年相比,2010年我国具有________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新知导学】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某市有关部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2万名中学生中抽查了600名学生的视力,用这6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去估计该市所有中学生的视力情况。
视力5.0~5.34.6~4.94.0~4.5人数40302010高三年级高二年级高一年级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视力不良率20%0%如何抽取这600名学生呢?由于中学各个年级的学生的视力情况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抽取样本呢?一般地,从个体总数为N 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n <N ),且每一次抽取样本时总体中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物理.A北林区三河永敏D星 E . 匀速上梯 一、点拔3: 力的关系以下:〔1〕不受力或受平于静止或匀,即运动 1.知和力的关系,理第必然律,象,解析生活中的象。
;〔2〕受非平物,。
2.知道平,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单的 . 一个文具盒放在水平桌面上,以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 3. 知道三种象,知道影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 A . 文具盒碰到的重力和文水平桌力 方法。
B . 文具盒碰到的重力和水平文具盒的支持力 4. 能运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推理法、量法等〕去研究 C . 文具盒的支持力和文水平桌力一、点拔 D .桌子碰到的重力和文水平桌力 一第必然律 点拔4:平衡力互相作用力的异同: 1.所有物体在没有碰到外力作保持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同点是 。
___________。
可知,成立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要3. 物体4. 物就越性 不相同点是 。
三 : 摩擦力 8. 摩的力就叫摩擦力。
生活中的摩擦有三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练1. 当发射出了太阳系,若器所受外力所有消失,那么 10力一准时,接触面越 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越 ___________, 器将〔 〕 接触面粗糙程度力越 ________,摩擦力越 __________。
11 .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1〕 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沿原路返回地球B .沿方做匀运动 12 .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1〕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沿原方向做加D .沿原方向做减运动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爬杆有益的体, 王明同学在爬程中 ,地握住杆_______摩擦力( 填〞或“静〞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动〞或“静〞) , 方向向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