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71
第五节: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约11万种以上,仅次于节肢动物门。
大多具贝壳,故又称为"贝类",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相同。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及内脏团3部分:1、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
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十分发达,其上有口、眼、触角等摄食和感觉器官,如乌贼、蜗牛、田螺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河蚌、角贝等。
2、足:位于身体腹面,为肌肉质突起。
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足表现为块状(腹足纲)、斧状(瓣鳃纲)、柱状(角贝)或腕状(乌贼)等。
少数种类的侧部(侧足)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
也有退化,失去运动功能,如扇贝等。
3、内脏团:即躯干部。
是消化、循环、生殖等内脏器官集中的地方,为不分节的柔软团块,常位于足的背侧。
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少数种类扭曲成螺旋形,不对称,如螺类。
(二)具外套膜: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的皮肤向下延伸的包着身体的皮膜,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
外套膜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蚌为2片,悬垂于身体两侧;乌贼为筒状,覆盖着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
左右2片外套膜常在后缘处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三)具贝壳:由外套膜外层表皮分泌形成。
常分为3层:①角质层——很薄,由贝壳素构成,具各种色泽;②棱柱层——很厚,由柱形的碳酸钙结晶所构成;③珍珠层——由叶片状的碳酸钙组成,表面光滑,具珍珠色彩。
贝壳是动物适应不活动的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性的结构。
贝壳的数量和形状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外层和中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加厚;珍珠层由整个外套外表皮分泌形成,在贝壳形成后,随着动物的生长可以不断地加厚。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
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