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布与消毒灭菌
- 格式:pptx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20
第2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学习要点一、细菌的分布1. 土壤主要存在一些自营菌和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中也有一些随着人及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残骸进入土壤的致病菌,但只有能形成芽胞的致病菌,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长时间存活。
处理被泥土污染的创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的感染。
2.水如被人和动物粪便污染,就可能带上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钩端螺旋体等。
通过水源易引起各种感染,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空气空气中的细菌是吸附在尘埃微粒上,常见的致病菌有结核分支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军团菌等,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
4.有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这些部位能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条件,存在着复杂的细菌群及其它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5.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内表面其细菌均来源于土壤、水、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污染。
二、消毒与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及机体体表的微生物,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方法。
以下术语常用来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23 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 )。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需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要求绝对无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是物品消毒、灭菌前必须经过的处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
1.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并了解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基- 培养皿- 无菌棉签- 酒精- 消毒液(如漂白粉溶液)- 显微镜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 确保实验环境干净、无菌。
(b) 在净化柜中消毒培养器具,确保无菌。
(c) 配制细菌培养基。
2.取一块无菌棉签,在实验环境的空气中拭取样本,将棉签悬浮于细菌培养基中。
3.将培养皿分为三组,标记为对照组、酒精处理组和消毒液处理组。
4.将无菌棉签均匀地在对照组的培养皿上擦拭。
5.用含有70%酒精的棉签将酒精处理组的培养皿表面擦拭。
6.用含有消毒液的棉签将消毒液处理组的培养皿表面擦拭。
7.将分别进行处理的培养皿密封,放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8.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每组的菌落数量。
9.对于菌落数量较多的培养皿,可以取一部分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1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可以得出下列结果:- 对照组中,培养皿上有较多菌落生长,说明环境中存在细菌。
- 酒精处理组中,培养皿上的菌落数量明显减少,但仍有个别菌落生长。
- 消毒液处理组中,培养皿上几乎没有菌落生长,表明消毒液能有效杀灭细菌。
实验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细菌分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环境中。
- 酒精能够对细菌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并不能完全杀灭细菌。
- 消毒液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灭菌,具有消毒和净化环境的能力。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实验中只观察了细菌的数量和生长情况,没有进行细菌种类的鉴定。
- 实验中只使用了一种消毒液,可以尝试使用其他不同种类的消毒液来对比效果。
- 实验需要进一步复制和扩大样本数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总之,这项实验为我们了解细菌的分布情况和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和卫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的】①了解细菌⼴泛分布于⾃然界及正常⼈体,树⽴“有菌观念”,从⽽认识⽆菌操作对于微⽣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②了解正常⼈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③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学习常⽤的消毒灭菌⽅法。
④了解不同细菌对外界因素具有不同的抵抗⼒。
⼀、细菌的分布检查(⼀)空⽓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法】①取普通琼脂平板⼀只开启⽫盖,培养基⾯向上放于实验桌上,暴露5~30min后盖好。
②置37℃培养18~24⼩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填表10-1)平板培养基表⾯或多或少有菌落⽣长。
(⼆)地⾯⽔中的细菌检查【材料】地⾯⽔(河⽔、井⽔或池⽔)、⾼层琼脂培养基、1ml⽆菌吸管、灭菌培养⽫。
【⽅法】①以⽆菌吸管吸取1ml地⾯⽔,加⼊灭菌平⽫中。
②将已溶化且冷⾄45℃左右的⾼层琼脂倾注⼈上述平⽫中,加盖后轻轻摇动,使⽔与琼脂充分混匀,静凝。
③37℃24⼩时后取出观察,计数菌落。
【结果】(填表10-1)(三)⾐服、票证、头发、⼿指⽪肤上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法】取普通平板⼀个,⽤蜡笔在平板背⾯玻璃上划成四等分,并贴上标签(图10-1)。
然后以⽆菌操作法,⽤⾐袖⾓、票证、头发及⼿指或指甲内污物,在平板培养基表⾯相应部位轻轻涂抹,置37℃培养24【结果】填表培养基表⾯涂抹处有菌落⽣长。
⾐服、票证、头发、⼿指⽪肤上的细菌检查(四)正常⼈体咽喉部的细菌检查⾎液琼脂平板培养基、灭菌棉拭、接种环、酒精灯。
【⽅法】取灭菌棉拭⼀⽀,在被检查者咽喉部轻轻涂擦后,再涂于⾎液琼脂培养基—侧,然后改⽤灭菌接种环作分离划线接种。
盖上⽫盖,37℃孵育24⼩时(或者采⽤咳喋法)。
【结果】(填表10-1)琼脂平板表⾯有菌落⽣长。
其中占优势的是⼀种细⼩菌落,其周围有草绿⾊的不完全溶⾎环。
此为咽喉部的正常菌群—甲型链球菌。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菌的分布情况;2. 探讨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3. 建立科学的消毒灭菌操作规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材料:a. 培养基:用于培养和检测细菌的典型营养富集培养基;b. 不同环境样本: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水、土壤、食品表面等;c. 常见消毒灭菌剂:如酒精、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 实验步骤:a. 采集不同环境样本,制备相应的稀释液;b. 涂布法或滴布法将样本均匀涂布在不同培养基上;c. 细菌培养: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定时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d. 消毒灭菌试验:将已经培养好的细菌接种到不同消毒灭菌剂处理后的培养基上,观察并记录细菌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分布情况:a. 空气中:培养基上出现多种常见细菌,主要为空气中悬浮细菌;b. 水中:水样品中出现的细菌种类较多,表现为波动的生长曲线;c. 土壤中: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种类丰富,生长繁茂;d. 食品表面:食品表面附着的细菌种类较多,主要为耐热菌和耐寒菌。
2. 消毒灭菌效果:a. 酒精:对大部分细菌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细菌都能被完全杀灭;b. 过氧化氢:对细菌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多数细菌培养基上的细菌均被消毒;c. 紫外线:对细菌也有比较好的杀菌效果,但需注意照射时间和距离。
四、实验结论1. 不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情况各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2. 酒精、过氧化氢和紫外线是比较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但对于不同细菌种类有不同的杀灭效果;3. 实验结果为建立科学的消毒灭菌操作提供了参考,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毒灭菌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参考文献1. 胡伟,刘静. 生物实验指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2. 何亚平,李明.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六、致谢在本研究中,我们由衷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也感谢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的相关部门和同事。
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种类繁多的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它们与外界环境及宿主一起构成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有些细菌侵入人体或因某些原因导致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可以引起疾病。
因此,了解细菌在自然环境及正常人体的分布,认识正常菌群的作用及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关系,对加强无菌观念、正确使用消毒灭菌方法、防止医院感染、传染病及菌群失调的发生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pH及气体环境。
因此,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一般离地面10cm~20cm耕作层的土壤中,细菌含量最多。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死于传染病的人畜尸体,多数病原菌在土壤中容易死亡。
但有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它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并能通过伤口感染,因此,当伤口被泥土污染时,应采取清创等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水也是细菌生存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主要来自土壤和人、动物的排泄物等,水中细菌的数量通常是地面水多于地下水,静止水多于流动水,沿岸水多于中流水,由于水容易受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多种排泄物的污染,所以水中可含有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病原菌。
水源被污染可引起多种消化系统传染病的流行,因此,保护水源,加强水和粪便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不易繁殖。
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的细菌可随唾液、飞沫散布到空气中。
土壤中的细菌也随尘埃飞扬在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可存在不同种类的细菌。
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脑膜炎奈瑟菌等,可引起伤口或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