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病理生理
- 格式:ppt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26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肠梗阻疾病知识问答【定义】问题1:什么是肠梗阻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问题2:什么是机械性肠梗阻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以此型最常见。
问题3:什么是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问题4:什么是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导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问题5:小肠的分界标志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问题6: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吸收面积大。
人的小肠约6m,它的黏膜具有环状皱襞,并拥有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估计总面积达200m2。
(2)小肠内的食物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后成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适于吸收。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
(4)小肠绒毛上的平滑肌纤维、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均有助于吸收。
【病因和分类】问题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可以分哪几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问题2:动力性肠梗阻的分类及常见情况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痉挛性肠梗阻: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中度和肠功能紊乱。
问题3:根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病理生理】问题1肠梗阻局部病理生理变化的基本过程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肠腔内积气和几夜、肠壁充血水肿,血供受阻事则坏死穿孔。
问题2:肠梗阻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哪些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2、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问题3:高位性肠梗阻出现何种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碱中毒问题4:高位性肠梗阻为何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呕吐频繁,丢失大量的酸性胃液和氯离子问题5:低位性肠梗阻出现何种酸碱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问题6:低位性肠梗阻为何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小肠中的消化液为中性或碱性,丢失的钠、钾离子多余氯离子,同时组织灌注不足、尿量减少均导致酸性代谢产物积聚问题7:为何肠梗阻的病人会出现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腔大量积气、积液引起腹内压增高,膈肌上抬,影响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腹内压的增高阻碍了下腔静脉血液的回流,大量体液的丧失,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细菌的大量繁殖、毒素的释放均可导致微循环障碍。
消化内科肠梗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肠腔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肠道发生障碍时,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疾病概要(一)病因和分类1.按梗阻发生的原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窄、肠内容物通过有障碍。
主要原因:①肠腔堵塞:如寄生虫、粪块、异物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压迫、肠扭转、嵌顿性疝等。
③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等。
(2)动力性肠梗阻:较机械性肠梗阻少见。
肠管本身无病变,梗阻原因是由于神经反射和毒素刺激引起肠壁功能紊乱,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可分为:①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等。
②痉挛性肠梗阻:由于肠壁肌肉异常收缩所致,常见于急性肠炎或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梗阻:较少见。
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2.按肠管血运有无障碍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分类高位性肠梗阻(空肠上段)和低位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和结肠)。
4.按梗阻的程度分类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和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部分可通过)。
5.按梗阻发生的缓急分类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二)病理生理1.肠管局部的病理生理变化(1)肠蠕动增强: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梗阻以上的肠蠕动增强,以克服肠内容物通过的障碍。
(2)肠管膨胀:肠腔内积气、积液所致。
(3)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坏死和穿孔。
2.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1)体液丢失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2)全身性感染和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特点是阵发性腹部绞痛;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剧;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胀痛。
(2)呕吐:早期常为反射性,呕吐胃内容物,随后因梗阻部位不同,呕吐的性质各异。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
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
病理解剖单纯性完全机械性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腔扩张。
肠壁变薄,粘膜易有糜烂和溃疡发生。
浆膜可被撕裂,整个肠壁可因血供障碍而坏死穿孔,梗阻以下部份肠管多呈空虚坍陷。
麻痹性肠梗阻时肠管扩张、肠壁变薄。
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小静脉和毛细胞血管可发生瘀血、通透性增加,甚至破裂而渗出血浆或血液。
此时肠管内因充血和水肿而紫色。
继而出现动脉血流受阻、血栓形成,肠壁因缺血而坏死,肠内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损伤的肠壁,进入腹腔。
坏死的肠管呈紫黑色,最后可自行破裂。
病理生理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膨胀、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以及感染和毒血症。
这些改变的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的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
(一)肠膨胀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肠腔因积液积气而膨胀,肠段对梗阻的最先反应是增强蠕动,而强烈的蠕动引起肠绞痛。
此时食管上端括约肌发生反射性松弛,患者在吸气时不自觉地将大量空气吞入胃肠,因此肠腔积气的70%是咽下的空气,其中大部分是氮气,不易被胃肠吸收,其余30%的积气是肠内酸碱中和与细菌发酵作用产生的,或自备注弥散至肠腔的CO2、H2、CH4等气体。
正常成人每日消化道分泌的唾液、胃液、胆液、胰液和肠液的总量约8L,绝大部分被小肠粘膜吸收,以保持体液平衡。
肠梗阻时大量液体和气体聚积在梗阻近端引起肠膨胀,而膨胀能抑制肠壁粘膜吸收水分,以后又刺激其增加分泌,如此肠腔内液体越积越多,使肠膨胀进行性加重。
在单纯性肠梗阻,肠管内压力一般较低,初是常低于8cmH2O。
但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肠管内压力甚至可达到18cmH2O。
结肠梗阻止肠腔内压力平均多在25cmH2O。
【疾病名】肠梗阻【英文名】ileus【缩写】【别名】bowel obstruction;ileac passion;intestinal obstruction 【ICD号】K56.7【概述】肠梗阻(ileus)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
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肠壁血供障碍,继而发生肠坏死,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死亡。
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流行病学】1.机械性肠梗阻 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90%。
其中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仍可高达5%~30%。
2.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约为肠梗阻的40%左右,其中的70%~80%有腹部手术史。
【病因】1.按肠梗阻的原因可分为3类(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有:①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②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③肠套叠。
④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
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⑤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⑥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
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⑦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⑧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⑨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
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2)运动障碍性肠梗阻: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
其病因有:①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②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A.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消化系统疾病肠梗阻知识点一、概述胃肠道内容物由于病理因素发生通过障碍称之为肠梗阻(intestin al obstruction)。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继而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一般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囊炎,在急腹症中占第3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的病因有:(1)肠外原因:①粘连与粘连带压迫;②嵌顿性外疝或内疝;③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④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
(2)肠管本身的原因:①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②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放射性损伤、肠肿瘤(尤其是结肠癌)、肠吻合等;③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3)肠腔内原因:由于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已不常见。
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管进入肠腔可产生胆石性肠梗阻。
2.动力性肠梗阻(1)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2)痉挛性: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3.血管性肠梗阻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原因。
三、病理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肠膨胀、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以及感染和脓毒血症。
1.肠膨胀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肠腔因积液积气而膨胀,梗阻以上肠段对肠梗阻的最先反应是增强蠕动,而强烈的蠕动引起肠绞痛。
肠腔内积气的70%是咽下的空气。
其余30%的积气是肠内产生的CO2、H2、CH4等气体。
2.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膨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
急性肠梗阻特别是高位小肠梗阻时,常有剧烈频繁的呕吐,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包括钾、钠、氯、氢、重碳酸盐离子)被排出体外。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病因和分类】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1.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是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临床以此类型最常见。
主要原因包括:1)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物等。
2)肠管外受压:如肠扭转、腹腔肿瘤压迫、粘连引起肠管扭曲、腹外疝或腹内疝等。
3)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此类肠梗阻较前类少见。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两类。
前者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后等;后者较少见,可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中毒和肠功能紊乱等。
(3)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如肠系膜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受压等。
较少见。
2.依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此外,肠梗阻还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空肠上段)和低位性肠梗阻(回肠末端与结肠);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当发生肠扭转等致病变肠袢两端完全阻塞时称为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肠梗阻的类型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某些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病理生理】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可分为局部及全身性变化。
1.局部各类型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全一致。
但随病情发展,其基本过程包括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肠腔扩张、肠腔内积气和积液、肠壁充血水肿,血供受阻时则坏死、穿孔。
肠梗阻初期,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以克服阻力,推动肠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肠腔扩张,大量积气、积液。
梗阻以下肠管则空虚、瘪陷或仅存少量粪便。
一、实训背景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指肠道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过程中受阻,导致肠道扩张、腹痛、呕吐等症状。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肠梗阻实训。
本次实训采用显微镜观察法,通过观察肠道组织切片,深入了解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2. 掌握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
3. 提高临床医生对肠梗阻的诊断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是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表现为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
(2)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梗阻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易引起肠道感染。
(3)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肠梗阻时,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道组织缺血、缺氧,易引起肠壁坏死。
2.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1)取材:选取肠梗阻患者的肠道组织,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等处理。
(2)染色: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切片。
(3)观察:观察肠道组织切片,注意观察肠道黏膜、肌层、血管等结构的变化。
3.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结果(1)肠道黏膜:肠梗阻时,肠道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坏死等病理变化。
(2)肌层:肠梗阻时,肠道肌层出现萎缩、变性等病理变化。
(3)血管:肠梗阻时,肠道血管出现狭窄、闭塞等病理变化。
四、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显微镜观察方法,提高了对肠梗阻的诊断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1.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血液循环障碍。
2. 肠梗阻的显微镜观察方法包括取材、染色和观察,通过观察肠道组织切片,可以直观地了解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3. 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微镜观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研究《肠梗阻的病理生理研究》一、背景与意义肠梗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肠腔内内容物无法正常流通的一种疾病。
它常见于胃肠道肿瘤、结肠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针对肠梗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方面,研究生物体内的病理生理现象与肠梗阻的关系还相对较少。
因此,针对肠梗阻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肠梗阻的病理生理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肠梗阻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创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同时有助于提高肠梗阻的诊断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研究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还可以促进肠道疾病的基础研究,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肠梗阻发生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为肠梗阻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指导,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三、研究内容1. 基于实验动物模型,对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利用镜下观察和组织学分析方法,分析肠梗阻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从而对肠梗阻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2. 通过采集实验动物模型的血液和组织样本,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包括炎症因子、细胞凋亡标记物、肠道菌群等。
以此揭示肠梗阻时机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3. 分析病理生理变化与肠梗阻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种病理生理因素对肠梗阻严重程度的影响,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验证。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线索。
四、研究方法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使用动物模型模拟肠梗阻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机械性肠梗阻模型和化学性肠梗阻模型,以观察和记录肠梗阻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
2. 组织学分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肠梗阻病变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学分析,分析肠道组织结构、炎症与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 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标志性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包括炎症因子、细胞凋亡标记物和肠道菌群,进一步揭示肠梗阻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