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35)
- 格式:ppt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35
第十二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填空题1、外层电子;第一激发态;共振吸收线;共振线;2、32S1/2;32P1/2,32P3/2;3、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4、共振线;5、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光学干扰和化学干扰。
6、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自旋量子数n、内量子数j。
7、频率、半宽度、强度。
二、选择题AAB AAB三、简答题1、主要有Doppler线宽、Lorentz线宽、Holtsmark线宽和自然宽度。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条件下,吸收线线宽主要由Doppler变宽和Lorentz变宽控制,当局外元素浓度很小时,吸收线线宽主要由Doppler变宽控制。
2、特点: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精密度高。
测量范围广。
局限性: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窄。
测一种元素要使用一种元素灯,使用不方便。
3、(1)锐线光源、(2)发射线最大发射波长和吸收线的最大吸收波长必须重叠。
第十三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填空题1、ν照 = ν进△m=+ 12、一级;高级;△ν/J > 103、化学位移,偶合常数4、局部抗磁屏蔽;磁各相异性5、自旋-自旋偶合;偶合常数6、27、38、无线电波、核自旋能级分裂、1/29、7.1710、中心位置,峰裂距11、屏蔽效应,各向异性效应,氢键12、213、氢分布; 质子类型; 核间关系二、选择题ACCDD DBACB CD三、简答题1、所谓磁全同质子是指这些质子化学位移、与组外任何一核的偶合强弱相同,它们在核磁共振谱上不产生分裂 ,例如:2、烯烃处于C=C 双链的负屏蔽区,δ增大。
炔烃处于C ≡C 地正屏蔽区,δ减小3、(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2)屏蔽强烈,共振频率最小,吸收峰在磁场强度高场,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四、解谱题1、 CH3COCH2COOCH2CH32、3、C 6H 5-C(CH 3)=CH-COOH4、 偶合系统为: AMX3系统 可能结构为:CH3–CHCH-COOH5、 CH H 3CCH 36、CH 3CH 2I7、 C C C H H H H H H O (1)(2)(3)(4)(5)(6)C O HH 3C O第十五章质谱一、填空题1、奇数、偶数;2、偶数;3、奇数;偶数;4、分子离子、碎片离子、重排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5、峰弱、峰钝、质核比一般不是整数;6、峰强比;Cl、Br、S;7、均裂、异裂、半均裂;8、M+2、M+4、M+6;M:(M+2):(M+4):(M+6)≈27:27:9:1;二、简答题略;三、选择题ABDAC ACB四、解析题1、为3,3-二甲基-丁醇-22、解:m/z 69相当于M-29(C2H5质量),m/z 69是奇数,故m/z 98->m/z 69 是单纯开裂;m/z(偶数)相当于M-28(C2H4质量),系由McLafferty重排产生。
色谱分析法概论色谱分析法概论1色谱分析法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分离,而后逐个分析。
2色谱过程:组分的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多次分配的过程。
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存在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微小的差异积累起来,其结果就使分配系数小的组分被先洗脱,从而使两组分得到分离。
色谱分离的前提是分配系数或保留因子不等。
3色谱流出曲线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谱图。
4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
①分配色谱法机制: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②吸附色谱法机制: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常见化合物的吸附能力顺序:烷烃<烯烃<卤代烃<醚<硝基化合物<叔胺<酯<酮<醛<酰胺<醇<酚<伯胺<羧酸③离子交换色谱法机制:利用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即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④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即渗透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
5流动相线速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较低线速度时,纵向扩散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降低,柱效升高;在较高线速度时,传质阻抗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增高,柱效降低。
6说明保留因子的物理含意及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为什么保留因子(或分配系数)不等是分离的前提?答:保留因子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故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
而分配系数K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二者的关系是k=KV s//V m,可见保留因子除与固定相、流动相、组分三者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之比有关。
保留因子越大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越强,t R =t0 (1+k)或t'R =kt0 ,由于在一定色谱条件下t0为定值,如果两组分的k相等,则他们的t'R一定相等,t R相等,即不能分离。
第17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思考题9.试推导有效塔板数与分离度的关系式: 22116⎪⎭⎫⎝⎛-⨯⨯ααR n =有效证明:∵ 2'2216R t n W ⎛⎫⨯ ⎪⎝⎭有效=(1) 22W W +R2R112(t -t )R =设W 1=W 2 22''2010212222[()()]2()22R R R R t t t t t t W W W W ----==+R2R112(t -t )R = ''1R t R-R22t W = (2)将(2)代入(1)式,得:'22''2222221'''221'11616()16()11R R R R R R R t t t n R R R t t t t αα⎛⎫⨯==⨯⨯ ⎪--⎝⎭-有效=10. 试推导最小板高的计算式:BC A H 2+=最小 证明:∵BH A Cu u=++ (1) 微分,得2dH B C du u=-+ 令 0dHdu =,则20BC u -+=opt u =(2) 将(2)代入(1),得:H A =+最小习题1.在一根2.00m 的硅油柱上分析一个混合物得下列数据:苯、甲苯及乙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0s 、122s 、181s ;半峰宽为0.211cm 、0.291cm 及0.409cm(用读数显微镜测得),已知记录纸速为1200mm/h ,求此色谱柱对每种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
解:∵22/1)(54.5W t n R =注意:分子分母单位应保持一致 mm n L H W t n R 3.28852000,8853600/120011.28054.554.5222/1===)(=)(=苯苯苯苯苯=mm n L H W t n R 8.110822000,10823600/120091.212254.554.5222/1===)(=)(=甲苯甲苯甲苯甲苯甲苯=mm n L H W t n R 7.112062000,12063600/120009.418154.554.5222/1===)(=)(=乙苯乙苯乙苯乙苯乙苯=2.在一根3.0m 长的色谱柱上分离样品的结果如图17-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