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二单元 语文百花园二 温故知新》优质课教学设计_6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习作一、教学目标:1.能够抓住生活中人物的不同特点,懂得通过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习作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仅文学创作如此,儿童习作也是如此。
生活之所以能成为写作的源泉,是因为生活所历经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是新的,因此,它有着许多丰富性和生活性。
可现在的孩子却常常为习作时“写什么”而发愁?针对这一状况,我决定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指导学生寻找一个贴近学情、符合心理逻辑的切入口来设计这次的习作。
三、教学内容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就应从学生生活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题材,营造快乐轻松课堂。
本次习作就是通过创设情境——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完成“思维——文字”的转化,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刻画。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认真观察身边的人课件文稿纸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理解习作要求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猜谜切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典型形象,来猜人物说趣事。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内外的阅读,接触了许多古典名著里的人物,老师想考考你们,到底记住了多少。
我说名著中某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你们来猜一猜他(她)是谁,是怎么猜出来的?快速抢答。
1.手持金箍棒,火眼金睛。
生:(孙悟空)外形特点来猜的。
师:真棒!再来一个。
2.拿着九齿钉耙,腆着大肚子。
生:(猪八戒)因为他的法宝就是九齿钉耙,而且常常腆着大肚子。
生:我知道,也是从外形来猜的。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语文百花园二》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三个部分。
本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活动为主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比喻句的基础上,感悟比喻句的作用,并能模仿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出生动的比喻句;关注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的自主感受和收获,引导他们在拓展交流中学到更多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爱国诗词和爱国名言;引导学生探究家乡的变化,自主选择调查家乡的内容,确定展示调查结果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关注学生自由习作的自由度开发及自主修改检查能力的培养。
以此构建语言与生命、与情感同构共生的课堂,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
教学目标:1.认识比喻句的好处,并能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
2.总结、交流读书方法。
3.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爱国诗文。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的方式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自由作文:培养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主选择文体样式,自主写作并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运用。
2.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积累优秀爱国诗文。
教学难点:1.“语文大课堂”活动中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提高。
2.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1.预习:(1)搜集优秀爱国诗文。
(2)搜集相关“今日家乡”变化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五课时。
语文百花园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个栏目。
教学目标: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备课时间: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比喻)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
(形容)”(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3)反馈交流: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备课时间:1.拓展与交流(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2.积少成多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
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
语文百花园二教材剖析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二”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讲堂”和“习作”三个栏目。
教课目的: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质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为生动。
学习累积中华古典优异诗文。
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语文大讲堂活动“今天家乡”。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加,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检查采访方案、自主确立报告展现方案方式。
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款式,自由作文,提升自助写作能力。
教课要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质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为生动。
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课难点:自由作文,提升自助写作能力。
教课方法:议论法、练习法等。
教课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备课时间:教课过程;一、温故知新理解与运用:领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纳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述的情形表现得更为详细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领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比喻)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
(形容)”2)让学生谈谈是用什么比喻什么?3)反应沟通:第1个句子中,采纳“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好多好多,就像宽广非常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涛”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好多以及飞扬翻动的样子,就像海洋上翻腾的波涛。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惊天动地。
4)学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教课反省:第二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备课时间:(拓展与沟通(1)让学生疏角色朗诵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识的收获,或是与之不一样的感觉。
(3)教师酌情进行评论。
(日积月累(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朝优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民风的人物。
他48岁时因主张改革遇到清政府固执派的打击伤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返乡。
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
一、教学内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教学目标1. 引领学生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 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 交流展示(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建议]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
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
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建议]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2. 答疑解惑(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①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②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学习体会比喻句。
2、引导学生能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这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好处;3、指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味美和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注意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吐字清楚。
过程与方法:注意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在课堂上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点拨,并为其拓宽思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鉴赏能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指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父母的批评和表扬。
教学重点:“理解与运用”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学会认真倾听。
教学准备:在课文里搜集打比方的句子;提前做好了解家乡变化内容。
准备内容;小黑板。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理解与运用;拓展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理解与运用1.题板出示例句。
2.自由读例句,认真体会句子。
3.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一下,两个例句的好处。
4.全班共同交流。
分别说一说这两个句子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5.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
6. 交流展示自己从课本里搜集的比喻句,朗读体会。
二、拓展与交流1.情景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主题是“爱我中华”。
群情欢腾的开国大典,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雄伟壮观的山海关,英武忠诚的东方第一哨。
那一篇篇课文在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无不充满了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那赤诚的爱。
那么我们在学习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是怎样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敞开胸怀,把自己对这些描写方法的感悟,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2.题板出示交流要求:○1请结合本单元具体的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
○2不必篇篇俱到,抓住一篇课文的一点或两点自己最深的感受和体会来谈就行。
掩耳盗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教学难点同上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一、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由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导入,如: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把你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五、释题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理解故事内容1、指名读2、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
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3、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
(自欺欺人)(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翻开课本读寓言故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
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1)投影: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
(形容)”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3)反馈交流:
第1个句子中,采用“海洋”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海上的波浪”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2个句子中,用“雷明”来比喻会场上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
他48岁时因主张革新受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
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
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爱我中华”之情的诗句、格言等。
例如: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宋。
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
(明。
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
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清。
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
(侠名)
二、语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
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3)整理与分析
以“今日家乡的……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两不限”的具体含义:“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这是“不限内容范围”,“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这是“不限文体样式”(第2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3.4句话)
2.看“平台”,参与习作讨论。
可按“习作讨论平台”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
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
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