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产业选择与保障机制构建——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4
建立综合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核心要素和政策建议——以四川藏区为例王建平【摘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重点区域实施综合生态补偿是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探索.本文以四川藏区为例,在分析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概况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建立“政府与市场、专项与综合、纵向与横向、经济与非经济、省级统筹与州县实施”相结合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框架,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监督管理方面提出实施路径,从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决策咨询》【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8页(P11-18)【关键词】综合生态补偿;基本框架;核心要素;政策建议【作者】王建平【作者单位】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但目前,我国还未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现行带有生态补偿性质的政策为部门要素类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资源分散在多个部门,并未形成固定下来的制度和政策。
尽管国家逐年加大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造成了生态补偿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因此,推动从部门要素补偿到区域综合补偿,有效整合各类生态补偿资源,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成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的重要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明确提出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探索综合性补偿办法,将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重点区域。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明确提出在藏区开展综合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四川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防线和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全域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水平偏低,面临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双重任务。
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确保黄河出川一河清水向东流。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切实担负起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
四川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其中黄河流域范围涉及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松潘县,境内黄河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四川“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我们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肩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政治责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扎实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各项工作,坚决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抓好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
四川黄河流域地位特殊,既是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和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又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
这些年生态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出川的黄河水达到了Ⅱ类水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但黄河水域岸线管理与岸线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非法占用河道、建筑垃圾乱堆、非法采砂、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仍然存在,还有湿地功能退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草原鼠害等特殊问题。
我们坚持把管水护水治水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省级河长作为黄河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注重常态巡河,统筹解决我省黄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大程度拓展水域岸线保护范围,创造性地将重要天然湿地、具有供水任务的水库和渠道一并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在黄河及黑河、白河沿岸的乡镇聘请生态联络员,推动流域生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飞地视域下新发展阶段康巴地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甘孜州为例[*]摘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征程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甘孜州地区作为我国民族大团结的“民族走廊”,拥有众多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世界级资源,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以甘孜州为例,立足飞地视域,对甘孜州地区在我国新发展阶段进程中经济发展对策的探索,提出以甘孜州为代表的康巴地区经济发展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飞地经济;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一、新发展阶段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新发展阶段下我国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概念,在“双循环”格局的作用下,甘孜州与沿海地区、城市达成多项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来带的优势,加快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学习沿海“飞地模式”,打破了现有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不同村组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但甘孜州市场的空间有限,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外出口地区农作物、资源等运输能力有限,甘孜州仍然面临如何更快更好“走出去”的难题。
新发展阶段对于农村的扶贫重点也由解决生存逐步向解决发展问题转移,发展全域旅游,是甘孜州全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加之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甘孜州文化旅游的发展速度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经济发展过程中甘孜州地区始终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持生态立州,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但随着发展深入,仍然出现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风景名胜区内违法现象严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等问题。
二、新发展阶段甘孜州“飞地经济”分析(一)甘孜州“飞地经济”发展现状甘眉工业园区是甘孜州“飞地模式”发展的先锋和典型。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概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地理、气候、经济等因素的不同,在中国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案例为例,探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和措施。
二级标题1:西藏的水资源保护三级标题1:水资源短缺的挑战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西藏地区的水资源非常宝贵,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短缺问题。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干旱频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的生活。
三级标题2: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湿地是西藏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西藏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湿地保护政策,并推动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
同时,加强对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
三级标题3: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西藏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
建立了水资源监测系统,实行水资源“限购”制度,鼓励居民使用节水设备和采取节水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水资源的调控力度,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二级标题2:新疆的荒漠化治理三级标题1:荒漠化的严重程度新疆地处中国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
长期的大规模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水源减少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级标题2: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为了治理荒漠化问题,新疆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恢复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质量。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农牧民参与植被恢复和草地保护。
三级标题3:推进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为了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新疆政府积极推进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通过改善水利设施、引入新的农作物品种和畜牧业管理模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二级标题3:云南的森林资源保护三级标题1:森林退化和破坏的情况云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森林退化和破坏的问题。
拓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简安【摘要】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poverty,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realize rural modernization,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ll-off society.Western ethnic regions with a positive chang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employment percentag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declined,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second,three industry significantly improve.But overall,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still not reasonable,difficult employment of surplus labor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Starting from the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Sichuan Province,analysis of the current labor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transfer status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employment,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western ethnicareas,establish the way for rural labor employment transfer mode in western ethnic areas,and with all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proposed effective solution.%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
州为例
央金
【期刊名称】《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明显的今天,民族地区为加速经济发展,想了很多办法也提出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等思路。
而这些往往在实施中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话型、赶超型、掠夺型的路子。
有的地区虽然在短期中得到了发展,但是却为今后长期发展制造了新的阻碍。
本文拟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例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央金
【作者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四川康定,6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J], 耿新;许强
2.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r——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为例 [J], 杨小杰;余传英;张仁军;刘昭强
3.基于耦合模型的民族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r——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J], 曹兴华
4.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为例 [J], 杨小杰;余传英;张仁军;刘昭强;;;;
5.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J], 耿新;许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保护对策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最大的高原,其壮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与其广袤的美景相对应的是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其脆弱的地理环境上。
该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冬季长、寒冷且多风,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此外,青藏高原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资源较为匮乏,使得其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破坏。
同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问题,并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
青藏高原地处边远地区,相对落后,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但是,对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因此,应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还应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推动农牧民转型升级,引导农牧业向生态农牧业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注重科研和教育培训。
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水平,以提升整个社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
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也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拟定保护措施,并积极推动实施。
总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不容忽视的,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监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政策、科研和教育培训以及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的福祉。
甘孜州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甘孜州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区域发展的“高压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甘孜州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野生动植物、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禁止非法捕猎、砍伐、采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甘孜州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补偿机制:甘孜州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地区进行补偿,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甘孜州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恢复、土地复垦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甘孜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甘孜州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李云松
作者机构: 康定民族师专环生系教师,四川康定626001
出版物刊名: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16-19页
主题词: 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问题;对策
摘要:甘孜州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宏远目标,把甘孜州建设成“民族团结、全面进步模范藏区州”和“生态经济第一州”。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对甘孜州目前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工作难点作了较详细阐述。
并提出了初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甘孜州生态立法内容之我见r——兼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思考
武雪萍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甘孜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生态立法在内容选择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及对当地生态保护习惯法的理性吸纳.笔者拟从功能上将甘孜州生态立法内容划分为三类:生态环境保护预防性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
【总页数】2页(P132,134)
【作者】武雪萍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
【相关文献】
1.生态资本视角下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r——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J], 杜明义
2.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法制保障——甘肃省第一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实施。
[J], 包昌林;
3.甘孜州生态立法内容之我见——兼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求
意见稿)》的思考 [J], 武雪萍;
4.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南高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r——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 Chen Bei
5.用最严格的法律织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聚焦《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 [J], 李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资本视角下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作者:杜明义来源:《理论导刊》 2016年第6期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康定 626001)摘要:生态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本。
现状表明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资本水平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为此对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加大生态资本投资,提高生态资本水平和生态资本经营水平,增加生态资本收益,形成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关键词:生态资本;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甘孜州中图分类号:F12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78-04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生态资本视角下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14SCZ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明义(1970-),男,四川泸定人,四川民族学院经管系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西部民族经济。
引言2008年,我国发布的《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指出,“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
”生态脆弱区的特征:一是系统抗干扰能力弱。
生态系统容易受人类开发等外界干扰退化,自我修复能力弱,恢复期长。
二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
在气候变化下,生态脆弱区气候更趋干旱,生物生产力弱化,自然灾害频发。
三是时空波动性强。
时间上气候、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变化大,在空间上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差异大。
四是边缘效应显著。
生态脆弱区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
五是环境异质性高。
生态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
从长期看,生态脆弱区是气候变化、地质变动形成的,从短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影响强烈。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1992)认为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是造成地区经济落后、非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被誉为“地球上的屋脊”,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极大的脆弱性。
本文旨在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来自多方面。
首先,气候变化对高原的影响不可忽视。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其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源地退化。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草地退化和沙化过程,破坏了高原的生态平衡。
其次,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过度放牧、非法砍伐和土地开垦等行为破坏了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能力,引发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高原的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变和垃圾处理等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隐患。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首先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可推动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提高气候预测和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应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管。
加强对放牧、砍伐和土地开垦等行为的监测,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需要加强农牧民的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
此外,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推动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开展土地修复和植物恢复研究,以防止土地退化和水源地污染进一步恶化。
另外,加强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青藏高原是跨越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多个国家的领土,各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参考内容。
一、藏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藏区是中国主要的草原地区之一,草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牧民的生计来源。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导致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1. 实施草原封禁政策:通过划定草原保护区域、限制放牧和开发活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 推广生态畜牧业模式:倡导牧民采取科学管理、精细养殖的方式,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
3. 加强草原生态补植:通过人工种植草坪、植树造林等方式,加强草原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藏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
二、哈尼梯田生态环境保护哈尼梯田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景观,也是哈尼族人民的生计来源。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哈尼梯田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1. 推行绿色种植技术:倡导哈尼族农民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2. 修复水土保持设施:加强梯田水土保持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
3.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哈尼族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对梯田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且成为了当地旅游的热点景点。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案例除了上述两个案例外,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如:1. 壮族地区山水田园生态保护:通过保护河流、湖泊和自然山体等硬质环境,保护山水田园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旅游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维吾尔族地区荒漠化治理:通过荒漠化治理工程,加强荒漠地区的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新形势下甘孜州国有森林管护体系建设探讨发布时间:2022-08-08T08:49:23.94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8期作者:陈春莲方彧[导读] 森林管护体系是指与森林管护相关的政策、制度、机构、人员、机制、措施、管理、设施设备、资金等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作用的多个要素为共同促成森林管护工作,科学有效实施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本文从甘孜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效入手,梳理新形势下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体系建设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期实现最佳森林管护体系和效果。
康定市国有林保护管理局,四川康定626000道孚国有林保护管理局,四川道孚626400摘要:森林管护体系是指与森林管护相关的政策、制度、机构、人员、机制、措施、管理、设施设备、资金等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作用的多个要素为共同促成森林管护工作,科学有效实施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本文从甘孜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效入手,梳理新形势下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体系建设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期实现最佳森林管护体系和效果。
关键词:森林管护体系;森林资源保护;森林产业引言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目前甘孜州是天保工程的重点实施区,也是青藏高原天保工程实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天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区。
对保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1工程建设成效1.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林地面积从1997年9125.42万亩增长到2018年的10835.82万亩,增长了1710.4万亩;森林蓄积从4.31亿立方米增加到4.8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3%。
1.2生态系统逐步修复。
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上能力增强,山地自然灾害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明显减缓,江河泥沙明显减轻,康巴高原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西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土壤质地下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评估并寻求相应的保护策略,进行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部压力或干扰时,遭受破坏的风险和程度。
在西藏高原的例子中,气候变化、牧区扩张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藏高原冰川和积雪的减少,这对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高山植被和物种的适应能力有限,很难适应日益变暖的条件。
更糟糕的是,气候变化还可能增加西藏高原地区的干旱、风沙和草地退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同时,牧区扩张也对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虽然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使得草场和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大规模移牧和放牧,使得土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质量下降,蓄水能力减弱,甚至引发了土地沙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
此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西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大量的游客涌入西藏高原,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
过度开发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没有合适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旅游业可能成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针对西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估和保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科学策略和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适应性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保护对策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并提出几项有效的保护对策,以期促进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原因1.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极端,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高原冰川退缩、雪线升高,进而影响水资源供应和生物多样性。
2. 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地质复杂,土壤贫瘠且容易脱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土壤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青藏高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珍稀物种正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其中包括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对策1. 水资源保护:加强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体系。
同时,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推广节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2. 调整畜牧业结构:鼓励农牧民转变传统放牧方式,逐渐转向集约化养殖。
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实行生态补偿政策,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保护区范围,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维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
鼓励科研机构和公众参与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工作。
4. 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鼓励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5. 加强国际合作: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邻国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建立健全我国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思考摘要:我国大江大河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多,造成了生态破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对修复生态破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共振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中,流域环境与资源产权明晰机制是前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明确机制是基础;生态补偿途径与方式运行机制是重点;补偿标准核算机制是关键;政府主导、市场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合力运作机制是核心;生态补偿立法、评估监督等配套机制是保障。
关键词: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作者简介:杜明义(1970-),男,四川泸定人,四川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西部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3309(s ).2019.03.11文章编号:1672-3309(2019)03-80-07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康定626001)经济视角2019年第3期总第276期(双月刊)No.3,2019Total No.276※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基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项目编号:13YJA790005)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般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地区高半山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JJ1810)的阶段性成果。
一尧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水电开发等建设必然形成生态破坏,生态补偿是修复生态破坏的重要制度。
生态补偿主要针对经济活动中破坏资源环境者进行收费,提高其生产成本,促使其减少损害行为;同时对利益受损者和保护资源环境者进行补偿,达到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
我国大江大河众多,水能资源丰富,许多水电企业利用该优势资源禀赋进行了开发,有些河流还进行了梯级密度开发。
全域旅游开发分区识别及空间管制——以生态脆弱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1. 引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对于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往往带来环境破坏和文化冲击的风险。
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分区识别和空间管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生态脆弱区的特征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匮乏,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文化传承的地区。
四川阿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生态脆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羌族民俗文化。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
3. 全域旅游发展分区识别的重要性全域旅游发展分区识别是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合适的旅游开发模式及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4. 四川阿坝的全域旅游发展分区识别针对四川阿坝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文化体验区和传统生态农业区四个分区。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该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和珍稀动植物资源,禁止一切形式的旅游开发。
生态修复区针对已经发生生态破坏的区域,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尽量恢复其生态功能。
生态文化体验区则是借助旅游开发,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意识。
传统生态农业区则注重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5. 空间管制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需要对不同分区的旅游开发进行不同的空间管制措施。
自然保护区要严格禁止旅游开发和任何破坏措施,确保其原始状态的保持。
生态修复区要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限制旅游开发的范围和规模,确保生态恢复的效果。
生态文化体验区要注重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限制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泛化的现象。
传统生态农业区则要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保护水资源和土地的健康。
6. 全域旅游发展分区识别的推广四川阿坝的分区识别经验可以为其他生态脆弱区提供借鉴。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与支持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引人关注。
为了保障和支持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
本文将从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与支持。
二、支持是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制定出台适用于民族地区特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在土地利用方面制定相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应制定相应,限制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三、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保障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领导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需求。
同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的投资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此外,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
首先,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民族地区环境问题研究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鼓励开展以环境修复、资源利用为重点的科研项目,并加强与实际工作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和应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技术。
五、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保障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在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鼓励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并提供相应的和待遇支持。
六、案例分析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该地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紧迫。
西藏自治区领导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生态资本视角下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r——以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杜明义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生态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本.现状表明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资本水平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为此对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加大生态资本投资,提高生态资本水平和生态资本经营水平,增加生态资本收益,形成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杜明义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四川康定6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
【相关文献】
1.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资源诅咒”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 沈茂英
2.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资源诅咒”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 沈茂英
3.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资源诅咒”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J], 沈茂英;
4.产业组织视角下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J], 吕君;向秋兰
5.生态资本视角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贫困治理——以四川藏区为例 [J], 杜明义;余忠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第6期芏态脯弱民族地区芏态产业迭择与 保暍机制构建-----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窑文/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内容提要:包括甘孜藏区在内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 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也常常为国家扶贫的连片特困区。
发展生态产业,符 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 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利于国家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基于其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和国家主体功能定 位性,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合理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 务业,并在规划、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监管、评价等方面进行保障,从而推 进区域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甘孜藏区生态产业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F 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16)06-0077-04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从生态学 角度将生态脆弱区作为边缘地带(marginalzone )来 研究,后来提出用“ecozone ”来说明生态脆弱区。
王 国(2001)认为生态脆弱区“指生态条件已成为社会 经济继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或社会经济按目前模式 继续发展时将威胁到生态安全的区域”。
[1]目前,我国有8大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 60豫以上,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 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髙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 接地区,许多地方属于民族地区。
甘孜藏族自治州 是四川省的一个藏区州,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民族 地区。
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 强烈,生态退化明显。
许多地方兼具青藏髙原复合 侵蚀生态脆弱区特征,地势髙寒,植被稀少,风蚀、 水蚀、冻蚀等多种侵蚀现象明显,是我国生态环境 十分脆弱,生态资本水平偏低的地区之一。
长期以 来甘孜藏区大力发展了资源开发型的粗放经济,促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化,更趋向滑人“资源诅 咒”的陷阱,陷人恶性生态贫困循环中。
经济贫困 落后容易出现“穷者生乱”的社会不稳定效应。
为 此,类似甘孜藏区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要摆脱贫 困,实现持续科学和谐发展,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 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一、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 然选择(一)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利于生 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 区域的划分,将甘孜藏区在内的许多生态脆弱民 族地区规划为限制与禁止开发区。
为此,限制和禁[作者简介]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经管系教授。
2016-10-30[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院16SA 0141 )曰国家民委科研项目(项目编号院MSCZG 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应是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区。
甘孜藏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性更需要生态环境保护。
甘孜藏区地处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流经该区域18个县,流域面积14.6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 96%,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
但甘孜藏区长期以来采取了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近50年,导致森林资源枯竭。
目前,甘孜藏区森林覆盖仅为9.4%。
近年来,甘孜藏区又开始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和水电开发,必将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影响生态安全。
只有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 利于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 困,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已明确将甘孜藏区在内的一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定为我国实施特殊政策扶贫的特困区,但如何扶贫成为一个难题。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在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质量下降,人类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收益下降的趋势;同时,环境质量差,必然产生大量疾病,导致人们生产能力下降;加之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加重资源索取和环境破坏程度,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资本进一步下降,促使生产进一步下降,使人们陷人生态脆弱下形成的生态贫困循环陷阱中。
同时,甘孜藏区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还容易陷人“资源诅咒”陷阱。
甘孜藏区只有充分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才能摆脱生态贫困和资源诅咒陷阱,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 利于国家民族地区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风险。
甘孜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体和核心地区。
康巴藏区是传统所指的组成我国藏区的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的其中之一。
甘孜藏区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处,是通往西部藏区的要津之地。
位于康巴藏区核心地的甘孜藏区历来都具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地位。
自宋代以来,甘孜藏区一直在政治上、军事上发挥着东屏四川、南控云南、西摄西藏、北啸青海的战略作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甘孜藏区与印度等国毗邻,也是国外势力支持下的藏独分子活跃区域,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区之一。
目前,甘孜藏区处于国家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而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
甘孜藏区正在谋求发展经济实现“富民安康”,为此甘孜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髙广大农牧民收人,促进甘孜藏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利于实现“富民安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二、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多样选择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可基于其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和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性,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合理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由粗放低效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髙效型转变。
(一)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中合理投人科技,提髙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人,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效益同步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
咱2暂生态农业具体包括了狭义的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等。
生态脆弱地区的广大农牧民收人有限,为此应逐步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甘孜藏区出产青稞、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等,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推进农地流转,通过科技投人、品种改良,进行规模经营。
在连片土地上进行大型机械化耕作;在地形复杂的小片土地上进行小型机械化耕作。
应在髙寒甘孜藏区推行塑料大棚种植模式,形成集合除草、施肥、灌溉、收割、运输和仓储为一体的生产机制。
其次,发展现代生态畜牧、养殖业。
甘孜藏区共有石渠、德格、色达、白玉、理塘5个纯牧业县,除泸定县外,纯牧业乡、村在其余17县均有分布。
甘孜藏区出产牦牛、藏羊等。
应逐步改变传统游牧方式,通过推进牧场产权改革,结合牧民定居工程,探索放养与圈养、温室圈养结合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
可在定居点进行农牧耦合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的粮食和蔬菜供农牧民生活,种植的青稞、豌豆等形成饲料原料,种植的秸秆加工为饲料进行养殖,牲畜、家禽的粪便等形成农业的肥料,从而形成循环经济,提髙牲畜出栏率。
甘孜藏区还有特色藏猪、藏鸡等,应积极引进资金与技术,发展现代养殖业。
第三,应发展生态林果业。
甘孜藏区出产松茸等野生食用菌141种,出产花椒、核桃等特色果品,应合理选择进行科学栽种,形成规模产品。
第四,发展生态藏药种植业。
甘孜藏区有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1581种,应在指导下科学采集,并逐步合理选择进行培育种植。
(二)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法则,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环境限制,构建起“资源利用一清洁生产一资源再生”的现代工业模式。
生态工业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标准,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3]工业发展需要资源开发,但地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自净力和再生力弱,资源不合理开采必然破坏环境,且很难恢复。
为此应合理发展生态工业:首先,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轻工产业,在甘孜藏区农牧业林业种养基地的基础上,对形成规-78 -四川模的绿色、特色的产品进行传统或现代工艺加工,形成品 牌进行营销,从而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牧林 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药业。
在甘孜藏区藏药种植基地 的基础上,形成藏药的加工产业,逐步在康定、泸定建立藏 药产业园,形成规模生产,并充分利用藏区传统的医药技 术,开发出系列藏药产品,形成品牌。
三是大力发展工艺品 制造产业。
要大力开发甘孜藏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如唐 卡、雕刻、配饰、服装、生产、生活器具等,形成一定生态工 业园区的规模生产,并形成品牌。
其次,科学发展生态矿 业。
甘孜藏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应在科学论证和规划下 选择优质、破坏小,污染小的矿产进行开发,并应采取边开 发边恢复的生态方式进行。
应在科学论证的条件下进行矿 产资源深加工,提髙产品附加值,将宝贵生态资本增值留 在资源地。
在加工中必然形成环境污染,应提髙污染治理 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促进生产和生态的良性互 动。
第三,合理发展生态水电业。
甘孜藏区水能资源丰富,水利仅利用年径流量的0.4%,水力资源开发仅占0.06%。
目前,规划在甘孜藏区建设近30座大型水电站,过度的开 发又将形成巨大的外部负效应,破坏生态环境。
应对这些 宝贵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形成配套的生态补偿机 制,恢复生态;并应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惠及资源地农牧民,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三)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利用当地生 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发展的服 务业,是生态产业最有前途的增长点。
生态服务业有利于 降低社会经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
[3]甘孜藏区服务产业发展薄弱,应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
首 先,优先发展生态自然旅游业。
处于生态脆弱区的甘孜藏 区,有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蜀山之王”的贡 嘎山,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中国唯 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等等。
截至2010年底,甘孜藏区 拥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应通过旅游发展规划,在保 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让这些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
其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甘孜藏区文化资 源丰富,应合理开发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要规范推进宗教 文化旅游。
目前,全州有藏传佛教寺庙500余座,甘孜藏区 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应进行合理资本化运作,吸引游客前 来参观、体验,从而,实现以寺养寺,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