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 格式:pdf
- 大小:8.12 MB
- 文档页数:50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
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腹针疗法及常用腹针处方介绍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发明的无痛或微痛而又高效的新针法。
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按照中医理念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薄智云教授1993年在《北京中医》上发文认为腹部存在着先天经络,提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还拥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
先天经络系统的提出完善了经络系统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资料和理论的依据,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如今腹针疗法已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本文从腹针疗法的原理、特点、治疗范围、针具介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处方等几个方面对腹针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16个常见病的处方选穴,供大家参考使用。
特效腹针治百病(四)临床应用与规范特效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腧穴以调节脏腑一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许多疾病只要明确诊断、合理辫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良好疗效。
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腹针不仅治疗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的疑难病、慢性病。
实践证明特效腹针疗法的适应症是非常广泛的。
目前用于治疗下列各种病症。
1.病程较短,但与脏腑正气不足而致的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骨性关节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小脑萎缩、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
3.临床各科常见病如:常见的病毒xing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面瘫等;常见的细菌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睑腺炎,妇科感染、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痔感染: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4.内分泌异常导致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卵巢囊肿、xing功能障碍;痔等手术后镇痛、血栓痔;骨折固定后功能恢复等。
5.其它经各种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欠佳的。
6.疑难病:如产后风、肺纤维化等等。
由于腹针广泛普及的时间尚短,目前采用腹针治疗的医疗队伍还很小,腹针治疗经验、利研交流的机会目前尚少。
因此,临床治疗的适应症,有待于广大学高和中西医的实践加以补充。
二、禁忌症:1.由于腹针针刺腹部,因此,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肝、脾肿大引起的腹部静脉曲张;腹腔肿瘤;妊娠中、后期均成列为禁忌症。
2.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施术时应谨慎为宜。
3.肝、脾肿大者针刺两季肋部不宜针刺过深,避免刺伤脏器。
4.腹针深刺不宜针刺过深,严禁刺入腹腔。
腹针的针具及针刺手法腹针治疗前应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要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检查。
施术时要考虑。
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疾病的虚实,形体的胖瘦,腹部脂肪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
可以救命的腹针疗法2017-04-15高山流水腹针,作为针灸学中新开展的一种疗法,在大家对健康如此重视的今天,已渐渐融入到很多人的生活中。
那这种“非传统的针灸”到底有何神秘之处,又有何疗效呢?腹针近乎神奇的调理能力腹针,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通过调控腹部肚脐周围的穴位,使气血向全身输送,以达到全身疾病的效果。
我们知道腹部包含了内脏中众多重要的器官,且分布着大量的经脉,因此腹针在调理内脏病及众多慢性病具有极大的优势。
腹针是通过针刺以神阙(肚脐)为中心的腹部穴位来调整气机,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发明人薄智云先生总结出,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了:“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调控系统”的理论依据腹部包括许多重要脏器,并分布着广泛的气血经脉,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在腹部施针可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和急慢性全身性疾病,且疗效显著。
腹针的特点:1、无痛:不要针感,基本无痛。
老少皆宜。
2、安全:在腹部浅层扎针,绝对安全舒适。
3、高效:腹针具有治疗周期短,疗效稳定快速的优势,对各种病症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尤其对疑难杂症有意想不到的确切疗效,很多学员会惊呼太神奇。
腹针的治疗范围:腹针适应范围广,涉及病症多,对内科病如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头晕耳鸣,糖尿病,胆囊炎,胰腺炎,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眼底病,老年痴呆,痛风,四肢寒凉,手足不温,静脉曲张,带状疱疹,抑郁症,肥胖症,便秘,胃肠病患;外科病如颈椎病,颈肩痛,上下肢痛麻,腰间盘突出,腰背部酸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膝关节踝关节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病,关节扭伤,网球肘,偏头痛等;妇男科如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移位症,盆腔炎,宫寒不孕,更年期综合症,失眠,健忘,盗汗,潮热,男性性功能障碍,阳萎,肾虚精少等,儿科如脾胃失调过胖过瘦,小儿假性近视等;美容科如面部雀斑,黄褐斑,肝斑,痤疮,青春痘,红血丝,激素脸,肥胖,美化妊娠纹,手术刀口疤痕等,让广大爱美之人在对全身疾病进行调理的同时,还可达到修复形体,减少皱纹,减肥减龄的效果。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建立在神阙调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神阙系统是最早的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该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犹如一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对机体产生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特点及创新点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无痛而速效,比较容易被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二、临床适应病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月经失调,慢性胃肠炎等。
3。
虽病程不长,但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4.其他针灸适应症,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三、临床疗效善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
处方规范、取穴少、无痛、见效快、疗效稳定。
四、操作规范取穴要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针刺有深浅(浅刺、中刺、深刺);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
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刺。
1.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腹部进针点。
2.选择穴位根据辨病辨证选取合适的穴位,消毒好穴位周围皮肤,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
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取进针点(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腹针疗法是针灸的特种针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腹部针灸,刺激腹部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腹针疗法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效果较佳。
如颈椎病的治疗,可以针刺下脘、商曲、滑肉门、关元等穴位,通过调整腹部穴位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
该疗法创伤较小,见效较快,治疗时间较短,目前在临床中广受欢迎。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中文名腹针疗法应用学科医学适用领域范围中医适用领域范围治疗快速导航基本技术主治病症常见疗法腹针治疗时的体位禁忌症注意事项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三)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腹针疗法简介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着很深科学内涵的医学,是与现代医学同样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腹针疗法的心得体会腹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腹部特定的穴位插入针灸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促进病症的康复。
我在近期接受了一次腹针疗法的治疗,对于这种疗法我有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腹针疗法的针灸技术需要高超的医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医师用针轻轻刺入腹部穴位,由于他的手法熟练而精准,我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这种技术的高超性,对医师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需要医师对人体穴位结构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腹针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尤其是腹部胀气和消化不良的问题,在经过几次治疗后明显减轻了,我感觉身体的平衡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这也让我对于腹针疗法的疗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再者,腹针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与一些西药治疗相比,腹针疗法不需要依赖药物,避免了一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在我的治疗中,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或者疼痛,也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这证明了对于适应症的患者而言,腹针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此外,腹针疗法与个体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在治疗前,医师会对我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然后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制定针灸方案。
这说明了腹针疗法并不是一种适合所有人的疗法,而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所以,在接受腹针疗法治疗前,建议先进行身体检查和咨询医生。
最后,腹针疗法的疗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
腹针疗法并非一次性的疗程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需要进行连续的治疗。
在我的治疗过程中,我连续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腹针疗法,才逐渐看到治疗效果的显现。
这说明了腹针疗法是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坚持的,不能期望一次治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我对腹针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虽然腹针疗法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在适应症的患者中,它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接受腹针疗法治疗前,建议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评估,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腹针疗法——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奇葩腹针疗法以其疗效好,无副作用、无痛感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针疗法来治疗脑中风疾病。
什么是腹针:简单来说,腹针就是只在腹部穴位进行针刺的方法,这一点它不同于传统针灸;腹针疗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无痛(或是微痛)。
由于腹针疗法的穴位只处于腹壁浅层,针灸疗法刺进内脏的危险性便完全不存在;不像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腹针是无痛或者只有微痛的治疗方法。
腹针摆脱了临床疗效对传统“得气”的依赖,提出了“刺至病所”的针灸新观念,在病人几乎不察觉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传统针灸的效果,使针灸成为小至几岁幼儿、老至90岁老翁都能愉快接受的无痛疗法。
腹针疗法理论: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形成,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通道就是脐带,这就是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先天经络系统。
人体腹部存在着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分为天、人、地三部,即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图——神龟图、腹部经脉和脏腑调节系统。
经络形成可以追溯到胚胎期,任何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说明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像耳部、足部的全息图一样,腹针疗法将人的全身各脏器部位浓缩成一个“神龟”,以肚脐(神阙穴)为调控中心,头在前胸,尾在小腹,肚脐的两边分上下肢,腹针定位取穴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而且该法取穴有严格的尺寸。
腹针在脑中风康复中的运用:在病房里,记者看到了腹针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前必须先用直尺测量穴位,尔后根据针灸处方施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留针30分钟后取针即可。
腹针能够较好降低脑中风后瘫痪肢体的痉挛,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对脑中风后引起的肘关节痉挛、足下垂、足内翻、瘫痪肢体麻木疼痛、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及中风后的语言障碍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
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
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
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
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
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
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
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
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
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
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
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
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
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
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
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