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七章区域系统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8.66 MB
- 文档页数:37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分解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现代地理理论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特征、地理现象、人类活动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理解不断深化,现代地理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作为初一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地理理论的贡献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一、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理论现代地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对人类的农业、生活、交通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地理理论中,人们深入研究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而环境确定论则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和知识改变或适应环境条件,两者相互印证,为我们理解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二、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理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成为了现代地理研究的热点。
现代地理理论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规律和原因,城市化理论则关注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这些理论揭示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作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三、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理论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是现代地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差异理论研究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地理区划理论则通过将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和划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以便于研究。
这些理论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差异和多样性,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现代地理理论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1)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第一章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简答题2自然地理学(一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第二章1为什么地球能成为人类的摇篮、人类的家园?(由适宜的日地距离、适中的地球质量、近球形的地球形状、特定的运动速度与方式决定)问答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仅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方时的产生,以及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而且对于地表温度的调节、生命的孕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地球自转一周为24 h,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2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问答题3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物质的交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问答题第三章1想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地表系统基本的组成与特征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四大圈层、三大界、固、液、气三态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有哪些(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3地表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4地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岩石圈1莫霍面:一个位于大陆地区平均33km 的地下,纵波速度由7.6 km/s 向下突然增加到8.0 km/s,这个界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③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④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⑤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
4、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四点)①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②引力的影响使地球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可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地震、发生灾变,等等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如太阳风。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四大圈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人文界)固液气三态物质。
2、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①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人类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中产生;地表环境的区域分异形成三大人种;地表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地表元素组成人体健康;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表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③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1、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一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种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主要特点《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地理科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培养应考者的自然地理学思维及驾御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强,着重阐明地球表层系统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分异规律,以及地貌、土壤形成的机制和自然灾害的成因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状况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2、理解地球表层系统四大圈层的区域特征、分异规律、运行机制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机理、分异规律。
3、掌握从地球表层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和调控方面阐述自然地理学应用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其它学科分支(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的基础,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其它地理学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二)学习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以及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理解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类生活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2、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性质与意义。
3、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地理意义、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深刻理解并掌握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与地球有关的天文现象的地理意义,从地内和地外两个方面掌握地球环境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p71. 苏联学者两种不同观点。
(1)区域学派。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3年萨乌金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②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③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课本观点: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医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
经济地理学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包括:(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①农农业地理学、②工业地理学、③交通运输地理学、④商业地理学、⑤信息业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p341. 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3.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理论:(1)古典区位论和(2)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包括①杜能农业区位论、②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第三节要素投入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38-p47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1.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征。
区域性是指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环境性是指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系统性是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科学。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层(地核、地幔、地壳、)水平分异(南北方冷暖不同。
海陆温湿差异)立体交叉(各圈层之间)多层嵌套岩石圈1.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2.造岩矿物的种类: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3.火成岩概念:由两类岩石组成1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2非岩浆作用形成的.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岩浆作用两种方式:1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到地壳上部,称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成的岩石称侵入岩。
2岩浆喷出地面,称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凝成的岩石称喷出岩(或火山岩)。
4.沉积岩种类:碎屑岩类(由细碎物质胶结而成) 粘土岩类(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生物化学岩类(由生物化学过程形成,具化学.生物结构,常为单矿石,矿石)5.变质作用类型5个:动力(破碎) 接触(热力) 交代(热液) 区域(动力) 超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作用,使原岩石发生碎裂.变形.重结晶.作用。
发生于断裂带。
超变质作用:在深度区域变质基础上,地壳下沉↓或深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合岩。
6.岩石圈的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产生水平位移和褶皱断裂,在构造上形成褶皱山系、地堑、裂谷等,也称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也叫升降运动。
表现为大规模缓慢上升或下降,形成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海退,导致海陆变化。
也叫造陆运动。
7.岩石圈的运动特征:(p78细节)1反对称性:在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上对称,在运动方式.构造特征上相反;2非平稳性:岩石圈运动强度在时间轴上非平稳,空间格局随时改变,表现为地震活动的分幕性;3岩石圈漂移定向性:总体岩石圈向西漂移。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学指导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自学/授课:72学时/20学时课程层次: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气象专业必修修读类型:考试考核方式:考试+平时开课时间:春季适用专业:气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课程侧重自然地理学前沿介绍。
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为主线,以陆地表层格局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关键区域的综合分析为框架,介绍自然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自然地理学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了解我国有关全球环境变化重大问题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自6、授1)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体系、发展与分化,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前沿领域。
第二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自6、授1)全球环境变化的模式、预测和影响;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化模式,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性研究计划,自然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章陆地表层过程的能量基础(自6、授1)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平衡,能量在地球表面的转换和传输,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表层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6、授2)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科学问题,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研究;环境生命元素与地方病医学地理。
第五章陆地表层的水量转化与水资源(自6、授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转化与调控,水文界面过程分析;全球尺度的研究—国际前沿;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评估,中国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需水估算、水资源承载力。
第六章河流系统与环境演变(自6、授2)河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河流侵蚀产沙、泥沙输移和泥沙沉积系统,流域系统中的环境变化敏感带,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