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比较·2012数学青岛五四版一上-步步为营
- 格式:doc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数序、分类、排序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10,理解数字的意义。
2. 学会数序,能够按顺序排列数字。
3. 学习分类和排序,能够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序。
4.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减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数序的理解、分类和排序的能力。
2. 教学难点:数字的意义、分类和排序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数字代表的含义。
3. 活动设计: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会数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和排序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5. 总结提升: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增强他们的直观感知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数序、分类和排序。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比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厚薄,引出对长短、多少、大小等的比较。
2.经历具体分类活动的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2. 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2.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重点重点是学习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方法”等活动。
组织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多媒体——主题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二、新课学习1. 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图片。
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2.教师引导: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因为妈妈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妈妈的衣服最多。
那么除了可以比较谁的衣服最多,还可以比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比较:①谁的衣服最长?谁的衣服最短?②妈妈和小明谁高谁矮?③哪边的马大?哪边的马小?④哪个水晶球大?哪个水晶球小?……3.师:小明搬家之后,除了帮妈妈整理衣服,他还能帮妈妈做什么?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
2 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信息窗2比较及自主练习的1、2、3题。
▇教学提示: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进行比较,在认识天平平衡代表两个量的相等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比较等活动,逐步从直观的比较过渡到简单的推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能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对象变化,比较的结果不同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体会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等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几个量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同一个物体如果与之比较的对象的变化,比较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图、课件、小明、爸爸、妈妈的头像若干张,天平、小萝卜3根、大萝卜1根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设计意图:连接上节课的情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景中学习,并以“小明有一个聪明的发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家的衣橱里都放了些什么东西?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1)生独立思考。
(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比较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厚薄。
2.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3. 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比较相关的事物。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1. 导入:小明帮妈妈分类整理好衣服后,要把衣服放进衣橱里,下面我们就到他家的衣橱前看一看吧。
2. 出示情境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再看看妈妈和小明说了些什么?
生:小明说妈妈的衣服……
3. 解决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小明是怎样知道妈妈的衣服多的?
生1:小明是数了数妈妈、爸爸和自己的衣服知道的。
生2:妈妈的衣服厚,爸爸的衣服薄,所以妈妈的衣服最多了。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比较知道了厚和薄的知识,那么在挂衣橱中你能比较什么呢?(板书:比较)
生:比较衣服的长短。
师:谁的衣服长?谁的衣服短?
生: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
师:那妈妈的衣服呢?
引导学生说出“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比爸爸的短”,体会比较的相对性。
师:观察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比较?
引导学生用“谁比谁……”叙述。
如:小瓷马比大瓷马多,大瓷马比小瓷马少;红琉璃球比蓝琉璃球重等。
4. 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能用“谁比谁……”进行比较吗?
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比较,教师及时表扬。
5. 完成自主练习1、2、3题。
比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并学会交流。
3.经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简单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研究简单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延续,激发兴趣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整理,大家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整理自己的书包、卧室等,深深地感受到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处,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画(出示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的衣服多?……)小组讨论。
(二)探究活动1. 活动一你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根据生活经验直接想到妈妈衣服多。
数一数。
根据衣服的厚薄。
……2. 活动二谁的衣服长?谁的衣服短?引导学生比较小明和妈妈的衣服的长短。
学生可能用量一量、比一比,根据生活经验,根据个子高矮等来比较。
3. 活动三还可以比什么?引导学生比橱柜上其他物品,如比轻重,比高矮,长短,宽窄,远近,粗细等。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会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4. 活动四在我们周围,还可以比什么?(三)解决问题自主练习:1. 比较容易,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先让学生认识天平,再进行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 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4. 可组织实践活动,由教师、大同学、小同学进行比较,在两两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
5.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比较并进行交流。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比较大小自主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14—15页自主练习第3-6题及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1. 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 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回顾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二、练习1. 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 自主练习第4题涂一涂,比一比。
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
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
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 自主练习第5题找规律画一画。
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 自主练习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
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
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
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
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
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起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吧!一起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吧!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一年级上册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第四信息窗《10以内数的大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环节设计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学生思考后交流)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
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10比9大可以写成:10>9,读作:10大于9三:认识等于号四:练习与拓展五:总结与延伸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 ,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第2课时比较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比一比。
(1)在长的下面画“”。
(2)在轻的下面画“”。
2. 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3. 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4. 最多的涂红色,最少的涂绿色。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5. 小蚂蚁回家。
你知道谁走的路最长?谁走的路最短吗?从短到长给它们编上号。
6. 比一比,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1)
(2)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 比一比,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1)
(2)
第2课时
1. (1)下边的画(2)左边的画
2. 左边的画√中间的画
3. 中间的画√右边的画
4. 略
5. ②③①④
6. (1)左边的画√右边的画(2)左边的画√右边的画
7. (1)左边的画右边的画√(2)左边的画√右边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