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轩诗兴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8 KB
- 文档页数:3
竹轩诗兴试题及答案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
- 1 -。
寻诗两绝句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
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
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月圆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
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钱塘湖春行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竹轩诗兴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观魏博何相公猎太阳从禁城东边缓缓升起,在绿如茵的浅草中,围猎的阵仗已经准备好。
红旗在太阳照耀下,颜色愈加鲜艳,何相公身骑白马迎风奔驰。
只见他背手取箭,翻身拉满弓,金箭上弦。
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直坠下来。
咏山泉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竹轩生活?(4分(2)诗的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3.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竹轩诗兴参考答案(1)(4分)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刚辟的小径新栽了许多竹子,作者当轩静坐,品茗焚香,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音似乎随着篆烟轻轻飘来的情景(3分),表现了诗人清幽闲雅的生活(1分)。
(2)(4分。
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运用了虚写(或联想、想象)手法(1分)。
作者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的情景(1分),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2分)。
3.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5分。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6分。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本诗所写的出猎场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2.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张镃作品精选精练竹轩诗兴【宋】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B.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显得自然而洒脱。
C.颈联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对应地写竹,达到了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D.尾联描写“此时”“墙下一株梅”的美好,烘托出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
2.此诗“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6分)1.D(此时尚在夏季,由“预想”一词可知,作者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并非对“此时”之景的实写。
)2.分述:①首联通过描写“柴门”“狭径”“竹林”等,整体起笔,展现出简朴清幽的竹轩生活环境。
②颔联采用视听(动静)结合,局部展现画面。
诗人轩中静坐,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音似乎随着篆烟轻轻飘来,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③颈联虚实结合,“倦卧”实写,“闲吟”虚写,展现诗人夏夜轩内倦卧看星,冬天对雪闲吟,诗兴大发,展现诗人轩中吟诗的闲情。
④尾联虚写,预想梅花盛开,与竹相衬,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表现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生志趣。
综述:⑤全诗描写竹轩之景,点面结合,先交代环境,后描写修竹;虚实结合,写竹,实写夏季眼前情境,虚写冬季雪压修竹之状;主次分明,写冬季情状和梅花,也是衬托手法,更加突出竹轩具有的情韵;各有侧重,同是写竹轩生活,颔联侧重写竹本身带来的情致,颈联侧重于竹林中的生活状态闲适雅致。
表现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生志趣。
(分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整体作答作为一点呈现,视答题点的角度判断给分。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②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③外秋深。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8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①,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②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竹轩诗兴(南宋)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③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含箨(tuò):包有笋壳。
②书帙(zhì):书套。
③篆烟:盘香的烟缕。
21.《严郑公宅同咏竹》写的是_____(季节)的竹子,《竹轩诗兴》实写的是夏季竹子;两首诗的颔联都写到了_____。
(2分)22.两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古诗文默写。
(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2)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4)__________,__________。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5)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21.春季竹影(梢影)(1空1分,共2分)22.(1)杜诗想象只要不被剪伐,就能看到高高的竹伸入云端,轻轻拂动。
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呼唤珍惜人才、呵护人才的情感。
(句子理解1分,手法1分,感情态度1分)(2)张诗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便梅竹同淸,是竹轩做清净雅致的情景。
借景抒怀,展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
(句子理解1分,手法1分,感情态度1分)23.(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竟无语凝噎暮蔼沉沉楚天阔(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5)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竹》阅读答案《竹》阅读答案「篇一」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竹轩生活?(4分)答:(2)诗的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答:参考答案:12.(8分)(1)(4分)描写了清风吹开柴门,刚辟的小径新栽了许多竹子,作者当轩静坐,品茗焚香,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音似乎随着篆烟轻轻飘来的.情景(3分),表现了诗人清幽闲雅的生活(1分)。
(2)(4分。
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运用了虚写(或联想、想象)手法(1分)。
作者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更显清净雅致的情景(1分),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2分)。
《竹》阅读答案「篇二」《枯竹》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
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
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一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案答案8、共5分,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9、共6分,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王思廉①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衬托。
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参考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
【唐人诗作中的兴象浅析】竹轩诗兴分析诗人形象关键词:唐诗作品风格兴象唐诗的定义,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诗特质的诗,皆可称为“唐诗”,既把唐代诗人写的诗称作唐诗,同时也把唐代以后的人所写的具有唐诗特质的也称为唐诗。
唐诗的特质,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
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的“兴”是从比兴中的“兴”衍化而来的,但又与“比兴”的“兴”不同,它具有另外层含意,指的是一种含蓄、委婉的风味。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南宋钟嵘《诗品序》)。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首二句以蝉声引出客思。
三、四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五六句纯用比体,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七、八句仍用比体,写蝉的心志高洁,实则比喻自己的志洁行廉。
全诗由物到人,由人及物,构成物我一体的境界。
“兴象”的象指的是物象,包括景物、事物的形象或人生图画,总的说就是指中描绘出的形象。
“象“是作品的外在形象,“兴”是形象所蕴含的深一层的意思和情感,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唐代诗人的“兴象”观,成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兴象说”的提出,表明了唐人对艺术形象的把握已经由注重外形的感知深入到对内心精神的探求。
如:柳宗园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借“绝”、“灭”、“孤”、“独”、“寒”等象,写出了自己清高孤傲,廉洁如雪的个性品格。
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寒江雪景图,勾画了在风雪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更深一层地表达诗人在谪居XX时,遭到打击后傲岸而孤寂的情绪,“渔翁”这一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个性、品格的写照。
又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古诗竹轩诗兴翻译赏析
《竹轩诗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镃。
其古诗全文如下: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前言】《竹轩诗兴》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注释】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翻译】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情景。
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鉴赏】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
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
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
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
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
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
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
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
”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
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