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28 KB
- 文档页数:8
CBBe模型(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即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是指品牌营销中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的模型,它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并且倡导以消费者为中心来打造品牌价值。
CBBe模型广泛应用于品牌管理和营销实践中,它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情感,并且为企业制定精准的品牌营销策略提供了支持。
下面将从CBBe模型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CBBe模型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
一、 CBBe模型的基本概念CBBe模型是由美国著名品牌管理学者凯文·凯勒于1993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价值评估模型。
CBBe模型认为品牌的核心是顾客对品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品牌的价值取决于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和偏好程度。
CBBe模型将品牌价值分为四个层次:品牌认知、品牌情感、品牌认同和品牌忠诚。
它强调了品牌与顾客的深层次情感连接,企业需要借助顾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来打造品牌的资产,从而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 CBBe模型的构成要素1. 品牌认知品牌认知是指顾客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独特性、品质等方面。
在CBBe模型中,品牌认知是品牌价值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顾客对品牌的选择和购买行为。
2. 品牌情感品牌情感是指顾客对品牌的情感偏好和情感连接程度。
CBBe模型认为品牌情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要素,它包括顾客对品牌的喜爱、信任、认同等情感因素。
品牌情感的形成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品牌文化和情感沟通。
3. 品牌认同品牌认同是指顾客对品牌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程度。
CBBe模型认为品牌认同是品牌价值的深层要素,它包括顾客对品牌的身份认同、品牌文化价值观和品牌价值观念等。
品牌认同的形成需要企业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传播。
4. 品牌忠诚品牌忠诚是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程度和购买行为反应。
CBBe模型认为品牌忠诚是品牌价值的最终体现,它包括顾客对品牌的再购买意愿、口碑传播和推荐行为等。
网红直播带货营销机制研究——基于品牌价值共创视角在互联网走向人口红利末期,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触及天花板之时,网红直播带货为突破利润增长瓶颈提供了一种可能。
价值共创理论作为一种价值创造新范式,受到了实务界及学界的诸多关注。
Prahalad[1-2]指出,价值共创是对消费者体验价值的创造,体验价值源于顾客与企业展开的一系列互动活动。
技术进步赋能消费者体验,使消费者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购物、收集信息,还能在虚拟社区中展开互动,参与品牌共创活动[3]。
顾客从价值的接受者转向了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并从“使用价值共创参与者”角色向“体验价值共创主导者”身份转变。
在网红直播带货营销活动中,网红通过直播间,借助在线评论、连麦等技术手段与消费者展开互动,借助直播平台链接产品(服务)方,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创造的异质性品牌资源,引导顾客从产品消费者向品牌体验价值创造者转变。
对于网红直播带货营销,目前已有研究多是从粉丝经济和传播视角进行分析,体现的是商品主导逻辑下的交换价值,忽视了网红直播带货营销价值链中多个主体间的互动机制,亦还未有基于品牌价值共创视角理论的研究。
总体而言,网红直播带货是一种新生的、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现象,权威研究成果尚少,还未能洞烛其机理。
本文基于消费者体验价值共创理论,对于网红直播带货营销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多主体参与的品牌价值共创营销机制演变历程,指出信息流、物流在品牌价值共创实践中的支持作用,并就品牌价值共创实现路径进行探讨,给出建议。
一、文献回顾及相关概念厘定(一)网红目前已有研究多将网红定义为通过网络媒介获得流量走红的自然人,认为他们是一种依赖社交网络的新型名人[4-5],其发展变化与互联网媒介自身的演变相同步,电商网红是其当前发展的最新阶段[5-6]。
国外学者对网红一词的表达十分多元,如cewebrity、“You Tuber”等,但多数学者仍将其视为“celebrity”[7-8]。
关于品牌资产研究文献的综述王小英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08市场营销2班摘要:随着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品牌资产就其概念,评估方法,如何实现其增值以及如何维护方面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网络。
而此时基于网络的品牌构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经营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字:品牌资产;概念;评估方法;增值;维护导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资产的影响力成为营销领域研究的重点。
以此为背景,本文尝试对该领域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逻辑,力求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品牌资产研究领域的不足点和空白点。
目录一、品牌资产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3)1、1997年至2002年 (3)2、2002年到2005年 (3)3、2006年到2008年 (4)4、2009年到2010年 (5)二、简单的述评及问题 (5)一、品牌资产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有关品牌资产的研究20年来最受追捧的热点问题之一。
1、1997年至2002年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1996年之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品牌资产很少有研究。
1997年至2001年期间,学术界开始关注品牌资产。
这一时期的焦点是品牌资产的概念以及如何经营品牌资产和如何评估品牌资产。
主要成果如下:韩刚提出“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是它具有识别功能、竞争功能和增值功能,它的使用价值具有不磨损性、依附性、不重复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品牌资产的价值由成本价值和增值价值两部分构成,具有积累性、不稳定性等特征。
在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对矛盾中,使用价值是主要矛盾。
”借此,韩刚指出:“提高品牌资产的使用价值是企业品牌资产运营的关键。
”(韩刚,1999)王芳研究了品牌资产评估的定量的方法。
指出:品牌忠诚度、认知品质、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联想的评估是代表消费者的观点,市场行为的评估则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市场而非消费者那里获得的信息为基础来进行测评。
第十五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评选获奖作品目录内容研究类一等奖1.打造智慧融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创新实践作者:张腾之、陈贝贝中广联合会栏目剧委员会选送2.数据新闻来源的信度评估作者:周宇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英雄原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转化作者:江逐浪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4.移动互联时代的对外话语创新作者:刘洪涛、凌淼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5.时政微视频:媒体政治传播的新探索作者:李舒、孙小咪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论《朗读者》对中国文化创新的引领和开拓作者:李谦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7.将改革进行到底:用“大文章”与“大故事”引领舆论作者:吴闯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8.网络直播时代,电视媒体的流程再造与模式革新作者:陈建飞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新世纪以来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纵览作者:杨洪涛、吴婷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选送10.回归本我深挖潜能——电视新闻融合创新的另一种思路作者:李策湖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广播主持人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建构作者:牛力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城市纪录片生产的路径转向作者:扈楠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选送3.浅析融媒体时代省级媒体在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中的作为——以江苏电视台《“263”在行动》报道为例作者:季建南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央视《新闻联播》近几年报道内容分析作者:杨俊伦、毛勇湖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对台传播评估体系现状分析和完善路径作者:卢瑨文、隋子明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节目委员会选送6.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与生动性——《广东新闻联播》中的经济新闻报道启示作者:高崴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7.从新闻访谈《回望——大逃港》看历史题材的现实重构作者:孙新军中广联合会对台港澳节目委员会选送8.正在发生变化的新闻播报——基于虚拟演播场景的认知作者:何敏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成风化人”的辩证关系研究与传播学思考作者:李渊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电视节目升维路径初探——以《朗读者》模式创新为例作者:王磊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1.根植于土壤与现实的地理传播作者:杨德建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12.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嬗变轨迹及其文化反思作者:颜梅、何天平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13.从受众调研角度探析文化类节目成功的核心要素作者:朱雯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4.从“行业技艺”到“群体记忆”——论纪实影像对工匠精神的传播与认同建构作者:张龙、张澜高校传媒研究基地选送三等奖1.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创新研究——以“茶与爱”国际微电影大赛为例作者:黄廓、张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跨界对话与心灵表达:动画纪录片的艺术疗愈功能作者:李姝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中国新闻传播业者心理健康管窥——以福建省为例作者:朱乐、凌淼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4.成绩斐然困惑犹在前路可期——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扫描作者:孙宝国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5.“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的话语重构和影像赋权作者:李智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被忽视和被损害的“未来”——大众传播中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缺失与对策作者:王宝卿中央电视台学会选送7.“老IP”新套路革命历史题材创新之道——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录片为例作者:黄正茂厦门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8.史学视阈下的广播史学理论与方法创新作者:高铁军中广联合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选送9.坚守新闻本源发掘新闻价值——以电视新闻专题《“僵尸企业”:涅槃重生》为例作者:郑国健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选送10.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对男性气质的意义生产作者:何天平、常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11.历史纪录片如何参与历史的书写?——以纪录片《台湾1945》的创作为例作者:郭江山福建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2.银幕背后的“花”样世界——影视幕后纪录片浅析作者:裴雅乐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13.2016《深视新闻·科学说》媒体融合呈现的时度效把握作者:张馨方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14.从“纷纷议论”到“议论纷纷”的传播学思考作者:王占宏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5.地方广播的“本土化”战略及品牌建设作者:莫培勇、尹远、陶敏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6.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传统美学精神作者:王勐、薛晋文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7.文化社会心理视域下的丝路题材电影作者:金鑫、郑博月陕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8.谈节目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作者:王欣欣、陈旭北方学术研究基地选送新媒体研究类一等奖1.伴随的想象:媒体融合语境下广播的优势重构与路径分析作者:周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中国视频业的“芒果TV模式”作者:易柯明、吴美阳、杨代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新媒体环境下节目评估与用户精准分析研究——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作者:范易、杨青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的生成之道作者:蒋虎、宁文茹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移动互联时代的影视编剧教育创新: 跨媒介叙事训练作者:姚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二等奖1.移动互联时代广播收听场景的嬗变作者:黄学平中广联合会生活节目委员会选送2.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主导地位与传播形态作者:曾学远江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新人际传播下新型媒体的人格塑造作者:蒋帷方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智能语音技术对播音主持专业与行业影响探究作者:翁佳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5.媒体融合视域下的网络自制节目反向输出作者:付晓光中国传媒大学学会选送6.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的基本路径作者:信险峰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选送三等奖1.网络表演业中的身份异化与监管难题剖解作者:刘燕中广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选送2.新媒介生态下新闻“把关人”的积极意义与实践创新作者:陈超平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3.移动直播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策略研究作者:王敏贵州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推进西藏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路径分析——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现状和发展为视角作者:王君西藏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论群体传播背景下弹幕视频传播主体的情感诉求作者:杨双贵、黄文杰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6.从“空隙”到“空间”:城市广播新媒体发展中的两种选择以“在南京”APP为例作者:陈丽君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学会选送7.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机遇作者:王立平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媒体经营研究类一等奖1.央广广告品牌战略的制胜之道作者:王跃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深度融合下的区域性“广播+”新型盈利模式——以广东珠江经济台的媒体融合实践为例作者:曾少华、陆敏华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3.广播内容产品化创新策略探析作者:李玥北京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对农广播理念与传播运营模式创新——以黑龙江乡村广播为例作者:姚莹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思考作者:陈积银、杨廉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浅析国际传播中的风险管控作者:王姗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误区与创新路径作者:王昕高校传媒研究基地选送4.“智慧化”浪潮下城市台转型升级路径探析——以成都广播电视台为例作者:刘茜四川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定位、边界与生态重构——论城市台的“持久”战作者:张兵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三等奖1.当前传媒发展的动力学考察——兼论广电媒体陷入困境的致因作者:张国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2.影视众筹如何跨越“成长陷阱”作者:任志宏(笔名:任陇婵)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地方频道品牌栏目产业化融合创新探索——以重庆都市频道为例作者:赖黎捷、潘佳璇重庆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4.当前中国新闻传媒业新业态的积极应对作者:龚荣生、陈道生江西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5.全媒体时代媒资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作者:鞠超中广联合会信息资产发展工作委员会选送6.对视听类节目产品分级多边市场结构的形成、影响及反思作者:朱天、刘书亮西部学术研究基地选送四、决策管理及其他研究类一等奖1.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开启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征程作者:王庚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学会选送2.推进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研究——基于媒体产业融合的视角作者:刘晓龙、宋青、樊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选送3.以版权为核心驱动广电媒体转型升级——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版权运营战略思考作者:庄保斌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4.电视大屏与手机小屏的融合与共振——以扬州广播电视台手机App“扬帆”建设为例作者:陈韵强、赵亚光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基地选送5.影视类聚合平台链接侵权构成分析——广电媒体版权维权思路作者:茹竞岩、彭洪庆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选送6.全媒体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广播发展之路——内蒙古民族地区广播事业现状、前景及发展策略作者:张兴茂、杨俊平、山丹内蒙古广播电视协会选送7.新型主流媒体的多维生态内涵解析作者:袁侃深圳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8.用创新助推新时代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者:彭国元、刘星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二等奖1.广播行业与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冲突与合作——美国故事、中国历程及二者对比的启示作者:王昆伦中广联合会广播版权委员会选送2.当代中国电影表演的美学思考作者:张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选送3.城市台政务直播的路径实践——以绍兴广播电视台“晒亮点比业绩”考评直播为例作者:刘孟达中广联合会城市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基地选送4.当戏曲电影成为文化时尚作者:厉震林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选送5.美国周边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启示作者:陆地、高菲中广联合会电视发展研究委员会选送6.技术与思想的集合必将改变广播作者:葛向阳河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7.对台闽南话广播俗语运用探析作者:江德能、黄伟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学会选送8.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空壳化”风险作者:黄耀华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9.推进广电新闻内容供应侧改革的若干思考作者:徐明明宁波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从有限空间到跨界融合——中国民营电视剧制作业的历史嬗变作者:潘娜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选送三等奖1.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影视评估体系——简论影视剧的人工智能市场调研作者:师景、何振虎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2.着力推进闽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厦门卫视闽南话节目传播策略及实践作者:吴木坤、林敏厦门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3.从“动漫外交”看日本文化输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龚莉萍西部学术研究基地选送4.发力源、着力点、实施面——传媒艺术教育中创作实践能力培养三论作者:周建新、王珏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选送5.论广播电视节目名称的商标权危机与应对作者:李登清、李佺、孙浩凯中广联合会电视版权委员会选送6.“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广播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者:陆正宁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7.机器人写作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应对作者:张海霞广西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选送8.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新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作者:余晓忠新疆广播电视协会选送9.新媒体环境下广电版权保护与运营研究作者:张春朗深圳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0.广电改革:从规律到对策——基于经济学视角作者:谢江林中南学术研究基地选送11.国产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探析作者:汤天甜、李琪重庆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2.“48字”方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与发展作者:柳柽楠青岛市广播电视协会选送13.新时代新形势下“党管媒体”工作研究——以党管县(区)广播电视媒体为例作者:闫军辽宁省广播电视协会选送。
摘要品牌概念延伸和承载了许多信息,从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消费、品牌关系等方面,品牌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诠释品牌的内涵及其所承载与链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要关注的问题,而且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政府要积极倡导品牌意识并身体力行的进行自身品牌建设,企业则要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塑造品牌独特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品牌;品牌意识;品牌建设目前,品牌的研究从品牌概念、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消费、品牌关系等多个纬度展开讨论,各研究主体从不同视角诠释品牌的内涵及其所承载与链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关于品牌内涵的研究对于品牌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在借鉴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品牌概念的内涵;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品牌概念的内涵一早期品牌概念的界定品牌概念作为品牌意识研究和品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形成品牌意识的基础。
关于品牌的定义及其效能,从中世纪西班牙牲畜身上的烙印开始,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业制胜的竞争武器,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无论是实战派的企业家、还是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对品牌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品牌的理解则见仁见智。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品质、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应用,其实质是借以识别服务于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我国学者吴健安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和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
[1]从上述关于品牌概念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关于品牌的最初理解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1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体现;2品牌是产品的名称、标记、设计等的集合;3品牌具有某种象征性;4品牌使企业间的竞争品加以区别开来。
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该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
品牌资产研究框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对品牌在市场中所具有的资产进行评估和测量的一种体系。
此体系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其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关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推广策略。
在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中,BrandZ MDS(BrandZ Millward BrownDIap Further Study)是一种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市场研究和金融评估原理,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和主观的调研方法,对品牌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首先,在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中,研究者首先需要对品牌进行界定和定位。
品牌定位是指确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形象。
通过对品牌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品牌识别度和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品牌认知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品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定义。
然后,在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中,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指标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品牌价值、消费者满意度、品牌忠诚度等关键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在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中,研究者需要对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影响进行评估和测量。
品牌表现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评估,而品牌影响包括品牌忠诚度、市场份额、销售额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影响力,并据此制定相关的品牌管理和市场推广策略。
最后,在BrandZ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中,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品牌资产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读,研究者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品牌管理建议和市场推广策略。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研究目录一、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研究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理论基础 (5)2.1 数字化转型理论 (7)2.2 品牌价值理论 (8)2.3 数字化与品牌价值的结合 (9)三、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实践案例分析 (10)3.1 国内外知名企业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案例 (12)3.2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13)四、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策略与建议 (15)4.1 建立数字化战略规划 (16)4.2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17)4.3 提升数字化创新能力 (19)4.4 强化数字化营销能力 (20)4.5 完善数字化组织架构与流程 (21)五、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3)5.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24)5.2 跨部门协同与沟通 (25)5.3 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27)5.4 保持创新与适应变化 (28)六、结论与展望 (28)6.1 研究总结 (29)6.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1)一、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研究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研究成为了企业和品牌关注的焦点。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数字赋能品牌价值的深入研究,为企业和品牌提供有效的战略建议,以实现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
分析数字化对品牌价值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品牌的案例分析,探讨数字化对品牌价值的影响机制,包括消费者行为、品牌形象、市场份额等方面。
评估数字赋能的现状和潜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调查和数据分析,评估当前企业数字化水平和数字赋能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探索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实施路径:针对不同企业和品牌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数字赋能实施路径,以确保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预测数字赋能品牌价值提升的长期影响:基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预测数字赋能对品牌价值提升的长期影响,为企业和品牌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和意义探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注意力已不仅仅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竞争上,而是逐渐开始重视无形资产的建设。
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之一。
一、资产评估的概念及重要性(一)品牌资产的概念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使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和所有有形资产的价值。
品牌是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上所使用的识别标记,它是制造商用以标明自己生产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区别的商品名称及其标志,常由文字、符号和图案等组合构成。
品牌属于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资产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品牌资产价值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价值。
从财务角度来看,品牌资产价值是品牌所赋予的价值,是通过消费者购买行为来促动此资产价值的形成。
而品牌资产价值是指一系列与品牌名称、标识物相联系的资产价值,它能够增加企业提供产品的价值或给生产其产品的企业带来附加值。
(二)品牌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对品牌资产价值进行科学、公正的估算,有利于企业弄清品牌资产状况,考察品牌塑造的成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有利于企业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并合理、有效地保护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
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品牌资产的价值是企业和品牌专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故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资产评估能提高企业声誉,是企业信誉的保障对于经过评估的品牌,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可以以此来推动和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
品牌评估的结果来自品牌的现实市场竞争力,同时,它又借助其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声誉,增强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就是品质保证,品牌资产评估就是分析企业信誉的一个衡量标准。
品牌资产评估是对品牌价值的界定,公平公正地评估品牌的价值是评估的根本属性,品牌评估结果是品牌信誉的保证。
财务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管理价值工程0引言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品牌资产的创建、管理和延伸的讨论,但基于财务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管理研究并不多见。
从传统的对企业收益的关注,到企业价值的计量是现代财务会计系统必然演进的结果。
为此,笔者对品牌资产进行了财务学的界定、讨论了品牌资产管理的动因及其财务效用。
1财务学视角的品牌资产及效用品牌资产是近年来营销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
Farquhar (1989)指出品牌资产是指与没有品牌的产品相比,有品牌的产品为企业带来的超越产品使用价值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
Keller (1993)认为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营销活动反应时的不同品牌知识效果”。
即,“品牌资产是与那些没有品牌名字的相同产品相比,品牌对一个产品所产生的营销效果或结果”。
基于财务学视角,资产被定义为是有一定价值、通过组织使其未来经济利益保持最大化的财产。
那么企业是否也应该像管理资产一样管理它们的品牌呢?笔者认为,品牌资产的战略性特征决定了它是竞争优势和长期利润的基础,即管理品牌形象、建立品牌资产是企业高管理的重要议题。
企业实施品牌资产管理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财务效用?Aaker&Joachimsthaler(2000)研究发现,平均的质量评级与品牌喜好、信任、自豪感及品牌推荐的意愿高度相关。
采用品牌资产管理能够提高品牌的投资回报率。
还能防止出现顾客“不忠诱因”。
对于如何评价品牌资产价值,已有研究包括:基于企业财务数据评估品牌的财务价值,即将品牌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折现求和得到品牌价值;另一类由Keller (1993)率先提出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概念,表现在顾客忠诚度、对竞争者营销活动的抵抗能力、对降价更大的弹性反应、对涨价更小的弹性反应、品牌延伸的正面评价等方面,并最终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超额收益。
综上观点,笔者将品牌资产所形成的价值界定为:“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测量”的“差别化反应”来测试品牌资产形成的现金流,该现金流的出现频率,以及建立和维持品牌资产的现金流出,来完成其定量化。
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是一种用于评估品牌资产的方法,其全称为Meaningful、Different、Salient,即有意义、差异化和突出性。
这个框架由凯度Brandz提出,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对品牌资产进行全面的评估,帮助企业了解其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优势,从而制定更好的营销策略。
具体而言,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有意义(Meaningful):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品牌的有意义程度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就越高。
差异化(Different):指品牌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差异化程度,能够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品牌的差异化程度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就越深刻,从而更容易产生购买意愿。
突出性(Salient):指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曝光率,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品牌的突出性越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越强。
通过MDS品牌资产研究框架的评估,企业可以了解其品牌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来提升品牌资产。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品牌的有意义程度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通过强化品牌的差异化特点来提升品牌认知度,或者通过增加品牌的曝光率来
提高市场影响力。
201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篇目201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于日前评审结束,共评出266项优秀成果,其中,荣誉奖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44项,三等奖102项。
现将获奖成果予以公示,时间:2014年7月3日至5日。
荣誉奖(3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系列研究陈雪枫等关于我省“小微企业29条”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梁静等河南省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研究高体健等特等奖(1项)中国农业产业革命探析杨承训一等奖(16项)需要与道德——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蒋桂芳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研究焦国栋等河南生态文化史纲刘有富等中国检察文化发展暨管理模式研究张国臣等(省人民检察院)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辛世俊等中国区域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以中原经济区为样本杨健燕粮食主产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剧乂文等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刘恪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刘济良等犹太文化张倩红等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喻新安等统一战线和谐发展研究李俊等王恽全集汇校杨亮等文字类型问题研究谢书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张兴茂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关于当前知识分子对主流文化认同情况的调研报告王桂兰等二等奖(144项)关于信息化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思考王喜成等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人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汪基德等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控制吕明瑜媒介化社会中的农民工:利益表达与媒介素养教育郑素侠“孤岛”文学期刊研究王鹏飞政治的定数——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个维度的研究卢向国百年汉诗形式的理论探求——20世纪现代格律诗学研究刘涛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孙君健“吴梅案”与判决后和解的处理机制——兼与王亚新教授商榷吴泽勇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包容性体制构建研究李中建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具隆会我国农村水污染受害者社会救助机制及对策研究周纪昌等产粮大省粮食产业链优化研究赵予新等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路径研究高友才等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研训魏宏聚教育投入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卫思祺考场风云王士祥中国研发产业成长机理及其激励政策研究王文亮等中国城乡统筹——城市增长管理视角刘荣增等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刘德定粉饰逆伪意识形态的书写策略张先飞社会诚信建设理论与实践张国臣等(河南理工大学)新生代农民工贫困代际传承问题研究李怀玉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研究李贵成“中梗阻”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调研报告李恩东等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杨玉华等轨迹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研究孟轲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领导的机理与路径岳杰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纲姚刚元明之际士大夫政治生态研究展龙困境与出路:河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薛选登等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魏鸿雁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马治军列宁检察权思想理论研究王建国(郑州大学)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王建国等(省社会科学院)李梦阳与明代诗坛刘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析与治理研究孙建华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宋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张项民等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以《美术》(1950-1966)为中心李朝霞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农村视角陈家涛基于管理心理学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研究周毅刚生态危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林志友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彭文慧新世纪底层文学论稿温长青等浪涌象牙塔——新视野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褚金海等论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历史性与创新性王文成中国农村金融排斥与包容——金融地理学视角的分析田霖生命的珍藏白建国等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战略研究何雄等列宁人权思想研究李曼等中国创业型经济政策研究李剑力等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研究李新娟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战略研究——基于12个行业的面板协整分析杜书云等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苏全有多彩的女性文学世界周艳丽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晋洪涛国际银行独立担保法律问题研究郭德香从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河南工业的转型方向与升级路径龚绍东等先秦女性审美研究程勇真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蔡军论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刘凯英语名词搭配发展特征研究孙海燕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的建构吴喜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回顾、检视及反思张玉亮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陈维忠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武艳敏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赵然河南省公车治理改革研究徐喜林等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程晋富国有大型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魏成龙等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李伟超论宗教自由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杨合理基于定位理论的品牌资产提升绩效研究周鹍鹏周易研究卮言冒建华等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胡妍妍构造的无羁与归敛——纳尔逊·古德曼哲学研究姬志闯“十二五”时期工业节能潜力与目标分析郭国峰等公共行政学楚明锟等现代体育理论与实践魏烨等竞争性选拔基本模式研究刘学民等近代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张卫娣等我国烟草管理体制创新探讨:日本经验与启示李纲等全媒体时代的词传播陈燕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周春辉等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郑发展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耿红卫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高大伟大学出版社经营管理浅论崔青峰反抗虚无、身份认同与历史言说的葛藤——陈映真“文学左翼”意味及省思傅修海法治河南热点问题研究丁同民等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产业升级的微观机理:一个产权经济学的观点王海杰大股东终极控制及其现金股利行为研究刘孟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研究张富文北宋史学思想流变研究李峰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杨旭东陕甘宁边区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1938-1942)陈宗花英汉指示词对比研究娄宝翠清末民初民事习惯法对社会的控制马珺欧盟教育政策及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王云彪操纵体育比赛的刑法规制分析王利宾变革中的启蒙诉求——中国左翼启蒙派文艺思潮研究刘骥鹏中原经济区乡村金融及其创新研究孙保营体育社会学何祖新等伏牛山文化圈概论张清廉等管理学陈建华等形势与任务教育干部读本(2013年)胜栋等高校环境与创新人才培养夏新颜等主体功能区引领下的农业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龚迎春生态文化研究舒坤尧房产税改革:争论与前景廖富洲加强国民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司富春隋唐地方行政与军防制度研究乔凤岐我国不同类别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刘宁语境语义与修辞刘明等现代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何楠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吴一平等自由、德性和正义:工程伦理的三重维度张铃“少林电影热”与河南少林文化产业构建发展研究张霁月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杨国政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范丽恒构建新型党群关系的五大取向赵士红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偏好客观条件的回归分析翟小巧等芬兰大众体育40年发展回顾及其启示王晓波阶段转移事件对公平稳定性的影响卢光莉等论马克思的社会抽象批判田道敏我国综合性大学战略管理孙长青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孙宏立走向世界的中原功夫文化张锐等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张良悦等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动力机制——以中原经济区为样本李新安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苗长虹等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论文产出视角的实证分析梁秀霞河南省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王全录医德教育教程许二平等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兼与张婷、陆莎商榷杜志强从停工事件看外资企业工会维权促稳功能的立法创新涂永珍我国上市公司CEO报酬的实证研究郭玲玲坚持实干兴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王少安等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付钦太深化改革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陈明星等让权力行使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侯远长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郭学德思想纯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韩斌三等奖(102项略)。
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品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品牌的定义和品牌资产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建设和管理,还可以为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关品牌研究和实践的指导。
本综述将从品牌的概念和定义、品牌资产的内涵和构成以及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探讨。
一、品牌的定义与概念品牌的定义和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被认为是一种市场交易中的信号,用于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品牌被认为是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符号和特殊功能的东西。
综合来看,品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用来识别和区分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术语、符号、设计、符号和特殊功能。
二、品牌资产的内涵和构成品牌资产的构成包括品牌的知识资产、品牌的市场资产和品牌的组织资产。
知识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独特经验等。
市场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市场份额、市场定位、品牌忠诚度、消费者满意度等。
组织资产主要包括品牌的组织能力、品牌价值观、品牌管理能力、品牌中的人力资源等。
三、相关研究理论品牌战略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和管理来实现竞争优势。
品牌价值研究主要关注品牌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和影响。
品牌认知与意义研究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理解和感受。
在品牌战略方面,有许多理论模型和框架被提出,如Keller的品牌层次结构模型、Aaker的品牌资产模型、Kapferer的品牌恋爱模型等。
在品牌价值方面,有许多方法和指标被提出,如品牌权益金融化、品牌溢价、品牌资产回报率等。
在品牌认知与意义方面,有许多研究方法和结果被提出,如品牌联想实验、语义网络分析、消费者焦虑与满意度等。
综上所述,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旨在理解品牌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品牌的构成和价值,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和实践经验。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深入探究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影响,拓展研究方法和范式,提升研究水平和实践价值。
2007年11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v.2007第19卷第6期Jou rnal o 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 f P osts and T elecommu nications(Soci al S cience)V ol.19 N o.6论构建以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的方法———以“动感地带”品牌为例3沈阿强1,季 婷2,吕廷杰3(1.北京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876;2.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北京100035;3.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 要:品牌的作用在今天的市场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以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的方法尤其值得研究。
基于此,在提出了品牌资产的概念的同时,就如何构建品牌资产提出了方法:选择品牌要素、制定营销计划、整合营销沟通,并就动感地带这个品牌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品牌资产;品牌要素;营销计划;营销沟通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7)0620025205 品牌具有给消费者提供价值的能力,同时,品牌也具有给企业提供价值的能力。
所以,品牌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品牌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品牌能够减少消费者选择的时间,品牌可以强化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品牌可以帮助企业盈利,品牌已经成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沟通的纽带。
所以,品牌的构建具有必要性。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依然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构建品牌,显然会走弯路,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构建品牌已经被理论界和实践所证明。
从客户的角度讲,客户对品牌所拥有的记忆、感知、观点等都是品牌的内涵。
构建以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的方法便成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本文从品牌的内涵入手,提出了构建以客户为本的品牌资产的分析框架,并以“动感地带”为例进行分析。
一、从品牌到品牌资产(一)品牌品牌这个词已经用了数百年,一种意思是用来区别不同生产者制造的同类产品。
品牌价值度量模型构建及其经济效益评估实证分析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品牌价值度量模型,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对企业的品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任务展开详细阐述。
一、品牌价值度量模型构建1. 品牌知名度度量指标品牌知名度是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晓程度和认知程度。
构建品牌知名度度量模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媒体曝光度:通过统计品牌在各大主流媒体上的报道量、曝光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品牌知名度。
- 消费者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晓情况和认知水平。
- 社交媒体指标:通过分析品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量、关注度、转发量等指标来评估品牌知名度。
2. 品牌忠诚度度量指标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连接和忠诚程度,对于构建品牌价值度量模型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品牌忠诚度度量指标:- 消费者行为数据:通过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回购行为、品牌口碑传播等方面的行为数据,来评估品牌忠诚度。
- 消费者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连接和忠诚程度的评估。
- 用户粘性指标:通过分析用户在品牌产品或服务上的使用频率、持续时间、用户留存率等指标来评估品牌忠诚度。
3. 品牌资产价值度量指标品牌资产是指品牌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知识、品牌形象、品牌信誉等。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品牌资产价值度量指标:- 品牌声誉指标:通过分析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满意度、信任度、口碑评价等指标来评估品牌声誉。
- 品牌影响力指标:通过分析品牌在市场上的综合影响力、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评估品牌资产价值。
- 品牌权益价值:通过评估品牌对于企业的贡献度、品牌竞争优势、市场地位等指标来估算品牌的权益价值。
二、经济效益评估实证分析品牌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对品牌效应和投资回报的定量分析。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估指标:1. 品牌销售额贡献度通过比较品牌推出前后的销售额变化,可以初步评估品牌对于企业销售额的贡献程度。
品牌资产管理探析发表时间:2018-06-06T11:44:30.2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蒋鹏昊[导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品牌资产价值在一系列例如企业合并、风投等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品牌作为企业资产价值的体现,同样展示了不可获缺的社会作用(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品牌资产价值在一系列例如企业合并、风投等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而品牌作为企业资产价值的体现,同样展示了不可获缺的社会作用,如何高效的管理企业,最大化的度量企业品牌价值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市场的多样性,企业发展的状况不一,直接导致了品牌评估方法的不唯一。
关键词:企业品牌;品牌价值;企业管理一、品牌资产的现状品牌资产是一种区别于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它本身,这种属性带来的最显著的优点就是让预期以后的进账大大超越同类品牌推出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产品所要的成本,根本上是一种区别于商品、生产以及许多固定资产等的价值。
品牌常由文字符号和图案等排列组合而成是企业在其生产的产物上所运用的识别标识,是厂家用以表明自身生产的产物与同行的相似产品相区别的商品名字及其标识,并且它归类于知识产权范围,是组成企业无形资产的必不可少一部分。
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品牌资产价值超过产品以及所有有形资产。
而以财务角度分析,消费者的购买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体现除了品牌资产的价值,推动资产价值的发展于形成。
而品牌资产价值则表明所有能够增强公司提供产品的价值或给生产其商品的公司带来利益,与品牌名字、标志相关联的资产价值。
二、品牌资产的解释从经济学的会计概念角度来看Brand Asset始终留存着很强的实际意义,于是理解为“品牌财产”应更为妥当。
国外的有关文献已逐渐把Brand Equity“品牌财产”替代Brand Asset,原因在于“品牌财产”(Brand Asset)一词使用原始、意义不宽。
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形成和增长过程摘要: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首先对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形成与增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层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从信息传递机制、委托-代理机制等多方面对企业品牌社群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的帮助企业发挥品牌社群营销价值。
关键词:企业品牌社群;社群经济;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对策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一)品牌社群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品牌社群理论源于美国历史学家DanielJ.Boorstin于1974年提出的消费社群理念,在消费社群研究基础上,Muniz和O’Guinn在其研究中,通过观察FordBronco(福特野马)、Macintosh (麦金塔电脑)以及Saab(萨博)三大社群后正式提出了品牌社群概念,品牌社群的作用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针对品牌社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社群内涵、特征、顾客品牌忠诚度、口碑传播、形成机理等领域。
(二)社群经济相关研究社群经济概念起源于美国网络行销专家ErikQualman 于2010年提出的社群新经济时代理念,他认为社群媒体的威力很强大,可以在一夜之间迅速强化或摧毁品牌,不论个人或企业形象皆然。
关于这一现象,市场营销大师PhilipKotler在其未来营销的阐述中作了进一步解释,指出未来的交易将被提升为互动以及共鸣,营销主张也将深化为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这种提升与深化的载体就是社群,基于社群形成的商业形态就是社群经济。
目前我国针对社群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群经济内涵、特征、与粉丝经济区别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胡征宇指出社群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特征表现为以社群聚合与市场选择相结合以及社会价值与经济运行相结合。
(三)信息经济学相关研究信息经济学一词起源于1959年JacobMarschak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
1961年,GeorgeJosephStigler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使得信息经济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工商管理】2005年10月第10期(总211期)Oct.,2005No.10ChinaIndustrialEconomy[收稿日期]2005-08-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企业和消费者互动的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及其管理研究”(批准号70472042)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三角企业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和管理研究”(批准号04010441)。
[作者简介]卫海英(1963—),女,上海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祁湘涵(1977—),女,辽宁瓦房店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
一、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目前,国内外品牌资产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企业行为和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两类研究。
基于企业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进行各项由企业职员主导的品牌策略研究,是以企业为主导、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推动品牌发展的演进过程。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一切从消费者出发,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品牌建立和品牌推广等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从企业或消费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揭示品牌资产生成因素及路径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展开的研究则更为鲜见。
尽管信息经济学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曾涉及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斯蒂格勒(1961)分析了广告作为一种信息源的作用,并对广告进行了定义;Nelson(1974)研究了对事后检验商品和事前检验商品,广告具有的不同功能,传递的信息也不同;Akerlof(1970)通过对旧车市场分析的柠檬模型(LemonsModel),深刻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买卖双方对市场失去信心,最终使市场失灵;Spence(1974)提出了信号传递理论,指出如果高质量产品的卖者能够找到某种激励,他就愿意花成本向消费者传递“高质量”这一信号,等等。
这些思想对我们的研究无疑具有启发性,但它们显然并未触及品牌资产生成中的信息传递问题。
本文拟做的工作是,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和方法,从企业与消费者相结合的角度,对品牌资产的生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着重研究品牌资产生成中信息传递的特殊作用、传递机理,以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卫海英,祁湘涵(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目前,国内外品牌资产的研究大都从企业或消费者单一角度出发,对品牌资产概念和外延体系及其品牌资产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品牌资产生成的研究甚为罕见。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中信号理论的观点出发,对在品牌资产生成中信息传递的特殊作用、传递机理以及品牌资产生成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首次提出只有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企业与消费者才能最有效地传递和解读双方所发出的品牌信号,使得品牌信号的信息含量最充分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传递,从而使品牌资产得以生成并在不断演进中增值。
[关键词]品牌资产;信息经济学;品牌信号;生成路径;互动[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5)10-0113-08113及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等三方面问题。
品牌资产的生成是指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营销与管理策略使得品牌价值不断变化的过程。
品牌潜在的价值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故该变化既意味着增值也意味着贬值,整个过程是一个复杂渐进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企业与消费者是其中的两大主体。
品牌资产的生成与增值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治理,但是,良好的内部治理并不意味着品牌资产的自然生成,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企业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资产管理活动和企业与消费者持续良好的关系。
二、信息传递在品牌资产生成中的特殊作用品牌资产的生成无疑依赖于一系列基础条件,包括品牌的物质载体及其外在形式如商标等,但仅有这些并不必然使某种品牌生成品牌资产。
严格地讲,品牌是一个信息集合体,只有揭示品牌的信息特质,才能深刻地揭示品牌资产的生成。
我们认为,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拥有信息的掌握与理解,从而品牌资产生成的前提条件是全方位的信息传递。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交易双方能对称地掌握产品质量的信息,就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但在现实世界中,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不完全的:①企业对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工艺、所采用的原材料、质量水平等有确切的了解,而消费者对此仅拥有较少的信息。
②消费者不可能试用过所有的产品后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且只有在使用后才能够确定或评价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相对于企业是滞后的、不全面的,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产品品质信息的劣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交易状况和降低信息非对称的程度,一定的信息传递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促使交易进行,交易的一方必须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向交易的另一方传递一定的质量信号,即信号传递。
信号机制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市场环境中提高决策效率。
大量的文献研究显示,市场营销活动(如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以及售后担保等)作为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载体,可以作为传递产品品质信息的一种信号。
以具体的产品营销策略为例:①消费者通常推断,较高的广告成本暗示着企业对产品品质所做的较高承诺。
这时,广告投入就可以作为传递品质的一种信号(Kihlstrom&Riordan,1984)。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的确显示(Kirmani,1990),在产品品质信息无法获取的情况下,消费者通常会把企业投入的广告成本作为对产品品质的推断。
②价格可以作为传递品质的一种信号:质优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通常较高,因此,出售的价格也比较高。
所以,价格通常也被消费者视为推断产品品质信息的来源之一。
③消费者通常认为产品品质较差的企业大都不会对其产品提供长期、完善的售后担保。
因此,企业对产品的售后担保代表了企业对其产品品质的信心程度,并将未来可能承担的维修或赔偿费用作为其信号传递的成本。
可见,售后担保也可作为传递品质信息的一种信号。
那么,这些企业向消费者传递的市场营销信号是不是可信呢?只有当企业通过这些信号渠道传递虚假信息无利可图的时候,这些代表产品品质的信号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否则,这些信号所传递的信息就可能是不完全真实的。
现实世界的很多情况是劣质产品企业发布虚假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这样,劣质产品企业就可以通过传递虚假信号制造噪音,使消费者无从区分不同品质的产品,形成优质和劣质产品企业的混同均衡。
如Tirole(1990)的研究得出,定价较高的产品并不一定必然对应着较高的生产成本,产品品质不同的企业也可能都会选择大量的广告投入,劣质产品在其“一锤子”买卖中,只要其广告能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使其销售利润高于公司对该产品的广告支出,就会通过较高的广告投入,混淆信号带给消费者高质量的印象,以从中牟取不菲之利,这就是为什么广告市场也常有劣质产品的广告充斥其中的原因。
而售后担保的信号成本则是产品售出以后或许会发生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没有现金流量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长的产品。
此外,售后担保也因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作为可信的品质信息来源。
因此,消费者仅114根据这些传递信息的单一市场营销信号是无法对产品品质的相关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这些单独的市场信号本身并不完全真实可信。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就迫切需要有一种市场机制能够将企业销售产品的品质信息可信地传递给消费者。
品牌首先是一个企业用来区别其产品的名称、标志、符号或设计等。
通过品牌,可以将产品的属性、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形象等信号传递给相关的消费群体。
因此,品牌的本质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所售产品、服务或形象的一种信号,而且它本身体现(象征)了企业以往和现阶段对该品牌产品所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和发展业绩,相对于上述几种单一的营销信号来说,它所涵盖和传递的信息更完整、更全面(Jacoby,Szybillo&Busato-Schach,1977),且在作为传递产品属性的信号方面意味着更高的信息成本。
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提供的信息更可信且具有更大的价值。
因此,为了降低企业和消费者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为了改善其他市场营销信号较低可信性的状况,市场需要一种全方位的信息传递,从而信号传递在品牌产生价值即品牌资产生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品牌之所以具有价值,就是因为品牌可以作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可信媒介并因此而区分不同品质的产品。
三、品牌资产生成中的信息传递机理分析品牌信号的传递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有效地帮助消费者消除信息阻隔,加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有赖于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
品牌信号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均包括下行和上行两个方向,下行传递即企业通过品牌对消费者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上行传递即消费者通过品牌对企业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每个方向的信息传递又由三个阶段构成:①下行传递:一是企业赋予品牌信号一定的信息内容;二是企业发出的品牌信号向消费者的传递过程;三是消费者接收到品牌信号并对其信息加以解读。
②上行传递:一是品牌信号接收的消费者形成对品牌的反馈信息;二是消费者发出的品牌信号向企业的传递过程;三是企业接收消费者反馈信息,进行解读、评估,并对品牌资产运营策略进行改进或调整。
经过下行与上行的传递,完成了品牌信息循环运行的整个过程,而品牌资产正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都承担了两种角色,既是品牌信号的发出者,又是品牌信号的接受者。
1.企业信息下行传递行为企业信息下行传递行为影响因素主要有:(1)企业赋予品牌信号的信息数量和质量。
①企业通过品牌定位和品牌策划,建立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赋予品牌信号一定的信息含量,如产品定位、功能属性等;②企业通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经营品牌,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和营销策略来宣传品牌文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品牌信号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以期通过品牌向消费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单纯由品牌传递的内容与含量越全面、越清晰,则品牌信号带给消费者的预期效用越高,品牌资产也就越大。
否则,品牌就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空壳,品牌资产的价值必然会很低。
(2)企业传递品牌信息的真实性。
品牌信号传递的核心是企业让消费者相信这一信号是真实的、可信赖的,如果品牌传递的信息与事实不符,即信息不可信,那么,即便企业发出的品牌信号完全地传递给消费者,这些虚假信息对消费者不但不能够产生任何价值,反而会在品牌资产生成的过程中产生负效应。
正如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说的,信号的可信程度决定了市场信号能否有效地传递信息(Tirole,1990)。
因此,品牌信息的可信性直接关系企业通过品牌所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消费者接受、产品价值是否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