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3、探究弹簧弹簧计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二、学习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及使用预习案1、物体受力后能发生哪些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2、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导学案一、弹力:课堂探究:活动1:(动手操作,观察现象)(1)用力弯直尺;(2)用力拉橡皮筋;(3)用力拉弹簧。
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不受力时又,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4)用力捏橡皮泥;(5)用力揉面团;结论:(这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6)将乒乓球分别压在橡皮泥上和弹簧上松手后观察现象;结论: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乒乓球仍静止;而压在弹簧上松手后,乒乓球会弹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越高。
总结: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测力计。
活动3:认识弹簧测力计观察图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活动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2)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是多少?说明:弹簧测力计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测力计会损坏。
(3)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说明: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据刻度值和格去算。
观察弹簧测力计(4)零刻度的调整填一填你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待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______N。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
测量前应先校零。
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示意图二、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预习案1、力的 、 、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2、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3、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用50N 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导学案一、力的三要素:1、实验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程度的因素(1)怎样使塑料尺向下弯曲?施加力的方向应向 。
(“上”或“下”)(2)要使塑料尺向下弯曲程度相同,力的作用点在哪点较省力呢?作用于____ __点(“A ”或 “B ”或“C ”(3)如何使塑料尺向下弯得程度更大一些?作用在A 点的力应______(增大或减小)(4)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力的三要素:(5)生活中力的三要素事例:推门、用板手拧螺丝、拉弹簧等。
2、自学课本第5页(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 ,符号 。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需要 N 。
二、力的示意图:1、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在物理学中通常用 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 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 , 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 越大,线段应越长。
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2、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 的拉力。
AB C②沿竖直方向向上拉物体B的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物体C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初中物理的作用与功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3)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会使用物理仪器和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科学知识,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
教学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3、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物理学研究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力、能量、物质、空间等多个方面。
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单位是牛顿。
2、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具有做功能力的属性,它的单位是焦耳。
3、物质的概念: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它具有质量和体积。
4、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体存在的位置和范围的度量,它的单位是米。
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15分钟)1、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理论和探究问题。
3、推理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和预测。
4、测量技能:学会使用物理仪器和工具,进行准确测量。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力的作用:举例说明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等。
2、能量的转化: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摩擦生热、水力发电等。
3、物质的性质:举例说明物质的不同性质,如磁性、导电性等。
4、空间的概念:举例说明空间的应用,如地图测量、建筑设计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了解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拉扯弹簧,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新课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解释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踢足球、拉扯弓箭等,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拉伸弹簧,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概念模糊不清。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生活实例和课堂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布置更多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乡中学中考物理《力和运动》温习学案(1)(无答案)鲁教版【温习目标】一、明白得力的概念二、会辨析彼此作使劲和平稳力3、明白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联系实际明白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式。
【题型解析】考点一:力的概念例一、人干体力活的时候,很讲究巧使劲,那个“巧”字说明:人使劲的时候,必需注意施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选择,下图所示的各类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练习:一、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A、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C、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考点二:弹力、重力、摩擦力例二、有一准确的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窗各拉该测力计的一端,使弹簧测力计在桌面上静止,测力计的示数为6N,忽略测力计与桌面间的摩擦,则两同窗所用的力()A、均为3NB、均为6NC、均为12ND、别离为6N和12N例3、人们的研究表明: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大约是它在地球上重力的1/6。
一个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是588N,若把它放在月球上,它的重力是 N,施力物体是_________,质量是 kg。
(g取10N/kg)练习:如图6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_____________,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例4、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静摩擦力并未增大D、若啤酒瓶原先为空酒瓶,那么向瓶中注水的进程中瓶维持静止,即便手握瓶的力大小不变,平所说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
例5: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重100N的小车,受到15N水平向右的拉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拉力增大到18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A.18N B、15N C、115N D、118N练习:一、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必然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力为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的砝码时,木块正好作匀速运动时,当小盘内放有重为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现在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___ N。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三部分内容构成,在“力”的部分,教材引出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1.感知力。
教材设计了本章的章首图雄伟的“长征”火箭将“神舟”8号送入浩瀚的太空。
通过科技的发展进步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接着教材引用了人拉车、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的实例,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材还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2.描述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3.分析力。
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事例和实验,发现个实例都涉及两个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至此,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1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基础,已经初步了解了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学习规律。
在此之前,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质量和密度,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着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需要让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经历感知、描述、分析等测量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力的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学生当前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生活事例、进行实验,归纳、概括出什么是力;能说出实例和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作用效果感知力;2.通过观察分析实例,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淄博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物理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在九年级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淄博九年级物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
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通常以N (牛顿)作为单位。
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态变化。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等工具进行测量,常见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和弹力等。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用矢量法进行计算。
3.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常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
压力与力和面积成正比,可以通过公式 P = F/A 进行计算。
二、力的效果1.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形状、方向或产生变形,力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的作用时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可以用公式 F = ma 来表示。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彼此的两个物体上。
三、运动学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用公式V = Δs / Δt 来计算。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公式 a = Δv / Δt 来计算。
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不变。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3. 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垂直方向以匀速加速度自由下落。
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的关系。
四、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的快慢程度,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来表示。
热量是物体之间能量传递的方式,可以使物体升温或降温。
2. 热平衡和热传导:当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相同时处于热平衡状态。
【九上】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教案一、教学背景力是一种基本物理量,它能够使物体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人们随处可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或停止。
而科学研究也证明力对物体的影响是十分显著,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物体能否运动的决定因素。
因此,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力,知道力的大小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1.掌握测试物体的重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3.理解杠杆原理,掌握杠杆平衡方法。
三、实验材料1.砝码和砝码盘(1kg、500g、200g、100g、50g、20g、10g)。
2.杠杆平衡器。
3.线桶轮组、滑轮、连杆。
4.数据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先把杠杆平衡器放在桌子上,并让学生观察其构造和使用方法。
b.从砝码盘中选择合适数量的砝码,把它们挂在杠杆平衡器上。
c.测量挂在平衡器上砝码的重量,填写数据记录表。
2. 实验操作a.让学生把线桶轮组放在桌子上,并将一个砝码放在线桶中。
b.把滑轮固定在桌子边缘上,并把线桶轮组通过滑轮连在轻而坚固的杠杆上。
c.用一个砝码挂在杠杆的一端,让学生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此时的数据,然后把另一个砝码挂在杠杆上,再观察并记录数据。
d.让学生用手轻微推动杠杆,观察砝码的运动状态和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相关数据。
e.让学生保持以上的操作,再把杠杆平衡器挂上去,观察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分析a.整理并比较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结果,理解力和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b.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平衡方法,并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
c.让学生在实验后讨论力和杠杆在物理上的应用及意义。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力和杠杆在物理上的应用和意义,并掌握了相关的实验和操作方法。
此次实验对学生的物理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力的作用与运动一、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他们理解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力的作用与运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发展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物理量,它可以使物体产生形状、速度或方向的变化。
2. 力的性质:(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力的单位是牛顿(N)。
(3)力的表示方法:力可以用箭头图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三、力对物体的影响1. 力对物体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形状。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质量越大,需要施加的力越大,反之亦然。
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四、力的作用和运动1.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1)位置的变化: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时间的变化:时间、速度和加速度。
2. 质点的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
(2)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3.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1)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空气阻力:物体在气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力。
五、力的三要素和实验1. 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受力对象和作用点。
2. 力的实验: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1)实验一:使用弹簧测量力的大小。
(2)实验二:通过小车实验来观察作用力对运动的影响。
(3)实验三:探究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实验。
六、综合应用1. 描述力的应用: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产生的效果。
(1)物体的平衡:它的主要特点是物体受力平衡,合力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2. 难点: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实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1.2 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1 教师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2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力的作用效果。
2.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了解力的三要素3.1 教师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4. 实例分析4.1 教师提出实例,让学生分析力的三要素在实例中的作用。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作用效果。
4.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6.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评价1. 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并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快慢(第一课时)学案预习案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
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
用公式表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3、时间的单位有:,路程的单位有:1、速度的定义:想想议议:运动有快有慢。
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运动会上,百米跑的运动员在起跑后,你是怎么知道谁快谁慢的?冲刺后,又是如何比较谁快谁慢的?总结:起跑后,我们是在运动员所跑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他们所跑的的;冲刺时,他们所跑的一样,我们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的。
板书:速度是用来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2、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以下内容要记熟,尤其是所表示的符号)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写出推导公式:、。
写出并记住:路程的符号及单位:、;时间的符号及单位:、;速度的符号及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单位是,符号是。
注:1m/s读作1米每秒,表示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
在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时,可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15m/s=15×1m/s=15×------=15×-----------=54km/h仿照上式写出:43.2km/h=换算关系是: 1m/s= km/h, 1km/h= m/s。
比较: 1m/s 1km/h即是大单位,是小单位。
阅读16页小资料:3、速度的计算例1:知道速度和路程求时间。
计算题的注意事项:1、要写“解”;2、如果需要单位换算,要在“解”的后边先进行;3、找出要求的物理量,写出准确的公式;4、在写出的公式中代入相应的数据,一定要写上单位;5、最后的结果要准确,也要写上单位;6、最后结果除不尽时保留两位小数。
练习案。
力及其作用效果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二、学习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难点:力的三要素
预习案
1、1.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即施力物体同时也是____________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
______________物体。
3.用脚踢球时脚感到痛,是因为脚踢球时,脚给球一个力的同时
..,球也给脚一个力。
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把这两个力称为____________的力。
4、静止在桌面上的书,对桌面有_______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桌面对书有_______力,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
5、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6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
提出问题并实验:选取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演示关门的实验看谁的力气大?刚才的两位同学交换位置后再进行比赛。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场景,设立探究探究课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事例:①马拉车②推土机推土③同学提一桶水④手推桌子⑤磁铁吸引铁钉
(2)问题:
①上述各例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②上述各事例中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换言之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③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发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单独一个物体能不能有力的作用?”
④根据前面的分析回答:是否只要有两个物体就有力?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就没有力?试举例说明。
⑤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能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吗?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事例:
①人用力提水,为什么过段时间会觉得胳膊酸痛?
②用手拍桌子,手为什么会感到疼?
③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小孩为什么向后退?
(2)自我探究上述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3)活学活用:
①游泳时,双臂用力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②鸡蛋碰石头,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却碎了。
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填大于、等于、小于)
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D.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