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画朗诵.欣赏.10分.自动)
- 格式:pps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33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
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
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
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
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4、花影层叠。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好似江风习习,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5、水深云际。
琵琶、二胡和中胡先在低音区奏出醇厚深沉的音调,忽而八度跳越,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描写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之天水共长的壮阔景色。
春江花月夜董卿朗诵版春江花月夜,沉静而迷人的夜晚洗去了一天的忙碌和繁重,窗外袅袅升起的月色如同仙女划着仙舟,缓缓地穿梭在这片宁静而又神秘的夜晚长空中,萦绕在这个夜晚的景象之中,那么这个被董卿朗诵的景象分明就是这样的一幅画面:黑夜银装,碧水绿岸,映衬着满天繁星,月光洒落一地,照映着江面上的春花,散发着淡淡的甜香。
在这美丽的夜晚,董卿朗诵了一段由梅和竹所创作的《春江花月夜》,这句诗仿佛是一幅画,它将春江上游的景象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美妙的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表达出来的这种美丽而梦幻般的气氛,在董卿朗诵时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宁静的气氛,这种抒情的语言和完美的技巧,犹如一把温柔的手,抚慰着每一个无限遐想的心灵。
董卿朗诵的声音里写满了他对这场充满浪漫氛围的夜晚的赞美,也写满了他对生活的深沉感悟,他的声音里满是情意,就像一片暮色下流淌的河水,带着一份梦幻般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仅是肉眼可见的,更是心灵可感觉的,它穿透着一切,慢慢地渗透在每一个心里,令心醉意恍惚,让人忘却一切烦恼。
董卿朗诵的声音里,有着一份自然的和谐,就像是一首安静的曲子,这曲子不但能触动人的心,也能激起人的想象,董卿朗诵的声音里没有华丽的绝句,没有炫目的流言,只有沉静而自然地抒写一种淳朴的美,一种淳朴而又美丽的美,一种自然而又梦幻的美,令人惊叹!当董卿朗诵完《春江花月夜》,那股淡淡的香气在夜空里飘荡了许久,仿佛那欢笑、轻声、微笑还在耳边,它那淡淡的气息令人心潮澎湃,我们都静静地感受着这夜晚的神秘与宁静,沉浸在那美丽的一刻里,一切烦恼都随着春江花月夜而散去,给我们带来一份安详和平。
春江花月夜,一片神秘的夜晚,一片静谧的夜晚,董卿朗诵的诗让我们沉浸在这片安详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心潮澎湃。
这句诗犹如一幅画,描绘出了一片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它让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份安宁,感受到一份温柔,它抚慰了我们沉浸在忧愁中的心灵,它让我们把注意力从追逐繁华中转移到追求平和的方向,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023年《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说学法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讨论法、分析法、想象法。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朗诵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辞章。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江河两岸景色为主题,借景抒怀,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这首优美的诗歌。
诗歌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以其清新唯美的笔触,描绘了春江夜晚的壮丽景色。
整首诗共有十二句,描写了春江两岸景色的变化和作者的感受。
以下是诗歌的全文:春江花月夜,穷游何处所。
杨花杨花残,春江不自流。
遥怜散花飞,暂伴月将归。
月低楼影动,思悠悠,夜不能寐。
别时容易见,容易见,难容易逢。
月畔云先卷,川上雪复归。
寒随柏梦落,夜凉如水,卧看牵星移。
嫦娥应悔偷,天子才人啼。
银烛乱迸流,玉碗似春涂。
为谁辛苦苦,只为寄一言。
这首诗的开篇便以“春江花月夜”四个字为题,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春天的夜晚,在春江的镜面中看到花和月。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写出了春江的特点:不自流,杨花残疏。
而在江边,有着散落的花瓣和明月相伴。
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诗人对这美景的思索和感慨。
月亮低垂,楼影摇晃,他的思绪在夜晚里飘荡,无法入眠。
他觉得别离是容易忍受的,相见却是困难的。
月光和云朵随着时间变幻,川上的积雪也融化回归。
最后几句,诗人以嫦娥和天子才人的形象,暗示了寄情山水的人和思念已久的恋人。
诗人辛苦写下这首诗,只为了寄给心心念念的人。
朗诵表达通过朗诵《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在朗诵时,要将诗歌的意境逐字逐句地表达出来,将自己融入到这美丽的春江之中。
首先,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诗歌的节奏感很重要,可以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停顿来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在描写花和月的部分,声音可以温柔悠扬,如彩蝶翩跹的舞动;而在描述思念和离别的时候,声音可以略带伤感。
其次,要注意语气的变化。
在诗歌的不同部分,语气应该有所转变。
在描写春江和花月的时候,语气可以轻松愉悦;在描述思绪和离别的时候,语气可以忧郁凄凉。
通过语气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感。
名篇名诵姚锡娟咏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展开全文https:///lvyou/23194637/180285791朗诵:姚锡娟雷声作曲/演唱:萨顶顶制作:雷声30年前,收藏了一部15卷本的《全唐诗》。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三月,康熙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订《全唐诗》的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
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康熙为《全唐诗》作序,称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其实,玄烨所举数字并不精确。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和《唐代的诗篇》两本书,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全唐诗》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
其中,李白收诗最多,共有990多首,如果残缺篇章也算在内,一共收录1166首。
盛世大唐289年,诗人灿如繁星,诗作浩如烟海,名人佳作盛丰,入选《全唐诗》实属不易。
然而,有一个人,字号不详,生卒年月不详,在《全唐诗》中仅存诗两首,一共312个字,但是,一千多年来无数人却为其倾倒。
他的一首乐府诗,三十六句,252个字,却被清末学者王闿运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一多先生也赞誉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他就是张若虚,而醉人无数的著名诗篇就是《春江花月夜》。
犹如梵高和他的《向日葵》一样,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生前寂寂无名,直至明代以后的唐诗才开始收录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多么美好的题目。
据说,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陈叔宝究竟写了些什么,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是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狠,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宫体诗。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1.赏析诗词《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词多义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 )..楼上月徘徊( )可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词多义宛转江流宛转..娥眉马前死( )..绕芳甸( )宛转徘徊可怜楼上月徘徊..(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4.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
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D.全诗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5.《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有人认为是前后脱节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有人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
春江花月夜朗诵《春江花月夜》是南朝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诗词。
全诗分三个乐章,共一百零八句。
第一乐章《江潮》描写了春景,第二乐章《月下独酌》描写诗人的情怀,第三乐章《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月色,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这首诗以春景起兴,将景物和人物、场景有机结合起来。
一、朗读指导江淹作此诗,是借景抒情的。
第一乐章《江潮》写春景。
“江间之客人,唯当共水云”,“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描写了春景的明媚艳丽。
第二乐章《月下独酌》是借月抒情。
“明月夜春风似箭”,写了一个人的寂寞心情。
第三乐章《春江花月夜》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欣赏月下独酌:江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以春江为背景,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的闲适生活,表现出一种恬淡、幽闲的情怀。
整首诗中,没有一句是正面写江淹自己。
他就像一个隐者一样,生活在自己心灵的世界里。
江淹成就了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三、朗诵赏析诗人借江潮、花、月之美景,抒发了内心的孤寂、落寞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寄托着作者情思的小诗。
(朗诵:李娟)江潮:指潮水。
江月:即月亮的光亮。
独酌一杯酒:独酌(一杯)这是诗人喝酒的姿态,喝完后不会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而是对生活充满了激情,想要通过喝酒来抒发内心的苦闷。
(朗诵:张涛)月夜江楼闲梦远,(朗诵:王磊)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有名也最优美的意象之一,这首诗写月亮、月光、江潮之夜之景,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词佳作。
(诗文介绍)这首诗是江淹任荆州刺史时写成,写得情思婉转、清丽悠远、意境深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配乐诗朗诵:引自"VeryCD论坛" E-mail文化传播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春江水涨,江海难分。
月共潮生,光照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静谧、清新、隐秘、皎洁、美丽。
月光下的景色梦一般地神奇,它蕴含着宇宙人生的许多秘密。
这一明净的春江月夜之美,使人沉浸于生命的美好的感受之中,进而思索人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二句可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月色的皎洁、夜空的明净。
用一“孤”字显出天宇之广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问月的构思,影响了之后的许多诗人词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天问
一番“天问”表现了诗人对宇
宙奥秘的深思遐想和探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的巧妙之处在于: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游,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以下诗句具体写月下人物愁思的情状: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此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诗意:“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由月鉴人,“月徘徊”也是人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二句,是明写
月光普照大地,无处不
在,暗喻思妇的愁思之
深无法排遣。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时此刻,明月可以共望,音
讯却不相通。
但愿我能跟随这
流水似的月光,来到远方亲人
的身旁。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两人相距遥遥,连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也不能随月光飞度到她爱人的身边。
那潜游水中的鱼儿,同样也只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难以游到她思念的人跟前。
此两句生动地写出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痴情痴想和无可奈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闲潭梦落花”是“梦闲
潭落花”的倒文,可看作思
妇思极后的怀想之词。
“梦落花”暗示春将去,
故有“可怜”(可惜)之说。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青春和幸福,实在是辜负了这大好的“春江花月夜”!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碣石潇湘:是泛指,即指由此到彼,由北到南。
明月终于慢慢沉落藏于海雾之中,双方仍相隔天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在这美好的月夜,能有几个
游子乘月归家?只有那落月的余
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
的花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侧重写春江花月夜里的美妙景色。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结合江月景色的描写抒发哲思。
•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侧重抒情,主要写两地相思的哀愁。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花月夜
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世界。
《春江花月夜》给旧题以新意,化腐朽为神奇。
“春”是本诗的基调。
它不仅是季节和诗篇的“春”,也是人生与时代的“春”。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不仅引发着张若虚,也曾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悠悠情思!它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有一般咏物作品的轻盈明快,而往往是一种深沉的浩叹。
张若虚在此浩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将宇宙人生联系起来并作出鲜明对比:人有死生,只
有代代相传才无穷尽;江上明
月,却是年年相似,长照万古。
诗人写出了人生世代常改而江月千古永恒的不变规律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
如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慨。
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洗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从张若虚开始,中国人对月华的审美和趣味上升到了一个纯艺术的境界。
第三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至篇末,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客愁闺思,着力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脉脉深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
“月”——月光,是全诗的灵魂。
诗歌的结构、抒情、写景三者都以月贯穿,使得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诗人不仅以清丽动人的生花妙笔,出色地描绘了一幅多姿态多彩的春花月夜、浩浩长江的巨幅画卷,而且由此生发了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霄里天各一方的惋惜。
尽管诗中流露出青春苦短的伤感和怀人思远的淡淡哀愁,但哀而不伤,基调健康,笔调明朗,感情真切动人。
诗歌把春江月夜明丽的美的境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浓烈的情思融合在如梦一般诗的意境里。
这首诗的最大成就在于创造了完美的诗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十分华美又不失自然,初步洗刷了宫体诗的丽词艳句、浓脂厚粉。
The End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