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2.78 KB
- 文档页数:1
不同时间腰椎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同时间腰椎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LIDP患者分为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期正骨组、恢复期正骨组与对照组,各20例,80例LIDP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急性期正骨组、亚急性正骨组与恢复期正骨组分别在接受电针、中药热雾治疗的基础上施予不同时期的正骨治疗,对四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亚急性期正骨组患者治疗后LIDP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正骨组与恢复期正骨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急性期是中医正骨治疗LIDP的最佳时期,电针与中药热雾治疗LIDP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时间腰椎正骨;电针治疗;中药热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是一种由患者腰椎间盘髓核及软骨板等组织纤维出现破裂并脱出以及脊骨神经受压而导致患者疼痛或下肢麻木的临床症状,具有多发性和常见性,易使患者出现腰疼、四肢麻木等并发症,可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疼痛症状。
分期治疗LIDP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表象与影像学检查等病理机制来使患者康复效果更为理想,其中采用腰椎正骨治疗法、传统中医针灸、推拿等手法可起到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康复治疗效率、并发症减少、风险低、疗效稳定的作用[1]。
然而,正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会受到疾病不同时期的影响,本研究将正骨法治疗LIDP时期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恢复期,以探讨与分析治疗LIDP的最佳时期与最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LIDP患者,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与LIDP 相关诊断标准,80例LIDP患者在接受不同时期腰椎正骨治疗时未与其他治疗方法混用[2]。
电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电针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度。
方法:抽取2023.01-2023.06于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80例。
计算机1:1随机数列均分组别,参比组(电针治疗,n=40),分析组(电针+穴位埋线治疗,n=40)。
比较干预效果。
结果:分析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参比组低、腰椎前屈及后伸活动度较参比组大,功能障碍指数及人体功能性障碍评分较参比组低,分析组治疗有效率较参比组高(P<0.05)。
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电针配合穴位埋线干预,利于改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状,降低腰椎功能障碍水平,提升腰椎角度提升效果,于临床疗效提升有显著增益。
【关键词】电针;穴位埋线;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角度;中医症候积分在青壮年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的。
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坐骨神经痛或是腰痛等症状。
该病在中医学中被纳入到了“腰痛”的范畴中。
采取电针、穴位埋线的方式对该病是具有一定干预成效的[1]。
笔者为验证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联合应用穴位埋线及电针干预的临床有效度,特设计了本研究,内容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资料抽取2023.01-2023.06于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80例。
参比组中共含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8-61岁,均值(61.61±4.37)岁;分析组中共含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7-60岁,均值(61.31±4.36)岁。
假设校验无意义(P>0.05)。
1.2方法1.2.1参比组电针治疗所选取穴位三阴交、膈俞、合谷、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及十七椎处。
在对上述穴位干预时,保持患者处于侧卧或是仰卧位的状态下,并应用75%的乙醇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
应用一次性针灸针刺,然后在针灸针上外接电针仪。
调节仪器为连续波,频率控制在40Hz之间,电流强度控制为2mA,持续时间为20min。
电针结合药盐包热敷治疗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科运用电针结合药盐包热敷治疗与护理该病患者8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86例均为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23~65岁,平均42.5岁;病程7天~2.1年,平均5.7个月;有腰部外伤史者26例,感受风寒湿者28例,无明显诱因者32例。
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1],并经腰椎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L3/L4椎间盘突出者15例,L4/L5椎间盘突出者19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18例,多个椎间盘突出者34例。
2 治疗方法2.1电针治疗:主穴:腰夹脊穴(以病变椎体同侧旁开1~2寸之间压痛点处)、环跳。
配穴:秩边、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腰夹脊穴,用3.5寸长针约呈60~75°角向脊柱外上方斜刺,深约60mm,施提插泻法约30秒,以下肢远端出现放射样、触电针感为佳;再针环跳穴,深度达坐骨神经干,使针感如触电样传至足跟或足趾部;其余配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
选主、配穴各1组,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输出正、负两极,采用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留针30min,日1次,10次为1疗程。
2.2 药盐包热敷:方药:制二乌、二活、寻骨风、丹参、骨碎补、海风藤、威灵仙各30g、伸筋草、透骨草各50g、乳香、没药各20g、大青盐500g﹙炒热﹚。
制作:以白棉布制成200×180mm大小的布袋,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过筛,装入布袋中;再封口,即制成药盐布袋一只(可用5~7d),以备用。
用法:将制成好的药盐包经适量清水浸湿2min,再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中,采用定时加热3min,温度控制在70度左右;取出外敷于患者局部疼痛部位30min,日1次,10次为1疗程。
用,可引起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同时可提高肺血管的渗透性,调节炎性细胞的激活[4],促使肺血管重构及肺动脉高压形成。
TXB2使呼吸道对组胺等炎性介质的敏感性增高,TXB2的释放能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黏膜水肿而引起哮喘。
因而,ET-1、TXB2可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支气管哮喘治疗上西药常规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茶碱类以及β2受体激动剂等,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气道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ET-1,但长时间应用副作用较大。
本研究中,治疗组34例采用穴位贴敷配合扶正平喘汤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治疗组血浆中ET-1、TXB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穴位贴敷配合扶正平喘汤可明显降低哮喘患者血浆中ET-1、TXB2的含量,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改善患者肺功能。
研究表明,扶正平喘汤能抑制气管黏膜上皮合成和释放ET-1,阻断内皮素-炎性细胞因子在局部气道形成的恶性循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起到了抑制哮喘,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抗炎,解毒等作用,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多核白细胞显著增加,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5],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对正常机体抗体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党参具有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耐缺氧等作用;白术、茯苓具有增强免疫、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扶正平喘汤通过减轻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反应,减少稳态受破坏的程度,增强重要器官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保持稳态的能力,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外敷法有疗效明显、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适合于哮喘的防治,本研究选用白芥子、白芷、麝香、甘遂、细辛、延胡索,具有化痰通络、辛温散寒的作用,配合姜汁调和,起到了药物温经通络的作用,通过对各穴位的刺激,调和肺、脾、肾三脏,健脾化痰,宣肺理气,培元固本,收到化痰平喘之效。
电针疗法治疗腰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分析任敏(安顺市普定县中医院康复科,贵州安顺562100)摘要:目的探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同时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
方法对应用电针法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通过及时,正确的电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结论及时,准确的判断疾病,正确的应用电针疗法可获得临床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电针疗法成功疗效分析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为了不断提高疗效,同时节省人力,电针法的应用是各中医院比较热衷的治疗方法,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疗效。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88例患者,年龄26岁-86岁、平均年龄56岁,腰椎间盘突出所至腰痛有4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0例。
腰椎骨质增生所至腰痛有4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症状与特征 88例患者中均有腰痛,部分合并有下肢疼痛、麻木,腰部或下肢活动受限等症状。
其中58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30例发病前有腰部扭伤病史。
体征棘突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体征。
腰部CT检查 88例患者中,48例有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突出。
40例有腰椎骨质增生。
治疗方法本院88例患者均接收住院治疗,证侯均属肾阳虚证。
治疗方法(一)使用方法电针仪在未使用前,首先检查一下各部位按钮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无输出状态),然后将电源插头插入220V交流电插座内,该仪器有5个并排旋钮,每只旋钮调节强度是与相应输出插孔相对应,治疗时,将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上,通常电针治疗大都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
如遇只需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将针刺入后,接通电针的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则用盐水浸湿的纱布裹上,作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脉的皮肤上。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
穴注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观察发表时间:2013-11-18T10:41:18.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焦焰[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日益增多,且年轻化。
目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但疗程长、见效慢、易复发。
焦焰(湖南大学职工医院针灸科湖南长沙 410079)【摘要】目的对比穴位注射为主和电针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探讨更优的综合疗法。
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80例。
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为主,配刺络、牵引,对照组以电针为主,配刺络、牵引。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观察组近愈率75%,对照组近愈率50%,经统计学处理,P〈 0.05,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穴位注射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电针为主综合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注射电针刺络拔罐牵引【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184-0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日益增多,且年轻化。
目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但疗程长、见效慢、易复发。
笔者将近五年采用穴位注射为主配合刺络拔罐、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与电针配合刺络拔罐、牵引治疗8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例80例,观察组:男39例,女4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1年;单侧腿麻痛55例,双侧腿麻痛19例,仅腰痛活动受限6例,CT或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部位;L1/L2 3例,L2/L3 4例,L3/L4 8例,L4/L5 65例,L5/S1 62例,伴滑脱,侧弯4例,伴骨质增生26例;单个腰椎间盘突出29例,多个腰椎间盘突出51例。
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20年,单侧腿麻痛51例,双侧腿麻痛15例,仅腰痛活动受限14例;突出部位L1/L2 1例,L2/L3 2例,L3/L4 13例,L4/L5 51例,L5/S1 74例,伴侧弯3例,伴骨质增生20例;单个腰椎间盘突出38例,多个腰椎间盘突出42例。
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探究引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苦、下肢放射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电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中。
本探究旨在探究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1. 探究对象选择选择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排除有严峻心血管、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
共分为三组,每组30例。
2. 治疗方案分别接受1 Hz、50 Hz和100 Hz的电针治疗,每组进行连续10次治疗。
全部患者每天接受一次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腰背痛苦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放射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状况。
结果1. VAS评分变化经过治疗后,每组的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00 Hz组下降幅度最大,50 Hz组次之,1 Hz组下降幅度最小。
2. 下肢放射痛程度变化治疗后,每组患者的下肢放射痛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100 Hz组减轻程度最大,50 Hz组次之,1 Hz组减轻程度最小。
3. 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治疗后,每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00 Hz组改善状况最好,50 Hz组次之,1 Hz组改善状况最差。
谈论本探究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疗效。
其中,高频率电针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痛苦、减轻症状并改善运动功能。
这可能是因为高频电针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增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本探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起首,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对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只观察了治疗后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尚未得到观察。
进一步的探究需要加大样本量,并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中高频率电针治疗效果更佳。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5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50例,随机分组,单纯组患者70例,进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腰间盘推拿治疗;联合组患者8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针灸、推拿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单纯组,而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单纯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重症不良反应及不适症状。
结论:对于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同时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针灸;推拿;腰间盘突出;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45-02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时间较长,症状缓解时间较长,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困扰[1]。
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分别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推拿治疗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分许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50例,随机分组,单纯组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1.50±2.00)岁,病程时间1月~4年,平均病程时间(1.50±0.50)年;联合组80例,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45~70岁,平均(50.50±2.50)岁,病程时间1月~3.5年,平均病程时间(1.50±1.00)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针灸禁忌症、推拿禁忌症等,排除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发生。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血清白介素-6的影响马桂芝;张奕;陈雷【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2(047)011【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的干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参数及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连续波频率为2Hz)、电针B 组(连续波频率为100Hz),每组40例,对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及疼痛指数进行观察、采用ELISA法对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进行检测.结果:电针A组疗效优于电针B 组,电针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检测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A组疗效优于电针B组,降低患者血清白介素-6的浓度,可能是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总页数】3页(P787-789)【作者】马桂芝;张奕;陈雷【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电针结合维药外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 [J], 赵秦;裴春勤;朱峰;艾炳蔚2.不同波形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的干预 [J], 马桂芝;张奕;陈雷;冯鑫鑫3.电针深刺夹脊穴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 [J], 华先进; 杨峰; 姚强; 王硕4.不同频率电针和药物治疗慢性痒的疗效及对血清IL-6、IP-10水平的影响 [J], 李凌霄;王青青;葛雯嫱;李熳;方勇5.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0、CXC趋化因子配体10的影响 [J], 徐芸;骆小娟;居诗如;潘忠益;姚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发表时间:2016-07-27T15:29:57.0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程旭丽[导读] 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可以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葫芦岛供电公司兴城疗养院 110004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研究组采取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生活质量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可以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康复训练;电针;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因外力作用而导致髓核组织膨出并刺激或压迫相邻脊神经根,使得患者腰部痛感明显[1]。
针对该病症的治疗方案多样,均具有各自优势,给临床治疗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困扰。
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5.8±1.2)岁;发病部位:4~5椎间盘55例、腰部5~骶1椎间盘25例;临床表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痛。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②无合并肝肾功能衰竭者。
排除标准:①电针治疗禁忌者;②不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
在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w的临床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取俯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选取夹脊、阿是、秩边、昆仑、阳陵泉、足临泣等穴位以不锈钢毫针快速针对上述穴位,在针刺得气之后与电针仪相连接,连续密波模式,频率35Hz在患者耐受下治疗30min 左右[2]。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践与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疗法与中药熏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中的临床疗效,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电针和中药熏蒸结合进行10d的治疗。
结果:效果评价比较理想、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关键词:电针治疗中药熏蒸实践体会【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1-02电针疗法是用电针器与毫针结合起来,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
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给毫针通电,来增强针刺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传统穴位的基础上,电针疗法还提出了按神经分布给予刺激的方法,是对祖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发展。
腰椎间盘突出原系腰间纤维退变或外伤发生裂隙,在外力作用下,脊椎失稳,使髓核向后或后外方膨出或突出,以至相应神经受累而产生腰骶酸痛,坐骨神经痛,腰腿功能障碍。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疗过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经腰部ct检查确诊,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中央型30例,单侧15例,双侧9例,膨出型4例,突出型4例,脱出型3例。
男39例,女26例。
年龄最小15岁,最大68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5年。
1.2临床症状。
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急性腰腿痛多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休息。
临床诊断是:腰椎下端棘突有压旁、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2治疗方法以下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后评定治疗效果。
2.1主要治疗:电针法。
取病变椎旁膀胱经穴或臀部及下肢各穴,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
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并向下肢闪电样放射,再稍退针,针柄连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2hz,30min 后起针,留针期间,局部配合tdp照射。
温度以舒适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2.2配合治疗:中药熏蒸法。
熏蒸袋中药物构成:炙川乌15g,防风15g,杜仲10g,川牛膝20g,炙草乌20g,千年健15g,伸筋草15g,威灵仙15g,红花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