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贺灵英)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二是微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这类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硼、锰、氯、钼、钴、铬、氟、硒、碘、硅、锶、钛、钒、锡、镓等。
(二)物质循环的特性指标:1.库与流的概念: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库有大小层次之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看,地球的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均可称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库。
而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分也称为物质循环的库,一般包括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每个库又可继续划分为亚库,如植物库可分为作物、林木、牧草等亚库。
根据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率,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一为贮存库,其容量相对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组分的环境库,如岩石库;二为交换库,其容量相对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但与外界交换的磷量仅占总库存的很小部分,这时海洋水体库是磷的贮存库;浮游生物与动植物体内含有磷量相对少得多,与水体库交换的磷量占生物库存量比例高,则称生物库是磷的交换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二年级:相雅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用:(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的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碳循环的过程三、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五、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复习提问:上节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2.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4.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地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的为生物提供各种物质呢?比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过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为什么我们并未感到大气中的氧不断减少呢?原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不断循环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91页第二自然段学生讨论: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4.循环的范围多大?师生归纳并板书:1.概念:略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元素3.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广西钦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综合诊断过关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古诗词中有许多对生命现象的描述。
下列有关春的描述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A.水圈的大部B.岩石圈的表面C.大气圈的底部D.A、 B、C三项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判断生物的依据是()A.能进行呼吸B.能自由运动C.能生长繁殖D.生活需要营养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大气”表示的是二氧化碳B.①③④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甲的⑤过程开始的D.丙是分解者,它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着重要作用5.“十三五”期间,我国进一步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如下图为某一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简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鹰所占的能量比例最大B.鹰和蛇的能量最终来自草固定的太阳能C.鹰与蛇之间只有捕食关系D.为保证草的生长,应捕杀大量的昆虫和兔6.下列研究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的是()A.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B.观察桃花结构C.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D.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7.被子植物菟丝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需要从大豆体内吸收现成的营养。
菟丝子和大豆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竞争D.共生8.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的是()A.能生长的钟乳石B.能使人生病的病毒C.冬天掉落叶子的梧桐树D.开着黄花的生石花9.一场雨后,小蘑菇从草丛里长出并迅速长大,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够繁殖B.生物具有应激性C.生物能够生长D.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10.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B.绣江中的鱼类和水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一条小河11.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会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这一现象中存在的关系是()A.共生B.合作C.寄生D.竞争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
金清中学贺灵英
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教材主要涉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特点,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互关系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过程是重点;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难点。
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与温室效应等,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好素材,因为生态系统能量六顶和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温室效应,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等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在“生态系统物质选换的概念及特点”教学时,不按课本上安排的顺序,让学生先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而深入讨论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与温室效应等问题。
在理解了碳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引出生物地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并分析、讨论物质循环的特点。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这个农业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还少了一条线,请补出来?
(2)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这节课突破了教参里提供的常规的教学思路,教师精心设计各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我将教学课堂合理分成了四个教学片段,而且这四个片段设计思路清晰,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另外将社会新闻热点引入课堂与课本的理论知识整和在一起共同为教学资源,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问题也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