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导游专业“工学渗透,单元穿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92.78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一等奖(13篇)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站务专业为例李宇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昌平卫校应对生源素质变化的基础管理研究刘春玲高剑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周建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王国庆李畅王书润王浩给排水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刘振华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郭俊炜赖展翅杨新宇阮班录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沈建根石伟平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探析谭旭高维春林泽玲丘翠芬“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葛红美徐超以实训实习基地为基础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屈善孝黄勇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刁瑜二等奖(181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朱璟高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31年(1980-2010)和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3年(2008-2010)论文的统计与分析胡军雷达图法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智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究于运会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进一步辨析何农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段谟意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段谟意高职对外贸易专业基于行动导向课程系统的构建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主要边界研究叶华光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刘兰明张金磊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关键能力”与职业基本素养刘兰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逻辑搭配与模式重构周志红史新浩民办职业院校招生的变革与发展常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屈善孝高职双语教学方法革新之---“乐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周遊范世森以物流行业英语为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研究鲍庆弘对接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周惠陈剑利柳劲华基于行业学会的三元制高职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刘辉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科中的运用郑培建高职外语能力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教学实证研究刘晓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几个问题易洁高职语文教学民俗语汇应用探析袁耀辉基于创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路径研究王平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孙云志何玉宏在中职导游技能教学中发挥技能尖子学生的传帮带作用王蓓芳高职教育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常州为例杨善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缘起与特点杨旭辉天津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探索——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邮轮乘务)专业为例吴肖淮张颖衍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基于案例的视角朱虹陈卫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述评卿中全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设刘峻朱敏红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视频互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徐晓玲楼建列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张翠英张英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云南农垦属地化管理改革为例杨国顺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张英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利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营养“点菜式”教学模式左培林基于“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方忠民李敏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欧阳建友王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兼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张宏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白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整体建构陈霞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周经纬中职送教下乡《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靳荣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与思考梁乃锋基于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唐高华新余市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郑群哲蒋意春龚晓飞“行知合一”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任建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孙燕论当好“三员”是高职班主任服务意识的落脚点何顺莉何顺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闵建杰王世荣岳辉李雪松高职教材开发及“4912”模式实践应用研究许新华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张洪春宋振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则黄绮冰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谈存在问题与完善意义王生根王卉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孔德兰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董瑞丽邱俊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辨唐林伟方华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王琴着眼教学实效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新路径邹宏秋浅谈高职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培育——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例谈征宇高职层面汽车电子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黄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大特色邢智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汽车类高职学生“3+1”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范茜尹力会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文秘实践教学改革——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胡亚娟胡秦葆中职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研究沈兆钧将精细化教学引入课程——浅谈《前厅服务》精品课程建设刘瑞琪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陈翠玉高职服装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改革与实践黄格红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实践再思考黄丽清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黄秋萍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丁际群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关荐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闫寒乙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供应链优化研究桑雷马蕾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对接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以石化职业教育为例许建民基于资源整合优化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索与设计——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为例许建民“园林树木”课程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探索杨善云黎素平隆卫革林红汽修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考核模式探究傅千里高职院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研究——专业责任制初探吴扬创新高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加强实效性的研究袁景高职院校“教”与“学”关系的再认识余小燕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王晓忠邵泽强基于ERG理论的高校酒店实习生激励机制研究鲍艳利浅谈高职院校仿真实训和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梁晓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林娜其实我懂你的心——浅谈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林敏项目化课程开发初探——以中职金融事务类专业课程为例杨海丰高技能、学习型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庄小满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谢彦波海南高职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现状和干预措施研究林成亮如何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中职学生记忆单词廖锦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李莉模具专业实施“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周跃华组建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童丰生张海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刍议周桥陈月梅优化职业培训与考核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傅毓赟史金铎中职生数学学习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洪志龙中职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与研究张建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王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法研究——以《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为例张金美顾金孚丰崇友周志宏浅谈内地西藏中职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洪珊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汪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为例蒙维洋代绍庆影响中职生自我意识和谐的因素探析郭俊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探析吴晓璇高职院校“基本素养模块”教学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以温州为例吴铜虎南洋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刘晔高职教育转型期的院校文化体系建设探析胡勇朱俊对接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开发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张艳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揭平英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马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行业英语的教改研究张燕如五年制高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以江苏徐州地区为例尹红丽张红云龚梅周晓培张芳王静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研究胡蓉周金业高职《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探讨陈桂先凌丁庞观龙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模型分析——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啤酒)专业为例刘凤东西部高职教育合作发展模型研究覃川王风茂李焰基于需求分析的广西高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农德昌郑瑾璇谢德荣罗妍顶层设计理念指导下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程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王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张燕王建华葛秀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问题研究彭东黎李柏林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招晓菊李健艺对农民职业教育选择行为的理性视角分析张力跃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陈农心语文与动漫专业相结合的“创意引导”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寿丽君赵婷基于高职教育理念的毕业设计创新分析韩凝职业认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刘利潘黔玲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彭振宇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基于武汉城市圈部分企业的调查向丽刘晓欢陶济东萧山二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需求及课程改革调研报告汪凌龙陆宝金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吴文辉浅谈数学与艺术在课堂教学的整合徐锋基于能力本位的“岗位·模块·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岳国英于锋应英沈安衢李秀超对1360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张宇迪王延李晓邓先丽高职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杨新月机电类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为例李英欧阳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策略董海燕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王衡从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生活化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吴少华语文教学中“职业渗透”探究与实践赵美华中职生数学学习倦怠性成因的分析与对策崔新库中职数学项目化课后作业设计及应用研究张晓明基于项目导向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研究靳玲刘琼琼赵晓波刘太闯王艳秋以反思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李鹏冯翊朱慧琴基于《C#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徐超葛红美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验实训系统研究与实践朱涛吉智陕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王晓江殷锋社姜庆伟刘引涛苏兴龙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思考李培金从用人单位对英语需求角度看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郑琳靖基于资源共享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平台的研究与思考——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世收王永红高尚荣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工场高效多赢模式的实践研究吴云基于信息化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BPR职业能力研究——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与现状调查研究何珊关键能力对提高职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基于经济学“钻石模型”的分析廖素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曹庆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黄君录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冯莉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缺陷和应对姜亚南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得失之思考陈慧敏濮荣强邵杰曹玉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双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贺小凤耿壮雷军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理念的构建王永华刘杰刘继昌王迎春职业类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张世辉校企联群运动:美国新时期终身技能教育体系建构的奠基之力刘冬英国高等学徒制教育初兴现象探析王辉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王振洪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康彩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乔海燕区域高职先进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初探单桂军朱本坤唐红雨王明胡春花试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优化王安兴高职院校《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黄永杰基于“任务驱动、分段考核”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办公自动化》为例覃伟赋高职“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蔺俊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黄启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和新疆为例李华耿宝云“3G实景课堂”的新探索韩先满刘宝磊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张铭凯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构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黄鹏张宁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洪春华对中职教育教学“十二字法”及“十个关系”的探析王保顺三等奖(475篇)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新专业的探索——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淡水珍珠方向)专业为例马张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面点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谢丽玉中国陶瓷史模块备课方法初探余琪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究姚英论高职园林测量课程的有效教学——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陈彩军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沈雁飞实施分组讨论法之我见刘乔玲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黄玉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邵丽史新浩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探讨严宽荣中职学校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研究董文综合性大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工作理念的新维度张永华构建“五位一体”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胡珍芬选课制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定远县2010年中小学教师“评好课”专题培训为例陈必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陈必山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单慧芳高职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丁红莲刘辉高职数学阅读教学的实验与探索聂守丰刘彦芬“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聂守丰赵小东“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邵学芹基于就业取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李连荣许栋刚“认知→项目→实战”一体化教学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蒙以嫦陈文勇向小汉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研究王平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6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例孙云志何玉宏高职二维式“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晓娟潘峰突破传统教学法提升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高俊虹高职模具专业“2+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苗君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马长越案例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王晓燕王艳霞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探寻康知芳用博客激活语文课堂——运用博客进行语文教学的思考李启森高职体育课中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探讨鲁葵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航海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魏本超邵晓燕导致中职学困生英语成绩现状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刘阳“职教界”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基于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杨修平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给力新生代农民工圆梦——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广东模式肖启瑞高职“三校生”职业素养个性化培养模式探析王中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双证融合培训制度的实践研究王莉锋从人口普查看高职统计实践教学改革金惠红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阜阳卫生学校护理英语教学中做、学结合的实践探索张珉在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模式的尝试石福成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徐雪莲基于教育活动优化的高职院校团建模式创新刘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阙红艳高职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任莉枫文化资本视角下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再思考张海峰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浙江文化为例徐晓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于正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李继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丁宏伟采用四层递进法强化做账训练曹利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唐世海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化论模式邓明波基于工作岗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赵海艳实施激励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韩旭建设两个英语课堂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韩旭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形成性评价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关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刘晓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探索宋臻臻高校“去行政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突破点刘颖高职体育教学中“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叶继强革命老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莫慧诚罗炫兆韦美萍班主任工作中增进中职幼师专业女生心理相容的实践与思考翁少华张瑞祥团体辅导在中职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张瑞祥以创新精神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舒本平基于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探析赵东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孙西敏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周庆华孙晓艳何柳佳汤玉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策略王海安对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陈雨职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焕东中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桂志华中职文学经典作品教学调查与分析许朝娜个性化评价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与运用周艳病例讨论与情境模拟结合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任建立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内涵与思路探讨曾少武高职学位与高职吸引力孔新舟全员参与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上海海运学校德育改革初探黄玉洁昌平卫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就业指导研究王秀和陈志国卫生职业教育德育课案例教学法探索赵晓波多层次、立体化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的实践探析凌海波郁国培教育规划刚要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王东升沈建锋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周斌。
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编委会主任:陈安丽副主任:马必学张建军熊仕涛蔡泽寰张锦枫委员:万由祥孔国庆王进思邓院方刘大洪宋卫东陈年友袁前林顿祖义游敏盛建龙彭锋廖世平魏文芳主编:万由祥副主编:朱虹何新洲李全编委:彭同明许三林李佳圣黄享苟杨立明袁晓洲白梦清张树坤龚谨前言从第一所短期职业大学(江汉大学,1980)成立,到2011年我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7所,在校生达到58.1万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分布最广泛的高职教育网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
“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从院校建设阶段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型,进入“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2006年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成了17所省级示范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入围国家骨干校建设计划5所。
形成了以国家示范校引领、国家骨干校带动、省级示范校为支撑,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
为系统总结示范校建设经验,全面展示示范校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根据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会组织编印了《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供全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参考。
《丛书》包括由协作会统一编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选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编》,以及各院校选编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理论成果》,是我省示范校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
《丛书》的编印得到了省各示范校的大力支持,凝聚着编委会和各编辑组成员的智慧与汗水,反映了省示范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努力。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人才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涵盖旅游业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专业,其中的导游方向则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导游人才,能够胜任各种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
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一环,导游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旅游知识和语言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人才培养则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上所述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导游工作,并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导游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旅游知识和导游技能: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旅游相关知识,包括旅游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导游技能,能够为游客提供全面、专业的导游服务。
2.语言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用英语等外语熟练地为外国游客讲解,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语言环境。
3.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能够与各种类型的游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能够主动地为游客提供服务,解决他们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文明礼仪和职业操守: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职业操守,能够代表旅游服务行业的形象,为游客树立良好的榜样,保持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
通过以上培养目标的设定,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胜任导游工作,并为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安排。
其中的课程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旅游地理与人文: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各地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人文知识。
!"#!$%&$'(')*+&,-./&$01$21(3$&)%)$$(%6)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郭自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摘4要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成效和创新点!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向及措施"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成效#创新点#措施中图分类号 G03)&(44文献标识码 944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与泰森浩建设工程公司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一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一%校企共谋!建校企育人长效机制校企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班"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校长担任"具体负责宏观调控$配置校内外资源$检查评估$资金支持等#试点工作专班组长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主要负责校企日常工作对接$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执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具体落实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等工作#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职责$并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具体分工"协调学校和企业的育人资源"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与机制"确保双主体育人模式运行#试点工作专班实行'定期会商(制度"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二%校企联动!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泰森浩建设工程公司召开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分析公司近几年的业务状况"结合公司发展定位和业务实际"研讨公司近几年的人才引进计划"具体确定近几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招工计划"之后将企业招工计划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招生计划对接#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宣传方案"将企业的用工标准纳入招生标准#在新生报到之后"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由新生,家长-书面申请"学校联合企业参照泰森浩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用工标准进行面试筛选来录取学徒"并且签订三方,或四方-协议书"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管理和培养"学生毕业考核合格后可正式入职#$三%校企融合!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进行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研"充分了解岗位需求及对应的职业能力"明确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结合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意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研制体现4校企双主体育人$学生岗位成才5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4工程项目引导$能力分段提升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相关教学运行标准#()$*第一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基础能力"以学校老师为主+第二年学校和企业各占一半的时间"学徒跟着师傅'边看边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务能力+第三年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在企业师傅指导下'边干边学("直至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四%校企融通!师资队伍互聘共用现代学徒制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标准&"共同选拔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徒师傅"与被聘用师傅签订聘任协议书"并颁发现代学徒制导师聘书+企业为了利用好学校智力资源"聘请学校3名教师为公司技术顾问"聘请$名教师为企业建筑D9!$U#<培训讲师"形成了学校和企业优秀人员相互聘用$共同管理的人才运用机制#通过企业师傅给学校教师讲实践示范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校系统培养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校企联合成立建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以及企业内部培训讲师"将企业技术$工艺$设备$流程融入课堂教学中#每学期对'双导师(进行考核评价"对优秀导师进行奖励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给予优先"强化'双导师(团队可持续发展#$五%校企共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运行及管理校企双主体育人制度#例如从学徒招生$签订协议$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管理$岗位实践管理$成绩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毕业标准等方方面面的制度"都由学校和企业工共同制定"确保现代学徒制教学有序运行#$六%校企协同!培植学徒工匠精神学校和泰森浩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工匠精神培养要求和实施路径"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各课程中明确素质$能力$知识目标"在素质目标中明确'工匠精神(培养要求"通过'课程思政( '专业劳动('实习实训('岗位实践(等"以及发掘身边典型!科技风"#"$年%月理论研究案例"编制师徒文化手册"班团会进行学习"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开展'弟子规(讲座和'弟子规(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徒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培养学徒'知礼仪$守规矩(良好职业习惯+请企业董事长$技术骨干到班级进行专题讲座"在教室精心布置企业文化墙"开展建筑行业职业宣誓"举行拜师仪式"参加项目开工或封顶仪式$企业户外拓展训练及红色基地教育等活动"让企业文化进课堂"培育学徒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注重安全与质量等职业素养#二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效$一%校企共建共享共育!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运行体制机制#对学校而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技术条件优势"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来说"解决了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了合作企业的部分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双方基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的学校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变为'双主体教学('学徒岗位学习('学做合一(的师带徒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现代学徒制班与普通班学生相比较"学徒制班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全面$专业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更强$专业技能水平更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能'零距离(上岗"企业认同更自然#近年来"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试点班有3名同学获全省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育人实效明显#$三%科研带动理论提升!研究成果成绩突出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团队成员边实践边进行理论研究"团队成员出版了现代学徒制教材(本$研制专业课程标准$7门$编制%现代学徒制文化手册&$部$编写现代学徒制试点案例)个$研发实用新型专利3项$完成湖北省教研课题$项"理论和实践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6年)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三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一%创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4工程项目引导$能力分段提升5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专项基础$综合实务和岗位实践三个阶段#()$*对第一阶段以校内培养为主$企业为辅"实训采用'项目形式学徒制("学徒在师傅指导下'边练边学(+对第二阶段学校和企业各占一半的时间"采取'跟岗形式学徒制("跟着师傅'边看边学(+第三阶段采用'岗位形式学徒制("学徒在工作岗位上在师傅指导下'边干边学("直至完全胜任岗位工作#$二%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创新校企一体育人新机制与泰森建设集团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将党建工作向企业延伸"填补了学生实习期间党建工作的空白"破解学生在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真空(难题"从而实现全程育人#联合党支部作为工作纽带"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调动了企业$学校党员干部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一体化"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足及措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试点工作在政府层面还需相关配套政策"企业参与试点的积极性不是很强+二是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还做得不够"可供学徒使用的指导性教材有限+三是专业课程与证书融通还需加强"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不够紧密#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以点带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范围"激励更多的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发展#$二%依托试点!提升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学徒管理系统"在信息平台上完成学徒任务工单$实习周记$学徒出勤管理$学徒考核$成绩查阅$学徒评教等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发和引用所有专业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型活页式及工作手册式教材及岗位模块课程"具体内容包含企业生产过程视频$关键工艺视频$质量检测视频$虚拟仿真资源$课程在线测试系统等信息化课程资源"提升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围绕试点!打造建筑工程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型团队'双导师(教学团队能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专业优势较好的服务于专业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双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升"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实力"打造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品牌"打造建筑工程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型团队# $四%深入试点!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4$;`5建筑工程识图和建筑信息模型,U#<-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证书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深化'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将改革'$;`(中的学历证书和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证书有机衔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参考文献&$'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7%($'2))& &)'郑永进!黄海燕&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何以可能+++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 $%)2$%6&作者简介 郭自灿$$'17+4%!男!湖北孝感人!工程管理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理论研究科技风"#"$年%月。
⾼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学学报2019-09-171.⾼职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的思考周志刚,ZHOUZhi-gang2.战略管理理论范式的后现代转向对⾼职院校战略管理实践的启⽰张龙,ZHANGLong3.基于我国⾸批⽰范性⾼职院校创建下的校长领导模式权变研究黄⽂伟,HUANGWen-wei4.⾼校⼈事制度的利弊分析薛铨,XUEQuan5.⾼职院校图书馆在⽰范校建设中服务⼯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天津职业⼤学图书馆为例安静宜,ANJing-yi6.教学设计能⼒测评在⾼职教学改⾰中的运⽤——以天津职业⼤学为例古光甫,GUGuang-fu7.五年制⾼职"层阶递进式"⼯学结合模式的研究胡长效,秦越华,HUChang-xiao,QINYue-hua8.⾼职院校建设劳务外派基地的思考孙峰,SUNFeng9.⾼职"挑战杯"竞赛"六联"机制的建设与探索张松才,ZHANGSong-cai10.依托毕业综合实践,提升⾼职学⽣核⼼竞争⼒——基于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思考章翰,ZHANGHan11.⾼职嵌⼊式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彭劲松,易丽华,PENGJin-song,YILi-hua12.加强⾼职财经类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范越龙,FANYue-long13.服务⾃⾏车⾏业的⾼职产品造型专业实践与探讨张⽟忠,孙甜,ZHANGYu-zhong,SUNTian14.⾼职课程改⾰凸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张守兴,ZHANGShou-xing15.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程琳,孙⼤昕,龚婷,CHENGLin,SUNDa-xin,GONGTing16.能⼒导向的⾼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丁涛,黄春兰,曹基梅,DINGTao,HUANGChun-lan,CAOJi-mei17.⾼职学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研究吴春艳,刘建成,WUChun-yan,LIUJian-cheng18.《塑料注射成型》项⽬课程探索与实践刘敏,LIUMin19.《PLC基础及应⽤》课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研究与实践吴恒⽟,唐民丽,何玲,黄果,WUHeng-Yu,TANGMin-Li,HELing,HUANGGuo20.⾼职院校⾼等数学实验课的认识与实践查志刚,ZHAZhi-gang21.双储液罐温度、液位计算机测控系统实训装置的研制袁秀英,YUANXiu-ying22.基于灰⾊-Markov链的地质灾害频数预测研究⾼⽂杰,GAOWen-jie23.基于BB⾃主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技术实现冯勇,FENGYong24.浅析价值⼯程在⽅案优选中的应⽤宋桐庆,SONGTong-Qing25.提升市民幸福感受度研究任爱珍,RENAi-zhen26.谈影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张磊,ZHANGLei27.⼈类⾏为学影响下的公共空间设计王钫,WANGFang28.新中国天津市职业教育史黄⽴志,HuangLi-zhi1.浙江⾼等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邹⾮,ZOUFei2.⾼职院校办学定位新解杨江云,YANGJiang-yun3.⾼职院校⾮认知型技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唐成英,TANGCheng-ying4.关于民办⽰范性⾼职院校建设的思考刘太刚,LIUTai-gang5.⾼职院校⼯学结合⼈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及路径选择王焕成,姜燕,WANGHuan-cheng,JIANGYan6.德国"双元制"⾼职教育课程模式探析逯长春,LUChang-chun7.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与⾼职⽣综合素质与核⼼能⼒培养张焕玮,ZHANGHuan-wei8.浅析住房公积⾦管理⼈才的培养施美程,SHIMei-cheng9.⾼职会计专业"双证结合"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伊娜,YINa10.⾼职《现代⼯程制图与测绘》项⽬教学的探索实践程国飞,刘勇,吴磊,CHENGGuo-fei,LIUYong,WULei11.创新《软件⼯程》课程教学⽅法的探析——以中央⼴播电视⼤学为例张雅军,ZHANGYa-jun12.⾼职⾼专《桥梁⼯程》课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张效忠,魏宠花,朱劲松,ZHANGXiao-zhong,WEIChong-hua,ZHUJing-song13.项⽬导向法在《机电⼀体化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付海,FUHai14.教学⾏动研究在⾼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赵维萍,ZHAOWei-ping15.《国际商务英语谈判》课程实训教学设计——以⼴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范新民,FANXin-min16.⾼职《经济数学》课程改⾰刍探林宏程,LINHong-cheng17.基于《⾃动控制原理与应⽤》课程多种形式教学⽅法的探讨何玲,吴恒⽟,雷亚莉,HELing,WUHeng-yu,LEIYa-li18.合作学习对⾼职学⽣英语应⽤能⼒的影响探析陈静茹,CHENJing-ru19."输⼊假说"和"输出假说"对英语听⼒教学的启⽰张维芳,何⽴新,ZHANGWei-fang,HELi-xin20.数学微世界及其对教学软件设计的启⽰袁⽴新,YUANLi-xin21.传播学理论视⾓下⼤学⽣创新能⼒的培养戴贞标,DAIZhen-biao22.略论⾼职"理实⼀体化"教学⾯临的七⼤问题何先应,HEXian-ying23.做好新形势下⾼职院校辅导员⼯作的思考刘轶彤,LIUYi-tong24.论⾼职教师的分类分层管理谢海琼,杨建国,XIEHai-qiong,YANGJian-guo25.基于EPM240T的CPLD开发板设计与实现陈曙光,CHENShu-guang26.RUP在现代软件⼯程中的应⽤刘治国,LIUZhi-guo27.路⽹与动态交通信息⼀体化的导航时空数据库研究王在涛,WANGZai-tao28.图形符号的视觉语⾔⼒量⽜敬德,NIUJing-de29.⼴西上市公司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国·东盟⾃由贸易区朱朝霞,ZHUZhao-xia1.做强京津冀区域⾼等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易⾦⽣,张龙梅,YIJin-sheng,ZhANGLong-mei2.知识经济视野下⾼职教育发展理念的三⼤转变王朝庄,周位彬,WANGChao-zhuang,ZHOUWei-bin3.⾼职教育⼈才结构中的规格需求分析李杨,LIYang4.⼯学结合⼀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李俊秀,LIJun-xiu5.⾼职学⽣顶岗实习期间频繁流动的原因探析刘⽂华,LIUWen-hua6.⾼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与研究吴汪友,WUWang-you7."服务+教学"双功能翻译类⽣产性实训研究与项⽬开发朱慧芬,ZHUHui-fen8.以"职业化"为中⼼的⾼职教学改⾰——就业视⾓下的⾼职院校教育教学改⾰何春燕,许毓坤,HEChun-yan,XuYu-kun9.⾼职普通⽂化课程实效性分析及对策研究熊威,XIONGWei10.⾼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彭振宇,韩凝,PENGZhen-yu,HAN-Ning11.构建⼯作过程系统化的⾃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苗⼴祥,许红兵,张海萍,蒋建刚,MIAOGuang-xiang,XUHong-bing,ZHANGHai-ping,JIANGJian-gang12.⾼职软件技术专业⼈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邓蓓,DENGPei13.国家级精品课程《SMT⼯艺》的建设与思考朱桂兵,ZHUGui-bing14.利⽤专业教学项⽬培养⾼职学⽣创新创业能⼒李建⽣,李霞,刘炳光,LIJian-sheng,LIXia,LIUBing-guang15.⾏动研究在⾼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冯玲,FENGLing16.⾼职计算机绘图与⼯程图学教学的整合李媛,祝红琴,LIYuan,ZHUHong-qing17.⾼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探析舒畅,SHUChang18.⾼职教师⾓⾊转变研究——基于现代职教理论何宇媚,HEYu-mei19.⾼校教师合约化管理风险规避的思考杜启平,熊霞,DUQi-ping,XIONGXia20.打造⾼职就业指导教师团队的若⼲思考彭跃刚,PENGYue-gang21.关于构建⾼职⽂化的对策思考罗锋,黄冬福,陈建忠,LUOFeng,HUANGDong-fu,CHENJian-zhong22.信息时代⾼校图书馆⼈⽂教育功能探析陈明仁,CHENMing-ren23.关注教师⾝体健康:教职⼯体检结果分析——以天津职业⼤学2008年教职⼯体检为例王莉英,WANGLi-ying24.新型职业教育中院校⽂化冲突与整合策略分析陆克斌,LUKe-bin25.创新校园⽂化建设载体,发挥勤⼯助学育⼈功能——以⼴东⼥⼦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姚钦英,何树莲,YAOQin-ying,HEShu-lian26.⾼职⼥校校园⽂化建设与⼥性⼈才培养研究——以⼴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吴春,WUChun27.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作的主要任务、功能及措施唐秀娟,TANGXiu-juan28.基于控制量置信区间的多变异源控制图的样本容量研究孔祥芬,何桢,董延峰,KONGXiang-fen,HEZhen,DONGYan-feng29.计算机应⽤能⼒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宋国庆,SONGGUO-qing30.实现MATLAB与Excel数据交互的⼀种可⾏⽅法寇⾦宝,洪林,李德胜,KOUJin-bao,HONGLin,LIDe-sheng2.我国《职业教育法》执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李德华,付⼤学,LIDe-hua,FUDa-xue3.⾼附加值产品理念及其对⾼职教育的启⽰裴云,PEIYun4.基于"四位⼀体"模型的职教集团运⾏机制探析张旭翔,崔永华,ZHANGXu-xiang,CUIYong-hua5.滨海新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实践研究王洪军,WANGHong-jun6."⼯学交替"模式下构建⾼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思考李英平,邱秀荣,卫军锋,LIYing-ping,QIUXiu-rong,WEIJun-feng7.中国语境下的⼯学结合⼈才培养模式内涵研究吴寒,周刃,WUHan,ZHOURen8.关于构建⾼职校产学组织机构的思考许琰,XUYan9.⾼职⼯学结合⼈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研究赵宝芳,韩振⽣,王岩,ZHAOBao-fang,HANZheng-sheng,WANGYan10.教学质量与⼯学结合条件下的⾼职教育质量观阎泽,YANZe11.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基于⾏动的建构杜旭林,温济川,DUXu-lin,WENJi-chuan12.分层次创新能⼒培养模式实践——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陈⽴旦,CHENLi-dan13.构建体育教学多元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天津⼯程师范学院为例王宝平,WANGBao-ping14.⾼职院校企业⼈⼒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证培训策略探讨——以盐城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韦亚洲,WEIYa-zhou15.⾼职软件专业⼈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洁,CHENJie16.⾼职院校教学督导⼯作实效性的思考孙亚东,SUNYa-dong17.柔性管理理念在⾼职院校学⽣管理⼯作中的应⽤杨琴琴,YANGQin-qin18.⾼职院校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赵建梅,ZHAOJian-mei19.形成性考核在⾼职课程PBL教学法中的应⽤周天沛,ZHOUTian-pei2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汽车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研究司守勤,SIShou-qin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武职导游词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欢聚武职一年多了,在这里有我们太多的回忆,甜的,苦的,酸的都有,那你对这里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会提一些问题给大家,调动氛围),好吧,今天就让我这个导游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咱们学校吧,希望这次因为有了我尚导可以让大家对我们学校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及感情。
好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厚德笃学求实拓新但你们知道吗,武职的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武职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高职教育的著名品牌、是中部高职教育改革的先锋、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座落于“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东西南北自然分区,地势东高西低,整体依联凌家山脉,北邻光谷太阳城、关山春晓楼盘,南望凤凰城、藏龙岛,中有主体建筑逸夫楼处当关之要位,整体呈现“晓曦凌风,紫气东来,龙逸凤舞”之大势,昭示“旭日东升,朝气蓬勃,壮志凌云,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学校主要包括东、西校区内的主干道、大型建筑物、广场和水体景观。
那让我们一起去转转吧。
(*^__^*)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设立于东校区故也称之为东大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东区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核心校区,是政治,领导和财政等方面的重要所在地。
同时也包含院校主要二级学院,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轻纺与服装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等等。
此外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田径操场,主要领导办公楼和大多数教学大楼都在东区,说到二级学院,那大家有谁知道学校共有多少个二级学院及专业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轻纺与服装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共57个专业)那么我们现在脚下走的是东逸大道,东逸大道是东区的主干大道,因其方位为东,直面并穿过逸夫楼,故称东逸大道。
一、《导游业务》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导游业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以《导游业务》具体课程为载体,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提取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旅游业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心理健康、劳动等元素的多元融合,通过专业课堂生动自然地释放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深入贯彻“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树立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在“导游的从业素质和职责要求”中,要求导游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行业中的具体体现。
“游客为本”是指在进行旅游工作时要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服务至诚”是全心全意地为游客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导游业务》课程的所有内容中,始终贯穿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
(二)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2]。
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的校内外实践环节。
结合课程内容,在校内可针对新生及家长、外来参观人员开展校园导游讲解、校史馆讲解,在班级举行“最美家乡”“最美中国”讲解,院级导游技能大赛、“金牌导游”进校园、省内博物馆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锻炼学生导游讲解和服务技能;在校外进行地市级博物馆志愿者导游服务,利用双休日、小长假、寒暑假进行景区导游讲解、研学导游等,培育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追求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