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悖论与规范理路
- 格式:pdf
- 大小:577.75 KB
- 文档页数:8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研究【摘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采取处罚措施时所拥有的自主决策权。
本文主要研究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概念、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规范途径和限制,并提出了对其规范的建议。
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滥用、裁量过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监督。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在明确规范框架、加强处罚权责匹配、提高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展开。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加强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规范和限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有助于提高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关键词】关键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法律规定、存在问题、途径、限制、建议、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作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的重要权力,具有相当的潜在影响力和在实践中的争议。
在行政法实践中,不同的行政机关或者办事人员对于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自由裁量权的边界、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和对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等方面。
对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既而,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具体内容、限制条件、规范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期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规范框架来引导和约束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的法治化建设和提升行政效能。
的明确界定与分析,将为后续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研究,探讨如何有效限制行政机关的裁量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及法律规定,深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方式;二是识别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规范其行使提供依据;三是探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途径,寻求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措施;四是总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条件,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其行使进行限制或调整。
刍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问题及有效对策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规范行政权力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自由裁量权理应得到更有效的规范,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行使过程中更趋于合乎法理精神,切实发挥出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灵活作用,以有效弥补行政法治的不足。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出现的滥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对策。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首创,后经英美行政法学及行政管理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自引入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后,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普遍定义为:行政主体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性规定内,可以按照行政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条件、标准等进行判断,并决定行政行为方式、程度等的决断权力。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表现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主要依照合法性原则行使行政权力,但版面强调合法性原则,而忽视了合理性原则常常成为诱发行政冲突的诱因,行政主体依据合法性原则突出表现为强行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等问题。
其次,某些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过大,在处理大致相同案情的案例时往往采用不同的裁量标准,如情节轻微、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等缺乏操作性、语义含糊的法条词语常常成为群众认为处罚不公的直接表现。
第三、同一行政主体没有建立完善的判例,甚至同一类案件昨天和今天的处罚也大相径庭,例如某部门发出季节性通告,经常采用某一时期“严查严管”字样来加重某时期处罚。
最后,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行为赋予了极为宽松的行政时间裁量权,行政主体往往出于行政主体利益的考虑,延长或缩短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行为的时间,从而引发行政客体的利益受损。
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行政法规一直以来强调行政合法性原则,而对行政合理性相关处置原则不够完善,相关行政案件的审判也以行政合法性作为主要依据,使包括道德、公平、行政客体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没有全面加以考虑,造成了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等问题。
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思考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幅度、范围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通过主观判断而实施的公务管理的权力。
它是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也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运用行政权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过程中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故而,探讨行政自由裁量权,如何正确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对加强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特别意义。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法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正义和公平。
一个法治的社会必须要有“律”,现今社会“律”的更重要要求就是要有正义,至少是现实的正义。
而正义的基础在于严格的规则,赋予这种严格的规则以稳定的至上的权威,使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避免当权者和执法者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才能保证正义和公平得以实现。
这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
但是,法律或者“严格的规则”有许多其自身难以逾越和克服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造就了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更是裁量权的优势所在。
在行政领域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更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事务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各种不同的行政事务有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法律必须授予部分行政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效率上的需要。
同时,立法滞后的缺陷在客观上也需要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对法律的适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解释,以此来弥补立法上的缺陷和疏漏。
“灵活性是自由裁量权最为显著的特征。
”行政自由裁量权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监控的必要性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是行政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在运用这种手段的同时,又带来以下弊病:第一,由于裁量具有一定的自由幅度,这种自由的权力使行政官员的主观能力作用大大地扩展,因此,很容易造成以权谋私、办人情案等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甚至有演化为人治的危险。
蔫蘩豢蕊iLAw8elENeEMAGAzlN基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自由裁量权昀概意及存在原因辨析TheConceptofMeasuringRightoftheAdministrationJudgesandthereasonstoexist曾蔚(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内容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包括:较广义的制定政策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执行性的一般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在个别的行政执法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在学界没有特别指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含义时,多是指在个别行政执法领域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发展是由成文法的局限性以及立法机关固有的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知识的分工特性决定的。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分类存在原因知识分工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动中的现象。
关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为:在特定情况下依职权以适当和公正的方式作出行为的权力。
王名扬先生在《美国行政法》一书中的定义是:自由裁量是指行政机关对于作出何种决定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针中进行选择,根据行政机关的判断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
我国最早出现的自由裁量的定义是王珉灿先生在《行政法概要》中提出的,王先生指出,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事件时,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断采取适当方法的,是自由裁量的行政措施。
在随后出版的各种教材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大多与此相似。
笔者认为,我国大陆学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定义也表现出了~些差异,主要表现为:(1)对这种权力行使的前提表述略有不同。
有学者明确指出,只有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前提下,行政主体才能行使这种权力;有学者指出,这种权力除法律明确授权外,法律“消极默许”的情况下也可行使:也有学者指出这种权力还可以根据“法律的目的”而行使;还有学者从否定方面表述,认为自由裁量权在“法律无详细规定”的前提下行使。
浅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及规制途径作者:徐熙璇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表现;规制途径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运用行政权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所涉及的一个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
一部行政法的历史就是围绕强化行政自由裁量权和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两种因素此消彼长或者互相结合的历史。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某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或实施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虽有明确规定,但留有一定自由行使职权的幅度,由行政主体依照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形自行判断并做出处理的权力,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自行决定权,即对行为的方式、范围、种类、幅度等的選择权。
也正如此,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具有法定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二、行政自由裁量滥用的具体表现随着行政权的扩张。
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事件层出不穷,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行政自由裁量行为显失公正所谓显失公正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选择明显有失公正的措施。
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合法性的基础,因此即使显示公正也很难认定其违法。
这一点在行政处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全国各地频现城管暴力执法,执法人员对小摊小贩轻则警告、没收商品,重则除以高额罚款,更有甚者致人重伤、死亡,行政执法畸轻畸重,甚至超出了法律的授权,已不仅仅是行政自由权滥用的问题,而是构成了刑事犯罪。
(二)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缺乏一致性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预测功能。
即根据法律规范可以预测主体即将做出的行为的后果,也可以预知国家对某种行为的态度。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基于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目的的要求,针对事实、情节、后果相类似的行为,应采取同样的措施,使行政相对人能够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
但由于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利益出发或者考虑到行政相对人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对同样的事情或行为处理起来区别对待,前后不一致,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对立情绪,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研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问题及对策措施摘要:行政自由裁量的“自由性”和“封闭性”特点决定了它更易受权力、金钱等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被滥用,这将严重影响法律适用的公正和公平。
本文在了解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和滥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对策措施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按具体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羁束性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政行为。
其中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行为中有一种特殊的权利,谓之为自由裁量权。
所以简单地说,行政自由裁量权就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判断行为并自行决定实施其行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是行政机关常用的一种权力。
它有如下二个特征:1、行政自由裁量权相对于一般法定行政权来说,是一种“自由”的权力,灵活性大。
行政机关享有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行决定是否作出某种行为,在何时何地行为,怎样行为的广泛自由。
2、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它具有行政权的国家意志性、法律性的一般特点,有其标准和目标,受合法性的限制。
自由裁量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而不是完全没有范围没有边际的裁量,与毫无准则限制完全不同。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率之必要。
针对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为使行政机关能够审时度势,对各种特殊、具体的社会问题能够灵活果断地处理和解决,在适用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应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为此,我国的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增强行政的能动性,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之需要。
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
因此,从立法技术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作出一些较原则、富有弹性的规定,作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机关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作出有效的行政管理。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李卓颖【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权力中最显著、最独特的一部分,它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之必需的权限,它能使行政执法者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大胆地处理问题。
由此可见,在现代行政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固有特征使其在运行中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权力滥用和随意性运用自由裁量权等现象,让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能起到公平、公正的解决问题的作用。
所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行是法治的需要,而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运行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权力滥用,法定程序,立法监督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涵义对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为:在特定情况下依照职权以适当和公正的方式做出行为的权力①;王名扬先生在《美国行政法》中的定义是:指行政机关对于做出何种决定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针中进行选择,根据行政机关的判断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
行政机关自由选择的范围不限于决定的内容,也可能是执行任务的方法、时间、地点或侧重面,包括不采取行动的决定在内②。
综上,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自由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③。
二、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自由选择而作出的公正而合理的行政决定的权力。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务中必不可少的权力,但在实践中,因行政自由裁量权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行政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案例分析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法律监督问题。
(一)行政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违反法定程序。
[案例1] 2007年2月,李某(女,初中毕业)在A市B区某游乐场打工,该游乐场有游戏机和赌博机,李某负责看管赌博机,月工资900元。
2021-5市场监管大索■琰行玟此罚自由栽1私问数兮祈啟对策蚵究居明峰摘要:如何规范、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一直是行政法学界研究的重点。
目前,市场监 管部门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存在着基准不具体、不透明、同案不同罚、过罚不相当等问 题,应及时制定出台具体基准,不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考核导向 作用,促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更加规范、透明。
关键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定基准公开透明规范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自由”的权力,各级市场监 管部门在行使过程中,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处罚与否、处罚幅度如何等往往取决于执法者的主观态度和能 力,难免出现行使不到位,甚至被滥用的情况。
(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不具体不透明为有效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市场监管 总局及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先后出台行政处罚自 由裁量权基准。
如2020年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 布《关于规范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 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20年1月,江苏省市 场监管局发布《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 适用规则(试行)》等。
但相关规定普遍存在原则性强,内容过于宽泛,对处罚标准的阶梯化、明细化不够,自由裁量幅度较大等问题,且均以情节是否严重为衡量 标准,使办案人员难以合理运用。
例如,《指导意见》提出,“从轻行政处罚是指在依法可以选择的处罚种 类和处罚幅度内,适用较轻、较少的处罚种类或者较 低的处罚幅度。
其中,罚款的数额应当在从最低限到 最高限这一幅度中较低的30%部分”,“从重行政处罚 是指在依法可以选择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适用 较重、较多的处罚种类或者较高的处罚幅度。
其中,罚款的数额应当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中较高 的30%部分”。
以商标法为例,该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 定,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 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问题及对策措施按详细行政行为受法律拘束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羁束性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政行为。
其中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行为中有一种特殊的权利,谓之为自由裁量权。
所以简单地说,行政自由裁量权就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那么,根据详细情况自行判断行为并自行决定实施其行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是行政机关常用的一种权力。
它有如下二个特征:1、行政自由裁量权相对于一般法定行政权来说,是一种“自由”的权力,灵活性大。
行政机关享有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行决定是否作出某种行为,在何时何地行为,怎样行为的广泛自由。
2、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它具有行政权的国家意志性、法律性的一般特点,有其标准和目标,受合法性的限制。
自由裁量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而不是完全没有范围没有边际的裁量,与毫无准那么限制完全不同。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提高行政效率之必要。
针对纷繁复杂、开展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为使行政机关能够审时度势,对各种特殊、详细的社会问题能够灵活果断地处理和解决,在适用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应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为此,我国的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增强行政的能动性,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之需要。
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
因此,从立法技术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作出一些较原那么、富有弹性的规定,作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机关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作出有效的行政管理。
同时,行政自由裁量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缺乏程序约束及必要有效监视的情形下又极易被滥用,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
1、裁量行为畸轻畸重所谓畸轻畸重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选择明显有失公正的措施。
我国很多的法律法规中都授权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范围、幅度内有自由选择的方式。
论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利弊及其规范摘要众所周知,行政权力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的。
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同时我国的行政权力也在急剧的扩张,具体就体现在政府部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张,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究竟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是利是弊,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更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
本文主要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利弊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其特点提出若干建议对其进行规范。
关键词行政权力自由裁量权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又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要把权力一直使用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
行政权力也是这样,过大的行政权力也必然会导致腐败,而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也必然会导致各种有失公平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其也会导致行政人员腐败的产生。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涵义(一)自由裁量权的来源“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来自西方,其大致涵义就是合法合理的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
自由裁量权更多的应用于司法活动中,就是指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
英国法哲学家哈特(h. l. a. hart)认为,由于法律语言的开放性、立法者模糊立法目的、相对地忽视事实以及判例制度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没有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
这时,法官就行使了立法性自由裁量权。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定义但是随着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力的扩张,行政国家的产生,自由裁量权在行政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行政自由裁量权”这种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英国的著名法官霍尔斯勋爵在一个案件中提出:“自由裁量是指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形势,而不是按照个人的观点行使,应按照法律形式,而不是随心所欲。
它应该是法定的和固定的,而不是独断的和模糊的,他必须在限制内形式。
价格违法案件自由裁量权适用依据的矛盾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在市场监管实践中,办理价格违法案件时,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该适用何种法律依据上存在分歧和争议。
自由裁量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伸缩性,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作为主管检查处理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处理各种价格违法行为案件时,能否正确把握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恰当地对违法者给予处罚,这是衡量执法者执法水平的标准之一。
目前,价格违法案件办理过程中如何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是近年来审计部门对行政执法机关进行年度审计时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一、存在问题价格违法案件自由裁量规则的现行依据有三个:一是XX市政府制定的《XX市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二是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规范价格行政处罚权的若干规定》),三是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
三个依据均属“规章”的范畴,法律层次相同,其中《规范价格行政处罚权的若干规定》是专门为价格违法案件制定的特殊自由裁量规则依据,另两个是对所有类型案件都适用的一般自由裁量规则依据。
《XX市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中的有关自由裁量规则,均设置了“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的例外规定,该《办法》与其他规章之间存在的矛盾可以依此排除。
但在目前的价格执法体系下,《规范价格行政处罚权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与《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之间存在的以下矛盾却无法排除:(一)《若干规定》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规定处违法所得5倍数以下罚款的,从轻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2倍或者1倍以下,一般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3倍,从重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4倍或者5倍;按照《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处违法所得5倍数以下罚款的,从轻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1.5倍以下,一般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1.5倍至3.5倍之间,从重处罚应当为违法所得的3.5倍至5倍之间。
行政自由裁量权之我见作为许多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一环,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政府部门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判断力和自主裁决的权利。
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在处理某些特定事件或问题时,有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有助于政府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缩短行政程序的时间,促使行政工作更加高效和迅速。
但是,在行使这一权利时,有时会因权利滥用或是法律规定不够明确而引起一些争议。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政府采取行政措施的必要工具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必要的。
一定程度上它解决了许多政府部门工作时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法律上没有规定可以采取某个行动,政府部门也需要采取某些措施,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此时,行政自由裁量权就可以帮助政府地采取必要的措施。
此外,政府部门之间的事务也需要灵活的自由裁量权。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部门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缩短了程序,节省了时间,使得政府工作更加高效和迅速。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滥用风险,需要法律进行规范然而,这种行政自由裁量权也会存在滥用的可能性。
如果政府部门的行动与公民合法权益相冲突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便会引起争议。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可能利用这种权利,滥用职权,甚至导致公民或企业的利益受损。
因此,必须适当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首先,应该加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公众监督。
即加强法律规定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和制约,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组织监督。
公众监督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有效约束,可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职权滥用。
其次,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定。
法律规定是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依据,必须对其行使范围、程序和结果作出明确规定。
为了避免政府部门在处理事务时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应该加强对其规定的合法性审查。
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考核机制。
政府部门有责任确保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行使得当,则能实现个案正义;如被滥用,则极易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调研发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处罚不公。
由于行政处罚的具体作出者是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及受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发生自由裁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或自由裁量超出一定的范围、种类,出现畸轻畸重、显失公平的现象,造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处罚创收。
基层一些执法部门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给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任务的现象,促使执法人员以罚代管、滥用处罚裁量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坏政府形象。
(三)裁量权运用不当。
在执法办案中,法律规定对同一类案件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作出不同处理,执法人员往往考虑相对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类似的事实、情节、后果作出不一致的处罚,导致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
造成行政处罚处罚自由裁量权不当行使的主要原因:(一)法律规定不一致。
国家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都是行政执法的依据。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定了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职责,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及幅度。
地方法则是根据国家法的精神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作出的具体规定。
国家法与地方法在一些具体条文规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异。
因而,在实际执法工作中,面对“执法多据” 现象,由执法人员自由选择适用的法律,可以导致同类违法行为适用不同法律处罚的处理结果。
(二)法律规定幅度过宽。
不确定法律概念导致了过于宽泛的裁量权,一是许多法律规范对行政处罚权的授权仅规定了处罚的一般原则或权限,而对于具体如何处罚的问题缺乏解释或规定。
二是行政法律规范,包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普遍存在较大处罚幅度的问题,给行政执法人员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造成实际执法中处罚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