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长征组歌》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56.29 KB
- 文档页数:11
《长征组诗》两首教学反思1、2、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目标: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写法。
《过雪山草地》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欣赏、讨论、演讲教具准备: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预习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压黔镜()乘胜()雪皑皑()泥毡()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由《长征》电影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由学生朗读,教师导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2)“天如水来,水似银”一句有什么作用?(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4)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5)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3、读课文,欣赏《长征组歌》第四乐章,结合歌词学习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马艺术。
4、齐声朗诵课文。
5、小结:这首词描写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2、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长征组歌》两首(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教案课题:《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学目标:1、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感受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毛泽东用他恢宏不凡的七律诗,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伟人的他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切感受。
今天让再我们来听听作为红军战士、作为红军基层指挥员的萧华同志,对毛泽东巧妙用兵和红军战士钢铁意志的深情讴歌。
二、阅读主场(一)研读课文1、指定学生朗读。
指定学生就朗读是否很好表现了词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由此引出“两首歌词分别要表现怎样的思想内容?有何依据?”的研究讨论。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发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词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出奇兵》)“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过雪山草地》)2、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扣住“解”“出”“临”“逼”“赶”“袭”等动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准确生动用词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歌词中涉及的“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等历史内容交给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3、学习《过雪山草地》:让学生仿上首歌词理解的形式进行阅读交流。
(二)指导朗读(略)(三)欣赏、学唱《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长征组歌》中的其他歌词。
(四)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组歌>两首》中任选两题。
2、向家长朗诵课文或演唱《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地》,请家长谈谈他们了解或知道的关于长征的事情,并以“以红军为榜样,开始我人生的长征”为题,写一段短文。
周智。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欣赏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语句,体会红军的艰难和钢铁意志。
2、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整体感知(一)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1、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小组合作探究: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1)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它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赞美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2)开头四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天如火,水似银”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开头四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
“天如火,水似银”,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再现了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了红军行军的艰辛。
(3)分析“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在文中的作用?“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爱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4)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3、小结:(二)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1、思考题:(1)“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这开头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头四句话意在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这两句话进行赏析。
作者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毯”“毡”用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优质课《〈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公开课资料《〈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歌词,理解关键词的表现作用。
2.通过假想阅读,品悟红军的钢铁意志。
3.借助仿写歌咏红军豪迈气概与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1.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好背景调查工作,明确“四渡赤水”的时代背景,了解“四渡赤水”的艰难困苦;捕捉红军“四渡赤水”的全过程。
2.关于“短句”。
在两篇歌词中,都以一组短句起首,其作用是:在节奏上有紧张、急促的特点。
运用短句,便于反复,以强调作者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也便于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红军生存环境的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诵小诗导入新课集体朗诵“诵读欣赏”中的小诗《诗人领袖》,抓住关键句解读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军人领袖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1.“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写出诗人与领袖的精神遇合,用诗人的头脑思考,用领袖的风范指挥。
2.“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极力赞美毛泽东,以诗人般的气质与思维来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度与神采,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气魄与精神。
二、析佳词理解内容1.自读歌词(1)抓住关键词理读两首歌词的主要内容。
可指导学生作圈点勾画,作文字批注。
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抓住关键动词,出、渡、临、逼、赶、袭,理读描写的五幅画面——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强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过雪山草地》则抓住关键词,迎、扎、越、更,想象红军过雪山的真实情景。
(2)就两词中的一幅画面,作充分想象,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当时的情境。
2.分角色朗读(1)男生读短句,女生读长句。
(2)交换角色再次朗读,体会词章的内容。
公开课资料《〈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歌词,理解关键词的表现作用。
2.通过假想阅读,品悟红军的钢铁意志。
《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一、学习目标1、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A)2、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品味、积累语言;(B)3、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C)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四、教学课时:两课时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再现: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⒈正音皑()黔()毡()草毯()扎()2释意调虎离山:千锤百炼: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五、释疑: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B)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B)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B)⒋读了本文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B)六、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C)第二课时一、情境过渡: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
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二、授新课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B)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B)⒊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B)三、比较阅读(C)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四.拓展延伸,合作探究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活动形式:朗诵比赛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长征组歌》两首教案【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概括性语言的表现力;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唱长征组歌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学唱,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毛主席领导的英明和伟大,激发热爱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情。
【学习方法导航】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诵、背诵、学唱这两首歌。
通过诵读和学唱,把握作者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
感受云南民歌的音调美。
2.学生互动,在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两首歌词的背景加以探讨。
3.在有感情朗诵、背诵、学唱这两首歌的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聚集重点难点】1.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
感悟通过歌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长征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歌词的内容,分析用词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从歌词中领悟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教具学具准备】1.有关长征组歌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2.最好有长征渡赤水、过草地的影视片段,或长征组歌的演唱片段。
【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长征组歌》演唱片段,或红军渡赤水、过草地的情景。
2.激情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轲、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片段。
这是萧华同志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的佳作。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第四、第六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长征这一伟大史实的。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华,江西兴国人。
二《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 重飞渡shì似的òng 重兵扎zhā扎营盘乘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 shèng 千乘之国行háng行情,欺行霸市奇 qí奇怪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jī奇数解 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
扎,驻扎。
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化备课
过程一
绍相关资料。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你收集的资料给大家简要的讲述一下。
总结:四渡赤水
、这是一首歌词,你知道一般歌词都有什么特点吗?
总结:围绕主题、抒情、押韵、反复、运用修辞手法
、请结合我们探究的角度,赏析歌词。
总结:动词的使用、长短相间、感情色彩鲜明
三、学习《过雪山草地》
、齐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这样恶劣的环境,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四、拓展延伸
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学习目标】1.认识有关四渡赤水的知识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3.领会诗歌用词的正确性。
【学习重难点】1.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 要点 )2.领会诗歌用词的正确性。
( 难点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世中的“愉悦之笔”。
四渡赤水战斗,是毛泽东依据状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奇妙地穿插于公民党军重兵企业之间,灵巧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仇家,创建战机,在运动中清剿了大批公民党军,紧紧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的战斗,它获得了战略转移中拥有决定意义的成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仇家的追剿计划,而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
今后,红军跳出了仇家的包围圈。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萧华,江西兴国人。
1930 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
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
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65 年,他患病写作完成了12 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择其10 首谱成《长征组歌》。
2.朗读课文,读准下边加点字的字音。
黔 (qi án) 境重(chóng)飞渡重(zhòng)兵...3.理解词义。
天险:天然的险峻地方。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趁便行事,想方法引诱有关的人走开本来的地方。
4.阅读课文,思虑问题。
歌词内容包含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歌词内容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 ( 第 1- 6 行 ) ,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 ( 第 7- 18 行 ) ,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奇妙穿插,同公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优异的运动战,赞誉毛主席用兵如神。
二《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二《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三、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录音机、投影仪预习要求:1.制作读书卡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七律长征》导入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
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
生存危机之严重。
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
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 似 sì水似银似乎重 chïng 重飞渡shì似的 zhîng 重兵扎 zhā扎营盘乘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 shèng 千乘之国行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奇 qí奇怪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jī奇数解 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
扎,驻扎。
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
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
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
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过雪山草地》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读懂诗歌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
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
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六、比较感知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七、情感迁移1.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
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