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沉沦之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201.54 KB
- 文档页数:2
Zhou Zuoren an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of Sinking
(Chenlun)
作者: 周思辉[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西青300387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8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周作人;《“沉沦”》;性观念;多余人;唯美一颓废主义
摘要: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
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文人的忧伤时代的《沉沦》——浅谈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序:他是一位心思细腻,敏感多情的作家,诗意般的语言所刻画的景物那么细腻,那么灵动;他还是一位忧伤感怀的诗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足以触动他那纤细敏感的神经,字里行间流露着明媚的忧伤;他又是有节气的爱国者,如屈原一般遗世独立,忠贞爱国,于日本侵华之时他赋诗表态‚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然而他又还是个善良诚实的文人,敢于自我剖析,向世人展现自我,剖析自我。
他,就是被公认的‚五四‛运动初期以来以表现作家自我特征的自我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郁达夫。
所谓自我小说也可包含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文学成就的半壁江山。
这种自传体小说侧重于自我表现,自我剖析,抒发人物内心的苦闷忧愁彷徨无助和奋进抗击的意识,居于浓厚抒情色彩和自我表现。
由于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因此其首部自传体小说《沉沦》,是其处女座亦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主人公,一留日青年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活动,大胆赤裸地描写男女之事,扭曲的性心理,同时也发出‚祖国啊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这里受苦呢‛的深切乞求和呐喊。
于1921年发表,虽然当时在中国文坛界引起轩然大波,舆论两极分化,受封建道德毒害其深的文人对郁达夫提出尖锐地批判指责。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不得不承认其影响力和所作的贡献。
特点一:下层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郁达夫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大皆如此,一般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三岁丧了父亲,那时家里困苦不堪,长兄由于正直受排挤,留日学习由于被当做‚东亚病夫‛和扣上‚劣等的支那人‛的帽子更使得他自卑,忧郁,对前途更是彷徨无助。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Voice Parts:An Analysis of the Story,‘Sinking'作者: 司振龙[1,2]
作者机构: [1]安徽大学文学院 [2]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华文文学
页码: 117-12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沉沦》 文本研究 指代 被指代 自我指代 主体
摘要:小说《沉沦》自诞生即争议不断,非议不断。
周作人、钱杏等人的批评解读影响深远,但也颇有可争议之处。
苏雪林的批评"批评",得之重视文本而警惕过度阐释,失之机械庸俗攻击作家。
郁达夫本人说法,亦多自相矛盾。
从文本探析来看,《沉沦》文本中除第三人称"他"的声部,还包含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声部;"他""我""你"高度紧张、矛盾而嘈杂混响,呈现"他之病"、"我之病"、"你之病"以及同一个主体的病态,此即《沉沦》文本结构的本真和语言形态的事实。
现当代文学《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孙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摘要:《沉沦》的悲剧性美学价值在于人物性格悲剧性的塑造,“他”性格的冲突使故事的悲剧色彩增加,从而引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郁达夫通过在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悲剧性;冲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害着忧郁病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形象。
文学史上评论其是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短篇小说,一提到《沉沦》便会想到其表现出的“灵与肉”的冲突,是一篇挖掘人物内心的作品。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的”①茅盾说《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反倒是觉得其描写主人公性格及心理状态的发展是成功的,②同时也对很多人认为的灵肉冲突论产生质疑,强调抑或抛弃灵肉二分法。
笔者认为,《沉沦》的成功在于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并不是灵肉冲突的过度阐释。
《沉沦》的“悲”在于塑造了具有悲剧性美学意义的主人公形象,其悲剧性根源及价值便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本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论述《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一部小说具有的悲剧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效果。
比如各种冲突,探讨“灵肉”冲突母题的历史意义以及《沉沦》中没有体现灵肉冲突的理由,进而否定从“灵肉”冲突论去分析小说。
其次,结合作品内容来探讨《沉沦》悲剧性的根源在于人物性格悲剧具体表现在性格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其三,《沉沦》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的宗旨。
一、悲剧性的表现(一)冲突《文学词典》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叙述,它是根据中国文学特有的情况对传统悲剧定义的一种修改:在悲剧故事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备受磨难充满痛苦,甚至失败丧生,但它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必然到来,其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内在生命的强度和深度,表现人自身历史形成的新阶段。
关于《沉沦》的现代特征分析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小说充分体现出反对封建文化和专制制度,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呼唤人的解放等现代特征。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我将从人物、语言、情节、主题四个层次分析《沉沦》的现代特征。
人物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并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
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题和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取代封建旧文学中常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为文学的主人公﹐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的主题。
语言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
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
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
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论》)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
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的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了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
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悔改,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
”在这前后,周作人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纵观周作人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它的核心便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和别的思潮一样,并不是与世俱来纵贯古今的东西,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人道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家、思想家们用来反对封建主义束缚,要求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四时期,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宗法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就成为当务之急。
周作人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武库里搬来了人道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主义。
虽然,当时欧洲已出现了反动的人道主义,但在中国,人道主义仍有它的进步性,成为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同盟军。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感慨:“生四千余年,现在去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现‘人’,去‘辟人荒’。
”五四时期,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姿态,投入了“辟人荒”的战斗,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开始将人的解放由个性解放的最低层次推进到阶级解放的最高层次。
收稿日期:2011-09-05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从《后秋兴》看贰臣文人的创作心态”(101047639)研究成果,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赞助。
作者简介:周相录(1966-),男,河南濮阳人,教授,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第28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月Vol.28No.6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Nov.2011钱谦益与周作人变节后“沉潜式”书写探微周相录,吕彦霖(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75001)摘 要:通过对钱谦益和周作人变节后作品文本内容、形式特点、写作风格的共通性因素的整合与梳理,分析二人的创作心态,以及在这种创作心态下二人所采取的“沉潜式”书写姿态。
关键词:“沉潜式”书写;内外双重压力;钱谦益;周作人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1)06-0046-04 本文提到的“沉潜式”书写,来自于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一文。
余华认为,布氏在这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发表的作品”中的写作“只能是内心独白”。
布氏面临的内外双重压力使他必须寻找宣泄途径,这时写作已成为作家的“内心需求”。
这使得作家“从世俗的荣耀脱身而出”,写作削减了广义写作的社会性作用,回归“纯粹的写作”———自我表达。
在这种以安抚自我灵魂为目的的写作中,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掌握在叙述的虚构中”,并通过抒写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动人故事以实现对沉重现实的超离。
摆脱外界和内心双重压力的渴望,使作家只能求助于写作的文化语境,让写作成为“精神自救”的唯一途径时,作家便“没有机会离开写作”,作者的生命终于和虚构的叙述相互融合,最终潜入文本,以扭曲变形富于象征意义的文本呈现作家内心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里,作家“消失在写作中”[1]17。
余华的表述指出了“沉潜式”书写的诸多特征。
欲挽狂澜应有术,先从性理觅高深——周作人的性学思想论析
周先生对性文艺的态度鲜明。
他认为“同是说一件性的事物,这人如有了根本的性知识,又会用了艺术的选择手段,把所要说的东西安排起来,那就是很有文学趣味,不,还可以说有道德价值的文字”。
本着这个原则,周先生对性文艺进行了区别,对“淫书”持完全的否定态度,认为“淫书”“妨碍了人性的生长”且对“淫书”的着者颇有微词,认为做戒淫书或做淫书的人,大都有色情狂的倾向。
笔者以为,他并没有客观、全面地看这个问题,从他对白行简、叶德辉二人之文的评价看,中国古代涉性的书多为淫书的。
然而,对现代的性小说、性文艺,他却是倾力维护的,他对郁达夫小说《沉沦》的辩护即是一例。
当然,同所有的性学研究者一样,周先生的性学思想最终也要落实在性教育的实施上。
他曾引用《笠翁偶集》卷六中的一节话做为性教育的立论原理,“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常见可欲亦能使心不乱??使终日不见可欲而遇之一旦,其心之乱也十倍于常见可欲之人,不如日在可欲中与此辈习处,则司空见惯浑闲事矣。
心之不乱不大异于不见可欲而忽见可欲之人哉!”周先生认为“这实在可说是性教育的精义”。
由此,他提倡开明的性教育、净观的性教育。
在性教育的对象上,他尤强调对女子与小儿的性教育。
他亦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中国实施性教育的困难,同时亦意识到性的教育遭受青年误解的可能性。
但无论如何,周先生都以“沉静、坚忍”的心,本着“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倾其全力,传播性的知识,纠正人们的性观念,支持性教育,探索性教育的方法,时刻以警醒的心注视着人们在性问题上的偏差,予以疏通、引导和升华。
我看周作人的沉沦作为中国动荡时期的文人,周作人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又让人有无限感慨与遗憾的人物。
同时,作为一代文豪兼时代的弄潮人的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是一直在被社会注视着并一再地将他与他的哥哥鲁迅相比。
在我看来,周作人的人生历程是充满着不解与疑惑的。
尤其是在1937年之后的周作人所作出令当时人们一片哗然与震惊的决定后,更是让人们对于这样的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汉奸文人拥有了更多的关注。
周作人是出生在正走向败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但他很幸运的不是家中的长子,他拥有一个能干的哥哥,鲁迅显然对他的成长与发展有诸多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小,家中的事都是由鲁迅出面处理的,家中对于鲁迅的要求也要比周作人严格。
因而,周作人也拥有了比哥哥更自由的自由的时间。
在他看来,家中院落的花与草是他的玩伴,十字街头的景象是他的特别的记忆。
他天性是随和与温柔的,没有鲁迅的刚硬、不饶与尖刻,周建人说:“二哥自小性情温和,不固执己见,很好相处。
”是的,周作人所向往的是闲适安逸的生活,不需要大起大落,不需要惊涛骇浪,只专注于在自己的世界就已经足够。
性格即命运,许就是这样迥异的性格,使得周作人与他的哥哥在后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选择。
在看到战争的全面爆发后,这样的环境和周作人所追求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想逃避,他仍然希望拥有曾经的宁静,于是日本方面的软硬兼施便是正中了周作人的弱点了。
当然,除了周作人本来性格的驱使,周作人个人的经历也极大地影响到了他,他在青年时代就远渡日本。
在那里,周作人学到的是日本的先进的文化,更是学到了成熟与理性,他选择的是完全日本的生活方式,注目于中日文化的沟通,并且开始随着哥哥翻译起日本方面的书籍。
他看到的是日本开放的文化,对于世界优秀文明拥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派,他希冀着中国有一天也能够这样的吸收最先进的文化,这样的中国也才会像日本这样地得到发展与长足的进步。
于是,在无形之中,周作人在内里许是自己也不曾察觉到的便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论文学中性描写的审美标准—从周作人的《沉沦》谈起
蔡之国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二十世纪初,郁达夫的《沉沦》以赤裸大胆的性描写而被认为是“淫荡的文学”,“色情的文学”。
周作人以宽容的态度,从“人的文学”这一角度出发,为郁达夫进行申辩,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划分文学中性描写与色情描写的两条标准:其一在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
凡是严肃的性描写,作家的创作态度也是严肃的,“虽不是端方的而也并非不严肃的,虽不是劝善的而也并非诲淫的”;反之,以淫秽为最终目的的作品,其中的性描写则是色情的描写。
其二。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蔡之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从缺失到堕落——从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看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迁 [J], 米学军
2.论文学中性描写的审美标准 [J], 蔡之国
3.从《沉沦》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较中西文学性描写的差异 [J], 禹杭
4.从《沉沦》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较中西文学性描写的差异 [J], 禹杭;
5.论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审美标准 [J], 曹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沦》读书感想《沉沦》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叙述一个青年从留学日本到回国经历的心理变化历程,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篇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剖析,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文化冲突的敏锐洞察。
框架摘要背景设定:文章以晚清时期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从精神沉沦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人物塑造:主角是一个渴望在异国寻求知识与心灵慰藉的年轻人,但最终因孤独、思乡之情以及社会环境的压力而陷入深深的苦闷和抑郁之中。
情节发展: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铺陈,展示了主人公从最初的乐观积极到后来的绝望痛苦的心路历程。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进行交织描绘,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探讨:小说揭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困境、文化冲突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探索。
主要经验教训认识自我:面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需要有勇气正视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自我认知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保持独立思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文化认同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勇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存。
情感支持系统:人的情感需求是无法忽视的,建立一个健康的情感支持网络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积极面对挫折: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
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厚重与价值。
总之,《沉沦》不仅是一部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本关于人性、情感以及自我救赎的深刻著作。
通过阅读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找到力量和勇气。
结语《沉沦》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铺陈,不仅刻画了一个青年在异国他乡经历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这篇作品不仅是鲁迅先生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也是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的精神食粮。
104品 评周作人散文中的“淡”与“苦”汤 静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散文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可以称为经典之作。
在他的散文中,虽然被冲淡闲适所覆盖,但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苦与乐交织的情感,这也是周作人成为大家的原因之一。
读周作人的散文,人们需要慢慢读,细细品,才能真正体会到“淡”与“苦”的感情色彩。
一、周作人散文中“淡”的形成每每提到周作人的散文,首先想到的总是冲淡平和,仿佛微微泛着波纹的湖面,给人以闲适之感,但细读之余又能体会到层层包装下轻轻荡漾的感情。
周作人将这几种感情基调糅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颇显立体感,令人回味无穷。
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散文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五四”前期,整个社会都充斥着狂热和躁动。
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斗士,在当时状态下所写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比如,收在《谈虎集》中的文章大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评论,他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旧秩序展开猛烈攻击,立场鲜明,语言激烈。
这与后来人们对于周作人的印象毫不相符,但这是谈论周作人平和闲适的整体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
在持续较短的一段时间后,“五四”运动逐渐衰落,周作人的创作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
他不再以浮躁凌厉、锋芒毕露的情感示人,转而写一些恬淡的随笔小品。
20世纪20年代,“五四”落潮,周作人听到了幻想破灭的声音,感到无比失望和苦闷。
他的思想在挣扎,希望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调和自己心头的焦灼,这一时期,他对冲淡闲适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创作出《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谈酒》《乌蓬船》《喝茶》等一系列闲适性散文作品。
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周作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国民党的“清党”和“北伐”活动使他感到更加失望,“左”的围攻也使他对文坛革命势力充满排斥心理。
昔日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战士,从此走上了消沉之路,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后期。
在后期的创作中,周作人出版了《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