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阶级美学思想的解放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题目:《天路历程》
选项A:约翰·班杨
选项B:拉辛
选项C:约翰·德莱顿
选项D:高乃依
答案:约翰·班杨
题目:《熙德》
选项A:莫里哀
选项B:布阿洛
选项C:拉封丹
选项D:高乃依
答案:高乃依
题目:《鲁滨逊飘流记》选项A:孟德斯鸠
选项B:笛福
选项C:斯威夫特
选项D:伏尔泰
答案:笛福
题目:《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选项A:博马舍
选项B:伏尔泰
选项C:菲尔丁
选项D:卢梭
答案:菲尔丁
题目:《阴谋与爱情》
选项A:狄德罗
选项B:赫林格尔
选项C:席勒
选项D:歌德
答案:席勒
题目:试题正文诗人弥尔顿是17世纪()(填国名)文学最主要的代表,晚年全力投入诗歌创作,完成了三部借宗教题材表现革命内容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长诗《()》。
答案:正确答案:①英国②失乐园
题目:试题正文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
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
答案:正确答案:莫里哀。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刘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内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美学作者:何中美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直到16世纪很快蔓延至欧洲其他国家,它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对于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与人是文艺复兴美学的对象,这一时期的美学之中心概念就是和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西方美学一、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指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际是欧洲市民阶级通过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发动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运动。
它酝酿于14世纪,15至16世纪达到高潮。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主要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
它主要的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它的发展过程是由意大利传到西欧;由文学艺术转向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实现的。
二、美学思潮中世纪美学思想复杂而又矛盾。
它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高扬世俗美,高扬人性、人权,为人的解放服务,整个艺术充满了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崇扬人的存在、世俗生活的基础,注重人的个性解放精神。
自然与人是文艺复兴美学的对象。
这一时期的美学之中心概念就是和谐,即“各部分对整体的平衡”。
人文主义美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重视现实生活的美,崇尚自然美和人的美;为美和艺术辩护;把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提到首位。
1.达芬奇的美学思想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他提出的口号: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经验论和泛神论是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镜子说,他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的观点一、艺术的阶级性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具有阶级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都应当立足于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应当与阶级斗争相统一。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可以深化人们对阶级斗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艺术的自由性问题与阶级性观点相对立的是艺术的自由性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是独立于社会政治的,艺术家应当享有创作的自由。
艺术的自由性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重要条件。
因此,对于艺术的创作和批评应当摒弃任何形式的政治干预,保障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权。
三、艺术的社会效益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应当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
这一观点认为,艺术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艺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艺术作品应当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效益。
因此,艺术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
四、艺术的审美标准问题在美学大讨论中,关于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争论点。
一些观点认为,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
另一些观点则主张创新和多样性,认为艺术的审美标准应当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固守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五、艺术的表现形式问题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点。
一些观点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形象。
另一些观点则主张艺术的多样性和自由创新,认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和束缚。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体现了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
中国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涌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对立和辩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变革和选择。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1《美的历程》的作者是李泽厚。
全书共分十章。
作者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从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到先秦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就像一位饱含情感的亲临者,以优美的语言为笔,以历史的遗证为据,向我们娓娓道来巍巍中华的悠久美学发展历程。
读书体会通读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体会:1、审美意识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并通过对审美对象变现出来。
如果我们把所有审美对象当做线条,这个线条是流动的,不断变幻的。
在每一个章节中,作者都在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状态,企图把整个美学的发展置于社会状态之下,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释该时代美的特征和发展因素。
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变化,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无所束缚地创造和革新,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艺术对象宗教意味的由浓变淡更加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远古图腾是古人对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现。
到了青铜时代,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出现了一批所谓精神领袖,虚构出宗教神话的物态。
先秦各流派思想对礼法的追求,之前天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渗透和制约,开始将审美对象客观化,神已不再是恐惧神秘的存在,而是神话、历史和现实的三体混合。
审美的表现对象开始掺杂有历史和世间事物,宗教意味开始弱化。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征服加剧,人的力量和意义被肯定,出现了更多独立于宗教之外的文学、绘画,艺术变现内容也不仅限于表现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响力。
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为《手稿》) 在21 世纪的今天, 它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这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 有学者论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泛化时提出:“今日所谓‘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怀疑美学’无不属于过时的思辨美学。
”[ 1]有的说:“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文化没有被视作一种同样具有物质性的基本人类实践活动, 文化在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就被忽略了。
”[ 2]上述责难, 无不涉及到马克思的《手稿》。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真的是“思辨美学”? 真的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真的没把文化看作是“具有物质性的基本人类实践活动”? 文化对建构他们梦寐以求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 真的被忽略了吗? 这些问题值得商榷。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真的是过了时的“思辨美学”吗?我们知道, 1844 年马克思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诞生地和发源地, 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源的胚胎和萌芽的摇篮, 虽然它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还不很成熟的著作, 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往后的发展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观现存的《手稿》, 唯物主义甚至已初步具有唯物史观的实践观贯穿始终, 一以贯之, 怎么会得出, 它是“过时的思辨美学”结论呢?首先, 让我们对思辨哲学( 或美学) 作一辨析。
它是在观念或自我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世界的一种解析。
其次, 它是特指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当时德国以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德国现代批判运动( 或曰批判的批判) 所宣扬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1844 年至1846 年不断对他们进行理论的清算和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写下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章。
第三,整部《手稿》以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 中心都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以及在实践中探索国际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20211948年7月8日,电影《万家灯火》于沪光影院试映,放映结束后,昆仑公司招待影剧文化新闻界人士,征求对该片的意见,到场郑振铎、杜守素、田汉、曹禺等数十人,一致推该片为本年国产片最成功之作。
同月21日,《大公报》(上海版)于“戏剧与电影周刊”版面刊登《万家灯火》座谈会的相关内容。
会上,该片“亲切”“自然”“很有人情味”的艺术风格得到与会者的普遍认可[1],并被评价道“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的文艺巨作”。
[2]随后,电影界给出了更中肯详实的评语,在1948年10月2日的香港版《大公报》中,作者香儿发表题为《评〈万家灯火〉——再做一次探讨》之文,认为“编导好比经过几次三番的肉搏,终究狠命的一记击中了现实生活的要害”。
[3]同版一则影评再次提出,“万家灯火底出现,是年轻中国电影艺术的一大胜利,也是剧情、诚恳底工作态度的胜利”。
[4]可以看出,影片《万家灯火》是围绕着战后深刻的阶级斗争与黑暗的社会背景,试图通过市民阶层的痛苦与挣扎,建立一种以小见大式的社会透视,达到延续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现实主义手法后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审美观念。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春蚕》《狂流》《女性的呐喊》等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通过历史美学结构使影像显得真实,将直白的社会批判、民族电影的权威性与强烈的革命性诉求深入到电影制作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早期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十年抗战后的民生寂寥与亟待重建的新中国,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同样将镜头对准小人物、小角色,并且在故事情节的矛盾中突出不同阶层的生活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新现实主义”的“新”,不仅仅是追寻叙事形式与社会现实的真实度同义,更要求编导者在肯定家庭伦理和传统人伦的过程中,表达出社会学内容大于政治性的叙事架构,和更具生活意识的影像表达方式。
更为有趣的是,尽管中国早期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受限于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压迫掠夺,而同时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同样发生于为了躲避法西斯政党时期的巧妙制作,但二者对现实的密切关注终究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
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
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
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1. 引言1.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简介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简介:葛兰西(Alexis de Tocqueville)是一位法国政治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生活在19世纪初。
他是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被认为是对市民社会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葛兰西在这部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力,对市民社会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是指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现代国家制度和政治体系之外存在并与之互补的一个重要社会层面。
通过研究市民社会,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制约条件,同时也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的定义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独立领域,是在政治社会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间层级。
他将市民社会定义为一个由自愿联合在一起的个人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其中个人通过自主意志和互相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和价值的社会形态。
市民社会是一个自发的、非政治化的社会组织,其核心在于自愿参与和共同合作,而非强制性的制度或规定。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民参与以及实现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市民社会的自发性和民主性,并指出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应该相互独立而互相支持,两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
【内容结束】。
2.2 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在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渗透的关系。
市民社会是指由各种社会组织、组织和群体组成的社会领域,其中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私人领域,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方文论》平时作业(仅供参考)l、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是欧沙i'I美学思想的奠基人,著有《诗学》、《修辞学》等多部文艺论著。
《诗学》一开始就讲:“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模仿。
“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柏拉图不同。
他认为感性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传统说法也不同,传统说法只回答了艺术模仿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艺术如何模仿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它体现在“艺术即形式”命题中。
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而且还认为艺术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根据这一思想,他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之所以要想像,要虚构,要表达理想,就是因为它是艺术。
艺术要模仿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艺术是一种创造,但又不能脱离自然。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自然”的全部涵义。
2、简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
文艺复兴虽说是古典学问的再生,但它是从中古世纪的遗产起步的,而且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它开启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河,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早阶段。
1370—1450年是文艺复兴的第二阶段,是文艺全面繁荣的时期。
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市民阶级美学思想的解放——论莱辛戏剧《明娜》对市民文学的影响刘蓉 山西财经大学摘 要: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
本文从莱辛的戏剧《明娜•冯•巴恩赫姆》,分析论述了他市民文学的特点,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影响。
关键词:莱辛;德国启蒙运动;德国市民文学;重要影响作者简介:刘蓉(1990.11-),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69-011.前言《明娜•冯•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称作《士兵的幸运》,是莱辛创作的五幕喜剧。
它是莱辛的三大代表戏剧之一。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则远远超过所谓的"喜剧"的定义。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重要代表人物,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得达到高潮。
莱辛思想的标签有两个:市民文学,民族文学。
而在戏剧《明娜》中,这两方面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因为剧中的男主角是市民阶级出身,他勇敢而高尚,和贵族小姐历经困难最终在一起。
在戏剧语言上莱辛提倡德语,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的语言来代替贵族阶级的华而不实的语言;要求文学内容上平民化,用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要求文学反映德国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
这些也从侧面反应莱辛的主张:要达到民族的统一,首先要有统一的民族意识,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
2.戏剧的三次“冲突”明娜创作于1764年的早春,1765年完成。
剧本是根据布雷斯顿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源于生活而非作家小屋的喜剧。
”故事围绕两个人物展开:普鲁士少校和他的贵族未婚妻。
2.1.戏剧第一次“冲突”戏剧的第一幕首先出场的是男仆和旅店老板。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导言在历史长河中,美学理论一直是人们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门关于美的哲学学科,它不仅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境界,更关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而在众多美学理论家中,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席勒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席勒的美学思想概述席勒将美学理论与人的自由自主紧密结合,主张美是人类自由自主发展的结果。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具有普遍性的力量,它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人们内心中产生共鸣。
席勒以艺术为手段,通过情感的唤醒和审美的提升,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1. 美与自由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自由是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自由的发展和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一种高级的存在状态。
而美作为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自由自主的产物。
席勒坚信,只有在真正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发现和实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2. 美与教育在席勒的观点中,教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艺术的启发和引导,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格与美的情感,使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美与道德席勒认为,美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
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道德的准则。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审美境界的提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只有通过美的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席勒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席勒的美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满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主义的倾向,常常让人们失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而席勒的美学思想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和世界,关注内在的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明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起来。
随着他们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日趋自觉与强烈,便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在审美观念上,他们要求文学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把人类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的活动、遭遇的复杂多面性充分地反映出来。
这就是由酝酿而臻于成熟的“反映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反映社会矛盾、社会变动、社会风暴的现实主义潮流”。
这样,擅长反映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就历史地被这股新的美学思潮涌上了时代的文坛。
提出“童心说”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贽与胡应麟、袁中郎、冯梦龙以及后来的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勇敢地冲破传统观念,替历代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的小说正名;在充分肯定其社会效果与阐发其审美作用的基础上,为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价值大声疾呼;并通过评点序跋等形式,把小说创作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加以研究探讨,从美学上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实践经验。
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潮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小说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是其主观内在原因。
明清两代的小说家大多身世低微,生平难考。
他们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而被推入生活的漩涡;推到社会的底层,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状况,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着真切的体会,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时代的风雨也就随之奔赴笔端,创作意识就会沿着现实化、人文化的方向不断强化、深化。
因此,对创作主体来说,他们反映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他作为人自身的对象化,是他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和形成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追求、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外化的物质表现。
清初民窑——17世纪中国的“浮世绘”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与权贵阶层一直是精美而昂贵的艺术品的垄断者,鲜有像17世纪这样,完全以鲜活而真实的社会文化与商业市场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与主题。
尤其反映在17世纪景德镇瓷器的制作上,使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性,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人趣味。
本文将从江浙一带社会流行的消费风尚、明末文人的生活美学等2个方面,结合展品,来探究17世纪辉煌一时的民窑生产盛况与其被广为传赞的艺术魅力。
▌画楼争看扬州鹤“在应接不暇的变化中,旧的道德观念变得遥远陌生了;伴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人口、金钱和竞争。
”——《纵乐的困惑》卜正民清康熙五彩《扬州骑鹤》故事图棒槌瓶有一件精美非凡的康熙五彩棒槌瓶,来自显赫的美国财阀摩根氏旧藏。
瓶子上画着一座装潢华美的画楼上,一群神情兴奋的观众看着一位手执如意的老者乘仙鹤飞升于五彩祥云间,这正是民间脍炙人口的俗谚故事“扬州鹤”。
王象之编篡的《舆地纪胜》卷三十七记载“淮南东路扬州骑鹤仙”下引录有《太平广记》,之中有四人各言所愿。
甲曰:“愿多财。
”乙曰:“愿为扬州太守。
”丙曰:“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故后人便用“扬州骑鹤”来比喻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的十全十美的人间美事。
它微妙地道出了世俗之人欲兼得超脱升仙、享有荣华的心理,也暗含着贪婪妄想的反讽。
这正是江南一带繁荣富裕、炫耀攀比的社会现状的具体反映。
他们不但要荣华富贵,还要逍遥成仙、十全十美。
这样一个非常市井世俗的追求,却被画成一件如此精美的瓷器,合理推断这很可能就是一件富有阶级定制的昂贵礼品瓷。
可见,17世纪景德镇瓷器制作彻底走向商业化、社会化,是江浙一带因城市商贸发展而富裕膨胀起来的时尚消费所带引的新气象。
1600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亿;至1700年的清康熙三十九年,也达到了1.2亿之多,占据世界人口6.336亿的18.94%。
探究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民主思想与现代性工艺美术运动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开创性的艺术运动,它不仅在美学和审美价值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社会和政治层面掀起了一场设计民主思想与现代性的革命。
该运动以其强调民主设计理念和现代性艺术风格而闻名,成为了当时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本文旨在探究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民主思想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和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民主思想是如何体现的呢?在这场艺术运动中,设计者们强调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倡普及艺术和民主化的设计理念。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该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应该普及到庶民生活中。
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者们开始关注工匠技艺和手工艺术,将艺术与生产结合起来,设计简洁、实用的作品,以满足大众生活的实际需求。
这种设计民主思想的体现,使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和民主化。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现代性艺术风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在20世纪初期,欧洲艺术界兴起了一股现代主义风潮,艺术家们开始摒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大胆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现代性艺术风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设计者们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注重线条简洁、图案明快、色彩鲜艳,充满了现代感和时代感,成为了20世纪初期的一种新的审美风格。
这种现代性艺术风格的体现,使工艺美术运动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民主思想与现代性在当代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当代社会,设计民主思想仍然是引领艺术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对艺术的社会性和大众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性艺术风格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它不断激发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推动着艺术的深入发展。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民主思想与现代性对当代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葛兰西(Alexis de Tocqueville)是19世纪法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以其著作《论美国的民主》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著作中,葛兰西深刻地分析了民主制度下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
本文将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究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葛兰西的生平和背景葛兰西生于1805年,成长于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因此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1831年,葛兰西前往美国进行为期9个月的考察,他以其深入的社会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最为深刻的分析,对后人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市民社会的定义及特点葛兰西提出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独立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所构成的社会网络。
这些独立的组织包括家庭、宗教团体、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它们在自主自由的基础上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空间。
市民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由和独立:市民社会的组织和团体是自由独立的,不受政府控制和干预。
2. 公民参与:市民社会中的团体和组织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诉求。
3. 多样性:市民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空间,包括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网络。
4. 独立性:市民社会对政府和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监督者和平衡者。
市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
三、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及作用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市民社会可以作为政府的监督者,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来监督政府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市民社会可以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和调节者,通过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进行平衡和调节。
市民阶级美学思想的解放
作者:刘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
摘要: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
本文从莱辛的戏剧《明娜·冯·巴恩赫姆》,分析论述了他市民文学的特点,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影响。
关键词:莱辛;德国启蒙运动;德国市民文学;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刘蓉(1990.11-),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1.前言
《明娜·冯·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称作《士兵的幸运》,是莱辛创作的五幕喜剧。
它是莱辛的三大代表戏剧之一。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则远远超过所谓的"喜剧"的定义。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重要代表人物,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得达到高潮。
莱辛思想的标签有两个:市民文学,民族文学。
而在戏剧《明娜》中,这两方面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因为剧中的男主角是市民阶级出身,他勇敢而高尚,和贵族小姐历经困难最终在一起。
在戏剧语言上莱辛提倡德语,用单纯的、自然的、日常的语言来代替贵族阶级的华而不实的语言;要求文学内容上平民化,用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要求文学反映德国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
这些也从侧面反应莱辛的主张:要达到民族的统一,首先要有统一的民族意识,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对人民进行启蒙教育。
2.戏剧的三次“冲突”
明娜创作于1764年的早春,1765年完成。
剧本是根据布雷斯顿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部源于生活而非作家小屋的喜剧。
”故事围绕两个人物展开:普鲁士少校和他的贵族未婚妻。
2.1.戏剧第一次“冲突”
戏剧的第一幕首先出场的是男仆和旅店老板。
旅店老板这个角色是塑造的最生动人物之一。
他贪婪,唯利是图,有着小市民身上的一切缺点,却仍假装自己的好意。
从他一出现,就
带着刻薄和狡猾。
首先,戏剧中出现了第一次冲突:男仆吵闹着要和旅店老板理论,老板因为他们不及时交钱就把他们赶出房间。
事实上老板确实是为了钱而将原属于他们的房子另租给有钱的小姐,但他仍在狡辩,他这么说:“我对他是怀有同情心的啊,你千万别这么想。
拿个杯子来,加斯特先生要喝上一杯。
”老板假惺惺的作态和借酒掩盖的形象立刻出现。
接下来剧中的男主角——少校特勒赫尔姆出现了。
面对老板的不公,少校选择了宽容。
原本,少校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
(这也是贵族小姐爱上他的重要原因)。
2.2 戏剧第二次“冲突”
事情继续发展,展开了第二次冲突:贵族小姐明娜发现让给他房子的人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未婚夫,少校特勒赫尔姆。
整个过程都是巧合,一个戒指的巧合。
这时,小姐的表现是:“我找到他了,你知道吗,我又得到他了。
我高兴得不知怎么表达才好。
”作者用了大段的语言描述小姐找到未婚夫的喜悦,真实而且感人。
她的女仆——弗蘭齐丝卡,也是观众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弗兰齐丝卡活泼,热情,又保持理性。
正如她对小姐说:“人们很少谈论自己已有的美德,却更喜欢谈自己没有的美德。
”
2.3 戏剧第三次“冲突”
最后一次并且是最大的冲突到来:小姐竟然拒绝了少校结婚的请求:“世界上最坚固的纽带是两个人的状况要一样。
幸福的明娜只希望特勒赫尔姆幸福的活着。
”明娜聪明的用小计谋让少校认识到,真正的爱情和两人的金钱,地位是没有关系的,最重要的是两人相互爱慕的心。
故事以喜剧收场,可爱的弗兰齐丝卡也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伴侣。
戏剧以一种欢乐的形式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明娜都是在德国上演最多的戏剧作品。
3.启发德意志民族意识
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属于他的时代。
明娜讲述的是德国七年战争的事情。
而七年战争正是当时的“时事”。
作者莱辛直接从本国的,当代的社会实践中取材来反映现实。
莱辛笔下的明娜,更是“鞭笞了专制制度最致命的地方——普鲁士军国主义。
”莱辛通过特勒赫尔姆说:“一个人必须为保卫祖国或出于热爱他所斗争的事业去打仗。
没有目标,那像是一个流浪的屠夫,不是别的。
”因此莱辛指出:“王公和英雄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
我们周围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侵入我们的灵魂;倘若我们对国王们产生同情,那是因为我们把他们当作人,并非当作国王之故”。
这是莱辛代表市民阶级向贵族阶级美学思想的大胆挑战,更是新兴资产阶级急切地要求平等的呼声在文坛的反映。
4.结语
所以明娜这一剧本,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一部戏剧,就是时代的缩影。
在莱辛的领导下,其他启蒙思想家们纷纷投入到唤醒德意志民族意识、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运动。
因此可以说,只有在莱辛出现后,德国启蒙运动才取得了全欧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和.法国古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J].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6):95.
[2]莱辛.汉堡剧评[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1.
[3]马恩列斯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4]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冯至等.德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张玉能.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1990(3):73.。